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出臺《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這六個方面的精神共同構成了科學家精神的內涵。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強調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回顧過去,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廣大知識分子和科研工作者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偉大旗幟,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矢志創新,在科技救國、科技立國、科教興國的道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進入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成為推動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動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我們應該弘揚和傳承科學家精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全社會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用心用情做好科學家精神對外傳播,為科教興國、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科學家精神的形成與發展
科學家精神是如何形成的?這要從科學精神在中國的產生和傳播說起,因為科學家精神正是科學精神在科學家身上的投射。
從19世紀末期開始,中國的仁人志士便主張迅速發展科學、弘揚科學精神。1916年,中國近代科學奠基人之一任鴻雋發表《科學精神論》,在中國最早提出“科學精神”的概念。他把“科學精神”稱為“科學發生之源泉”,明確提出“科學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20多年后,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科學之方法與精神》中指出:“近代科學的目標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科學方法可以隨時隨地而改換,這科學目標,蘄求真理也就是科學的精神,是永遠不改變的。”
新中國成立后,科學技術事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科學精神多次在中央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中提到。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周恩來同志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1978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99年12月15日,江澤民同志在致信全國科普工作會議時強調,“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思想、傳播科學方法,使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不斷提高”。2010年6月7日,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必須大力弘揚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
從“向現代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再到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科技創新的春風從中南海吹到了祖國大地、四面八方,也讓廣大科技工作者感到責任在肩、使命光榮,推動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一部科學史就是一部科學家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科學家精神,極大鼓舞和激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為建設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發出“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的號召。從2017年開始,我國將每年5月30日定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的結果”。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廣大人才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2024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大事業,銳意進取、追求卓越,創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
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
科學家精神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研究和實踐探索中形成的一種寶貴精神財富,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等在科學家身上的集中體現。回顧一百年來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奮斗史,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史,可以清楚地領會科學家精神的豐富內涵。
愛國和創新是科學家精神的魂與要。1950年2月,數學家華羅庚從美國歸國途中寫下《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動情呼吁:“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建設和發展奮斗。”核物理學家錢學森在《寫給郭永懷的兩封信》中深情寫道:“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頭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的頭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國吧!”
著名核物理學家程開甲在口述自傳中說,創新是科學的生命之源。面對所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首先要有科學的態度,決不能有束縛,不能跟著已有的跑,拿著現成的做些錦上添花的事;只有創新,才有突破,才有發展,才有成功。生物化學家鄒承魯在《我的科研選題三原則》一文中指出:“科學研究貴在創新,簡單重復前人結果不是科學研究,沒有創新就沒有科學的前進與發展。在這種意義上說,在科學研究上是沒有銀牌的位置的。”

求實和奉獻是科學家精神的本與基。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錢三強,1937年進入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在約里奧和伊萊娜·居里夫婦的領導下做研究,并跟隨化學師郭黛勒夫人做放射化學的實驗。在居里實驗室,除了自己的論文工作以外,錢三強一有機會就幫別人干活,多學一點本領,就是為了回國之后,建立我國的原子能實驗室。在那樣一個學術空氣的熏陶下,通過多樣化的課題研究,他從一個對原子核科學尚未入門的青年,逐步成長為能夠獨立進行前沿研究的科學工作者,為將來投身“兩彈一星”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于求實的態度,長期從事固體力學研究的鄭哲敏院士說:“一個誠實的人,是不會偽造數據或認可未經檢驗的數據且拿去發表的,他不會編造什么虛假理論去騙人的。所以,我希望大家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像保護命根子那樣去保證誠實。”
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工作的于敏院士寫道:“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現代化建設之中,我也就可以自慰了。”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嚴濟慈在《我的科學歷程》一文中寫道:“努力去做一個不自滿自足地閉門幽居以科學術士自居的人,不讓自己成為以老一輩的科學領導者自居的人,而是懂得老科學家與年輕科學人員聯合的意義和巨大的力量的人,自愿和樂意給年輕人打開一切科學道路使他們登上科學高峰的人。”
協同和育人是科學家精神的根與源。當今世界已經不再是“一人包打天下”的年代,科學研究亦是如此。尤其是重大而復雜的科技攻關,需要多個團隊、多名人員、多臺設備協同作戰,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十個指頭捏成拳”,只有協同才能出戰斗力。擔任過嫦娥一號、二號、四號、五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的葉培建院士認為,一份偉大的事業是要靠集體完成的,個人努力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一個團隊搞好了,我們的事業才能搞好。20世紀七十年代,黃緯祿擔任總設計師主持研制我國第一枚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巨浪一號”,面對戰術技術指標要求,黃緯祿提出“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的“四共同”原則,帶動全國范圍內參與“巨浪一號”研制工作的109家單位協同攻關,取得導彈發射圓滿成功。
科技事業要想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老一輩科學家必須有甘為人梯的育人精神。在著名大氣物理和地球物理學家趙九章的弟子葉篤正眼中,老師是這樣的人:“其一,他用人、培養人不拘一格。其二,他非常愛才。(對)有才華的人給予特殊培養和照顧。其三,他能鼓勵并傾聽學生發表不同意見,在學術上不固執己見,尤其贊賞能在學術見解上駁倒他的學生,這真是難能可貴。”
做好科學家精神的弘揚和傳承
2021年,一條名為《尋找賽先生》的短視頻在網絡“走紅”,相關話題“怎么理解科學家精神”在網絡引發熱議。“作為大學生,我也要不斷鉆研,傳承科學家精神,永遠跟黨走,為國爭光!”“追尋前輩踏過的腳印,不斷前進。”……網民們自發留言,表達弘揚和傳承科學家精神的決心。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媒體生態格局和公眾認知習慣發生巨變的今天,如何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的活力,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提升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人的科學素養,培養他們嚴謹的科學思維,是弘揚和傳承科學家精神的題中之義。
2023年,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印發《“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并提出,構建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家精神,增強科學探索的好奇心。
一系列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中國科協、教育部聯合在全國中小學打造科學家故事眾創空間,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豐富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校內支持學生社團開展科學家精神系列主題活動,校外依托現代科技館體系提供支撐保障。線下強化統籌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以及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線上全面加強科學家精神資源匯聚傳播,建好用好“風啟學林”主題社區。
中國科技館陸續開展了“科技館里的思政課”“科學家故事戲劇社”“Z世代天團秀”“逐夢采風團”等活動。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發起成立科學家精神教育出版聯盟,攜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科學出版社等10余家國家級出版機構,豐富拓展中小學生閱讀創作空間,配套完善科學家故事閱讀軟硬件資源。

“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科技版塊專門制作“每日科普”“每日科技名詞”等內容,在“學習強國”客戶端首頁展示,并定時推送。邀請英雄航天員王亞平擔任“學習強國”科普教師,錄制原創系列科普節目《學習強國太空教師課堂·王亞平天文課》和《學習強國太空教師課堂·王亞平地球課》。兩季共20集節目,累計點擊量過億。
各媒體紛紛亮出自己的看家本領:紀錄片《大國脊梁》以科學家為人物核心,以重大事件為歷史線索,講述近代以來矢志報國的中國科學家砥礪奮斗的故事;《科學的七個瞬間》聚焦七個領域重大、典型的科技突破,透過這些“瞬間”及其故事,見微知著表達科學的理念價值和精神品質;《百年巨匠·科技篇》聚焦8位對中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代表人物,細述他們取得的卓越科技成就。
此外,一些科技工作者紛紛開設自媒體賬號,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把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傳達給更多的粉絲用戶。用戶的正向反饋,也進一步鼓舞和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破解時代難題,回應人民期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系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相信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有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有科學家精神的激勵引領,我國科技事業必將取得更大進展,科研成果更加豐碩,創新人才噴涌奔流,助力我國從科技大國不斷向科技強國邁進。
責任編輯: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