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新紀錄;銅仁市;砂鱉;鱉屬
鱉屬(Pelodiscus)隸屬于龜鱉目(Testudines)鱉科(Trionychidae),廣泛分布于俄羅斯、朝鮮半島、日本、中國以及越南北部,同時已人工引入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以及美國的夏威夷群島等地[1]。目前,鱉屬共包含7個有效種,中國均有分布[1?2]。
砂鱉[Pelodiscus axenaria(Zhou,Zhang amp; Fang,1991)]是周工健等[3]1991年描述的鱉屬物種,模式產地位于湖南。由于鱉屬物種間形態相似度較高、種內形態變異較大等原因,目前砂鱉的形態識別特征尚不明確,但此前的多個分子遺傳學研究已經證明了砂鱉的有效性[4?10]。砂鱉個體較小,常棲息于水質清澈的砂礫石底質的江河上游和寬闊溪流中。由于棲息地被破壞、人為捕撈和環境污染等原因,砂鱉數量銳減,2016年《中國脊椎動物紅色名錄》將其列為瀕危等級[11]。目前僅湖南省、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分布記錄[10]。
此前,研究人員認為貴州省分布的鱉屬物種僅有中華鱉[P. sinensis(Wiegmann,1835)]一種[10,12?15]。2024年3月,筆者在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的野外調查中采集到2號雄性鱉屬物種標本,綜合形態特征比較和分子系統發育分析,鑒定所采集標本為砂鱉,為貴州省首次記錄(圖1)。
1 材料與方法
1. 1 標本采集與形態鑒定和測量
于2024年3月5—7日在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27°43′ N,109°5′ E)采集到2號雄性鱉屬物種標本。取少量肌肉組織保存于95%的乙醇溶液中,整體標本在10%的福爾馬林中固定1 d后轉入75%乙醇溶液中永久保存。標本存放于青海大學標本館(標本號:LFR2024013、LFR2024014)。
標本測量依據周工健等[3]、唐業忠[16]和Gong etal. [1]的研究,使用卷尺(精度1 mm)和電子游標卡尺(德國美耐特不銹鋼數顯卡尺,0 ~ 200 mm,精度0. 1 mm)對標本進行外部形態測量。形態量度指標包括體全長、背甲長、背甲寬、腹甲長、頭長、頭寬、吻突長、尾長、眼徑、眼間距、內腹甲寬和內腹甲高。
1. 2 分子實驗與系統發育關系分析
使用血液/細胞/組織基因組提取試劑盒(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提取2號標本的肌肉組織總DNA。采用引物Gludg(5′-TGACTTGAARAACCAYCGTTG-3′)和CB3(5′-GGCAAATAGGAAATATCATTC-3′)擴增線粒體Cyt b 基因[17]。PCR反應程序:95 ℃預變性4 min;95 ℃變性40 s,53 ℃退火30 s,72 ℃延伸60 s,35個循環;72 ℃終延伸10 min。PCR產物使用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產物由上海邁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測序。原始序列使用DNAStar軟件進行編輯拼接[18]。
根據Gong et al.[1]的研究,從GenBank下載鱉屬7個物種27條序列進行系統發育分析(表1),選取滑鱉[Apalone mutica(Lesueur,1827)]、山瑞鱉[Paleasteindachneri(Siebenrock,1906)]和幼發拉底鱉[Rafetus euphraticus(Daudin,1801)]作為外群[6]。將以上Cyt b 序列導入MEGA X軟件[19]中,使用ClustalW 對獲得的序列進行比對,并人工矯正比對結果。使用未校正距離模型(uncorrected genetic distance,P-distance)計算鱉屬物種間遺傳距離,并在IQTREE1. 6. 12[20]中使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構建系統發育樹。新獲得的序列上傳至GenBank 數據庫(GenBank 登錄號:PP682562、PP682563)。
2 結果
2. 1 形態特征及描述
采集到的2號鱉屬標本均為成年雄性,標本的形態學量度見表2。其中,標本LFR2024013體全長193 mm,背甲長76. 8 mm,背甲寬72. 3 mm,腹甲長74. 2 mm,頭長44. 1 mm,頭寬29. 4 mm,眼徑2. 5 mm,眼間距3. 3 mm,吻突長4. 7 mm,尾長31. 1 mm。背甲橢圓形,長略大于寬;背甲中央有隆起脊骨,形成中央突起,向兩側傾斜;體背革質較薄,可印出背甲骨板;體背皮膚較光滑,背部中央無明顯疣狀突起,僅裙邊和肩部有少量顆粒疣狀突起;內腹甲呈“⌒”形,寬22. 6 mm,高9. 7 mm,夾角 gt; 90°;吻長,呈管狀,兩個鼻孔著生于吻的前端;四肢強健,每肢具五指(趾),僅前三指(趾)具爪,蹼膜發達;尾粗長,可伸出裙邊。
生活時,砂鱉頭背、側面以橄欖棕色為主,頭背前端散布少量黑褐色小斑點;眼周具不規則、斷續的黑褐色斑點和線紋,略呈放射狀排布;唇橄欖綠色,散布黑褐色、乳白色小斑點;頭腹灰棕色,前端顏色較深,向后逐漸變淺;頸側無白色斑紋;體背橄欖棕色,中央具稀疏的黑褐色網狀花紋,體背外側及裙邊具對稱的不規則黑褐色斑;體腹面乳白色,腹中央具1枚黑褐色斑;四肢背面橄欖棕色,四肢腹面淺灰色,前肢腋下具一枚深色斑(圖2,圖3)。
2. 2 分子系統發育分析和遺傳距離
對2號樣本的Cyt b 基因進行擴增和測序,有效序列長度為781 bp。最大似然系統發育樹結果顯示,鱉屬所有的物種聚在一支,呈單系(圖4)。采自貴州銅仁的2號樣本與湖南、廣東和廣西的砂鱉種群以高支持率聚為一支(SH 100/UFB 100),再與黃山馬蹄鱉(Pelodiscus huangshanensis Gong,Peng,Huang,Lin,Huang,Xu,Yang amp; Nie,2021)和石片鱉(P. shipian Gong,Fritz,Vamberger,Gao amp; Farkas,2022)以較高支持度構成姊妹群(SH 73/UFB 81)。
基于線粒體基因Cyt b 序列比對與遺傳距離分析顯示,貴州銅仁的2號樣本與湖南的砂鱉遺傳距離為1. 1%,與廣西的遺傳距離為2. 3%,與廣東的遺傳距離為2. 1% ~ 2. 5%,低于鱉屬種間的遺傳距離。上述分子系統學分析結果支持本研究所采集的2號鱉屬標本為砂鱉。
3 生境描述
銅仁市碧江區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邊緣,武陵山脈腹地,向湖南湘西低山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與湘、渝相鄰,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境內山峰林立,支流縱橫,森林覆蓋率達68. 21%,年均濕度較高。本次所采集的砂鱉標本于2024年3月被發現于碧江區宋家壩村附近的淺河灣中,該河屬沅江流域,系洞庭湖水系的一大支流。海拔約260 m,多彎曲,河床多由砂石、淤泥沉積而成,較為穩定,深潭與淺灘具存,符合砂鱉生存和繁衍需求。
4 討論
砂鱉是周工健等[3]在湖南龜鱉野生資源調查中采集到的鱉屬新種,其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繁殖習性及分布區域與中華鱉明顯不同,按其發現地主要俗稱(砂鱉,鐵殼,灰殼)定名為砂鱉。2022年,Gonget al. [10]將江西和湖南的部分砂鱉種群描述為一個新種:石片鱉,并對砂鱉重新研究,研究指定了砂鱉的新模,對其形態進行了詳細描述,并總結了砂鱉的幾種常見色斑類型。本次新采集到的砂鱉標本總體形態與Gong et al. [10]研究中的砂鱉形態基本相符,但仍有區別:(1)體背黑褐色斑紋較稀疏,僅體背邊緣處具數枚對稱分布的黑褐色斑塊(vs. 體背密布深灰色至黑褐色斑紋,呈蝶狀或網狀);(2)體腹面乳白色,僅前肢腋下和腹部中央具黑色或深灰色斑(vs.腹甲及四肢腹面散布深灰色斑塊);(3)尾腹面兩側無黑斑(vs. 尾腹面兩側具黑斑)。這些形態上的變化可能是部分個體色型的改變,或是物種地理種群變異的結果。
砂鱉對棲息環境要求較高,僅分布于水質清澈、水質優異的砂礫石底質的江河上游和溪流中。造成砂鱉資源減少主要有3方面原因[1,10]:一是棲息環境被破壞,環境污染、開墾灘涂、修建護岸堤壩和開采河砂礫石,使砂鱉賴以生存繁衍的資源被消耗殆盡;二是砂鱉生長緩慢、繁殖率低,砂鱉3 ~ 4齡達到性成熟,單次產卵量僅4 ~ 8枚[3,21];三是人為捕捉的影響,通過走訪銅仁地區水產市場及當地居民發現,當地砂鱉與中華鱉有同域分布的現象,但當地居民早已認識到砂鱉和中華鱉的區別,在捕捉到鱉類后,會將砂鱉挑出單獨售賣。由于砂鱉生長緩慢、種群恢復能力弱,因此亟須開展生物學和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研究,為保護和恢復物種資源提供技術支撐。
洞庭湖水系位于長江中游右岸,包括湘江、資水、沅江和澧水4條大河及汨羅江、新墻河等許多中小河流。洞庭湖水系及湖區包括湖南省的絕大部分及貴州、湖北、廣西、重慶、江西和廣東的一小部分[22]。砂鱉已知分布在湖南、廣東和廣西等地(圖1),主要沿湘江和沅江流域分布。沅江流域多為山區,湘江多丘陵,支流密布。本研究新增紀錄點為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的淺河灣,該河屬于沅江流域,屬于洞庭湖水系,與砂鱉的已知主要分布區為同一水系。此次新紀錄點的發現,擴大了砂鱉已知的分布范圍,對其地理分布、基礎生物學和遺傳多樣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應加強對該物種的檢測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