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月18日,對于許多人來講,也許只是一個普通的星期六,但是,對于山水相依、有著“同志加兄弟”傳統友誼的中越兩國政府和人民來講,卻是一個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75年前的這一天,在兩國領導人的親自推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第一個承認越南民主共和國并與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
世界風云變幻,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隨之發生許多變化。在共同抗擊殖民壓迫和外部侵略的斗爭中,中越兩國之間由老一輩革命家培育、無數中越兒女用鮮血和生命澆灌出的友誼之樹,今天卻愈發茁壯,兩國人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感召下,緊密合作,共謀發展。
在這個值得我們永遠紀念的日子里,由五洲傳播中心、廣西廣播電視臺、越南軍隊廣播電視中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聯合制作的特別節目,兩集紀錄片《南溪河畔Ⅱ》,在電視和網絡屏幕上與公眾見面,該節目通過講述一個個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為我們揭示出一段發生在五十多年前兩國人民性命相托的傳奇,以及那些深刻烙印在當事人心中又代代相傳的暖心故事,為中越建交75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用心用情講好中越傳統友誼的故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局勢動蕩不安,美國為了維護其在東南亞地區的利益,對越南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越南人民則進行了英勇無畏的抵抗,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援越抗美斗爭,為艱苦戰斗的越南人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援助,成為越南人民抗擊帝國主義侵略的可靠后方,在中越兩千多年的關系史中,寫下了最為可歌可泣的一頁。《南溪河畔Ⅱ》講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背景下。
當年,飽受戰火蹂躪的越南,民生基礎設施遭到極大破壞,醫療條件不足以應對前線傷病員救治的需要,許多在戰斗中受重傷的士兵或在美軍轟炸中無辜受到傷害的民眾,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致殘甚至死去,于是越南政府向中國政府尋求幫助。在中國老一輩領導人的親自關懷下,中國政府迅速從全國144個醫療機構調派大量富有經驗的醫護與后勤人員,于1968年,按照當時最高標準,在廣西桂林建設了由國家衛生部直接管理、專門收治越南傷病員的南溪山醫院。至1975年12月最后一名越南傷病員離開醫院為止,該院共施行各種手術2576臺。在沒有血庫的情況下,每逢手術需要血液,全體醫護人員爭先恐后踴躍獻血,據統計,短短8年時間里,多達70萬毫升的鮮血,從中國醫護人員的血管中抽出,注入越南傷病員的身體。據統計,南溪山醫院總共救治了119批5432名來自越南的傷病員,使他們得以恢復健康,重返前方繼續戰斗,或與家人團聚,其中許多人后來又成為國家建設的骨干。南溪山醫院的事跡,為中越兩國人民鮮血凝成的友誼做了最好的注腳。在越南人民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后,中國又將南溪山醫院的全部醫療用品無償捐贈給越南,為越南人民戰后醫療事業發展再作奉獻。
在近八年的時間里,出于戰爭背景下的安全考慮,南溪山醫院始終處于保密狀態,醫院的名稱不對外公開,醫務人員與傷病員的情況無人知曉,日夜奮戰救死扶傷的動人故事不曾傳揚。以至于直到今天,了解南溪山醫院歷史的人,特別是越南民眾,依然屈指可數。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出于對中越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友好事業的高度歷史責任感,中越兩國電視工作者攜手組建聯合攝制組,歷經五年的時間,深入追溯中越兩國從1950年到1975年之間的歷史,包括奠邊府戰役、越南戰爭等,遍訪戰爭當事人、親歷者以及他們的后代與傳承人,通過他們的深情講述,回顧歷史,感受今天,展望未來。在接受訪問的人中,既有越方經南溪山醫院救治痊愈的原黨和政府的高級領導人、中國南溪山醫院與對口合作的越南E醫院的醫務工作者,也有當年的中國普通護士,以及中越兩國當年醫務工作者的后代。從為紀念中越建交70周年兩國聯合制播的《南溪河畔》,到當下獻禮兩國建交75周年的《南溪河畔Ⅱ》,節目采用大量真實的歷史影像、照片、文獻檔案,結合現場拍攝、情景再現,真實詳盡地重現出一幕幕攝人心魄的感人場景。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南溪河畔Ⅱ》深入挖掘創新和拓展主題,更注重講述南溪山醫院的越南合作方——越南E醫院的戰地救護、轉運和接收傷病員的過往,更注重越方視角,更注重傾聽南溪河畔的故事,穿過半個多世紀的光陰,在越南悠悠回響。
節目中最令人感動的地方,還在于中越雙方當事者及其后代的深情相聚,他們前往歷史現場,撫今追昔,憶及親身經歷或父輩囑托,立誓永遠友好下去的真情表述令人禁不住淚目。節目用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牽引著我們的視線,在當下與五十多年前的中越兩國間往復,重溫那段用熱血鋪就的歷史,讓我們格外珍惜今天的友誼,期待兩國美好的未來。




面向世界講好新時代中越友好的故事
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彰顯和見證了中越兩國人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友好合作。
據有關方面介紹,盡管多年來,中越兩國電視機構間多有各種人員互訪和節目往來,但是雙方就特定選題進行深度挖掘對等合作拍攝尚屬首次。這是兩國媒體合作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的進展。這個節目的聯合制作規格很高,既有中國國家級和省級主流媒體,又有專業的國際傳播機構,更有越南軍方廣播電視機構,雙方根據共同商定的拍攝計劃,各自拍攝了大約一半內容,最后編輯組合在一起。對攝制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的,還有中越雙方駐外機構與負責人,衛生部門負責人及南溪山醫院。可以說,這次圓滿的合作,一如當年,是中越雙方共同譜寫的新篇章。
除去上述歷史與政治背景的價值外,《南溪河畔Ⅱ》也是一部在專業上可圈可點的好作品。借用相關專家的話,中越兩國創作者在內容構思、攝制技巧和新技術運用方面值得充分肯定。節目不僅情感醇厚,更在精心設計上下了一番功夫。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出現在節目中的人物,都被巧妙地連接在一起,既有時空連接,也有血脈連接,還有親情連接,更有當下共建中越命運共同體的雙向奔赴。兩國的當事人、親歷者、后代、接班人等眾多人物,經過創作者精密安排,被構成有序交織的關系,使故事在推進中產生了一種讓觀眾想一口氣看到底的愿望。熟知紀錄片創作的人都知道,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
在用好用活歷史資料方面,創作者也是下足了功夫。原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阮文芝青年時代傷愈歸隊前,在南溪山醫院樓前拍攝的照片“活”了起來——他對著觀眾輕松一笑,在那一刻,相信觀眾一定會感到內心有股暖流涌出。南溪山醫院的醫護人員在排隊爭相獻血的照片,經過加工上色和賦予動態的處理后,仿佛還原了當時熱烈的場面,讓屏幕前的每個人都不禁為他們的奉獻精神所感動。這些由編導運用最新圖片修復技術創造出的效果,不僅極大增強了節目的生動性,更在加深主題闡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類似的片斷還有許多,恕不一一例舉。


節目創造出交互傳播的好形式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創作領域有了較大的進步,在講好中國故事的總體要求下,各種節目從主題選擇到形式創新,新技術的應用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紀錄片愛好者不斷增加,國際市場的表現也是不俗,節目質量最好的作品,已經接近或達到國際較高水準,國際合作的優秀作品,也常見于屏幕之上。
但是我們發現,在紀錄片國際傳播領域,僅有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是不夠的,尤其在國際傳播獨特的語境下,有許多歷史與現實的故事,遠不是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所能涵蓋。千百年來國家民族間交往,沉淀下來的精神文化遺產,屬于當事各方所共有。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對外傳播領域開辟出一個獨特的門類即“國際間交互傳播”,即各當事方基于共同的經歷,在符合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原則前提下,通過國際合作形式,共同開發創作能夠充分準確反映共同走過的道路,折射對今天與未來共同的期盼,體現出國家間求同存異主流意識形態的作品。筆者在多年從事電視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經歷中發現,恰是那些立足于共同歷史與共同認知的作品,能夠激起合作各方全方位積極反響,其效果遠勝單純或主要基于單方面需要,由一方協助另一方制作的作品。



《南溪河畔II》就是這樣一部作品,該節目的創作,立足于中越雙方從高層到民間永遠牢記往昔斗爭歲月,在中越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下,共同開辟美好未來的內在需要,具有極大的共情基礎,因此創作過程得到了雙方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踴躍參與。這部作品也是中國國家級媒體與越南政府和軍方首次合作的紀錄片,得到越南國防部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熟知中外紀錄片合作業務的人士都能讀懂其中的開創性意義。節目的完成片在驗收時,得到了雙方的高度肯定,它被認為是一部史料翔實、感情深厚、主題明確、具有創新意識的好作品,為兩國電視工作者的進一步合作開了一個好頭。雙方均提出,希望在兩國建交75周年時,在電視媒體和多媒體平臺共同推出。這些評價與近日播出盛況,體現出“交互傳播”理念的價值。
《南溪河畔Ⅱ》為中越兩國未來更多優秀合作項目打開了新局面。
行文至此,筆者腦海中回響著節目結尾處那首從上世紀六十年代便熟知的歌曲旋律:“越南中國,山連山,水連水。共臨大海,我們友誼像朝陽……”
責任編輯:陶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