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最好不要‘緊張’,教師不能有太強的‘進度’意識。這是學生的課堂,教師能不能時時停下來看看他們的‘學’,而不是頭也不回地領著他們趕路?”這寥寥數語,卻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智慧,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細細品味與踐行。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我們往往過于注重教學進度的推進,似乎只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才算是一節成功的課。然而,我們卻在不經意間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思維發展。課堂,應是學生成長的肥沃土壤,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傾銷地”。(廣東廉江市第三中學 梁冬青)
過分追求“特色”名頭、教育學術功利化以及公開課的表演化,使得教育的重心從學生真正的成長轉移到了表面的形式和功利的目標上。追名逐利的風氣在教育領域蔓延,破壞了原本健康、純凈的教育生態。課堂不是作秀的舞臺,不是為了那些華而不實的“特色”和“創新”名頭而存在的。如書中揭示的那般,“在安靜的學校,學生安靜地學習,他們的思想在自由地飛翔。一所安靜的學校,會成為學生的童年記憶青春記憶,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他們能體會到‘正常’的重要”,守望教育之靜,潛心育人,摒棄浮躁,應成為我們共同的追求。(廣東深圳小學 莫鈺明)
吳非老師的敘述風格,便是“只說家常”。他沒有故作矯情的吶喊,沒有刻意深沉的裝腔,而是在對俯拾皆是的教育現象的平實描述中,將自己的思考和批判娓娓道來。這種平實樸素的語言風格,緣于吳非老師對“喧嘩與騷動”的教育樣態的警惕。他謙虛地說:“作為教師,能依據教育教學的常識去做,就不錯了,我能有什么‘建樹’?”然而,正因他始終敬重常識,才不會在喧囂迷離的教育亂象中,將自己的獨立思考拱手讓出。(廣東深圳市羅湖區翠園東曉中學 馬健羚)
當下,“熱熱鬧鬧”似乎成了一堂好課的重要標志,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極大地擠壓了學生思考和對話的空間,往往是學生剛剛沉浸于問題之中,教師便馬上將他們“揪”了出來,匆匆進入下一個教學活動。一堂課上下來,看上去面面俱到,有始有終,實則竹籃打水一場空。吳非老師從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個十分樸素的道理,那就是:“教育者必須明白:學習,不是生命的全部。教會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在獨處時尋找快樂,教會學生在個人空間內培育趣味,這些,也是教育的任務。”(廣東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集團)陽光小學 朱文琦)
吳非老師說:“教育要‘立人’,學生在課堂上的‘樣子’,很可能就是未來在社會上的‘樣子’。”我們擔負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我相信,只要教師用心去感受、去傾聽、去引導學生,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成為有思想、有情感、有擔當的人,每一個學生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信息技術學校 劉一良)
“課堂不是隊列訓練,根本不可能走‘整齊’的。”教育和評價學生不應該只用一把尺子。我們要把握整體和部分的差異,既有面上的整體教學,又有點上的個別點撥;既有面上的集體教育,又有點上的因勢利導。以開放的心態、多元的視角去欣賞,去接納,去丈量,去引導——雖然這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卻更檢驗教師“做對”“做好”的精思與巧干。(廣東中山市桂山中學 羅 誠)
閱讀《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就像是與一位靈魂高尚的智者對話,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作者對教育的熱誠。讀完這本書,我不禁對作者說的“人的一生,有12年要在小學和中學的課堂上度過,課堂上發生過什么,課堂將會對未來有什么樣的影響,教師不能不思考”產生深深的共鳴。一邊閱讀,一邊進行自我審視:我是否在課堂上盡到教師的本分?是否在課堂上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學生是否喜歡我的課堂?(廣東深圳實驗學校坂田小學部 楊 琴)
吳非老師并不是一味地說高調、談理想、訴情懷,他記錄的課堂也有很多不是理想的課堂,他提到“課堂上的冷漠觀眾”,表示自己“對此幾乎無能為力”,并向這群冷漠的學生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但吳非老師并沒有因為這些“冷漠的觀眾”而失去對教育的熱情。他一直在尋找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并嘗試去理解學生。他認為,教師“要了解學生在想什么,也就大致能了解他成長中發生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教師在和學生相處時,要“把他當作一個普通人去了解,而未必要去考慮什么‘教育’”。教師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學生當作有思想的,可以引導、交流,理解的“人”。“懂”學生比“愛”學生更重要。(江蘇儀征市第三中學 余 蓉)
書中所提及的簡約教學理念,猶如一陣清新的風,吹散了我心頭的迷霧。簡約的教學方式,往往能夠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于知識的探索之旅;而與之相反,繁復冗長的教學模式,則常常在不經意間扮演了“興趣殺手”的角色,它試圖粗暴地取代學生自由馳騁的思維過程,最終在悄無聲息中無情地剝奪了學生對學習的那份天然的熱愛,使課堂淪為單調乏味的“知識灌輸場”。我不禁想起幼兒園探索自主游戲的那段歷程,那看似簡單質樸的低結構木塊,卻成為孩子們愛不釋手的寶貝,因為低結構的材料給孩子們“留有余地”,也更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無疑是簡約之美在教育實踐中生動有力的例證。(山東臨沂商城實驗學校幼兒園 湯 麗)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這是吳非老師的自問,也是所有老師應該做出的自問,答案自然要在課堂中探尋,也應在個人思考中追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追尋生命本真與教學本質的課堂,是我們對教學的應然態度。教師應當保持對娛樂化“賽課”、表演性“示范課”等虛假教學的警惕,避免陷入“特色教學”陷阱,在真實、自然、尊重規律與常識的常態課中促進知識的傳遞、思想的碰撞,激發生命的脈動。這樣的老師“只需緩緩地在講臺邊站定,學生便肅然起敬”。(江蘇鹽城市明達高級中學 湯愛民)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整本書的閱讀過程讓我如沐春風,感覺溫暖而細膩。吳非老師提醒我們,教師要回歸教育的本質,重視課堂的點滴經歷,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關注學生未來人生道路上的關鍵節點,關注學生對課堂的期待,亦強調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性,強調對學生情感的關懷與理解、對學生內心世界的關照的重要意義。(廣東中山市楊仙逸中學 許純麗)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實踐,認識到課堂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蘊含無限可能的空間。作為教師,我們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同時,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用閱讀與思考武裝自己,以更加智慧、從容的姿態,引領學生在課堂上茁壯成長,向著知識的海洋破浪前行。(廣東揭陽市惠來慈云實驗中學 謝淑娜)
課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一個充滿互動、情感交流和個性展現的空間。在課堂上,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術表現,更要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這種人文關懷和情感關懷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更能夠培養他們的情感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在吳非老師的筆下,課堂不再只呈現出表面的熱鬧和喧囂,而是充滿了各種復雜情感和互動的場所。每一位學生和教師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思想、情感和經驗在課堂這個空間中相互碰撞,形成了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故事。(廣東潮州市潮安區楓溪鎮長美小學 邱曉青)
吳非老師的教育理念的內核是順應學生天性、遵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而更令我感佩的卻是他的身體力行——用辛辣筆觸點評當下所謂的應試教育,在課堂內外始終秉持“激發興趣”的教育理念并貫徹落實。這樣的老師,哪個學生會不喜歡呢?作為一個普通教師,哪怕改變不了環境裹挾下的教學方向,但始終處于自省狀態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應試教育影響依舊強大的生態中葆有一方純粹的教育天地,眼中始終將學生放在第一位,是多么重要。(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天連小學 李佩佩)
吳非老師關于教育的見解可謂細致入微,他總能把一些普通的、常見的卻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教育常識說出來。他以細膩而深刻的筆觸,揭示了教育最核心的場景——課堂,及其背后蘊含的師生關系與教育觀念。作為教師,我在閱讀此書時,不僅感受到了課堂生活的豐富多彩,更對師生關系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廣東佛山市三水區西南街道金本小學 孫智翔)
讀完《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我仿佛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洗禮,那些原本在教育迷霧中徘徊的疑問,被吳非老師的文字一一消除。他的每一個觀點都如同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析了教育現狀,也深刻地觸動了我。這本書讓我明白,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發現自我、認識世界、追求真理,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正如第一輯的標題所揭示的——“課堂,與未來有關”!(山東東營市河口區實驗中學 薄尊娥)
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籠統地回答,答案可能就是老生常談的四個字:教書育人。但是,細心察其究竟,推其事理,便會發現,真實的課堂上有著豐富多樣的生命、繽紛多彩的思考以及更多無法一言以蔽之的內容。它們像空氣中浮游的亮點或塵埃,在不經意間影響著、塑造著課堂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吳非老師不愿意避重就輕,他認真地觀察,耐心地思考,又從容地寫下課堂上發生的那些或微小或重大的事件,引導著每一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廣州市番禺區市橋金山谷學校 于小娟)
這本《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是吳非老師退休后寫的作品。當中的文字,就像那辛勤的蜜蜂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景汲取的精華,生動又深刻地表現著一位平凡而高尚的教師在回顧教育教學生涯時對課堂的眷戀和熱愛。同時,也讓還在教育路上的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富有智慧的長者的諄諄教導和善意提醒。(廣東湛江市坡頭區愛周中學 蔡葉琳)
很多教師會期待學生飲水思源、投桃報李,但在吳非老師看來,更美好、更長久、更理想的回報是學生“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風”。教育是超前且未知的,往往與當下社會不同步,倘若老師能竭盡所能做好“教育”,一生做好一件事,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也許在學生未來的某個人生節點,這種影響會起到關鍵的引導、推動作用。這樣的教育,才是值得追求的。(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陳 遲)
特級教師吳非的力作《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是對當前課堂教學的一次深度剖析。通過詳盡的課堂觀察與深入的理性思考,吳非老師不僅揭示了教學活動的本質及其多元影響因素,還尖銳地指出了現行教育體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并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改進策略。這部作品為我打開了一扇重新審視教育的大門,讓我對教育的理解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廣東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木棉灣學校 徐 睿)
吳非老師提到,過于僵化的課堂常規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這讓我反思過去對課堂常規的理解和運用。我開始嘗試減少PPT的使用,更多地采用板書、實物展示、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我也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質疑。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還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素養。(廣東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木棉灣學校 彭 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