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是義務英語教育的重要目標,實踐課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應在大觀念理念引領下,積極探索初中英語實踐課程教學路徑,讓學生在充滿綜合應用、相互關聯的實踐課程中,加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應用實踐中形成能力,在關聯遷移中探索創新,從而鍛煉表達個人思想觀點,學會多元思考,發展批判性思維,塑造個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升其核心素養。
【關鍵詞】大觀念;初中英語;實踐課程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大觀念理念逐漸成為引領教育教學發展的風向標,初中英語教育教學也是如此。在大觀念理念引領下,初中英語實踐課程需要更加注重“整體性思考”和“跨學科學習”,更加堅持“學用結合、學科融合、課內外結合”的原則,更加講求綜合實踐,包括對縱向所學學科知識、橫向相關學科知識以及應用能力方法的綜合、實踐、運用,通過將語言知識和技能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學以致用、學用一體,內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加深對文化意涵的理解,理性表達情感、態度和觀點,進而創造性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促進知識向能力、素養遷移轉化。
當前,推進初中英語實踐課程,亟待貫通大觀念理念,加強整體規劃建構,強化課程路徑探究,倡導以學生實踐為中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發展,提升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以主題為引領、以任務為驅動組織實踐活動
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內容“聚焦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范疇”。根據三大課程主題,進行主題引領和任務驅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初中英語實踐課程的顯著特征。教師應充分運用這一模式,在大觀念指導下,分解出眾多單元主題大觀念,整合單元之間、學科之外的學習內容,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主題和任務,如旅游主題英語、環保主題英語等。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列出方案設計、計劃制訂、質疑發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等項目任務,并要求學生形成一定形式的項目成果進行交流展示。這樣學生就可以真正自主參與合作、實踐、探究,促進能力發展,最終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以“藝術”主題和“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任務為例,可以設計如下英語實踐活動:學生圍繞主題,研究討論出若干個切實可行的模擬情境任務,如傳統音樂會:主推民間音樂欣賞和演唱,感悟民樂很強的地方特色。此外,近距離觀察了解民樂器并親身體驗一些簡單的旋律彈奏等。該實踐活動在單元主題大觀念引導下運用結構化語言知識對活動安排進行描述和闡釋。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遷移創新,選擇和設置一系列任務活動,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得到內化和運用,運用所學英語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精神得到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步得到提高。同時,這一主題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分貼合,可以在課程基礎上適當補充拓展與之關聯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點,引導學生擴散綜合、遷移拓展、創新思考;幫助學生優化認知結構、構建知識體系、鍛煉語言能力,促進學生在多種學習方式方法的有效運用過程中,生成、構建英語學科學習應該形成的核心素養。
二、以“情境——問題鏈”貫穿實踐教學活動
確定了大觀念,教師就能夠從全局的高度,整體性把握單元教學設計,挖掘教材不同板塊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有針對性地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提出問題,激發思維,洞察發現。筆者注重把培養學生思維融入英語實踐教學,探索“情境-問題鏈”模式,結合單元主題大觀念,設置真實場景,讓學生質疑釋疑,練說練答,提能提質,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
以“偵探故事”主題單元中一個簡短的謀殺案和四個嫌疑人描述板塊為例,筆者教學時設計了以下幾個思維挑戰點。首先,在學習嫌疑人情況之前,教師提問:如果你是偵探,會對這四個嫌疑人提出什么問題?學生A答:Where were you when the murder happened? 謀殺案發生時你在哪兒?學生B答:Do you have anyone to prove you’re not guilty? 有人能夠證明你無罪嗎?學生C答:What’s your name/job/address?等嫌疑人個人信息類問題;還有學生答: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 and the victim? 你和被害人的關系等。這個環節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在單元主題大觀念引領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證明,學生也可以提出如此高質量的問題。其次,教師依據單元大觀念確定的課時目標,了解偵探應具備的品質,又問如果你是偵探,你還會注意嫌疑人的什么方面以幫助破案?學生也積極回答,有人說用測謊儀;有人說偵探應關注細節,觀察嫌疑人的肢體語言、觀察嫌疑人的面部表情,還有人說要偵察嫌疑人的背景身份關系等。他們儼然變成了偵探,思考著如何才能找到破案的蛛絲馬跡。學生都很投入地互動、探究,在進行深度學習的課堂傾聽和表達。最后,在學習了解四個嫌疑人的情況后,教師問誰最有可能是嫌疑人?為什么?學生A說嫌疑人4號,因為他緊張并且獨自在家。學生B說嫌疑人1號,因為他是醫生容易接觸到刀具之類的兇器。學生C說嫌疑人3號,因為他是廚師且壯實,有殺人的力量。還有學生說嫌疑人2號,雖然他是店員又樂于助人,但往往最不可能作案的反而是兇手。學生聽了都大笑起來,但又覺得似乎符合偵探小說的邏輯。
單元主題大觀念和語言大觀念具有強烈的邏輯性和整體框架性,學生利用自身形象思維的優勢,在生動連貫的思維實踐中掌握結構性語言知識,形成語言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最終形成終身學習能力。課堂的本質是對話,通過問題和活動實踐給學生帶來思考,在對話交流中實現思想交換。通過情境——問題鏈,教師引導學生在關注知識內容的形式和流程的同時,形成一整套思維品質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辨析真偽、領悟思想,思考其內在的意義和價值,是更廣維度的教育教學、更深層次的育人樹人。
三、開展跨學科融合的實踐活動
學生素養與學科領域之間并不是一一對應的,相互之間存在著多層重疊、融合關聯、交叉互促的關系。開展跨學科融合學習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必經之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也一直致力于向著“課程整合”的大方向發展,新課標就明確提出了“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要求。因此,初中英語實踐課程教學中,教師更需要運用全局觀念開展跨學科融合,從整體上考慮如何將不同學科知識與英語學科有機結合,通過跨學科的教學設計和活動安排,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和應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筆者在教授北京名勝古跡的一篇閱讀教學活動前,參照課文內容設計了以下幾個課前探究題:一是故宮為什么坐落在北京古城的中心?過去為什么叫“紫禁城”?二是帝王為何選擇頤和園作為避暑圣地?三是長城是世界奇跡之一,從文章中找到支撐該觀點的句子并談談你的看法。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搜集信息,聯合歷史、地理、建筑和文學知識,分析如下:古代帝王有皇權至上的思想,都城是政權的象征,理所當然其被建在城市中心;“紫禁城”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其皇家重地,普通人等禁止進入;頤和園自然風景秀麗優美(beautiful),四分之三的面積是湖,水比陸地容易吸熱,且頤和園地處北京西北角,這些使頤和園更加清涼(cool);此外,頤和園也在北京城,帝王無須長途跋涉,且方便處理公務等(close)。最后,學生從長城的歷史價值、地理位置、建筑規模、文化價值等方面分別作了有理有據的闡述。這一過程,學生豐富了跨學科的文化知識,加深了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也提高了對文化的交流、辨析、鑒賞能力,增加了愛國情懷。
開展跨學科融合的英語實踐教學打通了學科壁壘,推動了學科知識融合。學生基于英語學科大觀念,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多種學習方法,理解把握本學科語言知識和相關跨學科知識,并通過綜合性實踐和運用,發現并解決真實問題,從而讓英語知識得到鞏固、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學科素養及跨學科素養得到提升。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經濟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學生為應對未來形勢打下良好基礎。
四、拓展學校與社會合作的實踐活動
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科主題大觀念,相關主題的單元材料之間會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整合,并延伸到多元課外內容。英語實踐課程教學中,可將學校和社會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公共文化、社會事業、人口環境、社區實踐等方面資源的引入,開展有針對性的英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靈活運用英語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意義的思考、交流和表達,在實踐活動中應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培養英語應用能力。例如,組織學生到社區服務站做志愿服務,通過創建英語角、英語小助手、社會公益活動英文宣傳欄等活動,學生要與社區居民進行溝通和交流,用英語介紹相關的服務內容,并幫助居民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和表達能力。又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博物館,激勵學生爭當博物館英文講解員、地方名人事跡和旅游景點宣傳員等。學生可以與社區內的外籍人士進行文化交流,為外籍人士提供一些有關當地文化和旅游景點的信息。通過與他們交流,學生可以了解外國文化和英語交流技巧。學生還可以組織一些商業模擬活動,如組織一次閑置商品展示活動,學生需要通過英語展示自己的產品,并與觀眾進行交流。
根據英語學科中人與自我、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三大主題,學生的學習應著眼于課內外生活。通過這些內外銜接、知行合一的英語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英語水平,還可以了解更多的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同時,這些活動也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領導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認真分析所在地區的實踐資源和社會環境,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學科內容,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以滿足學生的英語學習和實踐需求。
五、結束語
在大觀念理念下推進初中英語實踐課程,強調聚焦“實踐育人”的核心價值,注重“做中學”“學中做”“學做相長”,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形成、整合、運用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深入體會大學科思想、跨學科方法,實現學科知識的串聯性、思維理解的深層性,是學生發展所需,也是改革發展所向。探索應用基于大觀念的英語實踐課程,需要不斷創新教師的教學模式、改革傳統的育人模式,讓英語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思想,讓英語學習真正發生,并使其更有趣、更有價值,更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2]王薔,劉詩雨.指向課程協同育人功能的英語跨學科主題學習:定位、內涵、理念、目標、要求及價值[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3(Z2):3-10.
[3]國紅延,王雅煖,李慧芳.利用項目式學習優化初中英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21,44(7):19-23.
(本文系江蘇省教研課題“基于大觀念的初中英語實踐課程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1JY14-L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