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的具體實施中,重視情境的創設和實踐操作,其目的是激發學習方法的創新。“課程內容”章節亦表明,語文學習任務應由一系列彼此相連的學習活動構成,它們共同致力于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這些活動特點體現在情境的設定、實踐的參與和綜合性上。這一標準進一步強調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境化教學顯得尤為關鍵。
所謂的情境化閱讀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激發學生的情感、意向、知識和行動潛力,開展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外活動,打造貼近實際的語言運用場景,激勵學生積極投入、主動探索,以獲得更深刻的審美認知。這種教學策略強調教師、情境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共同進步,有效地改變了傳統閱讀教學中單一、枯燥、被動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轉變為學習的積極參與者,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
那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師應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情境,有效開展課堂情境化教學?創設有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學習情境,實施情境化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創設具體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構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從而獲得更具真實的審美體驗和認知感受。
一、情境化教學思想的內涵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特定的教學環境,運用新穎的呈現方式和多樣的實施手段,營造出充滿藝術氣息、情感溫度和創新活力的教學氛圍。正確的情境化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情感認知,還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情境創設的時效性尤為重要,這意味著教師需要確保教學場景和氛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發揮最大效用,并且始終緊扣閱讀教學的主題。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同時,教師還需要注重情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確保所創設的情境與閱讀文本的內容和主旨相符,從而使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深層意義。
二、情境化教學思想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價值
(一)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文閱讀教學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但關系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而且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教師通過創設豐富的閱讀情境,對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理解,這無疑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增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境的實用性,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將所學的閱讀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將理論轉化為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讓學生在具體的閱讀情境中,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應用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閱讀任務,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外,通過情境化的閱讀教學,教師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情境化的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更積極地參與閱讀活動,理解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和文學鑒賞能力。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如視頻、音頻、圖片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視覺和聽覺體驗,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閱讀材料中的情感和意境。同時,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參加閱讀競賽、文學社團等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人文情懷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精心設計的閱讀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營造有利于學習的課堂氛圍。在情境中,學生不僅能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題和意義,還能體會到文章所傳達的情感。通過全面分析文本中的語言,他們能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元素,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背景。
在特定閱讀情境的引導下,學生對文章的結構和創作思路會有更清晰的認識。這種理解有助于他們吸收文學作品的精髓,促進個人全方位的發展。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的思考,如對文章進行角色扮演、文學創作、詩歌朗誦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意義,還能夠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
通過精心設計閱讀情境,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創新能力。情境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全面提升語文素養,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符合他們興趣和需求的情境,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三)調動學生語文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創新
全面素質教育越來越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須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然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發現很多學生對閱讀材料存在排斥情緒,尤其是在面對較長的閱讀材料時,他們往往缺乏閱讀信心。此外,由于年齡特點,許多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難以長時間集中閱讀,導致他們缺乏閱讀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通過創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境,營造更具活力和吸引力的學習氛圍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樣可以助力他們更加深刻地把握文意,點燃他們的閱讀熱情,并鼓勵他們進行想象和創造。例如,教師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互動游戲等方式,讓學生在具體的閱讀情境中感受文章的情感和意義。情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和參與度。
此外,教師組織學生參加閱讀競賽、文學社團等活動,有利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三、情境化教學思想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目標導向,關注學情
在語文教學中,確立清晰的教學目標至關重要。這個目標需要結合新課標和教材。具體來說,教師的閱讀教學應建立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之上,依據課程標準,培育學生對文化的自信心、語言的應用能力、思維的活躍度和審美的創造力等核心素養,并遵循四個不同學段的具體標準。根據新課標,語文課程旨在通過積極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展現和積累語文能力。該標準特別強調了情境化教學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實施情境化教學的具體方法。
語文教材是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工具,不僅詳盡地列出了學習目標,還具體到學年、學期、單元和單篇文章的學習目標。因此,情境化教學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此外,情境的創設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發展水平。只有這樣,教學才能順利開展,達到預期效果。
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三個層面:首先,要求學生理解詩的含義,通過解讀詩句,感受詩人的情感,深入理解詩歌的意境;其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通過朗讀,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情感,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最后,鼓勵學生積累更多關于思鄉或描述傳統節日的詩句,通過小組討論、課后閱讀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在此基礎上,本課的教學過程將圍繞上述教學目標展開。具體的教學活動包括:通過圖片、視頻等輔助材料,引導學生理解詩中的意象,感受詩人的情感。教師可以展示與重陽節相關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習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王維在異鄉思親的情感;提供朗讀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表達詩歌的情感;示范朗讀,引導學生注意語氣、節奏和情感的把握,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自己積累的關于思鄉或傳統節日的詩句,通過互動交流,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可以提供一些關于思鄉或傳統節日的詩句作為參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鼓勵學生課后進行閱讀,積累更多關于思鄉或描述傳統節日的詩句。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閱讀材料,如古詩、現代詩、散文等,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學的魅力,提升文學素養。
(二)情境教學,形式多樣
在情境化閱讀教學的實施中,教學方法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靈活調整。教師創設的語文教學情境應確保包含真實的語言運用活動,確保情境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并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習及思維能力。如此一來,閱讀教學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果。當然,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對于同一篇課文,教學情境可以單一,也可以多元,具體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應當展現多樣化的形態,如一則寓言、一系列圖案、一場情緒表達、一種心理感受或一個實際案例等。這些情境既可能源自文本內容,也可能源自現實世界,關鍵在于是否恰當。在實施情境化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確保這些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和思維能力。教學情境的創設應源于課文和現實生活,以確保其恰當性和有效性。
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傳達的自然之美,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情境化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在課堂上展示一組與大自然相關的圖片,包括美麗的山水、繁茂的森林、壯觀的瀑布等,讓學生通過視覺體驗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和寧靜。同時,教師會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圖片中的細節,如顏色、形狀、紋理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
其次,教師播放一段大自然的聲音,如鳥鳴、水流、風聲等,讓學生通過聽覺體驗到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妙。在播放聲音的同時,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和想象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情景,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文章所描繪的自然之美。
再次,教師組織一個小型的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扮演文章中的不同角色,如山、水、樹、鳥等,通過情境再現,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體會文章的主旨。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模仿角色的動作、語言和情感,以此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要傳達的自然之美的理念。
最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在大自然中的經歷和感悟,通過交流和分享,增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在自然中的所見所聞,如觀察到的動植物、感受到的氣候變化、體驗到的自然現象等。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悟,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體驗大自然的美,也能夠培養觀察力和表達能力。
(三)精妙適可,情境相融
在閱讀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并不是萬能的,更不能盲目地使用。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應該始終聚焦于文本,深入領略和評價文學作品的價值。教學大綱在各個學習階段的需求中著重提到了“文學閱讀與欣賞”,目的是強化語文學習,并強調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培養和審美培養。在某種程度上,情境創設被視為輔助文學閱讀的教學策略,為文學閱讀的教學活動營造了恰當的氛圍,旨在更好地輔助學生理解文本、感悟語言和體驗審美活動。因此,精心設計與文本內容相契合的情境是至關重要的。
在《春曉》的情境化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精妙適可的方法來設計教學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這首詩所蘊含的春天之美。首先,教師使用多媒體工具展示一系列春天的圖片和視頻,包括花朵綻放、鳥兒歡唱、細雨潤物等,以營造生動逼真的春天氛圍。這樣的視覺和聽覺體驗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對春天的直觀感受,為理解詩文打下基礎。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春曉》,并關注詩中的關鍵語言和意象。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用豐富的語言和想象力來描述詩中的景象,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來深入理解和感悟詩人的情感和意境。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詩中的春天、花朵、鳥兒等角色,通過情境再現,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和意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親身體驗詩中的情境,進一步理解和感悟詩文的美。
(四)利用思維導圖創設情境,拓展學生思維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和總結閱讀內容。通過圖形與線條的巧妙組合,思維導圖能夠直觀地展示閱讀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使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更快地抓住重點,從而提高閱讀效率。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對學生培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來創設閱讀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內容。思維導圖的運用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中的重點和難點,還能夠培養他們的閱讀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閱讀材料的內容和結構繪制思維導圖。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將閱讀材料中的信息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形成清晰的思維框架,從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閱讀材料。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創意表達和思維拓展,如對文本進行改編、創作相關的詩歌或故事等。這樣的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夠鍛煉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開國大典》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情境化教學,運用思維導圖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一段開國大典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那個歷史時刻的氛圍。通過這段視頻,學生可以生動地看到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場景,感受到開國大典的莊嚴與喜悅。視頻中的音樂、圖像和聲音將幫助學生更好地沉浸在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從而激發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好奇心。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視頻內容繪制思維導圖。在繪制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將視頻中的關鍵信息進行歸納和整理,如開國大典的日期、參與的人物、慶祝活動等。通過圖形和線條的邏輯關系,思維導圖將展示開國大典的流程和重點內容。學生可以通過思維導圖清晰地看到開國大典的各個環節,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重點和難點。例如,通過思維導圖,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毛澤東主席的講話內容,以及開國大典的歷史意義和影響。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鍛煉自己的閱讀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他們需要思考如何將視頻中的信息進行有效的歸納和整理,如何使用圖形和線條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他們繪制的思維導圖和閱讀理解心得,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分享和討論,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其他同學的觀點,還能夠鍛煉自己的表達和溝通能力。
情境化教學和思維導圖的運用,旨在提高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指導學生更快、更準地找到閱讀篇章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和分享,學生還可以提高自己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培養閱讀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強調,人的思維是源于直接的生活情境。情境教學法的核心是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涵蓋了對本國語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對語文學科的熱情以及對語文實際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簡而言之,在閱讀教學中創設多種情境是進行深化語文教學的必要環節。但是,情境化閱讀教學不應隨意和盲目,而是應能夠激活思維、充滿趣味、具有藝術感染力、確保真實性以及具備典型性。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大同鎮石咀小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