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農村地區的原始地名是反映一個地區歷史地貌與文化的重要載體. 潮汕地區的許多地名都與海岸地貌有關,但系統地通過地名來解譯地貌的研究還非常罕見. 農村地區原始地名保留較好,而作為保存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突出的潮汕地區,其地名有著豐富的內涵. 本文應用遙感影像、實地考察,并通過地貌分析,印證“隴”地名來源沙丘、“塭”地名來源于咸田、“埭”地名來源于攔潮土壩、“澳”地名來源于曲折的基巖海岸.
關鍵詞 地名;海岸;地貌;潮汕平原
中圖分類號 P208 文獻標識碼 A
1 研究背景
潮汕,古稱“潮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獨特的地域. 廣義上的潮汕包括潮州、汕頭、揭陽、汕尾四市,狹義上只包括潮州、汕頭、揭陽三市. 潮汕歷史悠久,據稱在8 000年前,其境內南澳象山就已有古人類生存[1],后經歷揭陽、義安、潮州等政區變革,于1949年首次以“潮汕臨時專署”作為政區名稱. 潮汕是廣東三大文化之一的潮州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嶺海名邦”、“海濱鄒魯”等雅稱.
地理位置上,潮汕北靠蓮花山脈,南瀕南海,中部為潮汕平原,地貌以平原、丘陵為主. 潮汕有著我國六大三角洲之一的韓江三角洲,總面積為915.08 km2[2]. 韓江三角洲的范圍是以潮州,東北至鹽鴻與黃岡河河口交界,西南以桑浦山與榕江河口為界. 作為海陸交界的重要區域,韓江三角洲在向海推進過程中,保留著較多海岸地貌. 李平日等[2]根據韓江三角洲初級結構、發育階段、地貌演化以及他們反映的邊界條件、外動力、構造條件、人為活動特征,認為韓江三角洲是河流型、波浪型-河流型交替發展的三角洲. 前期韓江剛從山區流入海灣,流速較快,河流作用較強,后期隨著地勢的平坦,海面的開闊,以海洋動力為主. 現代除北溪(韓江岔流)三角洲受南澳島阻擋海洋作用較弱保留有河控型三角洲外,大部分區域仍為波控型三角洲[2].
波控型三角洲通常發育有障壁-潟湖等地貌. 關于韓江三角洲的障壁-潟湖體系,最早在1987年由李平日等[2]提到. 他們認為該地貌是在中晚全新世海平面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由韓江攜帶的泥沙逐漸推動海水后退而形成的. 而后李曉路等[3]通過現代地質考察認為障壁-潟湖體體系為韓江三角洲形成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以及劃分了三角洲障壁的三種發育階段,其中韓江三角洲為潟湖逐漸消失,沉積物開始在障壁沙壩外側沉積,三角洲向海推進的改造期,并建立了潮汕地區早期潟湖內河流作用為主、后期障壁外多種動力共同作用下的障壁海岸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地名通常是人們對某一區域特征如方位、地貌類型、歷史活動賦予的名稱,是反映一個地區歷史地貌與文化的重要載體. 對廣東地名統計發現地名帶有地貌類字頻最高[4-5],這種地名多分布于對應地貌[5-6]. 潮汕地區歷史悠久,文化豐富[7],原始聚落保留較好,保留有較多傳統地名. 前人[8]總結了“埭”、“澳”、“塭”、“隴”等反映海濱的地名,并根據這些字體意思推測這些地名蘊含的地貌信息,暨“隴”為江河或海邊沖積而成的沙脊、“塭”為咸田、“埭”為攔潮土壩、“澳”為曲折海岸. 然前人研究尚缺乏地貌演化視角. 本文將通過分析“隴”、“塭”、“埭”、“澳”等地名記錄的海洋地理信息,研究韓江三角洲歷史地貌與海岸線的變化.
2 海岸沙丘地貌與“隴”地名
2.1 韓江三角洲海岸沙丘地貌
作為中國六大三角洲之一的韓江三角洲,分布有眾多海岸沙丘,海岸沙丘的面積約占整個潮汕平原總面積的11.5%[2]. 《韓江三角洲》[2]一書記載韓江入海口五列沙丘的位置,第一列沙丘北起仙洲,經鹽鴻、樟林、東里、內底、上華、庵埠、鮀浦至玉井;第二列北起南砂,經蓮陽、澄海、外砂、下蓬至岐山;第三列沙丘北起和州,經海后、白沙、新溪、頭合、陳厝合至金砂;第四列沙丘北起鳳州,經壩頭、九合至龍湖;第五列沙丘北起七合,經義合、金興、合昌、福建圍、北港、小萊蕪至珠池肚.
對于韓江三角洲海岸沙丘的分布,可以通過衛星影像識別. 利用Google earth等遙感軟件,可以觀察到韓江岔流外砂河與蓮陽河之間的海岸線附近存在較多平行于海岸線的長條狀地貌,通過現場的實地考察,露出的剖面為砂質沉積物,并含有較多貝殼碎屑,呈垅狀結構高于周圍平地,判斷該地貌是海岸沙丘地貌. 而利用韓江三角洲最早的遙感影像(1973年12月美國keyhole衛星系列衛星所拍)(圖1A),可以辨別前人記載的韓江入海口五列沙丘分布與形態. 這些沙丘平行于海岸線分布,距離海岸線較近的沙丘形態保存較好,而離岸線較遠的沙丘保存較差,但仍可通過沙丘遺跡判斷沙丘走勢. 同時,該衛星地圖還可以觀察到許多傳統聚落呈長條狀平行于海岸線分布,并且一些聚落與沙丘分布在同一直線上(圖1B). 通過這種傳統聚落與沙丘分布格局可以判斷該區域傳統聚落大多選址于沙丘之上. 這種分布格局的產生可能是由于韓江三角洲下游地勢低平,容易發生洪水,迫使居民選擇在地勢較高的沙丘之上建房子. 而這些平行于海岸線的聚落分布,最北可至潮州砂隴,而潮州沙隴附近的聚落地名多含“砂”、“隴”(圖1C).
2.2 “隴”地名由來
“隴”字,通“壟”,意思是地勢高處的地方,如隴畝、隴邱、隴斷等. 他們的意思分別為田埂、土丘、山脈等. 如《戰國策·趙策三》“席隴畝而蔭庇”中“隴”指田埂,跟“畝”一起代指田野之意;《早發黃河即事》“炊煙遶茅屋,秋稻上隴邱”的“隴邱”指秋稻長上的土丘;《列子·湯問》“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意為該地沒有隴阻隔,“隴”在此處的意思是指山脈.
據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全國名稱為“隴”的地名為38 101個,主要分布在上海、甘肅、廣東等省市. 作為潮汕地區高頻的地名,有“隴”字的地名在潮汕四市的數量為3 822個. 對于潮汕“隴”地名的分布,民間用“海陽(潮州)九十九隴”來形容. 這些“隴”地名,多以“姓氏+隴”或“方位名詞+隴”以及“寓意好詞+隴”,如潮州市潮安區的郭隴、劉隴、徐隴、潘隴;東隴、南隴、前隴、后隴、隴頭、隴美(尾);鳳隴、寶隴、金隴、桃李隴等. 這些地名主要分布在韓江三角洲平原西側以及桑浦山-冠山-東里一帶(圖2).
關于“隴”地名的由來,有學者認為“隴”地名是跟海邊或河邊沖積而形成的沙脊有關[8]. 這可能是因為三角洲下游地勢低平、容易發生洪澇等災害,居民多選址在地勢較高的沙脊. 在位于前人記載的五列沙丘中規模最大距海最遠的一列暨第一列沙丘之上,集中分布著沙隴、東隴、冠隴、寶隴、金隴等12個名為“隴”地名(圖2),而沙丘在潮州話中稱為“沙垅”,而“隴”通“垅”,隴地名的分布應是居民對聚落所在地沙丘地貌的記錄.
3 “塭”、“埭”地名及其地貌含義
3.1 垅后平原地貌
韓江三角洲在入海口動力的總體特征是潮汐弱、波浪強,是一個波控型三角洲,發育有障壁-潟湖體系,李曉路等[3]結合螺河三角洲、萬寧小海和韓江三角洲的發育特點,劃分出障壁海岸三角洲演化的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障壁-潟湖體系形成,潟湖內開始形成三角洲;發展期:潟湖內水體穩定,三角洲前積較快,障壁沙壩向海遷移;改造期:潟湖逐漸消失;其中韓江三角洲為改造期暨潟湖被填充形成垅后平原的階段,而在它形成之初的潟湖一般為鹽度較高的海水,在被填充過程中鹽分保留到沉積層當中,這種情況易導致垅后平原多為咸田. 同時,潟湖湮滅保留的水道,水動力較弱,極有可能成為納潮通道,導致該地土壤鹽漬化進一步加劇. 1973年12月衛星影像顯示(圖1A),韓江三角洲下游平行于海岸線聚落之間存在平行于岸線的河流或古河道遺跡. 這些遺跡很有可能是潟湖被填充成為垅后平原的過程中殘留的潟湖地貌,是垅后平原分布的證據;通過衛星地圖判斷大致位于韓江三角洲砂隴以南區域.
3.2 “塭”“埭”地名的分布及其由來
據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全國名稱為“塭”的地名共554個,主要分布在廣東省. “塭”地名在潮汕四市的數量為303個;全國名稱帶“埭”的地名共19 233個,主要分布東南沿海地區. “埭”地名在潮汕四市的數量為146個.
在韓江三角洲范圍內,“塭”主要分布于潮州沙隴以南以及汕頭市隆都、蓮華等鎮,如周厝塭、新田塭、草塭、東塭. “埭”主要分布在韓江入海口,暨桑浦山-冠山-東里一帶以南區域,如官埭、美埭、埭頭等. “塭”和“埭”這兩種地名的分布可通過衛星地圖判斷,大致與垅后平原基本一致,或是對潟湖被填充導致的咸田的稱呼.
“塭”在漢語中有溫暖的土地、水產養殖場、阻水小堤之意,由阻水小堤又引申為咸田之意,而在潮汕地名中“塭”指濱海地區受海潮浸漬的田園[8],為現代或歷史海濱區域;“埭”在漢語中有堵水的土壩之意. 如《晉書·謝安傳》中“及到新城,筑埭于城北”提到筑埭為建造攔水壩之意,后引申堤岸. 在潮汕地名中,前人認為攔潮土壩. 現在的韓江三角洲“塭”、“埭”的地名分布的地區,在歷史時期曾為海洋,且該地名集中分布均距海不超30 km的范圍內. 這兩個地名應是歷史濱海地貌的證據.
4 “澳”地名分布及其含義
據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數據,全國名稱帶“澳”的地名共41 886個,主要分布在廣東省. “澳”地名在潮汕四市的數量為2 265個. “澳”在漢語中有江邊或海邊凹進去的地方,后引申為港灣,指海邊能夠停船的地方. 在潮汕地區,“澳”指海邊的曲岸. 在潮汕地區,“澳”地名主要分布現代岸線附近,如南澳島及島上的青澳、云澳、廣澳;柘林灣沿岸的大澳、西澳;達濠島的廣澳、澳角、廣澳等. 在韓江三角洲范圍內,“澳”地名主要為現代地名或企業名,但在傳統地名中相對較少.
通過遙感影像發現,潮汕地區“澳”地名主要分布的區域,多為岸線曲折的基巖海岸. 這些區域山體直接與海相連,岸線受山體形態影響呈相對曲折的形態. 這些區域由于是山體直接連接大海,水深一般較大,可為港口,如西澳附近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柘林港等.
位于三角洲平原區的韓江三角洲,是韓江向海堆積中形成的平原,水深相對較淺,不適于港口的選址,且韓江三角洲為波控型三角洲,波控型三角洲岸線在波浪的塑造下,呈現相對平直的形態,缺失曲折岸線的地貌.
5 “隴”、“塭”、“埭”、“澳”的分布與歷史時期海岸線變化
李平日等[2]認為韓江三角洲在中晚全新世發生海侵,在距今約5 380-2 385年為海進的盛期,海侵范圍最遠可達潮州市. 這次海侵導致韓江三角洲大部分區域為海洋,隨著韓江攜帶的泥沙不斷淤積,岸線逐步向外海推進,而作為濱海地貌的海岸沙丘,極有可能隨著岸線的推進遍布整個韓江三角洲. 與之相對應的是,“隴”地名在整個韓江三角洲范圍均有分布,其最北端位于蔡隴附近. 該地分布有距今5 000-6 000年的古人類遺址——陳橋人,該遺址有一蠔殼堆積的貝丘遺址,是該地5 000-6 000年前為濱海的證據. 推測韓江三角洲沙丘與韓江三角洲陸上三角洲同時形成于距今5 000-6 000年左右.
“隴”地名分布也存在區域差異,其集中分布在韓江西側平原區與桑浦山-冠山-東里一帶(如圖2). 其分布范圍與文獻[2]推測的新石器晚期至周代濱線(距今4 000-2 500年)以北的三角洲平原(如圖1)一致. 而位于周代濱線以南區域,傳統聚落的地名則是以“塭”、“埭”等地名為主. 這種地名分布的格局可能與居民選址面臨的問題有關. 位于周代濱線以南的地區成陸時間較晚,陸地中殘留著海水的鹽分,導致該地出現土壤鹽漬化等問題. 當地居民根據所面臨的土壤鹽漬化問題及其解決方式,將居住地命名為“塭”和“埭”. 而在周代濱線以北的區域,居民則根據居住地較高的地勢特征,將地名命名為“隴”.
6 總 結
潮汕地區保留有較多海岸地貌、海岸沙丘、垅后平原、基巖海岸等,這些均可通過遙感影像識別. 這些海岸地貌與當地的聚落分布存在一定的聯系,如居民對聚落選址傾向于在地勢較高的沙丘. 地貌視角下,潮汕地區的地名“隴”對應海岸沙丘地貌,“塭”和“埭”對應垅后平原地貌,“澳”對應基巖海岸地貌. 對于聚落的命名,居民通常根據所在地的地形及其功能進行命名,如根據居住地所在的沙丘將聚落命名為“隴”,根據位于垅后平原的咸田命名為“塭”,根據因改造垅后平原土壤鹽漬化而建的攔潮土壩命名為“埭”,以及根據曲折的基巖海岸命名為“澳”. 所以,作為反映海岸地貌的“隴”、“塭”、“埭”、“澳”等地名,其分布可為研究海岸帶分布、海侵范圍、障壁-潟湖體系、濱海地貌分布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廣東南澳縣象山新石器時代遺址[J]. 考古與文物,1995(5):1-7+74.
[2]" 李平日,黃鎮國,宗永強,等. 韓江三角洲[M]. 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3]" 李曉路,于興河,譚程鵬,等. 潮汕地區全新世障壁海岸三角洲沉積演化與砂體展布[J]. 沉積學報,2015,33(4):706-712.
[4]" 何曼麗,丁旭華,俞凱旋. 地貌視角的諸暨鄉村地名空間分布研究[J]. 測繪科學,2020,45(11):147-153.
[5]" 王彬,司徒尚紀. 基于GIS的廣東地名景觀分析[J]. 地理研究,2007(2):238-248.
[6]" 溫馨,段巖燕. 基于GIS的西安地名文化景觀分布及其成因分析[J]. 綠色科技,2022,24(15):219-223.
[7]" 王英姿. “源”文化影響下潮汕小城鎮空間集約規劃方法研究[D]. 華中科技大學,2011.
[8]" 林倫倫. 粵東閩語區地名的文化內涵[J]. 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1):93-101.
Local Village Names Reflecting Changes in
Geomorphology and Coastline in Coastal Chaoshan Area
FANG" Zibin1*, LONG Gui2*, NONG Xiwen1, WU Ziyuan1, HUANG Tiantian1,
LI Zhener1, LU Xiaofei1, LIU Yuexin1, XU Guanjun2, LAI Zhongping1
(1.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Disaster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 Institute of
Marine Science,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Guangdong, China;
2. Guangdong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Guangdong, China) (* Equal contribution)
Abstract" The original village names in rural areas reflect the historical landform and culture of a region. Although many village names in Chaoshan area are related to coastal landforms," systematical studies on landform changes recorded by geographic names are still rare.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in Chaoshan area is still low, and the original names are well preserved. As Chaoshan area preserves bes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the local village names have rich connotations in landform changes. In this paper, remote sensing image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geomorphological analysis are used to confirm that the place name ‘Long(隴)’ originated from sand dunes, the place name ‘Wen(塭)’ originated from salty fields, the place name ‘Dai(埭)’ originated from tidal earth dams, and the place name ‘Ao(澳)’ originated from the tortuous bedrock coast.
Keywords" village name; coastal landforms; Chaoshan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