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修”是一種功夫,那么核心是專注;如果說“煉”是一種路徑,那么底盤就是方向。李政濤說,教師的成長就是修煉出來的。任何專注都是一種凝視,教師的成長就是在凝視自身中不斷實現的。教師的底盤除了閱讀,便是課堂了。張祖慶說“一個人的磨課史,就是一部成長史。”回首二十多年的教師生活,我對這句話是深有同感的,而且認同感越來越強。
“多想怎么來的”
第一次重要的物理磨課,應該是2002年的下半年。
那是我從教的第五年,卻是做物理教師的第二年。那年的11月,縣里組織優課評比,作為物理組最年輕的教師,我毫無懸念地成為選手。經過輔導區的初賽,我順利進入決賽。決賽上什么課題,我不知道,于是,自作主張地選擇了“光的直線傳播”,然后讀教材、看教參,根據自己的想法,寫出了教案。
第一次試教,幫我磨課的是學校教物理的兩位校長和物理組長。聽完課后,關于細節的建議,如今已記不清,但有兩點記憶猶新:一是科學知識必須講正確,比如光沿直線傳播的前提是“同一介質”還是“均勻介質”;二是“多想怎么來的”,比如怎樣才能說明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用實驗歸納還是理論推導的方式。
我記住了提醒。經過兩次磨課后,在他們的指導下,寫好了上課要說的話,還設計了三組實驗,用來說明結論。
比賽時,自我感覺很好,直到課后一位熟識的老師告訴我:“你課上得很好,但正式比賽的課題是《速度》。”一直到現在,我也不知道緣何出現這樣的信息偏差。
最終自然沒有取得好成績,可能是因為課題不符,但現在想來,更重要的是缺少了我的元素。這次磨課,沒換來優異的比賽成績,卻拉開了我物理教學的帷幕,開啟了我對物理課堂教學的研究旅程,堅定了我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行走的步伐。
“要上出自己的特點”
第二次重要的磨課已經是9年后的2011年,我被推薦參加南通市的優課比賽,比賽的課題是八年級上冊的《直線運動》。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市級比賽,更難得的是前兩名選手將獲得參加省賽的寶貴機會。我上網尋找相關的教學設計,經過一通閱讀學習,設計出第一稿。
第一次試教,雖然大家反饋“還可以”,但我總覺得哪里不對。
教學設計稍作修改后,我又邀請了教研室的楊卉老師,進行第二次試教。課完,楊老師說的第一句話是“這節課是個‘四不像’,揉進了太多東西,要做減法,要上出自己的特點。”
“做減法,要上出自己。”楊老師的話,一下解開我的困惑。對呀,加入的東西太多,主題會被沖淡,更別談“我”的身影。
于是,我果斷放棄原來的設計,重新從教材出發,從上位概念入手,嘗試用頻閃攝影、打點計時器、甚至是光電門和氣墊導軌做實驗,分析哪個實驗現象更能準確說明問題,思考哪個實驗器材更利于學生思考。
第三次試教時,我刪繁就簡,采用了主題式教學方法。課后,楊老師說“你的眼里要有學生”,周彬教授也曾說“課堂的生命力在于學生的參與”。反思過后,我意識到讓學生參與課堂的關鍵在于師者有沒有為學生提供參與的途徑,有沒有在課堂中退位,以及有沒有行之有效的課堂組織形式。
第四次試教時,我再三思考后確定了“直線運動”的活動安排是:討論如何測出氣泡勻速直線運動的路程和時間——運用所商定的方案進行初次實驗——交流實驗探究中的困難或成功經驗——師助生或生助生解決探究遇到的困難——運用正確有效的方法再次實驗——根據自己的實驗數據發現規律并再設計方案研究變速直線運動。
比賽時,課堂效果很好,我獲得第三名。到現在,遇到當時的評委,還會偶爾提起這節課。我想,若不是數據處理上還存在不足,或許我也有機會作為南通的代表,參加省里的比賽。
后來,我還參加了一些市賽、省賽,執教了很多公開課,大部分聽課的老師都會說我的課上得好。我想,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第一次市賽磨課打下的基礎,從那以后,在課堂里我都保留一份自己的特色。
“怎樣在教學中體現你的理解?”
在學校工作17年后,我調入彼時剛成立的如東縣教師發展中心,一邊負責縣直學校的課題管理等教科工作,一邊跟著師父楊卉老師學做初中物理研訓員的工作,我常跟著她去學校和老師一起磨課,一般她會問老師三個問題:“這個概念,你自己是怎樣理解的?”“怎樣在教學中體現你的理解?”“還可以從什么角度教學?”這段經歷和師父關于課堂的真知灼見,使我獲益良多。我漸漸明白,上好一節課,功夫在課外,不斷提升自己的物理學科綜合素養,才是最好的磨課。
2023年,我在教師發展中心工作已有9個年頭,雖然沒有站在課堂教學的一線,但一直沒有離開課堂,除了每周的調研、聽課、評課,我還會時不時走進課堂,實踐自己的教學主張。
這一年,第13屆江蘇省“領航杯”信息化優質課教學大賽的學科中有初中物理,南通抽到的課題是《凸透鏡成像規律》。縣里選拔教師參賽時,我也萌生了與老師一起上課、磨課、比賽的想法。
沒有猶豫,說干就干。備課伊始,讀教材、看課標,認真梳理教材的編寫邏輯,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教什么”,也就是知識結構,這是課堂教學的課程觀;二是“怎么教”,也就是教學結構,這是課堂教學的教師觀。當然,要想把課上好,還需要解決第三個問題,即“如何學”,這是課堂教學的學生觀。
第一次試教時,我邀請工作室的伙伴觀察我的課堂,有的觀察學生活動,有的觀察課堂提問,有的觀察實驗現象。伙伴們指出的問題有“學生在組裝器材上花費的時間過多”“學生不知道如何找到清晰的像”“實驗中學生采集的數據不準確”等等,其中關于實驗數據的采集引起了我的特別關注。
因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是一節實驗課,而且是一堂基于信息技術的實驗課,教師需要將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相融合。深思后,我決定從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兩方面著手,編寫主題網頁,讓學生在平板上打開網頁收集數據,另外,利用SQL Server建立了數據庫整理分析數據。
這節課,無論是第二次試教,還是參加南通市的選拔時,上得都很有意思。尤其是在市賽時,當我總結全課時,說“同學們,反思就像這F型光源。F既是鑰匙,又是凸透鏡焦點,同時也是我們南通車牌號,希望你們心懷家鄉,聚焦目標,努力學習,不斷解鎖自己的美好人生。”全班的學生都不自覺地站起來鼓掌。我知道,我成功了。
參加省賽前,我邀請南通市教科院何季軍主任來磨課。聽完課,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兩點:“物理課要有物理味”“要有主體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這也成就了省賽時的幾個教學亮點,如“將光源從最遠處逐次靠近凸透鏡,你看到哪些像?”以及“相同中找不同、不同中找相同”等。我也獲得省特等獎。
后來,“金帆杯”活動安排我再上這節課時,我又做了一些修改。如因為當年舉行第二屆縣物理文化周活動,我們收到一張名為“倒轉穹頂”的“物理攝影”,便增加了觀察該照片尋找原理的環節;再如前面上課時,有學生說“觀察像是放大還是縮小缺少證據”,便增加了像高與物高的測量等。
一節課一節課地打磨,漸漸形成了我自己的教學主張“活物理·慢教學”,即以活生生的生活為情境,在體驗與思考中促進學生“活躍躍地生長”,成就活潑潑的生命。打造《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一課,就是想磨掉我的影子,更好地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
只磨一節課,是有些單薄的。其實,還可以從系列的角度來磨課,磨出一個課程來。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成長的大舞臺。磨課就是不斷地打磨自己,打磨自己對教學的理解,打磨自己對學生的了解。課磨得越多,課堂扎得就越深,成長就越燦爛。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教師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