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平均數是統計學中一個常用的統計量。北師大版教材把平均數知識安排在四年級下冊“數據的表示和分析”部分,明顯加重了平均數的意義在數據的表示和分析中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即平均數能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既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又可以作為不同組數據相比較的一個標準,可以看出組與組之間的差別,所以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本節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平均數在統計學中的作用的基礎,也是學生學會對一組數據進行分析、描述的關鍵。
二、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
2.能結合簡單的統計圖表,解決一些簡單的與平均數有關的實際問題。
3.進一步積累數據分析的活動經驗,培養生成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會用平均數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生成意識。
教學難點:體會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四、教學策略
啟發式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師:一天,淘氣的爸爸帶他去玩,路過一個小池塘。淘氣不會游泳。他看到池塘邊上的一個警示牌寫著:平均水深1.1米。淘氣的爸爸問:“你如果不小心掉下去,會不會被淹呢?”淘氣說:“我身高已經1.4米了,超過水深了。我掉下去肯定不會被淹的。”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為什么?
生:我同意他說的,身高超過平均水深肯定不會被淹了。
生:我覺得還得看池底是否光滑或有淤泥。如果池底很滑,那淘氣下去后站不住,滑倒了,或者陷進去,就有可能被淹。
生:我不同意他說的。我認為池塘的底部不一定平整,有深有淺,遇到深的地方就有可能被淹到。
師:到底誰說得有道理呢?請注意警示牌上寫的是“平均水深”,像平均水深、平均分、平均溫度、平均年齡等都是平均數,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平均數的有關知識。通過對平均數的研究,我們就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淘氣會不會被淹到了。(板題:平均數)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導入,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和探究欲望,為深入學習本課新知打好基礎。)
(二)探究新知
▲活動一:競技游戲,收集數據
師:老師帶來一個競技性非常強的游戲,叫“記數我最強”。
教師利用課件出示游戲規則:課件每3秒自動呈現10個數字。大家心里默記。當數字消失后,請你在10秒內把記住的數字按順序記錄在表中(見表1)。當數字再出現時,按照上面的規則記錄數字,并記錄記對了幾個數字。
師:(課件出示一串數字)先默記3秒,然后按順序寫出你剛剛默記的數字,時間10秒。
師:快數數看你記對了幾個。
生:7個。
生:8個。
師:剛才有些同學記得沒那么好。那我們就再玩一次吧,請看屏幕。(繼續按規則呈現數字。)
師:這一次你又記住了幾個呢?
生:8個。
生:9個。
師:還想再繼續挑戰嗎?好,滿足你們,那就再玩一次吧,看看你們能不能破你們自己的記錄。
(師生再一次玩記數字游戲)
師:大家對這三次的游戲結果滿意嗎?那么,下一次有沒有信心會記對呢?
生:有信心。(話語中顯得底氣不足)
師:來吧,再玩最后一次,看看能不能挑戰勝利。
(師生再一次玩記數字游戲)
師:玩了四次游戲,老師現在想請同學們把這四次的記數情況寫在黑板上,誰樂意上來寫呢?請你來說,我來寫。
生:6、4、7、5。
生:6、7、5、8。
(設計意圖:變教材中靜態的數據為動態的游戲。一方面,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另一方面,現場動手收集數據突出體現了數據收集的真實性。學生親身經歷數據產生、收集、整理和統計的全過程,彰顯了統計的本質。這樣學生能夠較好地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形成初步的數據意識。)
▲活動二:引發沖突,感悟平均數
1.通過問題引發認知沖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師:(課件出示淘氣五次和班長四次的記數情況表,見表2)比一比,看一看,他們兩個人記住的數字總數不一樣,次數也不一樣,那么誰的記憶能力更強一些呢?
生:我覺得淘氣的記憶能力更強一些,因為淘氣記住了30個數字,而班長只記住了23個數字。
生:我覺得淘氣的記憶能力更強一些。因為淘氣最少的一次是記住4個數字,而班長是3個。
生:我有不同意見,我覺得班長的記憶能力更強一些,因為在前四次中,班長有三次記住的數字個數都超過了淘氣,所以我認為班長的記憶能力更強一些。
生:我覺得應該是淘氣的記憶能力更強一些。因為淘氣最多一次記住9個數字,而班長最多才記住7個數字。
生:我覺得班長的記憶能力更強一些,因為班長有兩次都是記住7個數字,而淘氣有兩次記住5個數字,所以我認為班長的記憶能力更強一些。
師:大家的發言像是一場辯論賽,說明大家都在積極動腦筋思考,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好像都有道理。那到底誰的記憶能力更強一些呢?這就需要我們正確理解“平均數”這個概念和意義了。剛剛大家的發言里體現了大家對“平均數”概念和意義的理解。究竟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呢?
(設計意圖:通過現場記數游戲,學生會主動思考,想方設法比較誰的記憶能力更強。學生的回答就體現了他們對“平均數”概念和意義的理解情況。這就準確了解了學情,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才能有針對性地設計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和意義。)
2.實際操作,理解“平均數”
師:根據剛才的回答,我們很難區分出誰的記憶能力更強。那么,我們能不能用一個數字代表他們兩個人各自的記憶能力呢?
師:由統計表你們能看出淘氣能記住幾個數字嗎?淘氣平均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用幾表示比較合適?
出示智慧老人的說法:淘氣平均每次記住6個數字。
師:“平均每次記住6個數字”就是這5次平均每次記住的數字的個數同樣多,都是6個。但是淘氣這5次沒有一次記住6個數字呀,你們想知道這個數字“6”是怎么得來的嗎?
學生小組內操作:擺一擺或畫一畫,使5次同樣多。
學生操作后匯報。
生:因為第5次和第3次記住數字的個數比較多,所以第5次給第1次1個,給第2次2個,第3次給第4次1個,這樣淘氣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就都變成了6。
師:大家認為他說得有道理嗎?
生:非常有道理。
師:我覺得說的沒有演示的清楚。那么,誰愿意到黑板上演示一下呢?一個小圓片代表記住的一個數字。
學生上臺演示。
師:像剛才這位同學演示的那樣,通過把多的移動補給少的,使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同樣多,這種方法就是“移多補少”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求出淘氣5次平均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那么,這個6就出現了。大家覺得用6代表淘氣記憶的平均水平合適嗎?
生:非常合適。
師: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討論后匯報。
生:先把這5個數合起來,再平均分。
師:“合”就是把這5個數加起來,然后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就是平均數。
(1)總結算法
(5+4+7+5+9)÷5
=30÷5
=6(個)
(2)分析算式
我們把5+4+7+5+9的和稱為總數量,5稱為總份數,所得的6就是平均數。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關系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師:可以用“移多補少”法來求平均數,還可以用“算術”法求平均數,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時,還要學會根據題目中的數據特點靈活選擇算法,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師:我們現在已經了解到了“移多補少”和“算術”法求平均數的方法,那么,這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生:相同之處就是總數都一樣,最后得到的結果也都一樣。
生:相同之處就是都含有均分的過程,也就是不同數量之間互相勻一下,最后達到都相等。
師:有個字說得太好了,大家聽出來了嗎?
生:分。
生:勻。
師:對,就是“勻”字。平均分其實就是勻的過程,平均數就是勻出來的。這個6就是淘氣5次記住的數字數勻出來的,它就代表淘氣這5次記憶的平均水平。
師:平均水平是不是哪一次的水平呢?
生:不是的,是某幾次的平均水平。
師:是的,平均數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
▲活動三:感知內涵,深入理解
1.問題思考,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
師:平均數代表的是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那么,平均數是這一組數據中的數字嗎?現在同桌兩人一組進行討論,討論后進行匯報。
生:一組數據中有可能有平均數的那個數字呀,比如淘氣5次記住的數字數中,如果恰好有一次是6個,平均數正好也是6,那么,這個平均數就是這一組數據中的某一個數;而書上給我們的數據中,淘氣沒有一次記住6個數字,恰好平均數又是6,那么,這時平均數就不是這一組數據中的數。
師:是的,平均數是勻出來的。勻出的這個數字有可能跟這一組數據中的某個數字一樣,也有可能不一樣。所以,并不是一組數據中的某一個數都可以代表這組數據的平均水平,它有可能在這個數據之外。
(設計意圖:利用問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內涵,增強學生對平均數的深度理解。)
2.利用實例,形成生成意識
利用生活中的實例展開教學,有助于學生根據數據預測、判斷、推理等生成意識的形成。
師: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在我們生活中哪里還藏著平均數呢?看誰找得快、找得準?現在開始。
生:我們班數學期中考試的平均分。
生:我們本地夏季的平均溫度,或者某一天的平均溫度。
……
師:說得太好了。我們身邊蘊藏這么多平均數呢,只要我們積極動腦、善于發現,就可以找到很多平均數。
師:淘氣班這次的數學平均分是90分,你覺得淘氣考了多少分呢?
生:90分。
師:大家同意嗎?
生:不同意。因為淘氣考的分數不一定正好是平均分,只能說有可能是90分。
生:淘氣考多少分都有可能,因為平均分是勻出來的。他考的分數有可能低于90,有可能高于90,也有可能等于90。我覺得有這三種情況。
師:是的,淘氣的分數有這三種可能,不一定正好是90分。
師:一組數據如果再加上一個比平均數小的數字,那么這一組新數據的平均數就比原來的平均數小;如果加的這個數與原來這組數據的平均數相等,那么這一組新數據的平均數還和原來相等;如果加的這個數字比原來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大,那么這一組新數據的平均數就比原來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大。
師:請大家思考一下,平均數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生:受總數和總個數的影響。
生:受特殊數值的影響較大。
師:請你具體說說什么是特殊數值,受到怎樣的影響。可以舉例說明。
生:我所說的特殊數值就是較大的或較小的數值。比如,我們班的數學平均分就受成績很差和很好的影響較大。如果這學期來個數學成績很差的學生,那么我們班的數學平均分就會降低很多;如果來個成績很好的學生,那么數學平均分就會上升。
師:說得很好。在一組數據中加上一個很小的數,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就會下降,如果這組數據的個數越少,下降的幅度就越大;相反,平均數就會上升,甚至上升幅度很大。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平均數,引導學生感知平均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然后,通過實例讓學生經歷根據數據信息預測、推斷和推理等對事情進行研判和決策的過程,促進學生形成生成意識,捕捉生活中“從無到有”的信息,發現信息背后的信息。)
(三)鞏固練習
1.在1分鐘跳繩訓練中,笑笑四次的成績分別如下:85下、87下、86下、86下,用什么數表示笑笑的成績最合適?這個數是多少?
2.佳佳和依依分別在四年級的兩個班。佳佳班的數學期中考試平均分是88.6分,依依班的數學期中考試平均分是85.3分。淘氣說佳佳的這次數學期中考試分數比依依高。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檢測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以及利用平均數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鞏固學生生成意識的培養。)
(四)課堂小結
1.用自己的話說說你對平均數的認識。
2.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想說的呢?
(設計意圖:利用問題引導學生說出這節課的收獲,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同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本課所學知識。)
(五)布置作業
收集小組每個成員的體重,并整理成統計表,再求出小組成員的平均體重。根據每個成員的體重與小組成員的平均體重,你想對各個成員說什么?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會川鎮文峰中心小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