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人工智能的開發者們來說,中國農歷春節似乎是一個重要的節點。2024年2月16日,中國龍年春節期間,OpenAI首次展示文生視頻模型Sora,使得“視頻模型”在過往一年中都是科技熱詞;2025年中國蛇年春節,深度思考大模型DeepSeek正式發布,又攪動了一池春水。
從碳基到硅基,DeepSeek在世界范圍內掀起巨大反響,也在各行各業引發了人們的熱議與擔憂。上海大學全球人工智能媒體傳播研究院研究員徐偲骕近日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坦言,作為一名大學教師,自己和同事擔憂,新學期即將開始,學生們提交的寒假作業,是否都是DeepSeek生成的論文?同時,作為數據要素與數據治理方向的研究者,徐偲骕認為DeepSeek與此前的AI模型類似,創造機遇的同時衍生了諸多挑戰。

此外,據波士頓咨詢預測,2025年人工智能將替代全球2.3億全職崗位。《智人之上》作者尤瓦爾·赫拉利也展現出對人工智能筑起新的信息高墻的擔憂,認為它或將加劇人類世界的貧富分化,引發大規模沖突。全球加強合作,制定統一且適應時代的人工智能發展規則,顯得愈發急迫。
2月10日至11日,人工智能(AI)行動峰會在巴黎舉行。本屆峰會著重強調推動AI資源開放,降低發展中國家獲取AI技術的門檻。如何讓AI更好地造福人類,實現智能向善,是峰會期間的熱門話題。一個主流聲音是,推動智能向善,確保人工智能發展始終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和價值標準,必須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享成果。此次峰會上,包括法國、中國、印度、歐盟在內的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簽署聲明,表示要確保人工智能開放、包容、透明、合乎道德、安全、可靠且值得信賴。這正是對智能向善呼聲的積極回應。
DeepSeek發布后,對于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產生深遠影響,也不可避免地讓人們聯想到一些可能的技術倫理問題。關于AI生成內容著作權的界定,再次引發關注。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新宇律師告訴《新民周刊》記者,AIGC產品所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一直都是業界討論的熱門話題。從環節來看,爭論既包括訓練數據的版權歸屬,又涵蓋后續對生成內容的版權認定。
在現實中使用DeepSeek寫作的文章,版權如何判定,或許可以參照已有的案例。
2024年2月8日,廣州互聯網法院開庭審理并一審判決“全球AIGC平臺侵權第一案”。在此案中,原告發現被告經營的網站具有AI對話及AI繪畫功能,其生成的奧特曼形象與原告公司獲得獨占性授權以及獨立維權權利的奧特曼形象構成實質性相似,遂向法院提起訴訟,爭議焦點是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定性問題及應用中對作品使用的合法性問題。
最終,廣州互聯網法院認定被告網絡平臺作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未盡合理注意義務,未采取措施避免侵權行為,違反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要求被告平臺立即采取相應技術措施防止生成侵權圖片,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10000元。
此案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我國首個對AI大模型生成侵權數據的案件審判。至于我國對于AIGC版權定性、AI生成內容版權的界定是否有明確的定論,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熊琦此前指出,AI生成內容與傳統作品在可版權性判斷標準上具有一致性,核心在于考察內容是否具備獨創性及是否源于自然人的智力成果。
隨著DeepSeek的普及,AI模型學習海量作品的合法性問題將引起更多重視。從輸入端看,訓練數據來源的合法合規問題十分突出,生成式AI需要進行海量的閱讀和攝取,在海量數據的攝取過程中,包括爬蟲技術無法識別抓取內容的著作權問題,已經成為生成式AI合規發展中制約性的難題。
近年來,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等法規頒布,其目的就是確保技術創新發展符合知識產權規范,防止濫用,預防風險。
具體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供者應當依法開展預訓練、優化訓練等訓練數據處理活動,使用具有合法來源的數據和基礎模型;不得侵害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識產權;涉及個人信息的,應當取得個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劉新宇律師認為,隨著AI技術的發展,新型版權形式如算法版權、數據版權可能應運而生,這將對現有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提出更高要求。諸如DeepSeek這類AIGC產品,在面臨巨大流量訪問、頻繁網絡惡意攻擊的情況下,是否能夠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護和防止數據泄露有效保護數據安全,成為業界和用戶關注的焦點。
除了著作權,DeepSeek讓人關注的技術倫理問題還包括數據安全。據路透社當地時間2月10日報道,歐盟數據保護監督機構計劃于11日討論中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相關問題,因為人們對這家中國公司如何使用數據感到“擔憂”。
歐洲對隱私權的保護尤為嚴格,其《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全面、最嚴格的數據隱私法之一。歐盟2024年還出臺了《人工智能法案》,為人工智能的開發和使用制定了嚴格的數據安全和用戶隱私保護措施。
在徐偲骕看來,歐盟數據保護委員會等機構的迅速反應是意料之中的。
公開信息顯示,在數學領域,DeepSeek在美國數學競賽(AIME2024)和中國全國高中數學聯賽(CNMO2024)中的表現,遠遠超過了其他所有模型。由此,一場由DeepSeek帶動的AI大模型應用熱潮,再次席卷各行各業。
2025年1月以來,已有幾十家教育企業公開表態,在各自的產品中接入DeepSeek,包括但不限于云學堂、科大訊飛、弈小象、讀書郎、高途、佳發教育等。從“思考腳手架”到“個性化答疑”,從學科教育到職業培訓,從AI就業到學術搜索,從“AI制課專家”到“AI對練”……DeepSeek正在蔓延至教育全場景。
金融領域同樣出現了一些新動態。目前,多家銀行已積極引入DeepSeek技術,并在實際業務中取得了顯著成效。譬如,在合同質檢工作中DeepSeek能夠自動找出條款里的風險點和錯誤之處,大大縮短了質檢時間,提高了效率與準確性。

當AI帶來更多的便利性,許多職業已經受到挑戰。在徐偲骕看來,如果未來高校學生使用DeepSeek等模型生成論文這一趨勢不可避免,或許高校教師們會改變考核手段,譬如降低論文的比重,更側重臨場考試。“對于大學生來說,目前想要用好DeepSeek寫論文并非易事。學生能用好DeepSeek的一個前提,是能夠用自然語言去提問,準確地描述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簡單的輸入關鍵詞。想要做到這一點,要求學生有底層的知識鋪墊和問題意識,然而這恰恰是當下許多大學生欠缺的。”
此外還有人提出:未來是否還會有AI律師,代替人類提供法律咨詢?清華大學法學院馮象教授撰文指出,法律實務AI化,其實質是算法的硬規則取代法律的軟規則。
此前,律商聯訊(LexisNexis)已經推出全球首個面向法律人的大模型生成式AI平臺——Lexis+AITM。此平臺能接受自然語言提問,完成各種任務:法律檢索和解讀、內容摘要、起草合同等。其全球法律和新聞數據庫擁有1440億份文件和記錄,且每天新增120萬份;它收錄了2.93億份法庭案卷,包括陪審團裁決跟和解文書,以及超過1.59億份專利文件。
2023年3月,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的芝加哥肯特法學院發布消息,ChatGPT-4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資格考試七個學科,聊天機器人在民事訴訟、合同法、刑法、物權法、證據法等五個學科的考分,高于人類考生的平均分,整體排名高出90%的考生。
在劉新宇律師看來,DeepSeek在法律行業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傳統律師的工作模式,亦顯著地提升了律師工作效率。但當前,DeepSeek更多是作為一種工具的應用。他本人對“DeepSeek能夠替代律師”這一點持保留甚至偏否定的態度,“法律制度本身決定了法律從業者的主體地位難以被AI替代”。
DeepSeek的出現,之所以能夠在人工智能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價格是關鍵之一。它讓許多初創公司能夠以極低的成本使用該技術,并可能推動其他人工智能公司改進他們的模型并降低價格。
早在2024年12月28日,DeepSeek V3模型發布后的第三天,OpenAI創始人薩姆·奧爾特曼在社交媒體評論稱,DeepSeek能夠以低價算力提供這樣的服務令人驚訝。

英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NetMind.AI也是DeepSeek的早期采用者,該公司首席商務官西納表示,DeepSeek的出現可能標志著人工智能實現民主化,科技初創企業也將有能力與大型巨頭公司公平競爭。
DeepSeek的出現,在從業者眼中或許代表著全新的致富機遇。然而,赫拉利在《智人之上》一書中提出了不一樣的思考。在他看來,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失業的工廠工人,并沒有足夠支撐,能夠經過培訓成為數據分析師。人工智能的崛起會加劇世界上的經濟不平衡,結果可能是在某些地區出現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和巨大的財富,而世界許多其他地方則成為一片“經濟廢墟”。“計算機網絡有可能并不會找出關于人類與世界的真理、真相,反而是利用它的龐大力量創造出一套新的世界秩序,并逼迫人類接受。”
在徐偲骕看來,DeepSeek作為一種新型生產工具,其推廣過程中難免會取代一些傳統的勞動模式。與此同時,會有人利用這種工具創造新價值。“此類人工智能模型究竟是擴大或縮小貧富差距,關鍵在于新商機、新價值的涌現速度能否趕超舊模式的消逝速度。”
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改變已有的財富分配格局,還有待時間檢驗。不過眼下,已經有一些不法之徒借助DeepSeek名義,謀取不正當利益。
據央視新聞報道,2月中旬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和計算機病毒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依托國家計算機病毒協同分析平臺,在我國境內捕獲發現仿冒DeepSeek官方App的安卓平臺手機木馬病毒。
除仿冒DeepSeek安卓客戶端的“DeepSeek.apk”之外,國家計算機病毒協同分析平臺還發現了多個文件名類似的病毒樣本文件。由于DeepSeek目前尚未針對Windows平臺和MacOS平臺推出官方客戶端程序,因此相關文件均為仿冒程序。
由此可見,網絡犯罪分子已經將仿冒DeepSeek作為傳播病毒木馬程序的新手法。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包括仿冒DeepSeek在內的各種人工智能應用程序的病毒木馬將持續增加。對于這一類新問題,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務必要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