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站在中考作文的角度來講,審題是寫好作文的首要條件,如果出現“審題不當”的情況,哪怕是再深刻的立意、再精妙的構思、再優美的語言也難以填補“離題千里”的溝壑。因此,精準審題成為每一個學子在考場作文中必須掌握的得分項。然而,審題的方法有很多種,本文重點針對“緊扣題眼”這個方法進行分析。
何謂“題眼”呢?所謂“題眼”就是指作文文題中能夠揭示中心思想、指明寫作重點、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性詞語,我們要以此作為分析的起點深入挖掘作文文題中的含義。在中考作文中,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是最基本的作文題型,本文特從這兩種題型入手分析緊扣題眼的方法。
一、命題(半命題)作文緊扣題眼的方法
命題作文,是依據作文所給的題目自行確定中心,選擇合適的材料,寫出符合題意,內容表達具體、充分的作文。寫好命題作文的關鍵是要認真審題,確定好自己的寫作重點。而半命題作文雖有一定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但比命題作文也不過多一個必要的步驟——補充題目,緊扣題眼的方式類同,本文不再對半命題作文的審題進行贅述。而關于“題眼”的審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法入手。
(一)從題目的角度來分析“題眼”
有的作文題目本身只有一個詞語,那么這個題目自身就是“題眼”,這種現象在很多的經典文章中已經相當明晰。比方說莫懷戚的《散步》,標題就是題眼。“散步”是生活中經歷的普通事例,而此文寫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在郊外散步的事情,站在寫作的角度來看,作者的這個材料非常貼合標題的指向;又比方說楊絳的《老王》,這是作者以“老王”這個下層人物的名字作為標題,而文章的中心就是通過記述老王與“我”的若干事情,進而展現老王善良、老實的可貴品格。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大師們的作品從題目為中心展開作文,這就給我們一個寫作的啟示—抓住題目這個“題眼”進行選材,作文才能貼近文題。例如在以“合影”為題的考場作文文題中,我們先要簡要分析“合影”的要義,顧名思義,“合影”就是與親朋好友的一張照片,留下的一個瞬間,毫無疑問,就是要求我們寫“合影”背后的人和事,如此分析,那么很自然地人物的形象、事情的整個經過都會變得清晰可見,只要連貫起來就能讓人倍覺感動。
(二)從短語的角度來分析“題眼”
要說短語,它的內涵十分豐富,畢竟短語的分類本身就已經龐雜,本文以我們常見的短語結構為例進行簡要的分析。
其一,是偏正短語。它是很常見的短語結構,一般地,起修飾作用的詞語就是題眼。比方說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汪曾祺的《昆明的雨》,它們的題眼分別是“秋天”“濟南”“昆明”,題眼之外的“懷念”“冬天”“雨”分別對應題目選材范圍,前者是對已逝母親的懷念,后者是對冬天的刻畫,再后者是對“雨”的描述。2023年云南統考中考作文標題“勞動的遐想”,“勞動”就是作文的題眼,要求我們緊緊圍繞“勞動”進行選材與構思,才能不失偏頗,才算是有的放矢。
其二,是動賓短語。它也是一種常見的短語結構,一般地,短語中的“動詞”就是作文文題的題眼。比方說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回憶”就是題眼,全文都是對母親往事的回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善良、勤勞的母親形象。2023年湖北隨州市統考中考作文題“溫暖我的瞬間”,題眼就是“溫暖”,文章要集中筆墨寫清楚、道明白引發“我”“溫暖”的事件的起因和經過。
其三,是并列短語。并列短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或數量詞等組合而成,詞與詞之間是并列關系,并無“輕重之分”,這就要求圍繞二者的關系來寫作文。梁啟超筆下的《敬業與樂業》《最苦與最樂》就是其中的經典名篇。2023年新疆卷的“我和你”也是其中的典型,要求從“我和你”之間的交往事件出發,引發對友誼、對成長、對陪伴、對溝通等的深入認識。
其四,是復合式短語。這種短語結構是糅合了兩種甚至多種短語結構,但又不完全是句子,相對前面的短語來講比較復雜。例如“在進入初中的日子里”,認真分析題干,就能發現題目中的題眼是“進入初中”。據此寫作,文章才能成功。無獨有偶,2023年四川瀘州“我初中生活的關鍵詞”的作文文題“初中生活”是題眼,而不能指向寒暑假甚至小學階段,要圍繞我們初中三年的生活來開展寫作。
(三)從句子的角度來分析“題眼”
句子是若干字詞和短語的復合體,它自然比短語的意蘊更加豐富,當然也更為復雜。在審題的時候就要有相對全面的考慮。比方說在魯迅的經典佳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從題目便可以推測文章的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的描述,其一是“百草園”,其二是“三味書屋”,是作者對這兩個地方的溫馨的回憶;又比方說在羅素的《我為什么而活著》這篇思想隨筆當中,“我”限定的是陳述的對象,“活著”是陳述的結果,二者都不算是題眼,因此其題眼應該在于“為什么”。誠然對于這個標題的理解,可以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何才活著”,探討的是活著的意義;第二種則是“為了什么東西而活著”,探討的是他物,縱觀全文,無疑是屬于后者(為了愛情、知識、同情心)。于是,分析這樣的句子,就要抓住句子的重心來開展作文了。比方說2023年廣東卷作文文題“這一次,我全力以赴”就是一個以句子作為題目的命題作文,我們需要認真分析。
該句子的限制詞為“這一次”,道明了作文只能是某一次發生的具體事情,或是某個特定的時間發生的具體事件,而且還有前后的銜接或者邏輯關系,畢竟正因為有了“前一次”的經歷,才有“這一次”的“要改變”的思量。句子的中心詞是“我”和“全力以赴”。“我”不過是限定了此次寫作的對象只能是自己,這不算題眼,因此,文章的題眼應該就是“全力以赴”一詞。確定了題眼,還要對題眼進行必要的分析,才能確定立意。顧名思義,“全力以赴”是指一個人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態度,也可以是一種行動。這就需要把作文的立意往“奮斗”“成長”“奉獻”等正能量上靠攏,回歸生活、社會、人生,側重于自我情感的表達和對青春成長的感悟以及與人溝通的體驗等。
二、材料作文緊扣題眼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中考與高考的接軌,材料作文也開始進入到中考作文的“視線范圍”內。它不同于指定了中心的命題作文,而是一種根據所給材料和要求來寫作文的形式,作文文題中的材料是立意、構思的源泉,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來源,因此,不能脫離材料所揭示的中心來寫作。作文文題的材料可短、可長,但也可以從中“截獲”關鍵詞(題眼)來開展寫作。不妨看2023年四川樂山的作文:
《昆明的雨》描繪出一個“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雨季,作者汪曾祺說:“我想把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人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同學們,相信你的生活中也有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也有人的美、人的詩意。請拿起手中的筆,寫一篇文章,告訴讀者吧。要求:1.在材料含義范圍立意,自擬題目,自選角度;2.除詩歌外,文體自選;3.不要套作,不得抄襲;4.文中不得暴露個人信息,不得少于600字。
這個作文題目當時讓人眼前一亮,它不但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提煉能力,也考查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和體驗,這與新課標“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的理念不謀而合。那么,這段較長的材料,題眼在哪里呢?先簡要地分析:材料先是借用汪曾祺《昆明的雨》中雨的特點來引入生命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換言之,“真實”“美好”就是其中的題眼,它們還有個邏輯關系——“因為真實,所以美好”,才能讓生活充滿詩意。那么,這就要求在我們的作文當中聚焦真實的人和事,通過真實的人和事來呈現美好的體驗,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方能說是符合要求的。
審題是寫好作文的關鍵一步,如果在考場中只是對作文文題匆匆一瞥就貿然下筆,很容易出現偏離主旨、不著要義的問題,此所謂我們經常講的“‘題眼’找不準,作文定低分”。因此,同學們在考場中拿到作文文題的時候,要做到將題目一字不漏地進行精讀,細心揣摩題意,把握題旨,切實讀透文題中的要求,尤其是要全面審視題目中題眼所顯示的中心、范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精準抓住作文題干的要義,方能寫出符合要求、立意鮮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