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發經濟作為刺激新消費、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其原始指向集中于工業新品發布與城市首店經濟,尚未與農業農村發展深度鏈接。本文基于政策遷移視角,探討如何將首發經濟的工業邏輯創造性轉化為農業現代化路徑。據此,本文探討首發經濟賦能農業的理論耦合、機制創新、實踐路徑、現實挑戰并提出對策建議。研究指出,基于熊彼特“創造性破壞”和諾斯制度變遷理論,首發經濟通過壟斷租金激勵與產權保護制度的動態互饋機制,破解農業“路徑依賴陷阱”。在機制層面,而首發經濟通過“首次創新”構建市場稀缺性,形成“技術—制度—市場”的協同賦能體系,破解傳統農業面臨技術轉化率低、價值分配失衡與產業鏈升級高成本的困境;在實踐層面,垂直技術深耕、橫向模式破界與制度規則創新構成三維突破路徑,驗證“技術-市場-制度”協同升級的可操作性。研究進一步揭示了首發經濟賦能農業發展過程中效率與公平、短期爆發與長期可持續、本土化與全球化的三重矛盾,并提出“市場—政府”雙元驅動的政策方案,包括產權共享、風險對沖與全球規則參與等核心舉措。研究表明,首發經濟通過重塑生產關系與生產力匹配度,為農業政策制定與產業實踐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首發經濟 農業現代化 創新驅動 熊彼特-諾斯模型 不均衡增長理論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稱為《決定》)指出:“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首次從國家層面提出“首發經濟”概念。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5年經濟工作的九大重點任務進行部署,第一項任務中再次提到要“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根據官方《決定》解讀,首發經濟是指“企業發布新產品,推出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新技術,開設首店等經濟活動的總稱,涵蓋了企業從產品或服務的首次發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開設門店、首次設立研發中心,再到設立企業總部的鏈式發展全過程”。
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步入攻堅期,農業現代化面臨“效率提升與價值捕獲脫節”的雙重困境,傳統技術路徑難以突破產業鏈低端鎖定。在此背景下,首發經濟——通過首次發布新技術、新業態構建市場稀缺性的經濟形態——成為破局關鍵。本文將探討首發經濟賦能農業發展的理論、機制、實踐路徑和問題挑戰,最終提出政策建議。
(一)熊彼特-諾斯協同模型
首發經濟對農業的賦能本質上是創新動能與制度環境協同演化的結果,其理論根基可追溯至熊彼特“創造性破壞”與諾斯“制度變遷”的深層耦合。


二者的協同體現為動態互補。一方面制度對創新的催化,縮短專利審查周期等制度優化,實質是降低創新的“制度性摩擦系數”,使熊彼特式破壞的觸發閾值下降;另一方面,創新對制度倒逼,首發活動暴露傳統制度的非適配性(如無人機植保監管空白),推動制度體系的適應性調整(如《民用無人駕駛航空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出臺)。這種協同機制的本質,是突破農業領域的“路徑依賴陷阱”——既有的技術鎖定與制度慣性構成雙重壁壘。唯有通過“創造性破壞”打破技術路徑依賴,輔以“制度創新”重構激勵機制,方能實現農業系統的非連續性躍遷。此理論框架超越了單一維度的創新分析,為理解首發經濟的可持續性提供了更完整的解釋范式。
(二)“供給—需求”螺旋升級模型
首發經濟對農業的賦能本質是供給側創新與需求側響應的動態互饋過程,其內在邏輯可分解為三階段理論模型:
第一階段:供給側突破引致需求結構變遷。首發經濟通過首次創新(如新技術、新業態)打破農業原有供給體系,提供更高品質或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消費者基于序數效用理論,將預算向高效用商品傾斜,推動需求曲線結構性右移。這一過程不依賴價格競爭,而是通過品質躍遷重構市場格局。
第二階段:需求側反饋驅動供給側迭代。市場需求對首發創新的彈性決定供給側調整方向。高彈性市場釋放積極信號,激勵生產者擴大創新投入;低彈性市場則倒逼技術路徑修正或商業模式優化。這一動態遵循納爾遜-溫特演化模型,企業通過“試錯—學習—復制”機制漸進調整,形成供給與需求的適應性匹配。
第三階段:制度嵌入下的螺旋加速效應。制度環境通過產權界定與交易成本調控供需互動。有效的產權保護(如地理標志認證)降低創新風險,數字認證體系壓縮信息摩擦,促使供需互動從離散響應轉向持續正反饋。供給端“干中學”效應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降低邊際成本;需求端偏好升級形成“品質剛性”,迫使供給方持續迭代以避免逆向淘汰。
該機制拒絕靜態均衡邏輯,轉而依托熊彼特“創造性破壞”驅動系統躍遷。首發經濟通過“技術—市場—制度”協同,使農業在“非均衡—調整—再非均衡”中實現層級升級,其動力遠超單純技術擴散,本質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矛盾的動態解決路徑。
探討首發經濟賦能農業發展的機制前,需辨析首發經濟與技術創新的差異。二者的區別體現在目標函數與風險分布的深層結構。技術創新以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為核心,通過邊際成本下降實現社會總福利的帕累托改進;首發經濟則以構建市場壁壘為導向,遵循卡爾多改進邏輯——允許局部利益受損換取整體收益增長。風險分布上,技術創新的風險集中于研發階段的技術可行性驗證,而首發經濟需應對從技術商業化到市場迭代的全鏈條不確定性。這種差異決定了政策工具的適配性差異:前者依賴基礎科研投入與人才培養體系,后者需要市場準入松綁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創新。理解這種分別,是構建農業現代化復合驅動體系的理論前提。
(一)技術轉化突破:破解“死亡谷”的信息重構
農業技術創新長期面臨從實驗室到田間應用的轉化難題,轉化率低的“死亡谷”現象凸顯了技術與市場銜接的斷裂。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優質技術因缺乏可信的市場信號而被劣質模仿擠出,即阿克洛夫“檸檬市場”理論所揭示的機制。首發經濟通過構建市場卡位機制,以區塊鏈溯源認證、專利優先布局等“信號傳遞”手段破解這一困局。相較于傳統技術創新的線性路徑(研發→試驗→推廣),這種模式通過“市場驗證前置”加速技術變現,形成需求牽引供給的反向創新機制。
(二)價值分配升級:品牌溢價與產權紅利
在價值分配層面,傳統農業價值鏈中生產端利潤占比不高,本質上是同質化競爭與品牌缺失的必然結果。首發經濟通過品牌化與場景化創新重構分配結構,典型表現為地理標志產品的溢價效應與功能型農產品的需求升級。如陽澄湖大閘蟹通過防偽體系減少假冒產品對市場的侵蝕,提升了正品溢價能力。這種價值重構的邏輯與單純技術創新的普惠路徑形成互補,技術創新通過效率改進創造基礎價值(如智能溫室降低能耗),而首發經濟通過市場獨占性捕獲超額利潤。二者分別對應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能力建設”與“價值變現”的不同維度。
(三)非對稱路徑:產業鏈關鍵節點突破
農業產業鏈升級的高成本約束,催生了非對稱突破的現實需求。赫希曼的不均衡增長理論為此提供了理論支撐——優先突破關鍵節點可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實現效率最大化。例如,精準投入關鍵節點的技術應用(如智能農機裝備與水肥一體化系統)可觸發技術擴散效應,實現區域農業資源利用率提升和生產成本降低。這一路徑的本質在于,通過局部技術突破撬動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優化,形成“投入—擴散—升級”的良性循環,從而以較低成本實現全局效率的躍遷。這種路徑與技術創新強調的漸進優化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追求商業模式的非連續躍遷(如從種植到文旅的產業重構),后者聚焦技術參數的漸進提升(如畝產增長)。二者的本質差異在于,技術創新是生產力層面的量變積累,而首發經濟是生產關系層面的質變引爆。
(一)技術首發的垂直深耕:從實驗室到田間的躍遷
農業技術首發以“首次商業化應用”為核心,通過突破性技術解決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效率與品質問題。例如,首發的無人機變量施藥技術,依托AI算法實現精準噴灑,三年內迅速搶占市場份額。此類技術首發不僅重構了傳統農業生產函數(如勞動、資本與技術的組合方式),更通過專利化形成技術壁壘,推動農業從經驗依賴轉向數據驅動。此類垂直深耕的技術首發,本質上是通過“非對稱創新”打破低附加值競爭。
(二)模式首發的橫向破界:重構產業鏈與消費場景
模式首發的核心在于打破傳統農業的線性產業鏈,通過業態融合與場景創新釋放價值。贛南臍橙的“首秀—首店—首展”鏈式發展是典型范例:1976年首次亮相廣交會后,贛南臍橙通過持續舉辦文化節、產品發布會,品牌價值達691億元,并形成種植、加工、文旅融合的產業集群。這一模式通過“首次”活動激活消費注意力,再以標準化生產(如2006年發布首個臍橙國家標準)鞏固市場地位,實現從區域特產到國際品牌的躍遷。
在流通端,社區團購“預售+集單”模式通過需求前置產銷直連,減少流通環節,降低庫存損耗,提高農戶利潤。此類模式創新還延伸至消費場景重構:深圳《消失的法老》沉浸式VR展覽以“文化+科技”首發吸引超30萬人次,門票收入破2000萬元,其經驗可遷移至農業,例如打造農業文旅領域沉浸式VR展覽——“元宇宙農場”體驗項目,激活消費需求。
(三)制度首發的規則紅利:政策創新與生態構建
制度首發通過規則設計降低創新風險,為新業態提供生存土壤。例如,福建三明林業碳匯項目通過制度首發,將鄉村碳匯納入國際交易體系,2022年碳票賣了14萬元,村民人均分紅150元。
政策工具的創新同樣關鍵。浙江余杭區發布《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為無人機配送航線提供基建補貼與空域開放支持,推動“空中飛的”送外賣服務覆蓋偏遠村莊。此類制度設計不僅降低企業試錯成本,還通過“政策—技術—市場”協同,形成創新生態閉環。例如,農業農村部推動“農業科技金融高端對話”,打通科研、產業與資本鏈條,加速技術成果轉化。
(一)效率與公平的沖突:市場卡位邏輯下的資源再分配失衡
首發經濟的核心在于通過“首次創新”搶占市場先機,形成效率優先的資源集聚效應。這一邏輯在農業領域表現為智能農機、區塊鏈溯源等技術的率先應用,顯著提升生產效率。然而,效率提升的代價是資源分配的極化:技術專利持有者與資本密集型企業占據價值鏈頂端,而小農戶因缺乏設備購置能力被邊緣化。這種分化與農業發展的普惠性目標形成沖突,本質是熊彼特“創造性破壞”理論中“企業家租金”與社會公平的矛盾。
(二)短期爆發與長期可持續的悖論:創新生命周期的斷裂風險
首發經濟的商業邏輯天然追求“現象級爆款”,這在農業領域體現為功能型農產品的網紅化營銷與農旅IP的快速復制。例如貴州折耳根酸奶通過社交媒體首秀,單日銷售額遠超預期,但缺乏持續研發投入導致半年后因口味爭議幾近退出市場。這種短期主義的根源在于資本對快速變現的追逐,與農業創新長周期特性(如作物育種需10年以上驗證)形成本質沖突。
(三)本土化創新與全球化風險的博弈:地緣政治下的農業安全困局
首發經濟的本土化優勢體現為對地域資源稟賦的深度開發,如陽澄湖大閘蟹的地理標志體系與云南普洱茶的古樹IP。然而,全球化市場中的標準制定權爭奪與知識產權博弈,使本土創新面臨“邊緣化”風險。典型案例是韓國搶注“普洱茶”國際商標,導致中國茶企出口損失。這種沖突的本質,是發展中國家容易面臨的的“比較優勢陷阱”——依賴本土特色但缺乏國際規則話語權。

(一)強化產權保護與價值共享機制
為有效保護農業知識產權,一是建議建立全國性的農業知識產權交易所,該交易所應專注于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權等農業知識產權的估值與流轉,確保交易過程的透明與高效。二是應設定明確的收益分配機制,確保專利池收益向農戶的分配比例最低限度,以此激勵農戶參與知識產權保護與利用的積極性。三是設立普惠性創新基金,通過首單補貼(如首年補貼30%)和風險補償(如失敗項目補償50%)等政策措施,降低農戶參與創新的風險,提高其參與率。
(二)構建風險對沖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為應對農業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一是建議構建“首發-迭代”生命周期政策包。短期內,可通過流量扶持,如設立抖音助農專區優先曝光等措施,提升農業創新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長期則可通過研發稅收抵免政策,如連續三年抵免70%的研發稅收,鼓勵農業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二是建立農業創新保險池,覆蓋技術商業化失敗、自然災害、國際訴訟等風險,為農業創新提供全方位的風險保障。
(三)積極參與全球規則制定與構建本土標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是積極參與國際農業標準的制定,提升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建議主導制定《地理標志產品區塊鏈認證國際標準》等具有影響力的國際標準,力爭在2027年前將國際規則話語權提升至全球前三位。二是加強農業安全防火墻機制建設,建立技術首發審查清單,對基因編輯、智能農機等關鍵技術的出口進行管制,防止技術泄露和專利侵權。通過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有效攔截專利侵權事件,減少因侵權造成的經濟損失。
綜上所述,首發經濟是農業現代化的破局之策。唯有通過制度創新、風險防控與標準制定的三位一體建設,方能實現效率與公平、短期與長期、本土與全球的動態平衡,推動中國農業從“跟跑”向“領跑”躍遷。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鄉村發展和建設研究所)
責任編輯:宗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