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為有效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教師應對情境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擺脫情境教學模式的約束,為學生創設“走心”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知理解,從而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進行吸收內化,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為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幾點教學建議:設計“走心”的角色扮演情境、設計“走心”的真實生活情境、設計“走心”的愛國教育情境等。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情境感知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為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與優秀的道德品質,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圍繞學生的學習訴求與教材內容,為學生打造沉浸式的“走心”高效情境,使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思考理解,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綜合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
一、設計“走心”的角色扮演情境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交友的智慧》為例,為使學生正確認識友誼、珍惜友誼、維護友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師生可共同設計“走心”的角色扮演情境,啟發學生深入學習。
(一)“走心”的交友角色體驗
在教授“讓友誼之樹常青”內容時,為使學生了解建立友誼的一些技巧,教師可與學生溝通,圍繞教材中提出的交友方法,創設交友角色扮演情境,讓學生用心體會,學習交友的技巧。如面帶微笑、記住對方的名字、真誠夸獎、尋找共同之處、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保持好奇心。
如莉莉和明明進行角色扮演時,他們在溝通過程中發現了彼此很多共同的愛好,比如都喜歡打羽毛球、聽音樂、跑步。在交談過程中兩人約定下次一起打羽毛球、跑步鍛煉,并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音樂作品。就這樣,兩人在角色扮演中學習掌握了交友的技巧,并收獲了一位好朋友。教師通過創設更多這樣靈動有趣的走心交友情境,使學生體驗不同情境下的交友技巧。特別注意的是學困生和自卑內向的學生,在走心的交友角色體驗下,可擴展學生的人際圈,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
(二)“走心”的沖突化解情境
為了能夠讓友誼之樹常青,學生需要悉心呵護友誼之樹,很好地處理朋友之間的沖突,避免朋友之間決裂導致傷心。本小節提出了幾個處理朋友沖突的基本策略,如保持冷靜、坦誠交流、及時處理、勇擔責任、換位思考等。通過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可發現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與朋友發生的沖突非常多,但很多沖突處理得不好,就會錯失摯友。為此,教師與學生共同設定“處理好朋友之間的沖突”角色扮演情境,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調整直接處理沖突的策略。
如王同學與張同學自告奮勇,表示想體驗一下如何處理朋友之間因為爽約而引發的沖突,在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時,王同學質問張同學為什么爽約騙自己,讓自己等了他一個多小時,還沒等張同學解釋,王同學繼續追問,導致兩人爭吵。而后教師則請兩名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內容,重新進入規定情境進行體驗,在爽約引發矛盾后,兩人盡管都不開心,但是均保持著理性,而后便坦誠交流,講明為什么會爽約,遇到了什么緊急重要的事情。在換位思考下,雙方便化解了此次沖突,共同維護了友誼之樹。在化解沖突情境中教師可讓學生自己設定沖突情境,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觀察,使沖突情境更具有針對性,幫助學生找出解決沖突的更好途徑,避免在未來成長道路中由于沖突錯失好友。在學生自導自演的沖突情境體驗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維護友誼、解決沖突的綜合能力。
二、設計“走心”的真實生活情境
在教授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時,為提升初中生的道德素養,實現本小節的道德育人目標。教師圍繞學生的現實生活,設計“走心”的真實生活情境,以增強學生的情境學習感知。
(一)尊重他人的“走心”生活情境
在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期望能夠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珍惜自己的合法權利,尊重自己的習慣愛好,而尊重是相互的,通過尊重他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為引導學生切身體會尊重他人的意義與價值,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尊重他人的“走心”生活情境。
如張同學去圖書館借書,由于外面下著大雨,鞋底沾滿了泥巴。當他走到圖書館門口時,看到幾位同學正在打掃衛生,心想“自己要是直接走進去,地板上必定留下滿是泥巴的鞋印,這樣幾位同學就要重新清理地面了”。就在張同學猶豫是否進入時,一個學生看到了他,主動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張同學不想占用同學的時間,便支支吾吾沒有說出口。而當同學看到他鞋上的泥巴時,立刻就明白了,隨機脫口說出:“我們這會兒不忙的,同學你要借什么書,給我講一下,我幫你借。”就這樣張同學等了一會兒,打掃衛生的幾位同學就幫他借到了相關的書籍,張同學不停地感謝。在這個真實生活情境中,張同學為他人考慮、尊重他人辛勤勞動的成果,沒有進入圖書館。而其他同學發現了張同學的舉動后,也給予一定的幫助。在相互尊重、相互幫助下,學生用心感受尊重他人的現實意義,提高本小節的課程教學質量。
(二)以禮待人的“走心”生活情境
《荀子》中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人不遵守禮儀就沒法生存,做事情沒有禮儀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儀就不能安寧。基于教材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對“以禮待人”相關內容學習時,可圍繞初中生的實際生活,打造以禮待人的“走心”生活情境。
如教師圍繞學生到朋友家做客的真實體驗,為學生創設相應的生活情境。劉同學邀請好朋友小荷來家里玩,劉同學父母為了表示對小荷的歡迎,精心準備了豐盛的午飯。就在吃午飯時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劉同學和其父母都忙著從廚房端菜,而小荷不僅沒有幫忙,而是一個人直接吃了起來,這種場景讓劉同學與其父母非常尷尬。午飯過后,劉同學與小荷吵了起來,劉同學說小荷沒有禮貌,不懂得餐桌禮儀。小荷反駁道:我是客人,應該這樣做,就這樣小荷氣沖沖地回到了自己的家。小荷父母知悉原因后,并沒有直接訓斥孩子,而是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自己家里來了客人,在自己家人沒有在餐桌就位的時候,客人獨自一個人用餐,自己心里什么感受。在換位思考后,小荷恍然大悟,自己沒有遵守餐桌禮儀、做客禮儀,傷害了自己的好朋友劉同學。于是他向劉同學道歉,并真誠地邀請他來自己家中做客,就這樣兩個人的矛盾化解了。在上述的“走心”生活情境中,我們能夠發現禮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學生“走心”的情境體驗下,實現“以禮待人”小節的預期教學目標。
三、設計“走心”的愛國教育情境
在進行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七課《中華一家親》教學時,為抓住本節課的關鍵點: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增強學生的民族團結與愛國主義思想,教師緊扣本單元教學主題,為學生設計“走心”的愛國主義教育情境。
(一)民族團結的“走心”教育情境
為使學生主動融入民族團結的教育情境當中,教師緊扣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進行音樂歌唱情境體驗。在學生歌唱過程中,為加深學生的主觀體驗,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播放歌詞中對應的民族風采,如朝鮮族、蒙古族、壯族、苗族等。在精美圖片、短視頻與音樂伴奏下,使初中生沉浸在音樂教育情境中,從歌曲中感受民族團結的思想內核。
為使學生“用心、走心”進行演唱,能在歌唱中感受作品內在的愛國主義情感,引發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與精神共鳴,深刻意識到民族團結的時代意義與價值。為此,教師在“走心”的音樂教育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時,鼓勵學生在歌曲《中華民族唱起來》中找到對應的民族,并延伸出對應民族的傳統民歌,讓學生演唱對應民族的經典歌曲。在舉一反三的音樂教育情境下,學生以民族歌曲為理解抓手,深入解讀本小節的內容,能夠認知到民族團結的現實意義,引導學生從自我做起,維護民族團結,提升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祖國統一的“走心”教育情境
在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教育視域下,為達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育人目標,教師需緊扣祖國統一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走心”的教育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客觀認識到祖國統一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如教材中講述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相關歷史知識點時,由于事件發生于1876年,距今較為久遠,初中生理解此事時可能無法產生情感共鳴并提煉出其中對“祖國統一”的核心訴求。為此,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對優秀的影視作品進行剪輯,并在虛擬現實技術的輔助下,為學生還原左宗棠收復新疆的歷史場景,使學生多視角地感受體驗,了解外部勢力入侵下祖國統一的重要性。
又如,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懷抱,國家通過采取“一國兩制”的方式,實現“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高度自治,不僅完成了祖國統一,同時保證了香港與澳門兩地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活幸福感。在教學該小節內容時,為使學生深刻解讀“一國兩制”制度,教師在創設“走心”的愛國主義教育情境時,以香港、澳門的發展為背景,制作相關的微視頻,并將相關特殊的時刻融入其中,如香港回歸、澳門回歸、港珠澳大橋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等,啟發學生用心感受香港與澳門的發展,認識到祖國統一的必要性,堅決抵制一切分裂國家與民族的言行舉止,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強化初中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為例,重點闡述了如何進行“走心”情境的設計,旨在說明“走心”情境教學工作開展的可行性與重要性。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為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時,應對教學改革經驗不斷總結,創新情境教學方式方法,以解決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時遇到的各類問題。
【參考文獻】
[1]薛芳.巧用“走心”情境設計,提高初中道法課堂效率[J].學周刊,2020(17):107-108.
[2]李桂娟.新課標下提升初中道法課堂核心素養教育效率的對策[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9):53-55.
[3]王進.探究“雙減”背景下初中道法高效課堂的實施路徑[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教育,2024(5):1-4.
[4]張春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復習課中應用對分課堂[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2):137-138.
[5]莊秋霞.信息技術與初中道法課教學深度融合的效能探究[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4(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