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婆羅門”一詞最紅的時候,引發了“北上廣”漂一族頗大的心理地震,也激起關于中國縣城經濟狀況的熱議,而現在圍繞它的都是“走下神壇”等“褪色”的字眼,但它依然不失為一個頗具深度的有著社會關切的流行語。“縣城婆羅門”形象地描述了縣級、地級等中小行政區域間,掌握著社會資源,并擁有廣泛人脈的一小撮群體影響一方的情形。“婆羅門”是印度種族制度的頂層,其下為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縣城婆羅門”這番調用拼接,使掌控資源、世襲罔替的特殊群體“呼之欲出”,特別是與其對應的“城市首陀羅”一并使這種對現實諷刺的意味變得更為濃郁。
施耐庵曾言“族望留原籍,家貧走他鄉”,如今近千年過去了,似仍可為“縣城婆羅門”生動的注腳。網友們一邊感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邊為那些付出巨大努力卻仍無望榮歸故里的奮斗者深表同情。但評論區更多是奔走他鄉的人心酸無比的親自“吐槽”,他們之中不乏學業有成之士,即便資質平庸,選擇外出謀生亦多懷揣更大的夢想,本以為雖承擔著房貸、車貸等壓力,至少城市提供了更優質的消費機會。萬萬沒想到回一趟老家竟被現實“瘋狂打臉”,他們在各項幸福相關指標的較量中不僅沒有顯露優勢,反而被拉開差距。“縣城婆羅門”在父輩的支持庇護下,坐擁資源,生活優渥,辦事順利。更打擊“城市首陀羅”的是他們的狀態非常悠閑,既沒有朝九晚五的艱辛,也沒有無人帶娃的苦楚,真是怎一個“滋潤”了得。至于本來能夠挽回“首陀羅”們一點面子,即城市高端商品,也隨著電商的發達和大品牌的下沉,變成“縣城婆羅門”的標配。一番比較下來,“城市首陀羅”心理失衡了,一己之微,卻敵不過代際繼承所積聚的力量。
其實,大城市也有這樣的現象,但不及“縣城婆羅門”締結網絡之牢固之復雜,換言之,城市相對公平并擁有體量大得多的資源,因此還為階層突圍留存了機會。不過不同的縣城間,還是存在迥異的情況。如今,真實的縣城也遠無前期描述的那般繁華。有人稱,“縣城婆羅門”并沒有想象中的光鮮和無憂。無論曾經圍繞“縣城婆羅門”的是有關縣城經濟消費升級的討論,還是針對縣城階層固化的批判,縣城作為國家行政區劃基本單位,其經濟增長和商業活力都密切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穩定發展,作為基本盤,建設其健康有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始終非常重要。雖然“縣城婆羅門”漸漸“退熱”,但它曾提請我們注意的依然不可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