





關鍵詞:中華穿山甲;人工育幼;代乳粉;幼崽
穿山甲是背覆鱗甲的穴居哺育動物,也是受非法盜獵最嚴重的野生動物之一[1]。全世界已知的穿山甲共有9種[2?3],其中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認定為極危(CR)物種[4],現主要分布于東亞、東南亞北部和南亞部分地區[5?6]。雖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法律保護,但研究較少的中華穿山甲種群現狀不容樂觀。
為了加快推進穿山甲的人工繁育工作,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于2020年批準建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經過近些年的努力,現已明確中華穿山甲妊娠期、哺育期繁殖激素的變化特征,初步建立人工繁育體系和管理體系[7]。穿山甲通常每年產1胎,一胎產崽1只[8],目前僅有1例中華穿山甲流產雙胎的報道[9]。馬來穿山甲(M. javanica)的孕期為185 d左右,中華穿山甲孕期為180 ~ 240 d,馬來穿山甲幼崽通常3 ~ 4月齡斷奶[10],中華穿山甲幼崽通常5 ~ 6 月齡斷奶[11?12]。中華穿山甲幼崽約1歲達到性成熟[13]。鑒于穿山甲晝伏夜出、膽小易驚和食性單一等特殊性,其人工繁育一直存在諸多困難;此外,在穿山甲的救護過程中發現圈養雄性穿山甲普遍存在不發情、精液品質低等問題[14]。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穿山甲救護團隊歷時5年才成功實現人工繁育馬來穿山甲子3代[8],相比之下,中華穿山甲的人工繁育起步較晚,目前仍缺乏中華穿山甲幼崽的營養需求、代乳粉配方、飼養管理及疾病防治的基礎研究,導致中華穿山甲幼崽在人工圈養環境中的成活率較低。本次借由救護中華穿山甲幼崽,總結以往輔育穿山甲的經驗,成功實現中華穿山甲的人工育幼,為中華穿山甲幼崽飼養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 1 研究對象
2021 年3 月8 日江西省贛州市一村民在野外發現1只雌性中華穿山甲幼崽,疑似與母甲走散,幼崽消瘦,全身散布膿包,精神狀態差,后移交至廣東省野生動物監測救護中心進行救護。幼崽體質量389. 0 g,體長35. 0 cm,根據本中心暫未發表的人工繁育中華穿山甲幼崽生長記錄,估測該幼崽在1月齡左右。
1. 2 育幼方法
1. 2. 1 育幼環境
幼崽飼養地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 5 ~ 22. 2 ℃,雨水資源豐富,地勢東北高西南低,該地區是中華穿山甲的自然分布區域之一。
中華穿山甲幼崽育幼室內安裝監控、空調、加濕器、除濕機和溫濕度檢測器等設備,保證環境溫度控制在24 ~ 28 ℃,濕度控制在60% ~ 80%,具體溫濕度要求見表1。此外,為幼崽提供隱蔽、攀爬和玩耍設施,避免急促的噪聲,及時清理幼崽排泄物。飼養員進出時做好消毒并更換衣服和鞋。
1. 2. 2 代乳粉配置及成分
檢測中華穿山甲乳汁,發現乳汁干物質的蛋白質含量較高(數據暫未公布),而羊奶粉中蛋白質含量通常約為22%,遠低于乳汁中蛋白質含量,不足以滿足其生長發育要求。因此,代乳粉中需增加乳清蛋白、植物性蛋白以調整其成分比例。代乳粉的配制:m(初乳羊奶粉)∶m(乳清蛋白)∶m(植物性蛋白)∶m(碳酸鈣D3顆粒)=75∶20∶4∶1,適應期或腹瀉時,根據幼崽的體質量添加益生菌0. 2 ~ 0. 5 g/kg。
根據代乳粉組成部分的各成分占比計算營養物質含量(表2),代乳粉的蛋白質質量分數為43. 5%,遠高于普通羊奶粉(約22%)的蛋白質含量,能夠更好地滿足幼崽生長發育需求。
1. 2. 3 哺育方案
參考其他野生動物人工育幼的相關文獻和本中心人工繁育穿山甲的經驗,采用循序適應的方法,避免幼崽出現拒食、腸道不適等問題,在實際操作中結合幼崽日齡、體質量和食欲等靈活調整哺育量和哺育頻率。奶粉與水的調配比例最初為1∶9,逐漸過渡為1∶5。中華穿山甲幼崽救護后0~14周的哺育方案見表3。
1. 2. 4 哺育操作
沖泡代乳粉前,對奶瓶、奶嘴、沖奶瓶和攪拌勺等用具進行充分消毒,然后使用溫開水按比例沖泡代乳粉,攪拌均勻至無顆粒感后灌入幼崽奶瓶中。喂奶時,將幼崽平放在一次性護墊上,讓幼崽自然吮吸奶嘴(圖1),或輕捏幼崽兩側嘴角,將奶嘴放入幼崽口中。哺育時的奶水溫度保持在30 ~ 33 ℃,避免奶嘴開口較大或用力擠壓奶瓶,以防幼崽嗆奶。喂奶后為幼崽拍嗝,最后將所有用品清洗消毒。
1. 2. 5 數據記錄
哺育期間,記錄中華穿山甲幼崽的采食時間、奶水比和采食量等信息。每天上午和下午用測溫槍檢測幼崽肛周溫度(精確到0. 1 ℃),空腹時用電子秤(香山電子稱,EK518,廣州)稱量體質量(精確到0. 1 g)。每隔約6 d用皮尺測量幼崽體長(精確到0. 5 cm)。此外,記錄每日的環境溫濕度、幼崽排泄及補飼溫水或異常狀況。
2 結果
2. 1 采食量變化規律
對幼崽采取循序增加哺育量的方法,同時根據幼崽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幼崽實際每日采食量存在不規律波動,總體呈上升趨勢,未出現拒食或采食量持續性降低(圖2),日采食量為6 ~ 250 mL。
2. 2 體質量增長
每天08:00和16:00稱量幼崽空腹時的體質量,計算平均值,繪制出中華穿山甲幼崽體質量增長曲線(圖3),截至2022年6月14日,幼崽斷奶前體質量1 242 g,較救護時(389 g)共增長853 g,總計測量99 d,平均每天增長8. 62 g。
2. 3 體長增長
每隔約6 d測量幼崽的體長,測量時保證幼崽身體自然舒展,測量幼崽鼻尖至尾尖的直線距離,并記錄幼崽體長(表4),幼崽斷奶前體長46 cm,較救護時(35 cm)共增長11 cm,總計測量98 d,平均每天體長增長約0. 11 cm。
2. 4 幼崽排泄
哺育代乳粉的前2 天,幼崽出現腹瀉,后續好轉,前期幼崽的排便頻率較高,飼喂代乳粉的1 ~4周,1 ~ 2 d排便1次,4周之后幼崽排便間隔增加,2 ~ 4 d排便1次。飼喂中后期幼崽偶爾出現便秘。
2. 5 幼崽哺育后的狀況
幼崽在順利度過哺育期后進行斷乳并轉移至成年中華穿山甲籠舍,2022年9月26日,體檢時發現其鱗片下有腫塊,測量腫塊約1. 63 cm × 2. 30 cm × 2. 30 cm,經檢測后確診為血管瘤[15],于2022年11月12日進行外科手術成功摘除。截至2024年2月20日,中華穿山甲幼崽已滿2 歲,體質量2. 62 kg,健康狀況良好。
3 討論
3. 1 人工育幼效果
救護中華穿山甲幼崽的育幼結果顯示,代乳粉的適口性良好,幼崽能很好地從母乳過渡到代乳粉,哺育期間中華穿山甲幼崽的采食量、體質量增長,排泄及活動等情況穩定。
穿山甲的人工育幼主要取決于食物和環境,以及對過程中突發問題的處理。馬來穿山甲的人工育幼已有報道,主要采用羊奶粉進行哺育[16],但馬來穿山甲和中華穿山甲幼崽存在較大差異,通過對穿山甲乳汁成分檢測,發現普通羊奶粉的蛋白含量遠低于穿山甲乳汁中的蛋白含量,因此,本代乳粉額外添加了乳清蛋白和植物性蛋白,提升總體蛋白質含量的同時豐富蛋白質的種類,幼崽的生長發育符合雌性中華穿山甲自然哺育幼崽的生長趨勢。
幼崽消化能力弱,抵抗力較差,觀察其排泄情況是衡量腸道健康與否的重要方式。在飼喂代乳粉期間,中華穿山甲極少出現異常糞便,腹瀉和便秘在及時干預后能夠快速恢復正常。
3. 2 哺育期間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 2. 1 腹瀉
幼崽在飼喂代乳粉初期很可能出現腹瀉。
解決方法:暫時減少飼喂量,并在代乳粉中添加益生菌調節幼崽的腸道菌群,持續觀察幼崽排便情況,幼崽糞便恢復正常后再逐漸增加飼喂量并減少益生菌的添加。
3. 2. 2 便秘
幼崽在飼喂代乳粉時可能會出現排便間隔增加、便秘的情況。
解決方法:降低乳水比,并在正常飼喂代乳粉的間隔中補飼2 ~ 10 mL溫開水,也可在代乳粉中添加益生菌調節幼崽的腸道菌群。
3. 2. 3 胃脹氣
在飼喂幼崽代乳粉期間可能會出現食欲減退、腹部腫脹,輕按腹部有氣腹感。
解決方法:哺育后對幼崽進行拍嗝,飼養員一只手放置在幼崽胸前,支撐幼崽保持站立,另一只手掌呈空心掌,輕輕地由腰部向上一點的位置慢慢向上拍,幫助幼崽排出胃里的空氣。
3. 2. 4 缺鈣
幼崽在飼喂代乳粉期間可能會出現甲片較薄、顏色變淺和質地變脆的現象。
解決方法:在代乳粉中添加碳酸鈣D3 顆粒[17]、葡萄糖酸鈣,增加幼崽的鈣攝入量。此外,條件允許時可將幼崽轉移到室外增加陽光照射時間。
3. 2. 5 環境衛生差
幼崽爬行時易沾染排泄物,難以清理甲片縫隙的糞便。
解決方法:在幼崽居住環境中放置一盆高溫滅菌后的泥土,模擬野外穿山甲排泄后進行掩埋的環境。前期可在泥土中放置以往幼崽的排泄物,中華穿山甲幼崽通常能在短時間內學會使用土盆定點排泄。
4 結論
中華穿山甲幼崽免疫系統和體溫調節機制尚未發育完善,適應和調節能力較差,人工育幼過程中注意環境溫濕度調控,代乳粉成分及比例盡可能貼近母乳的成分及比例,確保在哺育期間幼崽的采食量、體質量增長,排泄及活動等情況穩定,一旦出現問題及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