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末年初,撫今追昔、展望未來是能源行業的“必修課”。2024年油氣行業在紛亂復雜的環境中演繹出別樣的精彩;2025年全球油氣市場還將在變革與挑戰中前行。
2024年全球能源市場的表現再次凸顯了行業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這一年,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依然不充分,經濟疲軟、貿易保護盛行加劇了地緣政治動蕩,俄烏沖突未去,中東亂局又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目不暇接。這一年,油氣行業在紛亂復雜的環境中堅韌前行,經歷了諸多重大事件。這些事件不僅深刻影響行業的格局和發展趨勢,也為未來的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025年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的復雜多變性給石油市場帶來挑戰,國際油價在整體偏寬松的供需格局下承受下行壓力;天然氣市場走勢依然強勁,國際氣價將維持高位波動;能源轉型邁入關鍵一年,國際石油公司仍不遺余力地尋求能源供應與能源轉型的平衡;油氣與新能源的耦合進一步成為中國能源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電氣化加快成品油消費達峰,加油站轉型進程加快。
贏得大選的特朗普偏愛化石能源
——特朗普一貫主張標新立異。世人指望美國帶頭發展低碳能源、推進碳中和的愿望恐將落空。
特朗普上一輪總統競選中惜敗拜登,本輪再次披掛上陣,贏了大選,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特朗普個性鮮明,在其競選遭槍擊未遂事件發生后人氣大增,各大機構紛紛上調其勝選預測概率,直至贏得大選。特朗普的經歷應了中國那句“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的老話。能源行業對特朗普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他對化石能源的衷愛以及他對新能源的抵觸與反感。無論是在其上一任總統任職期間還是本輪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的能源政策主張均指向偏愛化石能源。贏得大選后特朗普在組閣過程中提名對氣候變化持懷疑態度的油氣大佬克里斯·賴特擔任能源部長,其對化石能源的態度鮮明性可見一斑。
特朗普在上一任總統任職期間曾主導美國退出《巴黎協定》,2025年再次入主白宮后或將整出一個能源新政來,與拜登的能源新政唱對臺戲。能源政策在特朗普主導下將再次改弦易轍,最大的變化是美國能源重新回歸化石能源發展主體軌道。不過,他有兩個基本追求:第一,美國石油生產和出口兩旺;第二,為了幫助他成為受歡迎的總統,美國國內汽柴油價格要比較低。在保證美國石油公司大規模出口原油而財源廣進的前提下,特朗普會讓沙特阿拉伯等產油國增加石油產量以壓低油價。比如,特朗普會利用手中的籌碼,做各種跨國交易。可能會力促美沙之間達成以石油換安全的交易:沙特阿拉伯增加石油產量并壓低油價,美國向沙特阿拉伯提供最高等級的安全保護。
事實上,特朗普執掌帥印后面臨的經濟挑戰還是很嚴峻的,目前美聯儲數次降息已經不同程度誘發了通脹風險,借助大宗商品價格下行抵御通脹是為數不多的政策工具選擇。特朗普入主白宮后美國將繼續推進美國頁巖油氣革命、實現美國版油氣增儲上產。頁巖油氣行業恰好有這樣的實力。EIA的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美國原油產量平均達到了每天1300萬桶的新紀錄,連續第七年成為世界最大原油生產國。原油產量增長源自油井生產率的提高,油井生產率依靠水平鉆井和水力壓裂技術的持續進步。美國頁巖油氣行業的創新能力與效率的確卓越。油氣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產量增長在特朗普執政時期或將是常態。此形勢下世人指望美國帶頭發展低碳能源、推進碳中和的愿望恐將落空。
——國際油氣價格對地緣政治沖突的“免疫力”在不斷增強,正在改寫油價預測的基本邏輯。
自頁巖革命之后美國成為世界新的油氣增長極,中東國家影響國際油價和世界供需格局的能力受到了極大削弱。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持續不足、市場需求不振,全球對油氣的需求強度已經遠不及以往那般強烈,這些因素導致了地緣政治沖突之類的政治事件對油價的影響總體在走弱。
2024年面對俄烏沖突持續、伊朗與以色列燃起戰火以及敘利亞國內政權更迭事件,國際油價表現得波瀾不驚,對地緣政治沖突已經有些見怪不怪了。這一形勢或將從此改變油價預測的基本邏輯。沖突頻繁但油價穩定的直接誘因是經濟形勢差強人意對地緣政治沖突的參與方有較大程度的心理約束,沖突各方雖然身處油氣區,但誰也不敢輕易觸碰破壞油氣設施繼而觸及全球油氣正常供應的“紅線”,以免引起世界范圍的眾怒,畢竟地球人希望借助大宗商品石油中低價位降低恢復經濟成本的努力一直在持續著。俄烏沖突期間雙方不去破壞俄羅斯過境烏克蘭的天然氣管道,伊朗以色列沖突期間以方不去轟炸伊朗的油氣設施都有這方面的意思。
2025年的國際油價,預計依然是中低位運行,油氣生產商需要為此承擔較大的壓力。具體說,有三個方面的力量抑制國際油價。一是美國大選后的能源政策“再糾偏”將增加全球原油供給。特朗普2025年入主白宮之后,對前任拜登總統的政策再次進行“糾偏”是大概率事件。美國原油和天然氣產量在頁巖革命推動下將繼續保持穩定或增長。目前美國國內油氣消費已近峰值,產量增長將使美國境內更多的石油通過貿易渠道流向歐洲、亞太等地區,成為平抑國際油價的重要力量。近幾年美國出口至世界各地的石油規模在1.7億噸/年左右,今后這一出口水平會或將微增。特朗普對俄烏沖突的主張與拜登有顯著不同,從其之前的表態看他更希望早些結束這場沖突。若大選后的美國對俄羅斯油氣出口制裁出現松動,歐佩克在美國油氣供應增長和俄羅斯油氣供應恢復的雙面夾擊下,繼續減產將面臨丟失市場的壓力,此形勢下不排除歐佩克成員國基于供需形勢變化取消減產甚至做出增產的政策調整,各方同時發力有助于形成新的低油價下的全球石油供應均衡模式。二是特朗普“新政”或致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繼而抑制石油需求。特朗普倡導的美國夢主張美國再次偉大、主張資本回流及本土產業振興的政策短期內可能導致美國經濟增長以及就業增長,但從長期看存在著“小院高墻”式發展的諸多弊端。“小院高墻”式的自我保護式的發展割裂了國與國之間的有機聯系,抑制了各國比較優勢的發揮與資源配置效率提升。特朗普主張的經濟政策短期內可能使得美國經濟增長曇花一現,長期則缺乏后勁。若美國的關稅保護政策繼續將導致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經濟疲軟導致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強度也會下降。三是中國歐洲主導的交通電氣化替代石油份額穩步推進,是石油需求強度下降的重要力量。歐洲能源危機發生后,歐洲國家雖然希望借助化石能源的兜底保障功能保障能源安全,但歐洲并未在綠色低碳能源發展探索方面停滯下來,歐洲的新能源產業繼續穩步推進,今后交通電氣化的步伐也一直會持續下去;中國“雙碳”目標的實施繼續推動交通電氣化。中歐作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石油替代發生在交通領域將成為常態,不會因為美國不同程度的缺席而受到太多影響。
國際油價波瀾不驚
——俄羅斯優化天然氣出口流向,俄歐在相互依賴、相互背離中創建各自新的均衡,即便這種平衡是弱平衡。
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美持續加大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對俄油氣出口實施了限價、限量等系列制裁,制裁意在削弱俄羅斯的油氣財政基礎。歐盟在對俄實施制裁的同時積極開辟來自中東、美國及非洲的氣源以替代俄氣,總體上降低了俄油氣進口份額,并逐漸形成新的供應平衡,但這種平衡目前看來依然是弱平衡。歐洲新油氣供應體系運轉過程中,不時有一些問題暴露出來。由于美國輸歐天然氣價格高于俄氣,且由于美輸歐氣源在歐美制裁俄羅斯情況下倉促猛增一度導致美國國內部分地區天然氣供應出現局部短缺,以致于拜登總統于2023年年底不得不叫停新增天然氣出口項目審批。與此同時,歐洲內部在對俄油氣制裁問題上也并非鐵板一塊,部分國家出于成本因素考慮更愿意使用俄氣,歐洲極右翼勢力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的興起也在相當程度上抑制歐洲的對俄制裁措施,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使得歐洲自俄進口天然氣一度出現反彈,2024年歐洲出現過單季進口俄氣一度超越進口的美國氣源。同時俄羅斯在油氣出口遭受制裁之后也并沒有無所作為,而是積極調整油氣出口流向,加大對印度等國家低油氣價格油氣出口,油氣出口及油氣收入保持穩定。然而2024年下半年,烏克蘭針對2019年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簽署的,關于經其領土運輸天然氣的5年協議提出期滿后不再續簽,也就是截至2024年最后一天。當前,烏克蘭已關閉俄羅斯的輸氣管道,“巴爾干溪”成為歐洲獲取俄羅斯天然氣的唯一來源。當前正是歐洲供暖季節,大量的天然氣損失,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歐洲天然氣市場價格上漲。
歐洲天然氣價格上漲,最大受益者還是美國。2025年入主白宮之后,特朗普面臨發展經濟的重任,吸引產業資本回流、振興國內制造業是其經濟大招。為了兌現競選承諾與實現經濟目標,特朗普將大力推進美國油氣勘探開發以增強國內油氣供應。在美國天然氣消費幾已達峰形勢下,更多的美國天然氣將出口至世界各地。近期特朗普就釋放出要求歐盟進口更多的美國天然氣、否則對歐盟產品出口美國加征關稅的信號。美國對歐佩克將施加影響以增加有效供給。特朗普與拜登在對待俄烏沖突問題上的態度有較大差異,特朗普競選期間主張早日結束俄烏沖突,但近期表示繼續對俄制裁,或許當初的表態僅是為了競選需要。若再考慮中東沙特、阿聯酋以及卡塔爾近一個時期天然氣發展提速,全球天然氣產量將步入新的增長時期。在美國、歐洲、日韓等主要經濟體天然氣消費幾已達峰、各國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模式情形下,全球天然氣供需將總體趨向寬松。
歐盟新天然氣供應體系逐漸建立
——全球油氣并購活躍,上游油氣資產重組,進入適應中低油價的發展期。國際石油公司走實事求是的發展路線,不斷在能源轉型與安全間尋求平衡,決策更加務實理性。
近幾年世界各地出現的能源荒給政策制定者上了生動的一課。特別是發生在歐美的氣荒、電荒給歐美能源政策的制定敲響了警鐘,提供了前車之鑒。政策制定者意識到不能急功近利地推進能源轉型,需要在保障能源供應穩定的前提下穩扎穩打地來實施政府規劃的目標。這種調整的執行者之一就是國際石油公司。具體在行動方面,歐美的石油公司在發展新能源業務的同時,對油氣投資的重視程度在顯著提升甚至回歸傳統軌道,但無論是歐洲背景還是美國背景的跨國石油公司均增加了未來油氣投資預算。
為此,全球油氣并購升溫在2023年末時已經出現,2024年這一趨勢繼續得以保持。根據相關咨詢機構的數據統計,從交易數量和金額來看,上半年全球油氣并購完成98筆交易,總交易金額96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并購交易發生地點主要集中在北美地區,頁巖油氣并購繼續領銜。并購熱的興起向外界傳遞了行業自身救贖的一個信號,就是油氣行業對于中低油價的接受程度在提升,石油公司抗壓能力增強,從行動上也告訴業內,一方面油氣的需求空間長時期存在,不可能短期消失殆盡;另一方面綠色低碳能源的興起對油氣帶來替代與競爭是不爭的事實。突破的路徑就是通過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突破進一步挖掘降本空間。比如,BP、殼牌等公司因為不盈利的原因關停了部分在歐洲的氫能業務,但對生物燃料重視程度提升,決策行為上表現得更加務實和理性,體現出了差異性。
2025年,世界油氣行業將在國際石油公司、國家石油公司的主導下繼續向深水、深層及非常規油氣進軍。石油公司油氣業務發展的過程面臨中低油價的制約,為取得突破,石油公司間需要彼此互助協作,這樣的商業模式須借助油氣兼并重組的形式完成。預計2025年全球油氣并購將持續增長,表現在油氣并購項目的金額以及項目數量等多方面。具體到地區分布,國際石油公司的觸角會繼續伸向中東、南美以及北美非常規油氣領域。與此同時,在特朗普能源新政的驅動下,美國背景石油公司將適時回歸美國本土,體現出較大的發展回旋空間。但有一個扎心的真相是有機構認為美國頁巖油氣產量可能已達峰值,石油公司努力的結果就是保持美國頁巖油氣產量穩定或略有增長。為了落實特朗普的能源政策主張,美國深層深海油氣或將是國際石油公司特別是美國公司又一關注熱點,目前已有投資跡象。這一趨勢也將使得石油公司的投資更加均衡化,中東、南美在已有發現的基礎上將吸引更多來自國際石油公司和國家石油公司的投資。
油氣行業思變發展韌性增強
——天然氣發展,西方亮東方也要亮。中東國家發力天然氣,天然氣大發展時代在曲折中回歸。
2024年以來中東的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國家的石油公司在天然氣方面有比較大的行動,跨國石油公司也紛紛加入了中東天然氣的掘金熱。中東目前的電力供應有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點,以石油天然氣發電為主,僅有伊朗的水電和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了國內發電量的14%。全球碳中和浪潮之下,中東國家也須在推行電力結構調整方面有所行動。考慮到可再生能源由弱到強、由小到大需要一定的發展周期和沉淀積累,現階段及今后一個時期中東電力替代的現實選擇集中在低碳化石能源的天然氣發電。《EI能源統計數據2024》顯示,中東目前的年天然氣產量為7200億立方米左右,天然氣儲采比高達110,要高于北美、獨聯體及非洲等大區。資源是產業化的物質基礎,中東既然有天然氣資源,何愁其不會成為全球下一個天然氣勘探開發的熱點。本世紀以來,頁巖氣革命的發生從深層次影響了美國和世界的能源格局,全球油氣生產重心出現了“西移”。到了今天,當碳中和浪潮席卷全球,當美國頁巖氣產量接近峰值時,若中東再次披掛上陣成為世界天然氣的新的增長點時,或將衍生出天然氣生產重心“東移”。
2025年歐洲從全球找油氣、重點是天然氣的努力會進一步持續,包括從中亞國家、中東國家發掘新氣源的努力將持續,特別是如今烏克蘭已徹底翻臉,拒絕俄羅斯天然氣管道過境運輸。預計接下來的幾年中東的天然氣勘探開發既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中東國家開發天然氣一方面希望將其用于發電,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搶占新的能源制高點。在全球交通電氣化浪潮之下,包括歐洲、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在內的各個國家汽柴油消費空間增長不大,中國的石油需求已達峰值,但天然氣的消費則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歐洲的天然氣供需體系目前仍是弱平衡,為擺脫俄氣依賴,歐洲希望有更多的替代氣源。中東是歐洲的近鄰,自然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此等機會豈有不抓之理。從未來的市場看,新能源發展起來了,需要依靠天然氣發電調峰新能源電力。目前世界上較為成功的可再生能源為主體電力的地區在極端氣候下確保新能源電力供應穩定的調峰電源中,天然氣發電幾乎是清一色的主體。國內有專家認為,在儲能等技術還未達成熟階段的條件下,天然氣是新能源的最佳伴侶。從這一基本面因素出發,天然氣勘探熱終將會出現。
世界天然氣供需格局重心“東移”
——以“三桶油”為代表的石油公司勘探發現了一批億噸級、千億方級大型油氣田,呈現了高位增儲的良好態勢。
2024年,油氣勘探開發開啟一個個“大場面”,新發現、新突破、新進展不斷,常規、非常規油氣產量齊頭并進,深層、深水油氣勘探屢獲佳績,海洋油氣產量創新高,億噸級油氣資源陣地“家族”不斷壯大,為提升油氣自主供應能力助力。比如,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進軍超深油氣,開啟我國深地鉆探“萬米時代”,我國年產量最大油氣田——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累計生產油氣當量歷史性突破10億噸,成為保障我國油氣上產的主力軍;中國石化“深地工程”重點油氣項目——“深地一號”在“生命禁區”創造勘探奇跡。技術創新是破解資源約束的關鍵。在陸地,油氣勘探開發向“納米級”頁巖系統、“萬米級”超深級、“百年級”老油氣田進軍。在海上,深水勘探開發及工程技術裝備實現歷史性突破,研發出一批海洋油氣工程重器,推動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全面進入超深水時代。中國海油獲得4個勘探重要突破,其中,在渤海和南海區域各獲得一個“億噸級”新發現。在南海深水深層獲得開平南億噸級油田發現,成為中國首個深水深層億噸級油田;在南海超深水超淺氣層勘探領域獲得重大突破,陵水36-1氣田測試成功進一步夯實南海“萬億大氣區”資源基礎。
與美國通過“頁巖革命”推動產量大幅增長、從原油凈進口國轉為凈出口國相比,我國油氣供應保障能力仍有待提升。2025年,我國油氣行業增儲上產“七年行動計劃”進入最后一年,中國油氣產量繼續提升的資源潛力主要來自“兩深一非一老”四個領域,即萬米級深地、千米級深水、非常規資源和老油氣田的高效開發。這是國家能源局在2024年度的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工作推進會上提出的四大攻堅領域。
與此同時,繼續加快國家油氣能源保障基地建設,在松遼、渤海灣、鄂爾多斯、四川、準噶爾、塔里木、柴達木及海域重點盆地探索設立國家油氣能源保障基地。推動難動用儲量效益開發。包括增加對低品位、低豐度、高含水等油氣開發財稅政策的支持;增加對頁巖油氣等非常規油氣開發財稅政策支持,如針對深層和常壓頁巖氣采用“難采多補”原則加大補貼力度,在頁巖油氣勘探開發項目用地、用水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
石油央企增儲上產取得成效
“雙碳”目標驅動中國能源革命
——油氣與新能源的耦合成為中國能源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兼顧能源安全與清潔發展,最能體現中國能源轉型特色。
2024年,我國能源法治體系建設迎來重要里程碑——《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頒布。今年1月1日起已開始實施。隨著《能源法》的出臺,我國將形成一個以《能源法》為統領,以《可再生能源法》等若干單行法為主干,以行政法規和規章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相對完整系統的能源法律制度體系。《能源法》明確支持優先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開發和清潔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推進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將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我國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革命戰略后,能源結構調整大力推進,新能源發展迅猛,目前以及綠氫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做出前瞻性的規劃和部署安排,目前以“三桶油”為代表的石油公司均有部分油氣及石油石化項目進入落實階段。2024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科學引導工業向可再生能源富集、資源環境可承載地區有序轉移,強化鋼鐵、有色、石化化工等行業與可再生能源耦合發展,政策導向進一步明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意見》提出加快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打造低碳零碳油氣田,足見對油氣綠色發展的忠實。我國油氣資源分布與風光資源分布多有疊加,存在各類資源聚集疊加分布的超級盆地,油氣行業與新能源的耦合具備天然條件。2024年《意見》出臺標志著油氣與新能源融合邁向新征程。
2025年中國的油氣與新能源的耦合將進一步推進,這將是中國對世界能源轉型的重要貢獻。我國是油氣大國,也是新能源發展大國,油氣與新能源需求同為剛需,為實現“雙碳”目標,實現油氣與新能源耦合就顯得必須。2025年恰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編制的重要節點,打造低碳零碳油氣田將被石油公司高度重視,石油公司規劃的編制中“零碳低碳油氣田”將是高頻熱詞匯。從資源分布方面看,中國石油資源分布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準噶爾等8個盆地,國內專家預計8個盆地的地質資源量均大于10億噸。其中東部的渤海灣盆地和松遼盆地石油資源最為富集,石油地質資源量分別達308億噸和150億噸;其次中部的鄂爾多斯盆地、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石油地質資源量均超過120億噸。中國各盆地天然氣資源的分布也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及柴達木等11個含油氣盆地。其中鄂爾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最為富集,天然氣地質資源量超過14萬億立方米;其次為四川盆地,其地質資源量接近10萬億立方米。這些地區同時是陸上風力、太陽能和水力資源分布密集區。海上油氣資源與風力資源分布也呈疊加態勢。油氣資源與風力、太陽能等新能源的區域并存疊加的地理優勢,使得油氣田與新能源具有天然的融合點。
天然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加速
——中國油氣管網建設穩步推進,天然氣全國“一張網”建設持續推進,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不斷完善,中俄天然氣合作躍上新臺階。
我國是人口大國和能源消費大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實現“雙碳”目標需要能源低碳化、零碳化,在新能源技術以及新能源商業模式尚未完全成熟之前,用低碳天然氣發電替代高碳化石能源發電是比較現實的選擇。
如前所述,從供給側看,在歐美天然氣需求幾近峰值的形勢下,未來國際天然氣供應整體寬松,而我國恰處于需求增長期,海外供應有保障。加上國內天然氣產量近年處于增長期,未來天然氣在中國能源革命進程中將發揮重要影響。但我國的天然氣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因此加快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對促進天然氣合理消費意義重大。2024年在中亞管線、中緬管線、西氣東輸管線以及海上LNG通道運營基礎上,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關鍵控制工程長江盾構穿越工程完成管道鋪設,主體工程全面完工。據國家管網集團的消息,隨著長江盾構項目的加速推進,中俄東線南段在2024年底已實現全面貫通,將中俄東線全線長江以北、長江以南順利連通,實現俄氣直供上海,進一步完善東部能源大通道。國內管網里程全年新增4000公里,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全國、連通海外的天然氣“全國一張網”正在形成。
2025年中國的天然氣管網和儲氣庫建設將順勢而為,依舊處于平穩發展期。在國內主干線管網體系形成、一區一價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的基礎上繼續穩中行進。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產業分布不均衡。盡管國內目前天然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一定進展,但若對照英美等發達國家,目前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總體還是不足,人均管網里程等硬件指標處于絕對下風。美國的洲際天然氣管網里程達數十萬公里,我國目前跨省干線管網里程僅12.5萬公里,地下儲氣工作氣量占天然氣消費總量的比例僅為6%,與發達國家普遍15%的比例有較大差距。現階段天然氣產供儲銷系統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即便是小規模地推動天然氣利用,基礎設施依舊是不足。基礎設施不足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天然氣價格改革進程,使得價格對資源流動的引導功能發揮受限,同時使得天然氣資源消費存在區域和行業的錯配成為普遍現象。
煉油產能擴張伴隨技術進步
——全球煉油行業繼續擴張,產能擴張伴隨技術進步及環保要求提升,基礎加高端的全覆蓋成為石化行業發展方向。
2024年全球煉油行業規模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根據IEA的報告,2024年全球新增煉油能力近1億噸,新增產能主要來自亞太和中東地區,中東富含油氣,發展石油石化一體化具有必然性。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煉油能力同時處于持續擴張中,IEA據此判斷全球煉油產能在2030年前將達到50億噸以上。煉化產能增長的同時,煉化產業領先國家主導的煉油技術研發實踐在2024年亦繼續取得進展,煉化行業在劣質重油加工、清潔燃料生產和煉油向化工轉型方面突破較大,原油直接制化學品技術成為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煉油行業的創新和效率的提升。今后隨著全球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的提升,煉油行業發展面臨著更高的環保要求。IEA等機構同時預測,今后幾年全球將宣布關閉更多的落后煉油產能,歐洲、美國和中國力度較大。
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全球各地各國工業化、城市化水平存在差異,不平衡、不充分的經濟發展狀態決定了各國對石化產品的需求各有特點,不會千篇一律。這一點決定了石化產品的需求總量從長期看有增長潛力,盡管目前處在不景氣周期。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畢竟只是少數,多數發展中國家追求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是第一要務,比如東南亞、非洲等人口稠密國家工業化愿望就非常迫切,推進工業化自然會產生大量基礎石化材料的需求;歐美等發達國家雖然經歷了工業化的洗禮,但近年處于發展需要頻頻提出再工業化以謀求新的增長點,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對高端石化材料的需求同樣強烈。
在此形勢下,我國大規模的煉化產能向何處去成為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2024年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簡稱《方案》),提及重點領域實施設備更新行動,石油、化工行業是設備更新重點領域之一。針對“十四五”以來石油和化工行業的產能過剩矛盾進一步加劇,中低端產能過剩或嚴重過剩,高端化學品、高端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和高端醫療產品的相對短缺現象,行業普遍形成提升全行業的創新能力,對已有裝置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推動產品結構優化的共識。石油石化行業以設備更新換代為契機,通過設備更新帶動技術改進,油轉化進程加快。2024年《方案》的出臺僅是開端,隨著煉油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石油石化行業在2025年的轉型進程將進一步加快。但總體看,對于目前我國龐大的煉化產能而言,不實現其高負荷運轉等于是資源浪費,特別是一些先進產能剛剛形成,其生命周期也需要其運行數十年。
中國作為石油石化產能大國,宜基于這一發展形勢,放眼全球,加快推動石化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宜發揮已有產業規模和技術優勢持續提升基礎化工產品發展質量,做好基礎石化產品;另一方面宜加快創新突破,大力發展高端化工材料,努力提升高端化工材料的自給率,支撐制造強國建設以及國內“雙循環”格局的形成。通過基礎化工材料與高端化工材料的產業鏈全覆蓋滿足國內外市場基礎需求,全面提升我國石油石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交通電氣化加快成品油銷售終端轉型
——中國引領全球電動汽車發展、國內電動汽車銷量大增,交通電氣化加快成品油消費達峰,加油站轉型進程加快。
近年中國電動汽車發展一直高歌猛進,電動汽車銷量逐年增長,2024年的銷量預計在1200萬輛,繼續保持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大戶地位,并成為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引領者。新能源汽車銷量及滲透率增長的同時,由“南電北氣”向全面化替代的格局不斷深化,導致成品油消費由增轉降,需求發展不及預期,成為成品油市場的轉折之年。成品油需求下降,全年消費總量3.94億噸,同比降1.3%。其中,汽油消費由增轉降,柴油消費由平臺水平開始下滑,僅有旅游業的恢復對航煤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拉動。
按照目前的政策導向以及國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進展,2025年國內電動汽車銷量、滲透率還將增長,電動汽車為典型的保有量的進一步增長。與此同時,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房地產等傳統動能對經濟增長的拖累有所減輕,消費活力進一步釋放,新一輪產能周期逐步啟動,基建投資仍有增長空間。加之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壯大,綜合預計,2025年能夠實現5%左右的增長速度。這從宏觀層面上可以抵消替代能源對成品油帶來的負面影響。預計2025年成品油消費降2%,為3.9億。隨著“減油增化”繼續推進,成品油收率不斷下降,預計2025年成品油產量為4.28億噸,較2024年下降0.7%。
從競爭格局看,2025年成品油市場進一步由“增量市場”轉入“縮量市場”,行業競爭從“同業競爭”走向“異業競爭”,終端服務由“傳統服務”轉向包含油氣氫電非的“綜合服務”。從整體業態看,終端將從“集中式加油”進一步向“分布式加能”逐步轉變,且業態將不斷向外延伸、擴展,進一步參與到“源網荷儲”智慧能源系統之中,發展虛擬電廠等業務,“加能+”業態將更加豐富。
責任編輯:周志霞
znzhouzhixia@163.com
鏈接
2024年中國油氣行業重要時刻
3月4日,我國首口設計井深超萬米的科學探索井——中國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鉆探深度突破10000米,成為世界陸上第二口、亞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萬米井;
3月8日,中國海油在南海珠江口盆地發現我國首個深水深層大油田——開平南油田;
6月5日,中國石化自主研發生物航煤加注國產大飛機試飛成功;
6月25日,綏中36-1累計生產原油突破1億噸,成為中國首個生產原油超億噸的海上油田;
7月24日,我國能源化工首個聚焦于碳足跡的聯盟——能源化工產業鏈碳足跡聯盟在京成立;
8月21日,由中國石化牽頭的中央企業綠色氫能制儲運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
8月25日,中國石油首個萬畝零碳生態園區正式建成;
11月7日,中國石化部署實施的國內首口超5000米深層地熱科學探井——福深熱1井正式完工;
11月8日,我國首部《能源法》頒布,為石油石化行業轉型發展提供行動指南;
11月28日,昆侖大模型發布,構建了我國首個勘探全領域專業大模型和21個場景大模型;
12月2日,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全線貫通;
12月3日,全球首個數字孿生智能乙烯工廠在我國建成;
12月18日,浙江寧波石化基地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