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師幼互動過程中遇到的幼兒時間分配不均、記錄“望文生義”和“極簡含糊”等問題,從班級開展的傾聽記錄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幼兒個體需求,探索有效記錄幼兒想法和體驗的方法。通過實施“細聽”以完整捕捉幼兒表達,“活記”以靈活多變方式記錄信息,“善思”以多維視角解讀幼兒表征,本研究旨在提升師幼互動的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實踐結果表明,三式策略能有效提升傾聽記錄的價值性,增強師幼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為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關鍵詞】幼兒;師幼互動;一對一
隨著幼兒園教育改革的深入,師幼互動的有效性逐漸成為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有效的師幼互動不僅可以確保幼兒的發展,還是構建良好師幼關系的基礎。在當前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幼兒園保教評估指南》明確指出:“重視幼兒通過繪畫、講訴等方式對自己經歷過的游戲、觀察等活動進行表達表征,教師能一對一傾聽并真實記錄幼兒的想法和體驗。”這一要求凸顯了一對一傾聽記錄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在實施一對一傾聽記錄時常常面臨諸多挑戰。
一、一對一傾聽記錄的現狀
(一)望文生義,表達與記錄的不匹配
在師幼一對一傾聽的實踐中,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即教師在記錄幼兒的表達時,往往會因為幼兒的表達速度較快或內容較復雜而出現“望文生義”的記錄方式。一般表現為,教師忙于記錄,無法及時跟上幼兒的表達語速,或無法全面理解幼兒所表達出的相關內容。以至于教師僅根據自己的理解與觀察,片段地進行主觀性記錄,這樣的結果就是忽略了幼兒表達的完整性和深度。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在一對一傾聽過程中,缺乏對幼兒表達內容的理解與處理,最終導致記錄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教師受時間、精力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導致其不能充分關注幼兒的完整表達;另一方面,教師在記錄與解讀幼兒表達的過程中,受自身經驗、認知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其無法準確地捕捉與理解幼兒話語中的深層含義。
(二)極簡含糊,口述繁雜與記錄簡化
在一對一傾聽實踐中,教師在記錄過程中常遇到口述繁雜與記錄簡化的問題。在實際操作中,面對眾多幼兒各自的表達,教師要在短時間內做出選擇,只記錄其中被認為重要或關鍵部分。這種快速決策過程不可避免地導致了記錄內容的簡化和模糊。幼兒豐富多樣的表達內容,在教師的記錄紙上被簡化成幾個關鍵詞或者短句。上述現象主要是教師所面臨的時間壓力及幼兒表達內容的復雜性。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同時關注多個幼兒的表達,并要快速地加以判斷其內容的重要性與價值。這一壓力導致教師難以做到對每一個幼兒表達內容的細致入微地記錄。
(三)形式單一,消極等待的記錄局限
在一對一傾聽實踐中,加上記錄形式上存在單一問題,導致幼兒在等待記錄時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心理。出現上述現象的最大原因是記錄形式的單一性。因為,單一的記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師的記錄效率,導致面對大量幼兒表達時難以做到全面細致。另外,教師的記錄壓力也導致其難以保持平和心態與耐心,從而影響了與幼兒的互動質量。
二、一對一傾聽記錄的對策
(一)細聽
1.操作路徑
首先,在準備階段要確定傾聽的時間和地點,選擇適宜的過渡環節或餐點后時間,準備必要的記錄工具,如紙筆、錄音設備等,安排班級中的其他未被傾聽的幼兒進行自主游戲活動。其次,在傾聽階段,邀請幼兒分享游戲故事或體驗,教師一邊傾聽一邊記錄。若幼兒語速過快或內容較多,教師適時引導幼兒稍作停頓,待記錄完成后再繼續表達。再次,在內容復述環節,幼兒表達結束后,教師將記錄的內容復述給幼兒聽,確保信息準確無誤。最后,在補充與分享環節,鼓勵幼兒對遺漏的內容進行補充說明,保證記錄的完整性;組織幼兒將自己的游戲故事進行分享,促進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的發展。
2.具體過程
首先,分配好時間。利用過渡環節或餐點后等片段時間,開展一對一的傾聽活動。每個幼兒的傾聽時間根據內容量適當分配,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得到充分的關注和記錄。其次,完成引導記錄。當教師用書寫方式記錄時,讓未被傾聽的幼兒進行區域游戲或自由活動,避免消極等待。已完成傾聽記錄的幼兒可繼續進行自主游戲,同時另一位教師或保育教師可關注幼兒的活動情況。再次,組織全班分享。在恰當的時機組織全班幼兒進行游戲故事分享,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表達成果。分享過程中,教師適時引導幼兒互相傾聽、互相尊重,營造積極的班級氛圍。最后,持續觀察與調整。在整個傾聽過程中,教師需持續關注幼兒的反應和表達情況,根據實際需要靈活調整傾聽策略。對于記錄中發現的幼兒成長亮點或需要改進的方面,教師應及時與家長溝通,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活記
1.操作路徑
首先,工具準備。選擇合適的現代化記錄工具,如錄音筆、手機、視頻拍攝設備等。對使用便攜式口袋打印機的教師,需提前購買設備并在手機上下載相應的App。其次,現場記錄。在一對一傾聽時,根據幼兒的表達內容和環境,選擇合適的記錄方式。如采用錄音或視頻拍攝,確保設備工作正常,錄音或拍攝清晰。最后,整理記錄。在不帶班的時間里,利用錄音筆、手機錄音或視頻內容進行整理。對使用口袋打印機的教師,通過手機App識別錄音內容,轉換為文字并打印出來。
2.具體過程
首先,做到多元化記錄。在一對一傾聽中,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書寫、錄音、拍照或視頻等多種記錄方式。靈活調整記錄手段,確保能夠全面、真實地記錄幼兒的表達內容。其次,實現高效整理。利用錄音筆或手機錄音,在空閑時間回聽并整理記錄內容。使用口袋打印機的教師,通過App快速識別錄音并打印,節省整理時間。再次,完成內容張貼。將整理好的文字記錄張貼在幼兒的游戲記錄紙上,方便幼兒和家長查看。在張貼時,注重排版和布局,使記錄內容更加清晰、美觀。最后,更新與反饋。對善于表達且操作熟練的幼兒,鼓勵他們參與錄音、識別、打印和張貼的過程。通過幼兒的參與,提高幼兒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定期更新幼兒的傾聽記錄,確保記錄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的傾聽記錄情況,促進家園共育和溝通。
(三)善思
1.操作路徑
首先,觀察與記錄。在一對一傾聽過程中,仔細觀察幼兒的語言表達、繪畫表征和其他非言語行為。記錄幼兒分享的游戲故事、探索過程、感受體驗等內容。其次,兒童視角解讀。從兒童的角度出發,理解幼兒話語中的真實意圖和情感體驗。解讀幼兒在繪畫表征中展現的游戲過程、思維邏輯和創造力。最后,多維度思考。分析幼兒在游戲中的成長與收獲,關注幼兒的探索精神、問題解決能力、社交互動等方面。思考如何進一步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促進其全面發展。
2.具體過程
以小明講述《旋轉小花》游戲為例。首先,傾聽與記錄環節。小明開始講述他的《旋轉小花》游戲,教師一邊專心聆聽,一邊按下錄音鍵錄音。小明詳細描述了游戲的過程,包括他如何使用乒乓球制作“小花”,在泥工板上設計迷宮,并旋轉“小花”探索其運動軌跡。在傾聽過程中,教師不僅記錄了小明的話語,還細心觀察小明臉上的興奮表情和探索欲望,將他的非言語行為也納入記錄范圍。其次,深入解讀幼兒表達環節。錄音結束后,教師回放錄音內容,對小明的語言表達進行深入分析。教師注意到小明在描述“旋轉小花”時,頻繁使用了“牢牢地吸在”“設計走迷宮”等詞匯,這些詞匯反映出小明對游戲背后的科學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他對游戲設計有著自己的思考。再次,多維度分析繪畫表征環節。教師轉向小明的繪畫表征作品,仔細觀察。在畫紙上,小明用線條和顏色生動地勾勒出“旋轉小花”在泥工板上的運動軌跡,以及他精心設計的迷宮路徑。教師從小明的繪畫中解讀出他的游戲流程、問題解決的策略及他對游戲的情感態度。在分析繪畫表征時,教師還思考了如何通過小明的游戲和繪畫進一步支持他在邏輯思維、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方面的提升。最后,總結與反饋環節。綜合小明的語言表達和繪畫表征,教師總結了小明在《旋轉小花》游戲中展現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及創造力。
三、一對一傾聽記錄的建議
(一)細聽策略的實施建議
在師幼一對一互動中,細聽是關鍵,為確保幼兒有效傾聽,有以下建議。一是耐心傾聽。給予幼兒充分的表達空間,不隨意打斷,確保幼兒有完整表達的機會。二是適時引導。當幼兒語速過快或內容較多時,適時引導幼兒稍作停頓,便于教師記錄重要信息。三是內容復述。幼兒表達結束后,教師將記錄的內容復述給幼兒聽,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并讓幼兒感受到被重視。四是鼓勵補充。對可能遺漏的內容,鼓勵幼兒進行補充說明,保證記錄的完整性,同時增強幼兒的表達自信。
(二)活記策略的實施建議
為了提高記錄效率和準確性,教師在活記策略上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善于借助現代化工具輔助。利用錄音筆、手機錄音、視頻拍攝等方式捕捉幼兒的話語和動作,為后續整理提供豐富素材。二是巧用便捷設備運用。通過便攜式口袋打印機等高效設備,將錄音快速轉換為文字并打印,方便隨時查看和整理。三是采取多樣化記錄形式,結合文字、繪畫、照片等多種形式記錄幼兒的表達,使記錄內容更加豐富和生動。
(三)善思策略的實施建議
傾聽后的思考對提升師幼互動效能至關重要,為此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多維度解讀,深入分析幼兒的話語和繪畫,解讀他們的感受、經驗和成長,發現每位幼兒的獨特性。二是引導幼兒反思,鼓勵幼兒回顧自己的表達過程,思考自己的成長和進步,培養他們的反思意識和自我評價能力。三是分享記錄內容,及時將記錄的內容分享給幼兒和家長,促進家園共育,共同支持幼兒的發展。四是持續學習提升,教師不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持續提升自己的傾聽和記錄能力,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深入探討“細聽、活記、善思”三式策略在師幼一對一互動傾聽記錄中的應用,旨在為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實踐證明,上述策略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傾聽記錄的價值性,也能夠增強師幼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為此,作為傾聽者,教師需要時刻保持耐心和細心,用內心去聆聽幼兒的聲音,記錄幼兒的真實想法和體驗。同時,教師也需靈活運用各種記錄方式,如文字記錄、錄音、拍照等,確保信息的全面性和準確性。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在記錄后,及時進行反思與總結,思考如何更好地解讀幼兒的表征,從而進一步了解幼兒的需求和興趣。
【參考文獻】
[1]蔣淑琴.從“幼兒傾聽”到“傾聽幼兒”:一場集體教研活動中教師觀念的轉變[J].學前教育,2024(Z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