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識形態工作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借用卡爾·曼海姆知識社會學的觀點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生產機制進行分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生產是總體、群體和個體三層意識形態以社會實踐為中介的相互作用、聯結的循環過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總體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以“兩個結合”推動總體意識形態的自我更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三類意識形態的有益互動,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強化對總體意識形態的認同,這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引領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曼海姆;知識社會學;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個體;群體;總體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4-0021-05
Exploring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arl Mannheim’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Deng PengZhang Lu
(School of Marxism,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6)
Abstract: Ideological work hold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Draw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Karl Mannheim’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ist ideology which is a cyclical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nd connection among the three layers of ideology of the whole, the group, and the individual mediated by social practice. Uphold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overall ideology, promoting the self-renewal of the overall ideology through the “two combin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beneficial interaction of the three types of ideologies through education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reinforcing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overall ideology by 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stance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are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and leadership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Keywords: Karl Mannheim; sociology of knowledge; socialist ideology; the individual; the group; the whole
意識形態工作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始終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如何積極回應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需要與挑戰,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是當前意識形態領域的“時代之問”。本文借用卡爾·曼海姆知識社會學框架,實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生產機制的探微分析,以尋找提升進路。
一、問題:新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
體系建構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新時代,在黨的領導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但同時也面臨著非傳統安全威脅壓力上升、外部勢力挑動意識形態對立等新問題。
(一)信息傳播演進帶來的內容沖擊
網絡信息化以及大規模跨地域傳播工具的發展,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信息傳播的參與對象、方式手段、內涵內容爆發式增長,推動國內信息輿論場的快速演進,但也出現信息良莠無法辨認,信息與輿論的傳播界限進一步模糊等問題。黨和國家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難度進一步提升。
(二)社會局勢變幻帶來的思潮沖擊
國際社會動蕩,“灰犀牛”“黑天鵝”事件①頻發。詭譎的國際形勢致使部分西方國家走上了以渲染意識形態對立轉移內部矛盾的老路,意識形態領域的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同時,經濟全球化勃興所帶來各類社會思潮互動交鋒,使得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粹主義、“中國威脅論”等論調以及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的威脅與日俱增。
(三)反滲透交鋒帶來的認同沖擊
近年來,西方憑借自身經濟優勢以及在國際社會的話語霸權,利用“議題設置”和培植“代理人”等隱蔽方式,對于我國的價值追求和政治主張展開攻訐,消解民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根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與肯定[1],以推廣“普世價值”之名行“和平演變”之實,沖擊我國意識形態領域。
作為社會意識的集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其更新與發展必然要與社會存在的發展相匹配。因此,有必要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進行建構并探索其生產機制,以實現其良性運作。
二、視域:一種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視角
卡爾·曼海姆在其著作《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中第一次提到了“知識社會學”的概念,它是研究理論與思維方式之間關系的社會學分支。在曼海姆那里,知識社會學的目的在于尋求分析知識與存在之間的關系,并揭示知識的生產邏輯;它主張,是超然于思維法則與內在辯證法之外的“非理論制約因素”決定了整個認識過程和結果,進而影響整個知識的生產。即人的處境、地位、利益、意志等社會和存在因素可以決定一定社會的知識生成并導向社會實踐[2]14-15。將其生發至整個的社會歷史進程,則可以揭示社會發展與知識生產之間的關系,并建立一種新的知識生產的框架:
曼海姆構造了一種知識(思想)的單向生產模型,他認為知識(思想)的演進需要通過“非理論制約因素”的改變來獲得。而“非理論制約因素”的改變則需要依托于社會實踐帶來的社會互動。社會互動可以確證知識的普遍性與相對性,其內在機理如下:通過社會互動,知識(思想)的受眾由一變多,普遍性開始形成。當知識(思想)引發受眾參與實踐,實踐背后的知識則會進入受眾的思想。當大多數受眾進行上述過程,知識的普遍性便得以確證,就可以被人“習得”從而擴充進入受眾的思維領域,改變受眾自身的“非理論制約因素”,進而引起了知識的迭代更新[2]75-76。這種“習得”有兩種情況:其一,是受眾對于自身知識的重新習得,會造成對于自我知識體系的優化更新;其二,是受眾對于新知識的習得,這可以擴充反應者原有的知識體系。由于知識具有相對性,不同的受體往往會對統一知識產生不同的反應[2]112。因此,知識的受眾并不會輕易被同化。
以上論述表明,通過實踐表達的知識一般通過實踐帶來的社會互動進行自身的迭代更新。與此同時,也對受眾的其他知識進行影響,促進受眾知識的更新。據此,可以進一步完善知識的生產過程:
這一新的知識生產過程的成立需要兩個前提:其一,知識生產過程中“人”是思想的主體,這里的“人”不是指個人,而是群體中的人;其二,一切的社會知識都將導向實踐,并在具體存在著的思想方式和群體行動之間建造聯系。這就規定了使用知識生產分析框架的規定性:即被分析的主體應當是一種屬人知識形式;同時,這種知識形式會導向一定的社會實踐。據此,我們將應用此框架來分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生產的內部機制。
三、發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前提論證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我國社會所獨有的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思維體系,因其屬人性與實踐導向,天然符合使用知識生產分析框架進行分析的前提條件。
(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屬人性”
人民立場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鮮明標識。社會主義的物質資源與精神財富無不來自人民群眾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的辛勤創造。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居于指導地位,這是黨的人民立場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直接體現。據此,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具有“人民立場”確證于“在社會主義社會從事實踐活動的群體中的人”,符合知識生產框架分析具有“屬人性”的前提要求。
(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實踐導向”
基于唯物史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思想上層建筑必將導向社會實踐,從而建立起了知識與現實存在之間的通路。這可以用來解釋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之間的關系。既然任何的思想最終都會導向實踐,那么擁有一定思想的主體,必定就會產生符合于主體本身的,以主體意識形態為指導的具體實踐。
(三)知識社會學中意識形態的分類
依照“主體”分類,曼海姆在考察意識形態的歷史演進時曾提出“總體意識形態”“群體意識形態”及“個體意識形態”的概念。
“總體意識形態”是指某個集團或階級擁有的“整體思維結構”,是體系化的價值概念經過理論思維加工后的系統理論以及具有整體性的世界觀。此種意識形態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對于整體社會思潮的總結與概括,獲得多數社會成員的認同與遵循,階級性、普遍性、時代性是其基本特點。
“群體意識形態”是偏感性的存在,它是某一群體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意識觀念集合。它直接反映和表達著群體對生活世界的經驗和理解,反映了最直接的人際關系和價值信念,并且也直接支配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
“個體意識形態”與總體意識形態相對,是指個人尚未上升到系統理論層面的價值信念。是“總體”“群體”兩種意識形態形成的原初材料及存在方式。同時,也是“總體”及“群體”意識形態發揮作用的載體依托。
基于上述分類,在研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時,可將其整體劃分為“總體意識形態”“群體意識形態”與“個體意識形態”[3],并借助曼海姆的知識生產過程,推演出整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生產過程。
四、構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生產機制
類比知識生產及更新過程可以建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生產與更新機制,即“一定社會的非理性制約因素決定了一定社會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導向的社會實踐促進了社會互動的生成,進而影響了社會的非理性制約因素,意識形態隨之發生變化”[2]116。但是,這種建構忽略了社會實踐在意識形態生產中的中介作用且未能區分與表現出三層意識形態之間的運動關系。因此,基于知識生產與更新分析框架,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循環生產路徑重新建構如下:
將三層意識形態循環進行拆解,可發現它其實是由三類意識形態的自體內循環、“個體”與“群體”、“總體”與“群體”以及“總體”與“個體”組成的閉環結構。
(一)“總體”控制力來源
“總體意識形態”居于系統的中心地位,代表著意識形態生產體系的最高控制力。總體意識形態控制力來源于其內涵的一定社會的最先進的思想體系。對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一思想體系必定是馬克思主義。總體意識形態的控制力的合法性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以事實為依據,以規律為對象,并以實踐為檢驗標準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同時,意識形態并非“純粹”的精神現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也使得總體意識形態能夠具有最大的人民基礎;而發展性的理論品質,也決定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自我更新特性。
(二)自體內循環
意識形態的自體內循環主要是指意識形態的自我更新機制。意識形態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使得意識形態發生更新迭代(圖4)。個體意識形態的完善表現在自我教育的層面,個體的自省帶來意識形態的優化。而群體的自我修正,則是通過群體的協作來完成。總體意識形態的自我更新,表現為頂層設計、制度優化、法律頒布等強制性的措施保證更新到位;群體意識形態的更新多通過群體的集中反思開展,黨內組織生活會制度即為代表實踐;個體的更新常通過實踐辨誤“吾日三省吾身”等個體反思發生。
(三)“個體”與“群體”
個體始終是群體的個體。其思維方式、話語體系、行動方式必須融入群體,接受群體所給予的天然處境與天然思想。因此,個體一方面必須立足于其所屬群體的基本立場,通過個體實踐不斷表達并逐漸形成個體意識形態,在互動中逐步與群體共情。另一方面群體認同、共享這類個體意識形態,成為群體意識形態的有益補充,指導群體實踐。最終形成“個體認同—個體意識形態—個體實踐—群體認同—群體意識形態—群體實踐”的單向運行回路。生活在群體中的個體,對于群體實踐產生個體認同,與群體共享了知識生成視角,便會逐漸接受群體實踐背后的觀念性因素,逐漸將群體意識形態內化為自身的個體意識形態,進而指導自身的個體實踐,并促進個體意識形態的迭代更新。由此可見,個體意識形態與群體意識形態的轉換過程其實是一個以社會實踐為中介,實現其背后觀念性因素(意識形態)交換的循環過程(圖5)。
(四)“總體”“群體”與“個體”
個體與群體的循環是自發運動。但基于總體意識形態的階級性,其對于“群體”與“個體”的控制應當是一種有理性的自覺運動。在對于個體的控制路徑上,基于社會實踐考察,一定社會統治階級規定了生活在一定社會生活空間中個體與群體最基礎與普遍層面,在意識形態領域,表現為意識形態的普遍性。
因此,在控制路徑上,總體意識形態通過總體的社會實踐對群體以及個體意識形態施加壓力,構成群體以及個體意識形態的基礎。此處的社會實踐是蘊含著國家統治階級意識的大規模社會實踐。同時,總體意識形態也會時刻觀察其他兩種意識形態對總體實踐所作出的反應以及意識形態的自發行動,從這兩種意識形態中汲取養分,以獲得自身的革新。事實上,總體意識形態一般是趨于穩定的思想理論結構,并不會發生經常性的改動。以至于相對于總體向群體以及個體的運動,個體和群體導向總體的運動大多是式微的。在意識形態的生產結構中,總體意識形態擁有對于群體與個體的絕對控制力,但個體、群體與總體之間的互動也應當被重視。
五、對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生產效率的提升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凝聚社會主義價值觀念與推動社會主義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其作為上層建筑對于社會存在的反哺。面對現今意識形態領域的沖擊,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可以從提高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生產效率方面入手。
(一)在總體意識形態中更加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同時也是總體意識形態控制力的來源,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以其為反映。放棄馬克思主義對于總體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或者使指導思想多元化,都會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生產混亂,進而引發社會震蕩。要更加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才能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正常生產更新,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以“兩個結合”加速總體意識形態的自我革新
總體意識形態的自體內循環帶來了總體意識形態的自我革新。而這種內循環,需要其不斷從社會歷史實踐獲取養分以完成自我更迭。新時代,加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自我革新就是繼續走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道路。我們要更加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地注入馬克思主義,持續提升馬克思主義對于個體與群體意識形態的掌控力和引領力。
(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三類意識形態的有益互動
考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生產過程的運動軌跡,個體、群體被讓渡了總體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個體、群體的社會實踐,引發個體、群體意識形態領域的更新迭代,進而強化總體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因此,在工作上,要繼續貫通“價值觀念”至“實踐活動”的實現路徑,繼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指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個體、群體的社會實踐,以實現三類意識的有益互動與更新發展。
(四)以“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強化對總體意識形態的認同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認同的產生,取決于個體、群體的需要在社會主義社會是否能得到滿足。落實在具體行動上,要堅持“人民至上”根本立場,保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努力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不斷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同時,應當保障公民的民主權利,在政府和人民的互動中實現社會善治,讓個體、群體活得更有尊嚴,在不斷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提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力。
六、結束語
知識社會學是我們剖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生產更新機制的有益視角。在此視域下,總體、群體和個體三層意識形態以社會實踐為中介,相互聯結、作用、循環,構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生產機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總體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以“兩個結合”推動總體意識形態的自我更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三類意識形態的有益互動、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以強化對總體意識形態的認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引領力必將在新時代蓬勃生發。
注釋:
①“灰犀牛”和“黑天鵝”:指兩種不同的風險概念,用來描述潛在危機的事件。灰犀牛事件指的是那些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這些危機雖然可以被預測,但由于種種原因常常被忽視。黑天鵝事件則是指那些小概率但影響巨大的事件,這些事件難以預測,一旦發生會對社會、經濟、政治等領域造成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永貴.新時代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體系建構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6):114-124,156.
[2]曼海姆.意識形態與烏托邦[M].李步樓,尚偉,祁阿紅,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劉少杰.意識形態層次類型的生成及其變遷[J].學術月刊,2011(2):5-12.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研究”(編號:24JD710002)、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字貨幣的倫理風險及其防范研究”(編號:22ZXB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鄧鵬(1993—),男,漢族,江蘇南京人,單位為江蘇開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社區思想政治教育。
張露(1977—),女,漢族,江蘇南京人,博士,江蘇開放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