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祿堂王家,在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徐溝鎮上家喻戶曉,遠近聞名,以王之翰、王啟恩為代表的王家乃明清時期徐溝縣四大家族之一,書香門第,晉商大戶,其家族宅院堂號“天祿堂”。至今民間還流傳著王家的種種故事和傳說。有關天祿堂王家的文章和書籍已有不少,如清徐文史《晉商與清徐》、王家字號伙計武敬的回憶錄《徐溝天祿堂見聞瑣記》以及徐溝籍作家田連生的小說《風雨天祿堂》等,但近年來,筆者在走訪調查中,又從縣志、科舉文獻、墓志銘等地方文獻中發現了一些新的史料,現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徐溝鎮,地處太原到晉東南官道和京陜官道交叉點上,原為涂水縣地,宋代稱徐溝鎮,從金大定年間設置徐溝縣開始到民國時期,一直是徐溝縣治所在地,同榆次、太谷構成鐵三角。著名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溝鐵棍”聞名于世。1952年徐溝縣和清源縣合并成清徐縣,縣政府駐清源鎮,徐溝由縣城降格為鄉鎮。徐溝同屬晉中盆地晉商故里,地處交通要道,自然商業發達。清代形成錢行、糧行、當行、彩帛行、南京(貨)行、顏料行、花布行、油面行、酒行、藥行十行,布市、花市、糧市、羊市、木市、雞市、菜市、豬市、騾馬市九市。據民國版《徐溝縣志》記載:經營俄國貨的“羌貨莊”即最早在徐溝誕生,也叫“恰克圖莊”。道光、咸豐時期,城里王家、張家、大常秦家、劉家號稱四大家,其中首推天祿堂王家,王家世居城內西南坊五甲,六百年的書香門第、晉商世家,清末時期王家掌門人為王啟恩、王蓮生父子。
王家祖籍遼州,明初時始祖王元智在徐溝任儒學教諭,始入籍徐溝。王家又被稱為“六世功名”的官宦之家。據民國版《徐溝縣志》載:王啟恩“曾祖照臨,為部曹。祖余慶(裕慶),官都司,有戰績。父之翰,道光己亥年舉人,官兵部郎中。”而王啟恩本人則為同治壬戌年舉人,誥授奉直大夫戶部廣東司員外郎、賞戴花翎、欽加道銜。但王家的具體世系已無從考證。
明代宣德年間王家在北京以經營古玩店起家,進入清代以后,生意逐漸做大,尤其到了王啟恩、王蓮生父子時期,古玩行業盛行,王啟恩坐鎮北京,親自鑒定收售古董,王家珍藏了許多的名人字畫、瓷器玉器、秦磚漢瓦、金石碑帖,在古玩行業獲得了暴利。生意擴展到直隸、山東、河南等省,基本上囊括了華北。王蓮生在擔任徐溝縣商會會長期間,頗有建樹,社會屢以匾文報德。王家對錢莊、古玩、綢緞、糧油等多種行業都有涉足,王家的興盛達到鼎峰。王家父子每年都要到各地商號巡查一番。曾在王家晉新隆國貨莊干過七年伙計的武敬老先生寫的回憶錄中記載:“只設在徐溝城里的銀號、典當、綢緞花布、糧油日雜、租賃等行業中,就有廣和隆、晉源當、晉新隆、晉昌隆、晉裕川、晉順章、天源盛、同源盛等十幾個字號。河南字號有60多處,總理河南商號事務的是清代后期徐溝四大家族之一的張聯輝,張家也是王家重要的生意伙伴。”

張聯輝(1813—1892),字耀廷,號煜臣,徐溝東南坊人。因排行第六,人稱張老六,從小練武,年輕時就是有名的武秀才,同治十一年(1872年)舉孝廉方正,后授游擊銜,候銓都司。他的父輩就是王家在河南字號的大掌柜,生意主要在周口、項城一帶,經營業績平平,后來張聯輝接任大掌柜,經營有方,生意逐漸做大,涉足多種行業,發展成為當地的大商號。時值咸豐三年(1853年),捻軍在這一帶活動,搞得商界人心惶惶,極大地影響了當地的商業活動,張聯輝和眾晉商商議,興辦團練,保一方平安,眾人公舉他擔任團長。他領導的團訓練有素,防衛得當,保護了地方平安。咸豐十年(1860年),清廷派僧格林沁圍剿捻軍,邀請張聯輝協助,立了軍功,朝廷獎賞張聯輝藍翎頂戴,都司銜。張聯輝的經營使得王家的生意進一步發展壯大,同時張聯輝也在周口、水寨以及老家徐溝等地開設了自己的字號,成為徐溝四大家族之一。關于張聯輝,民間至今還流傳有王張兩家打官司的故事,起因是因為張聯輝有著出色的經營能力,在河南管理著王家字號的同時又開設了自己的字號,并逐漸壯大,這也逐漸和東家王啟恩產生了矛盾,以致發展到打官司,徐溝縣令王勛祥和兩人都是好友,一時也無法說服二人。晚年的張聯輝回到徐溝,修橋補路,捐資賑災,做了許多公益事務,成為徐溝有名的鄉紳。

王家在徐溝城內西南坊建有大片的四合院建筑群,占地大約6000多平方米,位于南北中軸線上的主體庭院為三進樓院,一院高于一院,周圍偏院環繞。大門外左右兩個旗桿,東有過街戲臺一座,西為關帝廟,逢年過節,酬神唱戲,好不熱鬧。自南而北,抱廈挑角大門,進入大門內,有東西房、南房數十間,為下人居住以及雜物間、客房,對面是二門,七間高臺廊廡都有匾,掛著“兄弟聯芳”“孝廉方正”“歲進士”“己酉副榜”等匾額,過了二門進入豪華的過庭院,對面七間大過庭,兩邊東西廂房。從過庭穿過后進入挑角飛梁的主樓院,高大雄偉,雕梁畫棟,采光度不好,典型的深宅大院。主院后面有幾個后院,為家眷居住。主院西面有西偏院,北頭為造型別致的戲樓院,環繞三座精巧的看樓,站在富麗堂皇的主看樓上,院中景象一覽無余。南頭為套房院,套房冬天暖和,所以王啟恩喜歡住在此院。主院東面也有偏院。主院西面還有祠堂等宅院,大大小小十幾個院落。房屋內擺著各種奇珍異寶、古董字畫。天祿堂成為徐溝城內首屈一指的宅院,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倉皇出逃,經山西去往西安時,曾在徐溝天祿堂住過一夜。
民國26年(1937年)冬,日軍侵占徐溝,王啟恩的孫子王仲華攜眷去到祁縣老丈人家避難,天祿堂大院被日軍司令部、新民會占據,院內各種古董寶貝損失殆盡。抗戰勝利后,為徐溝縣立師范學校占用。20世紀50年代,先后在天祿堂大院里辦起了徐溝中學、徐溝小學,“文化大革命”時期,徐溝小學一分為七,分別是西北坊、西南坊、東北坊、東南坊、南關、北關、新莊七個小學,其中天祿堂里容納了五個小學,后各小學遷回各村,天祿堂大大小小十二個院落遂被各小學拆掉,就這樣,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天祿堂建筑群被拆得只剩下一座二層繡樓,徐溝人至今說起來還很惋惜,昔日輝煌的天祿堂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
王家在城南還有兩個花園,各占地約30畝左右,一個是舊園,始建于清初,后來到了清末王蓮生主持家務時,對舊園進行修繕,命名為“故園”,園中古木參天,奇花遍地,一座假山拔地而起,一泓清池中荷花亭亭玉立,一座大型戲臺掩映其中,每年端午前后,附近的百姓都來登山游玩。另一個為新園,園中柳樹成蔭,一片人工湖中建有亭臺樓閣,每年夏季,王家人來此避暑,《王蓮生墓志銘》中記載:“嘗辟精舍曰‘仿消夏館’、曰‘含英軒’”,便是說此園。園中還有菜園,種植蔬菜,一口水井,井水甘洌,蔬菜和井水供城里王家食用。王家陵園也在附近,王家歷代先祖以及后世十一個堂的子孫均埋在此處,墳地建有萬世流芳石牌樓,石人石馬列在神道兩邊,由于歷史的原因,今已無跡。
王家從始祖王元智擔任徐溝縣教諭開始,一直到清末民國,五六百年的書香門第、收藏大家,“藏書之多,甲于晉中,琳瑯簽軸,數十萬卷多……”明清名人書畫二百余幀。民國版《徐溝縣志》記載:“縣中少藏書家,在光緒時,一城中王啟恩家,四代京曹,庋有數千種,叢書大小三十余種,且多善本。一大常劉友蘭家,庋數百種,有叢書數種,圖書集成二部;一董家營董安慶家,庋數百種,多為醫籍……”王家為徐溝縣三大私人藏書家之首。
王家作為收藏世家,歷代都喜歡收藏金石碑帖等物,比如王之翰喜歡收藏漢瓦,搜集拓印成冊,又刻有《槐蔭軒叢帖》。
王啟恩,從小喜歡讀書,師從壽陽名儒舉人秦東來,飽覽群書,進入縣學后,因為王家多次捐輸軍費,朝廷給了個員外郎官職,分到戶部時,本可以就此步入官場,此時卻遇到了退休的大學士祁寯藻,祁寯藻對他說:“宜讀書以廣其材,毋逐為俗吏。”王啟恩聽后深有同感,于是回家繼續修學,同治壬戌年(1862年)中舉人。王啟恩熱衷書法金石,善榜書,東岳泰山上石刻中有光緒十三年(1887年)王啟恩游覽泰山時題寫的大字“峻嶺”以及“郁確其高”,這可能也是泰山石刻中唯一的山西人題詞。王啟恩還參加了光緒版《徐溝縣志》的編纂工作,是三個編纂者之一。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迭以勞績保舉知府,進京赴部謁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北京寓所,享年62歲。遺著有《蕓齋金石考》《五硯軒筆記》《泉幣集古錄》《茶余閑話》等書若干卷,可惜未能刊行于世。
王蓮生考據金石,善書法如父祖,著有《吟香館詩集》及《抱守齋金石文字》各一卷。
作為地方鄉紳,王家多次在地方建設、賑災等公益中帶頭捐資,捐款金額也是在徐溝縣商界中名列前茅。
王啟恩的高祖王溶,孝敬父母,弟兄之間情義濃厚,扶危濟困也是常事。有一年,河北井陘縣鬧饑荒,山西也鬧饑荒,有個黃姓兒童流落至徐溝,王溶便收養下來,一年以后,災情過去了,王溶派專人將兒童送回家鄉,此事跡載于光緒版《徐溝縣志》。
咸豐元年(1851年),新任徐溝知縣賈聯芳到任后,看到城隍廟年久失修,殿宇傾圮,便有修復之意,第二年(1852年),賈聯芳召集城中鄉紳,商議重修城隍廟,因工程浩大,眾人公舉西南坊王家王承慶(王照臨次子,監生候選翰林院待詔,咸豐元年孝廉方正覃恩封朝議大夫)主持重修城隍廟,王承慶毅然接此重擔,修理費用除募化之外,有不敷錢項,王承慶獨力承擔,咸豐十年(1860年)始告成功。“而終始經營,解囊襄辦,不辭瘁,不惜財,惟即補知府孝廉方正王承慶之力為最。”(《重修城隍廟碑記》)

咸豐三年(1853年),知縣賈聯芳同邑紳王裕慶(武生,任湖北黃州衛守備,即用參將加一級,朝議大夫,通奉大夫)又補修西南城垣數十丈,新建南城樓一座。“咸豐三年,邑紳王裕慶斂資建修西南隅及南門樓。”(《重修徐溝縣城碑記》)
同治元年(1862年),知縣程豫與時任安徽巡撫的徐溝縣人喬松年,以原有金河書院狹隘不堪造士,乃倡捐創建新書院于文昌閣之北,仍用故名,同治三年(1864年)成,至清末廢科舉時止。程豫倡捐制錢一千緡,喬松年捐銀三千兩,其弟鹽法道喬廷櫆捐銀一千兩,福建泉州府知府李慶霖捐銀一千兩,王家的三大門桂林堂王之弼、五福堂王之輔、天祿堂王啟恩各捐銀一千兩,劉咸有捐銀一千兩,李玉和捐銀五百兩。
廣西軍費捐輸,桂林堂一支的貢生王之佑捐銀三千兩,朝廷獎賞議敘鹽提舉職銜并加一級。
光緒三、四、五年(1877—1879),連續三年華北旱災,山西一省餓死三分之一百姓,達五百余萬之多,餓殍遍地,土地荒蕪,人口驟減,史稱“丁戊奇荒”,朝廷撥的救災銀杯水車薪,山西巡撫曾國荃乃倡議全省晉商捐款救災,徐溝縣士紳紛紛捐資助賑。王啟恩“恒助以米糧或徑解囊金助之”,山西巡撫曾國荃書寫對聯“廉孝相承,世載其德;剛柔相濟,功加于民”相贈。民國版《徐溝縣志》載:“以其家富而慷慨出資者,不可以數計。”王勛祥所作《助賑記》的捐款名單中王家五福堂一支王之輔捐銀三千兩,是徐溝縣助賑士紳商民中捐款最多的,“王、秦、劉、張”四大富戶中捐銀最多。

民國版《徐溝縣志》主編劉文炳在王蓮生墓志中寫道:“公家積世慨慷,自余所知:光緒丁丑大祲之賑,甘軍及海防之餉,昭信商務之股,庚子和款之捐,江北水災之賑,辛亥民軍之餉,民九北五省旱災之賑,以及本地鉅細捐輸,不知若干巨萬,皆慨然首出。”以上種種善行義舉都體現了王家作為地方鄉紳在地方事務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秉持義字當頭的經營理念,也是晉商普遍的做人原則。
偌大的西南坊王氏家族,如今在徐溝基本上沒了蹤影,接待過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的天祿堂歷史依然是徐溝人津津樂道的談資,只有樂善堂一支還有后人居住在徐溝鎮南街上。前些年,王仲華的兒子王蘊彬曾帶著孫子從北京回到徐溝,回鄉祭祖,探尋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