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應用針灸聯合歸脾湯治療的效果及對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為臨床提供參考。方法 選取2023年1月至12月徐州市中心醫院收治的60例慢性失眠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口服艾司唑侖治療)與觀察組(30例,采用針灸聯合歸脾湯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記錄兩組患者臨床療效、中醫證候積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心理狀態評分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更佳,總有效率更高(均Plt;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神疲體倦、頭暈目眩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SQ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均Plt;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針灸聯合歸脾湯用于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患者的療效較好,可有效緩解癥狀,改善睡眠情況及心理狀態,且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歸脾湯;針灸;睡眠質量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5.0083.04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5.028
慢性失眠是指失眠癥狀每周出現3天以上且至少持續3個月。慢性失眠難以自行緩解,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長期、嚴重的影響,不僅導致日間功能障礙,還可能引發記憶力減退、免疫功能降低和慢性病等并發癥[1]。藥物治療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通常根據具體病情采取個體化方案。但常規藥物治療長期療效不佳,可能導致后期患者病情復發。中醫認為,失眠歸屬“不寐”范疇,包括心脾兩虛、痰熱內擾、心腎不交等辨證分型,通常根據辨證給予對應治療[2]。心脾兩虛型是該病的常見證型,患者表現為多夢易醒、心悸等癥狀。歸脾湯是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功效的補益劑,對心脾兩虛證不寐的療效良好。針灸通過刺激穴位,對經絡、臟腑有所裨益,也能夠治療失眠[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針灸與歸脾湯聯合用于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患者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至12月徐州市中心醫院收治的60例慢性失眠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均為15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8.54±10.91)歲;病程4~10個月,平均病程(6.91±1.52)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9~77歲,平均年齡(58.12±10.77)歲;病程3~10個月,平均病程(6.45±1.37)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gt;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徐州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西醫符合失眠癥的診斷標準[4];⑵中醫符合心脾兩虛證的辨證標準[5](主證:入睡困難、多夢易醒;次證:心悸、健忘、神疲體倦、頭暈目眩;舌脈象:舌淡苔薄,脈細弱。符合主證2項與次證2項并結合舌脈象即可確診);⑶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⑴近3個月服用影響睡眠的藥物者;⑵存在其他影響睡眠的疾病者;⑶存在心、肝等臟器病變者;⑷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⑸合并惡性腫瘤者;⑹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⑺對本研究應用藥物過敏者;⑻存在針灸禁忌證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西藥治療,睡前給予艾司唑侖片(華中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522,規格:1 mg/片)口服,1 mg/次,1次/d。觀察組:給予患者針灸聯合歸脾湯治療。歸脾湯組方:黃芪30 g,黨參、茯神、龍眼肉、遠志各15 g,白術、當歸、酸棗仁各10 g,木香、甘草各6 g。加清水500 mL煎煮至300 mL,150 mL/次,早、晚溫服。針灸療法:取百會穴、神門穴、安眠穴、內關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申脈穴及照海穴。患者取仰臥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百會穴使用針灸針(無錫佳健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52200225,規格:直徑0.30 mm、長度40 mm)沿皮下向后平刺0.5 cm,不施加任何手法;其余穴位以針灸針直刺0.5 cm,行平補平瀉法,以得氣為度,留針30 min,3次/周。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⑴比較兩組患者療效。若失眠、多夢等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90%,則為痊愈;上述癥狀大幅減輕,中醫證候積分降低gt;75%但lt;90%,則為顯效;上述癥狀有一定減輕,中醫證候積分降低gt;30%但≤75%,則為有效;上述癥狀、中醫證候積分無改善甚至惡化,則為無效[6]。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⑵比較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將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神疲體倦、頭暈目眩根據無(0分)、輕(1分)、中(2分)、重度(3分)評分,積分與癥狀嚴重程度成正比[5]。⑶比較兩組患者睡眠情況及心理狀態評分。治療前及治療4周后,記錄兩組患者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7]評分、焦慮自評量表(SAS)[8]、抑郁自評量表(SDS)[9]評分,PSQI包括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等7個維度,每項0~3分,總分0~21分,評分與睡眠質量成反比;SAS共20項內容,采取4級評分,總分最高為80分,評分越高表示焦慮癥狀越嚴重;SDS共20項內容,采取4級評分,總分最高為80分,評分越高表示抑郁癥狀越嚴重。⑷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嗜睡+消化系統不適+頭暈+針刺部位疼痛)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或秩和檢驗;計量資料以(x)表示,行t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整體療效更佳,總有效率更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睡眠情況及心理狀態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PSQI、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失眠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成為精神科常見疾病之一,失眠的發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個方面的因素。在神經生物學層面,失眠可能與大腦內神經遞質的失衡、神經網絡的異常連接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過度激活等有關。焦慮、抑郁、壓力等負性情緒可能導致在睡前過度思考、擔憂,從而干擾正常的睡眠過程。此外,生理因素如年齡、性別、遺傳因素及軀體疾病等也可能對失眠的發生產生影響。藥物因素方面,某些藥物如咖啡因、抗抑郁藥、抗高血壓藥等可能干擾睡眠周期,導致失眠[10]。中醫認為,心脾兩虛證失眠與勞累過度、情志內傷、年老體衰等因素有關,多種因素導致脾臟受損,生血不足,無以化氣,心脾失養進而發病[11]。
中醫認為,入睡困難多與肝郁氣滯、心火旺盛或陰虛火旺有關;長期的入睡困難會導致患者心理焦慮、煩躁不安,加重失眠癥狀,形成惡性循環。多夢易醒?這一證候通常與心脾兩虛、痰熱擾心或陰虛火旺等病理機制有關;多夢易醒會嚴重干擾患者的睡眠質量,導致患者白天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工作和生活效率。神疲體倦多與氣血虧虛、臟腑功能失調有關;神疲體倦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影響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患者更易受疾病的侵襲。頭暈目眩與肝腎陰虛、氣血不足或痰濁上擾等病理因素有關。頭暈目眩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還可能引起恐慌和焦慮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療效更好,兩組患者治療后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神疲體倦、頭暈目眩的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提示針灸聯合歸脾湯療效較佳,可減輕癥狀,改善睡眠質量。分析原因為,歸脾湯中含有多種藥材,其中黃芪補氣升陽、生津養血;黨參健脾益肺、養血生津;茯神可寧心、安神,用于治療心悸、失眠等癥;龍眼入心、脾經,可補益心脾、補血益氣、安神定志;遠志可安神益智、鎮靜催眠;白術與當歸配伍有補脾益肺、補益氣血功效,對氣血不足引起的病癥有效;酸棗仁有養心補肝、寧心安神等效;木香歸脾經,可改善脾臟功能;甘草補氣益中,并調和諸藥。方中藥物共奏補脾養心、安神養血等效,消除病機,患者癥狀得到減輕。針灸通過刺激對應穴位、經絡治療疾病。針灸治療失眠的原理在于通過刺激身體特定穴位,運用手法,疏通經絡,糾正機體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調和氣血,補益臟腑功能,達到安神助眠的效果[12]。此外,針灸刺激穴位還可影響神經系統,調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平衡,進而改善睡眠質量。
失眠患者由于睡眠障礙,睡眠時間短、睡眠質量低,患者大腦無法得到充足休息,可造成頭痛,進而發展為焦慮、抑郁。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PSQI、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更低。這提示針灸聯合歸脾湯在改善心脾兩虛證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情況和心理狀態方面有良好療效。分析原因為,針灸聯合歸脾湯通過改善患者睡眠情況,能夠減少因睡眠缺乏引起的精神緊張、頭痛等癥狀,進而緩解焦慮、抑郁情緒。且針刺通過調節氣血運行、平衡陰陽等機制,調整機體生理狀態,對緩解焦慮、抑郁有一定幫助。而歸脾湯中的藥物有安神益智、寧心等功效,也可緩解焦慮、抑郁情緒[13]。
最后,本研究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無差異,提示針灸聯合歸脾湯應用于慢性失眠患者安全性理想。分析原因為,歸脾湯通過各種藥物配伍發揮療效,而針灸安全性得到自古至今實踐驗證,通過各種手法進行操作,并以得氣為宜,可避免刺入過深引起不良反應。由于本研究的樣本量相對較小,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為了更全面地驗證針灸聯合歸脾湯對心脾兩虛證慢性失眠患者的療效,未來可通過擴大樣本量、多樣化樣本來源、加強長期追蹤等方法,確保研究對象具有更好的代表性,進而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為臨床治療心脾兩虛證慢性失眠患者提供更明確的治療依據。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歸脾湯在心脾兩虛證慢性失眠患者中的療效較好,可減輕癥狀,改善睡眠情況及心理狀態,同時安全性良好。
參考文獻
孔曉藝,胡婷,葛義俊,等.慢性失眠患者日間腦功能狀態改變及其與血清生物學標志和睡眠質量的相關性[J].中華醫學雜志, 2021, 101(4): 249-253.
金海濤,周芳,馬劍然,等.慢性失眠患者中醫證候分布調查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 2023, 36(2): 118-122.
徐鑫玉,李莉,侯曉,等.針刺聯合歸脾湯加減督脈熏蒸治療抑郁障礙相關性失眠心脾兩虛證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1, 30(24): 2670-267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2017版)[J].中華神經科雜志, 2018, 51(5): 324-335.
中國中醫科學院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課題組.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 2016, 3(1): 8-25.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心理與行為神經病學學組. 中國成人失眠伴抑郁焦慮診治專家共識[J]. 中華神經科雜志, 2020, 53(8): 564-574.
路桃影,李艷,夏萍,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重慶醫學, 2014, 43(3): 260-263.
段泉泉,勝利.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2, 26(9): 676-679.
金婷,張磊晶.我國常用的抑郁自評量表介紹及應用[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17, 17(5): 366-369.
趙運浩,羅嫻.失眠的流行病學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23, 51(12): 1397-1401.
丁昱嶠,張燁.入睡困難型失眠癥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探討[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 24(4): 55-58.
彭學慧,林明慧,高淑錚,等.溫針灸臍周四邊穴對心脾兩虛型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結構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 2024, 40(6): 26-30.
巴麗君.探討心脾兩虛失眠患者實施針灸治療聯合歸脾湯治療對其睡眠質量的效果和改善情況[J].中國醫藥指南, 2023, 21(9): 118-120.
作者簡介:孔帥,大學本科,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失眠的針藥結合治療。
通信作者:苗新旗,碩士研究生,副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失眠的針藥結合治療。E-mail:miaoxinqi163.zj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