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徐克新片《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心存僥幸,一來他近年和“流量”明星合作的《西游伏妖篇》《長津湖》等,業績不差,二來放眼其“北漂”以來作品均在及格線上,且有一貫風格。想到過這次拍砸的概率,但把“俠之大者”拍成“瑕之大者”,實屬意外。
年前預告片一出,心想“壞了,千萬別把武俠片拍成戰爭片”,結果還是掉進了追求戰爭場面的窠臼。眾所周知,徐克以武俠片見長,在武俠世界里兼容探案、懸疑、奇幻乃至科幻元素,是他幾十年不變的實驗配方。相對而言,戰爭片并不是其主菜,直到聯合執導了《長津湖》,一舉捅破中國電影票房的天花板,就連衍生作品《長津湖之水門橋》,也斬獲2022年票房冠軍。也許正是這兩部戰爭片拍成功形成的思維慣性,讓徐克誤以為把規格拉高,場面做大,票房就有了無限接近天花板的保障。結果,他錯了。
在金庸《射雕英雄傳》的原著里,戰爭只是故事的時代背景,并非主訴求,故省去吃力又不討好的戰爭戲,歷來是該故事影視化不約而同的默契。徐克這次反其道行之,刻意放大戰爭要素,進行可視化呈現,結果卻是戰爭、武俠兩不靠。
作為戰爭片,《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徒有其表,而無甚戰爭之實。影片除了開局一場蒙金之戰,其余只剩蒙古軍的陣仗,并無太多的調度和細節刻畫,放在正經古裝戰爭片里,這場戲無足掛齒。戰爭片沒了鏖戰場面,軍陣搞得再浩大,也只是虛張聲勢,一旦虛張,那就是偽戰爭片。

在好大喜功面前,徐克終究還是把自己弄丟了。
作為武俠片,它同樣缺乏正邪博弈和過招。正敘故事里,也就最后郭靖單挑歐陽鋒的高潮戲,以及早前郭靖干掉歐陽鋒馬仔一戰算重場戲,余下黃蓉與華箏、歐陽鋒在馬廄里的交手,太小兒科。此外歐陽鋒不堪的記憶中,還有一場敗給郭靖的戲碼,與其高潮戲里的招式和結局雷同,不知其用意何在。影片的打斗場景之稀少,不僅刷新徐克武俠紀錄,還刷新金庸小說改編的紀錄。武俠片沒了打戲支撐,再響亮的俠義口號,都是虛張聲勢。
影片最大的原罪,莫過于流水賬劇本。金庸原著故事夠普及,那么多蜻蜓點水的閃回提要大可不必,近兩小時的郭靖“尋黃記”中,還有占據多半時長的蒙古大營水戲,留給重逢和護城的篇幅不到半小時。而且人設上,小郭開場已是歐陽鋒之上的無敵存在,一個歐陽鋒即可沖潰來犯的蒙古大軍,何況戰力更高的郭靖。
尤其到最后,黃蓉和郭靖在宋蒙兩軍中伸開手臂的那一橫,忍不住一聲長噓,那一刻,好懷念《龍門飛甲》里錯進錯出的設計。在好大喜功面前,徐克終究還是把自己弄丟了,好端端的“俠之大者”,淪為徐克武俠史上的“瑕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