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這副挽聯既表達了西藏人民對孔繁森的真摯情感,也是孔繁森踐行人生誓言的真實寫照,彰顯了他的為民情懷和高尚品格。
一次救助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始終牢記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孔繁森始終把自己看作人民的公仆,舍小家為大家,毅然兩次進藏,履行“不負黨教誨,我志愿獻高原”的誓言,把對西藏人民的民族大愛灑在青藏高原,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為促進民族團結樹立了榜樣。
孔繁森對西藏人民的愛是純潔無私的。1980年,孔繁森在崗巴縣下鄉調研時,不慎從馬上跌落導致昏迷不醒,藏族群眾輪流抬擔架走了30多里山路把他送到醫院搶救。也正是這次救助,改變了孔繁森的人生選擇。重獲第二次生命的孔繁森,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了藏族群眾的深情厚誼,決心把對西藏人民純潔無私的愛化為勤奮工作的不竭動力,并帶領西藏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為此,孔繁森多次表示:“我這條命是藏族老百姓給撿回來的,如果有機會,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終生難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奮斗!”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下決心為西藏人民做點貢獻,為增進藏漢團結做出點貢獻。盡管西藏氣候是寒冷的,條件是差的,工作是艱苦的,但西藏人民是正直的、熱情的,而且感情是十分深厚的。”
孔繁森對西藏人民的熱愛是高度自覺的。1987年9月,孔繁森在蘭州參加全國糧援項目會議,當看到部分群眾吃飯還沒有根本解決,住房條件還沒有改善的情況時深受觸動。他在日記中寫道:“祖國的大西北和祖國的邊遠貧困地區是教育黨員的好課堂,應教育我們的高級干部和共產黨員。這里的人民還吃不上飯,喝不上水,這里的人民更沒見過電冰箱、彩電、洗衣機。同是炎黃子孫,同樣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什么這樣不公平?凡是有覺悟、有良心的共產黨員、國家干部都應認真地沉思一下,以實際行動積極地做出努力。”熱愛人民才關心群眾疾苦,熱愛人民才深感重任在肩,熱愛人民才付諸實踐行動。孔繁森正是飽含著對西藏人民的深厚情感,服從組織安排,以實際行動幫助西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西藏條件艱苦,高寒缺氧,很多人都望而生畏。孔繁森心中裝著西藏人民,以共產黨人的高度政治自覺,不懼嚴寒,不怕風雨,滿腔熱忱投入援藏工作。他曾在日記中寫道:“高原的風是冷的,氣候是寒的,然而我一想起黨組織對我的囑托,親朋好友對我的厚愛,我忘記了前進道路上的艱辛和坎坷。我覺得我身上有使不完的勁,我早已把苦澀和危險置之度外。”
一種責任
對黨忠誠是共產黨員的優秀政治品格,也是共產黨員的鮮明政治本色,更是對每一位共產黨員的基本要求。同時,對黨忠誠又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遵從黨的意志,服從黨的決定,聽從黨的安排。援藏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一種政治責任,響應組織號召援藏是對黨忠誠的體現。孔繁森在日記中寫道:“我們的事業是偉大的、神圣的,西藏的物產是豐實的,天空是廣闊的,我們肩負的擔子是重的,黨和人民對我們寄托的希望是大的,讓我們攜起手來,振奮精神,為西藏的繁榮昌盛努力奮斗吧!”
不負黨的教誨,孔繁森堅決服從組織安排。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原本是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報到后,組織決定改派他到條件更加艱苦的崗巴縣擔任縣委副書記。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服從組織安排。1988年擔任山東省援藏領隊的孔繁森到達拉薩后,在日記本上寫下一首詩:“崢嶸歲月三十年,二次出征到邊關。踏遍荒山猶未老,歷盡千辛更知甜。冰山愈冷情愈熱,耿耿忠心照雪山。”這充分表達了孔繁森對黨組織的無比忠誠,對援藏事業的執著追求,對造福西藏人民的堅定信心,對“不負黨教誨,我志愿獻高原”的堅強決心。
不負黨的教誨,孔繁森始終保持清正廉潔。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是對共產黨人的基本要求。只有保持清正廉潔的形象,確保權力為民造福、為民謀利,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孔繁森在日記中寫道:“實施艱苦創業的目標,各級干部必須廉潔執政,特別要靠各級領導干部的言行影響,來帶動一般干部的艱苦奮斗。從領導干部自身做起,從領導班子自身做起,從領導人所分管的部門單位做起,做到勤儉執政不揮霍,執行制度不特殊,行使權力不謀利。”孔繁森在援藏工作期間,生活上不講究吃穿,連洗臉的肥皂都舍不得買,去世時身上僅有8.6元。他在自己身上舍不得花錢,但在藏族群眾身上出手大方。每次下鄉調研,都會自費買藥,為藏族群眾免費打針送藥,每到敬老院,都會自費為老人買慰問品。孔繁森多次嚴詞拒絕他人的請托,始終堅持原則,堅守底線,做到勤政廉潔。在他看來,“作為一名黨員要自尊、自愛、自奮、自強、自治,要有理智、良知。當你做出一個大的行動時,首先要問一個為什么,是否符合黨和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黨的團結”。
一份大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民族工作的主線,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共同團結奮斗,共享美好生活,才能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孔繁森非常重視民族團結工作,認為班子團結、上下團結、藏漢團結是加強團結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他還說:“團結穩定是當前的頭等大事。沒有安定團結,局勢的穩定,經濟建設等各項工作就沒有基本的條件和保證。一切都無從談起,什么也搞不成。”
我們永遠是一家,孔繁森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對西藏人民的大愛。在崗巴縣工作期間,他跑遍全縣的鄉村、牧區,和群眾一起干農活、修水利,受到藏族群眾的衷心擁護。在拉薩工作期間,他跑遍了拉薩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并在日記本上詳細記錄了每一所學校的基本情況,為學校發展排憂解難。56所敬老院和社會福利院,他走訪過48所。每到一處都和孤寡老人噓寒問暖、親如家人,并送去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1992年7月30日,拉薩發生6.5級地震,當雄、尼木、墨竹工卡等縣受災嚴重,孔繁森第一時間趕往救災一線,連續奮戰7天7夜,關心慰問受災群眾,指導落實救災工作。在安排救災款過程中,他提出救災款要根據受災困難情況區別發放,讓群眾感受到了黨的關心和溫暖,并教育群眾要樹立自力更生、生產自救的思想。在阿里工作期間,孔繁森重視基層調研,為掌握一手資料,全地區106個鄉,他跑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每到一個縣,他都會認真聽取匯報,在日記本上詳細記錄下各縣存在的客觀問題,立足實際謀劃發展新思路,規劃未來發展新前景。
我們永遠是一家,孔繁森以人才培養厚植對西藏人民的大愛。中華民族一家親,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各民族要相互尊重,一視同仁,更要堅持原則,遵規守法。孔繁森認為“祖國是一個大家庭,對家庭的每一個成員,每一個子女,要教育,要批評,要一視同仁,但不能遷就,更不能嬌生慣養。”孔繁森重視人才培養,釋放人才活力,尤其是發揮西藏本土人才的作用。1993年,他在措勤縣調研時,提出要制定優惠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同時發掘本土人才,大膽啟用現有人才,把本土的人才培養好、使用好。在改則縣調研時,他提出要干部群眾解放思想,擺脫等、靠、要思想,越等越被動,越要越少,越靠越沒出路,解決貧困要有新的思路,采取新的舉措和辦法。在革吉縣調研時,他提出要轉變基層干部和群眾在選人用人上的思想觀念,學會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看人、選人、用人。孔繁森認為,對阿里經濟發展來講,人才至關重要。“阿里地區要鼓勵和支持各類人才走上開發鄉鎮經濟的主戰場。鄉鎮企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各級政府要下決心,采取有力措施,為鄉鎮企業創造一個大膽使用人才、積極吸引人才、加速培養人才和堅決保護人才的環境與機制。”
任何光明的未來,都離不開堅實的本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時,始終踐行“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的諾言,書寫著“縱然是天涯海角,我們永遠是一家”的壯麗畫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起了一座不朽豐碑,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