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河東道一 慈州昌寧縣》載:“倚梯故城,在縣西南一百五里。累石為之,東北兩面據嶺臨谷,西南兩面俯眺黃河,懸崖絕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龍門上口也。以城在高嶺,非倚梯不得上,因以為名。城中有禹廟。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碑今現在。禹廟,在縣西南一百五里龍門東岸上,其碑是后魏孝文帝所立。”由此條史料可知,這處黃河絕險之地的倚梯城是魏孝文帝時期所建。如此雄偉的古代工程杰作,現在是否尚存遺址呢?為此,我前往山西省河津市的黃河龍門附近進行了實地考察。
晉陜大峽谷的南端龍門亦稱禹門口,自古為山陜之間水陸交通要地。龍門以北數公里東岸絕壁上,有一處曾被人遺忘的“天梯”,當地俗稱梯子崖。來到梯子崖腳下向上看,幾乎垂直90度的崖壁上,呈“之”字形的人工石階往復向上直到山頂。這段看起來仿佛掛在山崖上的“路”就是梯子崖,號稱“天梯”。

來到石階最低處開始攀登,崖壁上可見清晰鑿痕,臺階寬約2米,高20-30厘米,尚保存360階左右。臺階面經精細打磨,在崖壁和臺階交接處還特別雕鑿為弧形面,便于排水也兼具美觀。崖壁上也是人工打磨過的光滑立面。沿石階攀登幾個“之”字,上至盡頭來到山崖上的小口,入口處原有門,崖壁上還留有方孔。門側一龕,左右石刻對聯:云梯萬丈天臺近,雪浪千層紫竹通。橫批:慈航普渡。內有一新雕觀音菩薩。石刻對聯和橫批為明清以來作品。
來到山頂開闊處,南望龍門,北眺石門,近在眼前。黃河上行船點點,皆可立見。南邊是懸崖,東部有小徑通向大山深處,這里是俯瞰龍門段黃河晉陜大峽谷的最佳地點。據測算,自河邊公路至山巔的垂直高度達120米。在山頂附近已難覓建筑痕跡,部分石階和立面經過精細打磨。巖層較為破碎,因山體崩塌及歷代人為損壞,早期城址已難覓。近年山頂新建大禹廟。

根據梯子崖遺存的現狀來看,與上引《元和郡縣圖志》中有關倚梯城的記載高度一致,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城址難覓。
上面《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的孝文帝出巡一事,在《魏書》中也有明確記載。《魏書》卷七下《高祖紀下》載:“(太和二十一年)夏四月庚申,幸龍門,遣使者以太牢祭夏禹。癸亥,行幸蒲坂,遣使者以太牢祭虞舜。戊辰,詔修堯、舜、夏禹廟。辛未,行幸長安。”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春,孝文帝處理穆泰平城叛亂事宜北上安撫后由晉南前往長安,途經龍門和蒲坂這兩處河東軍事要地。龍門即黃河龍門,倚梯城控制黃河龍門段,是孝文帝視察龍門最佳制高點,是北魏政府建設的國家工程。孝文帝在龍門祭禹,在蒲坂祭舜,同時安排修繕堯、舜、禹廟。這三位先王神廟在晉南地區歷代相傳,祭祀活動具有廣泛社會認同。孝文帝祭祀先王之舉意在宣告天下,正在進行全面改革的北魏王朝是承自堯、舜、禹的中原王朝法統的合法繼承者。
結合《元和郡縣圖志》和《魏書》記述,可見:
一、龍門東岸山巔曾有倚梯城?!耙猿窃诟邘X,非倚梯不得上,因以為名”。可見城在山頂,抵達此處需倚梯而上,城堡因此得名?!皷|北兩面據嶺臨谷,西南兩面俯眺黃河,懸崖絕壁百余尺,其西南角即龍門上口也”。這一描述與現在梯子崖山頂情況類似。當年倚梯城是山頂城堡。時代沿革、滄桑變遷,城堡已不復存在,只有精心修建的天梯保存至今。今山頂西南方向的禹門口,即所謂龍門下口。上引《元和郡縣圖志》中的龍門上口可能是龍門下口之誤。



倚梯城是北魏在黃河龍門建設的控制性軍事堡壘,梯子崖是禹門口到倚梯城之間的唯一交通途徑。作為皇帝巡視途中的國家工程,必是高標準的樣板,觀察崖壁開鑿面的平整度,明顯經過精細打磨,絕非一般施工行為。
二、晉陜大峽谷出口在龍門,大禹傳說在這里盛傳久遠。上引《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述的“禹廟,在縣西南一百五里龍門東岸上,其碑是后魏孝文帝所立”與“城中有禹廟。后魏孝文帝西巡,至此立碑”兩個碑,均在昌寧(今山西鄉寧縣)西南一百零五里處,應是同一地點。 此外,《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絳州龍門縣》又載:“大禹祠,在縣西二十五里龍門山上。隋末摧毀,貞觀九年奉敕更令修理。高祖神堯皇帝廟,在禹廟南絕頂之上,畫行幸儀衛之像,蓋義寧初義旗至此也。”
此龍門縣龍門山上的大禹祠,就其方位看,所謂龍門山上即是倚梯城位置。因此,筆者推測《元和郡縣圖志》中“絳州龍門縣”和“慈州昌寧縣”兩處記載的大禹廟實為一地。北魏孝文帝所建大禹廟在隋末戰爭中被毀,貞觀九年(635年)唐代官方重建。
所謂高祖神堯皇帝廟即李淵廟。《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四《隋恭帝意寧元年(617年)》載:“(八月)癸巳,(李)淵至龍門?!崩顪Y起兵后一路向關中前進,至龍門時,已得到河東、關中豪族廣泛響應,關中土豪孫華勢力歸附?!凹汉?,(李)淵進軍壺口。河濱之民獻周者日以百數,仍置水軍”。此時即以孫華為向導,自梁山渡河。
八月癸巳以后,李淵在龍門附近停留,廣泛結交招撫地方勢力,了解關中形勢,做好準備后進軍關中。此高祖廟正是紀念李淵進軍關中期間在龍門停留所建的神廟建筑。位置在“禹廟南絕頂之上”,現在梯子崖頂即倚梯城遺址范圍內有大禹廟,其南側山巔確有稍高山峰,臨黃河一側亦是百米以上絕壁。最初的功德主群體應即李淵駐扎龍門時結交者。后人追思當時場景,故建此廟。
倚梯城是黃河龍門東岸峽谷制高點,北有萬歲堡,目前可見一呈梯形的巨大夯土遺址。地面采集有繩紋瓦殘片。南曾有云中城遺址,現已不存。三者連為一線,構成山巔的軍事堡壘群??刂讫堥T,即把握往來黃河東西的要津。北魏分裂后,兩魏周齊爭奪河東數十年,龍門作為河東門戶,戰略價值凸顯。高山之巔的倚梯城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作為俯瞰黃河龍門段的制高點,是龍門軍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周齊對峙時期,龍門長期在北周控制范圍。汾北戰役時龍門亦為爭奪焦點。北齊斛律光在汾北修筑軍堡體系,建龍門城,直接威脅關中。北周宇文憲反擊,自龍門渡進入河東,北齊龍門守將逃跑,周軍攻克斛律光新建五座軍堡,龍門一帶又回歸北周。
今在山巔俯瞰“之”字形天梯,黃河水滾滾流去,禹門口近在咫尺。絕壁之上的軍堡倚梯城最初應是被記錄在隋唐時期的圖經中,后被收入唐代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千年之后,這里又成為憑吊古今、感嘆天人之際的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