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儒丐有一本小說叫《北京》,寫的是民國初期的北京。小說開頭是民國元年三月,“在由西山向青龍橋的道上,有一個青年,騎著一頭驢”,這個青年,很可能就是作者穆儒丐的化身。“穆”來自作者的滿族名——穆嘟哩,儒丐則是取“九儒十丐”的意思。他生于西山的健銳營,后來在報社當記者。
小說主人公叫伯雍,家在西山一帶,也是在報社工作。
小說寫西山,“這個地方,冬令不十分寒,夏天不十分熱,由那太行山的余脈,成一個半環形。環口正向東南,把北京城環繞在內,仿佛做了個影壁。西山麓下,王公世胄的墳園不計其數。所以以風景而論,西山一帶,為北京近郊之冠。靜宜園與名剎碧云寺昆連。遼金時代大概就有這個園子,因為碧云寺是當初耶律楚材的墓地”。小說寫每逢四月北京柳絮亂舞的時候,前清皇帝必要到靜宜園來避柳絮,后來經過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兩次浩劫,靜宜園變成了一座廢園。
風景而論,西山一帶,為北京近郊之冠。
伯雍聽說,有一位慈善家,把靜宜園從皇室借出來,“打算開一個女學,辦一個貧兒院,將來還要開辦工場”。那位慈善家號萬松野人,就是英斂之(英若誠的爺爺)。英斂之在西山辦學,歷史中確有其事,不妨把小說中的一段話,當成英斂之確實說過的話,他說:“人類辦人類的事情,不但沒有彼此的分別,地方的界限更不應當有。不過有知識的人和有財產的人,總須把精力使在窮困的地方,不但教人有飯吃,是要緊的事,教人受教育學真理,比吃飯還覺要緊。目下雖國人不能吃飯的太多了,而不能受教育的尤為可憐。”
英斂之在清帝退位之后,在香山收容旗人,開辦女中,建香山慈幼院,創辦輔仁社,到1925年,輔仁社變為輔仁大學。1917年,蔡元培、李石曾、夏堅仲等發起勸募,修整香山邊上傾頹日甚的碧云寺,正殿仍由住寺僧人做佛事活動,配殿改造為教室,辦起了法文預備學校。而后李石曾在周圍開起了農場和療養院,建立中法大學西山學院。1922年李石曾與方丈簽訂合約,廟產歸中法大學管理,方丈任校董。李石曾的爸爸李鴻藻是晚清重臣同治帝師,李石曾是民國元勛國民黨干將,他和鹿鐘麟一道把溥儀趕出紫禁城,是故宮博物院第一任理事長。中法大學1925年得到資助,在東皇城根購地建新校舍,中法大學附屬西山中學仍在碧云寺辦學。
一百年前,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去世。辦過喪事之后,遺體暫厝碧云寺。曾經在西山中學度過的翻譯家李治華曾寫文章回憶:“我曾數次參加他逝世周年紀念慶典,也曾親見名畫家徐悲鴻來這里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