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勢下,隨著蔬菜種植的現代化發展,整個蔬菜市場對蠶豆實際需求量大大增加,蠶豆富含較多的氨基酸、蛋白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在蠶豆種植過程中,要科學采用種植技術手段,加強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從而推進蠶豆種植產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蠶豆;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
蠶豆作為草本植物,具有一年生長周期,不僅可以作為日常食用的蔬菜,而且可以將其制作成精飼料、雜糧副食等。為了全面提高蠶豆種植技術水平,本文結合自身多年相關工作經驗出發,針對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全面分析與研究,從而切實提高蠶豆種植的實際產能及經濟效益。
1蠶豆種植技術要點
1.1蠶豆的科學選種環節
在開展蠶豆種植過程中,要結合區域的市場需求及自然條件等因素不斷優化與調整蠶豆種植技術,挑選那些高產量、市場需求大、抗病蟲害能力強的蠶豆品種,這樣種植出來的蠶豆顆粒飽滿、綠色健康。在具體選種環節,嚴格按照純度>97%、水分含量<12%、發芽率>90%、凈度>98%的標準進行挑選,這樣種植出來的種子才能真正高產高效。在實際種植環節,要進行種植區域結構的合理布局,蠶豆作為豆科類作物之一,適合在微堿性、中性等土壤中開展種植,此外要注重避免在同一地塊進行連續種植,因為根部分泌的酸性物質會加重土壤的酸性,會導致蠶豆的實際產量大打折扣。所以,可以采用輪作換茬的形式進行種植,這樣可以取得種植效益最大化。
1.2蠶豆的播種前期準備及播種時機
蠶豆作為深根系作物之一,在開展種植前期要及時進行翻土工作,確保地塊土壤保持松軟,從而有利于蠶豆根系的生長與擴散。在播種前期,要科學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地勢平坦的區域開展種植工作。一般情況下,在春天土壤剛剛解凍以后,最適合開展蠶豆播種工作,但是也要注意降低霜凍對蠶豆生長產生的不良影響,由于蠶豆具有較強的耐寒性,及時進行播種可以延長蠶豆的生長期,從而提高蠶豆的產量及質量。但是如果選擇播種時間偏早,會由于氣溫過低而出現缺苗少苗等情況,但是也不能過晚進行播種,不然會導致生長期變短,整體的生長發育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到實際產量。與此同時,在開展播種前期,先將蠶豆種子放置在太陽下進行晾曬3d,并采用濃度為0.2%的鉬酸銨進行拌種處理,等到3~4月的時候進行播種工作[1]。
1.3蠶豆的種植朝向及密度
結合蠶豆的生長特性看,以南北行向種植為宜。因為蠶豆不耐高溫的特點,通常情況下朝北種植比朝南種植的蠶豆結莢少一些,所以要合理選擇種植形式及種植方向。與此同時,還要充分結合種植目標、品種特點及土壤狀況等因素進行種植密度的設計,一般留苗22.5萬~30萬株/hm2,針對一些土壤貧瘠的地塊要控制行距50cm、株距15cm。在開展深播過程中,播種深度控制在3cm、播種量控制在150~225kg/hm2。
1.4蠶豆各生長時期的水分要求
在蠶豆實際種植過程中要確保水分供應充足,特別是處于開花期與結莢期要適時開展水分灌溉工作。通常情況下,在蠶豆播種期,土壤田間持水量達到60%~70%,在播種前如果土壤比較干燥,可進行1次灌溉,使土壤濕潤層達到10~15cm,灌溉量大約為30~40m3/667m2。對于沙質土壤,由于保水性差,灌溉量可適當增加;而黏質土壤保水性好,灌溉量可適當減少。在蠶豆苗期,土壤田間持水量達到50%~60%,一般情況下,如果苗期沒有出現明顯的干旱癥狀(如葉片萎蔫等),可不進行灌溉。如果出現干旱,可進行小水灌溉,使土壤濕潤層達到5~10cm,灌溉量10~15m3/667m2即可。在蠶豆分枝期-開花期,土壤田間持水量達到70%~80%,一般需要灌溉2~3次。每次灌溉使土壤濕潤層達到15~20cm,灌溉量40~50m3/667m2。但要注意避免田間積水,以免造成植株徒長或落花落莢。在蠶豆結莢期一鼓粒期,土壤田間持水量達到75%~85%,每隔7~10d灌溉1次,灌溉量50~60m3/667m2,使土壤濕潤層達到20~30cm。在蠶豆成熟期,土壤田間含水量達到40%~50%,前1~2周停止灌溉,讓土壤自然干燥。
1.5蠶豆各生長時期的施肥管理
在開展耕地過程中,要進行施加固定量基肥切實提高土壤肥力狀況。通常情況下,種植地塊需要撒施1000~1500kg/667m2有機肥,其中鉀肥含量3~4kg、磷肥含量6~7kg。在蠶豆實際生長過程中,要結合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進行適時追肥、補肥等工作。其中在處于苗期階段,施加量為3~4kg/667m2尿素的標準進行處理。在開展葉面追肥階段,按照標準為濃度為0.5%尿素與濃度為0.1%硼酸混合液60~65kg/667m2。其中,具體施肥時間要根據蠶豆的生長情況進行確定,在整地階段要進行施足基肥,在生長階段要適當開展追肥處理,在這個環節要避免出現過早或過晚施肥等進而出現過肥或缺肥等情況。此外,要結合蠶豆的品種、密度等多個要素入手確定具體施肥量,確保蠶豆生長所需肥料的來源充足,進而全面提高蠶豆的產量及品質。
1.6蠶豆的整枝管理
在開展整枝管理過程中,要按照莖干變粗、莖稈加粗的基本原則進行處理,從而培育出強壯的蠶豆植株。在具體整枝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生長狀況科學合理選擇整枝時機。在蠶豆處于苗期階段要適當開展去心工作,適當控制蠶豆實際長勢情況,避免蠶豆出現生長過快等問題。等到蠶豆茁壯生長以后,要及時清除干凈周邊的側枝,這樣可以節約營養成分。通過開展整枝處理可以促進蠶豆枝條的更好分蘗與成長,一般來說要逐漸去除主莖上的弱勢枝和開花枝,這樣可以保留正常生長的側枝與莖干,保證上面葉片分布均勻。在完成整枝處理以后,根據蠶豆的實際生長需求進行保留固定量的大小莖,從而實現蠶豆生長平衡的有效調節,提高蠶豆植株的實際產量及質量[2]。
1.7蠶豆的輪作策略
從蠶豆的屬性來看,屬于豆科類蔬菜作物,其中在根部居住的根瘤菌等對土壤環境要素具有較高標準與要求,可以生存在中性或微堿性土壤中,進而發揮出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蠶豆不適合重復在同一片地塊上進行種植。在蠶豆生長過程中,根部會產生有機酸,從而導致土壤環境呈現出酸化狀況,進而抑制其中有益微生物的健康生長與活動,最終影響到蠶豆植株的實際結莢情況。所以,在實際開展蠶豆種植過程中,要堅持以合理輪作方式為主,進行土地的精細化、科學化管理。通常情況下,蠶豆可以與水稻、玉米等其他禾本科類作物進行輪作,進而取得顯著的種植經濟效益,但是不適合與豆科類牧草進行輪作。
1.8蠶豆的中耕除草工作
在開展蠶豆種植過程中,實施中耕除草最根本目標是為了進行土壤疏松操作,及時拔除田間存在的各類雜草,促進養分、氧氣的有效轉化,推進蠶豆根系朝著深層次進行生長與發育,進而生成更多的根瘤菌。此外,開展中耕除草還要及時清理干凈田間溝渠內的各類雜物,從而保障地塊排水工作的順利開展。一般情況下,在實際生長苗期需要開展1~2次的中耕除草,通常選擇以苗期或封壟期為主,在這個階段還需要及時開展摘心處理,在開花初期要選擇晴天及時清理干凈無效枝條或嫩葉分枝[3]。等到蠶豆開花20~30d左右,由于植株體內的營養物質無法維持正常開花結莢的實際需求,要及時開展摘心處理,從而保障養分供應充足到位。
1.9蠶豆的收獲時機及收獲方式
等到蠶豆植株中出現大批量落葉或枯黃的時候,這個時期豆莢顏色逐漸變黑,那么就可以進行收獲處理,但是也可以適當推遲收獲時間,保障蠶豆籽粒進一步成熟,從而大大提高蠶豆籽粒的光澤度及品質。在進行蠶豆收割過程中,要及時割下莖稈,在完成收獲處理以后要加強保護工作,避免籽粒受到風吹雨淋而產生損害情況,進而出現籽粒霉變、褶皺等問題。結合相關的種植規劃,要適時進行蠶豆采收工作,等到完成采收工作以后要做好儲藏管理,這個階段要控制蠶豆的實際含水量處于12%~14%,一旦水分含量過高會嚴重導致大豆產生發霉變質等情況,如果水分含量過低那么會嚴重影響到蠶豆品質情況。在實際運輸環節要堅持輕拿輕裝輕卸的基本原則,避免出現機械性損傷的問題,還要及時做好衛生清潔工作。
2蠶豆主要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2.1蠶豆主要的病害
2.1.1蠶豆銹病的特性與防治方法
銹病作為一種常見的病害類型,主要發生在蠶豆的葉莖上,在出現病害的初期會在葉片上出現淡黃色的小斑點,隨著病害癥狀的不斷加深,斑點也會越來越多,最后形成夏孢子堆。在發病后期,夏孢子堆會逐漸變成褐色的橢圓形,表皮開始破裂并散發黑色粉末,最終出現葉片死亡或枯萎的情況。銹病作為真菌性病害類型,整體的分布范圍偏廣,在任何區域均有可能發生這類病害,一旦感染了銹病會導致蠶豆實際產量下降10%~20%,最為嚴重情況下會下降40%,從而給廣大種植人員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一般情況下,這類病菌可以存活在植株病殘體上,等到進入春天以后會隨著氣流進行擴散與蔓延,從而導致其他蔬菜作物也產生這一病害。此外,銹病菌比較喜歡生活中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特別是在降雨大、高潮濕的條件下具有較強的傳播性,特別是外界溫度處于14~25℃最容易誘發高頻率的傳播,從而導致蠶豆植株發生巨大經濟損失。
在實際開展防治環節,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理念。其中在進行蠶豆品種選擇過程中,要盡量選擇品質佳、產能優的抗病性蠶豆品種,科學合理進行播種期的控制,避免出現過早、過晚播種的情況。在開展蠶豆種植后期管理環節,要全面加強蠶豆植株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時清理干凈病株、病苗。在此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引入排水設施的方式加強種植地塊的排水能力,等到下過雨以后及時進行排水處理。其中在蠶豆開花初期,要加強對田間蠶豆植株的仔細篩查工作,一旦發現病株、病苗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從而降低病害的進一步擴散與蔓延情況。針對蠶豆植株感染銹病初期,可以采用濃度為15%的粉銹寧300倍液、濃度為50%的萎銹靈乳油800倍液進行噴霧治療,一般每間隔10d進行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以后即可以取得良好成效。
2.1.2蠶豆赤斑病的特性與防治方法
赤斑病作為蠶豆生長過程中容易發生的真菌性病害類型,與銹病一樣比較容易發生在3~4月的多雨季節。一旦蠶豆植株感染了赤斑病,會嚴重威脅到實際產量,出現減產30%甚至顆粒無收的狀況。從赤斑病的發病癥狀來看,主要會威脅到蠶豆的莖葉及花瓣,從最初感染開始由一個赤色小斑點逐漸擴散成橢圓形大斑點,最后枯竭死亡。從實際發病頻率來看,主要出現在排水差的酸性地塊。從染病時節來看,容易發生在氣候潮濕、陰雨綿綿的時候,這個階段黑色斑點會迅速蔓延與擴散,3~4d以后植株會逐漸枯萎死亡,最后危害到地塊的所有蠶豆植株。
在具體防治環節,在播種前期挑選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品種顯得尤為關鍵,要科學開展密植工作,保持蠶豆植株在生長發育環節施足磷鉀肥,從而大大增加蠶豆植株的抗病害能力。在實際開展藥劑防治過程中,要針對一些尚未發病的蠶豆植株要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進行噴灑波爾多液、托布津或多菌靈等藥劑,從而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染病初期,可以采用濃度為50%的波爾多液100倍液或濃度為50%的多菌靈500倍液進行噴灑,連續進行噴灑2~3次就可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1.3蠶豆霜霉病的特性與防治方法
霜霉病作為蠶豆種植過程中常見病害類型之一,這類病菌主要依靠卵孢子的形式進行越冬,越冬部位主要集中在蠶豆種子及病殘體,等到第二年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會以孢子形式進行流動傳播,直接入侵到蠶豆葉片下部,隨著植株的快速生長逐漸加大侵害范圍,進而出現整個植株發病的狀況,如果處于20~24℃的雨季更容易感染霜霉病,而且具備較快的傳播速度。一旦在蠶豆植株中感染這類病害,主要會侵害到葉片部位,在染病初期整體病斑表現并不明顯,呈現出淺黃色,但是隨著病害的不斷加強會逐漸出現大量的赤褐色病斑,而且整體感染面積逐漸擴大,最終出現整個葉片變黃的問題。
在實際防治過程中,要加強對無病蠶豆品種的挑選工作,開展兩年以上的輪作種植,在具體種植前期要科學開展地塊的全面清理工作,將一些病株、殘葉進行集中性焚毀,及時做好土地翻耕、基肥施加等各項工作。在采用藥劑防治過程中,在染病初期可以采用濃度為90%的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500倍液進行噴灑防治,在此以后每間隔10d進行用藥一次,一般情況下連續進行噴灑2次均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2.2蠶豆主要的蟲害
2.2.1蠶豆蚜蟲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蚜蟲作為蠶豆經常性出現的蟲害類型之一,主要危害蠶豆的豆莢、葉莖花等部分,在蚜蟲侵擾以后會使得葉片逐漸變黃并卷縮,這會直接影響到蠶豆植株的正常生長與發育。
在具體防治環節,可以采用濃度為70%的單冠與濃度為2.5%的撲虱蚜可濕性粉劑進行混合噴灑,使用混合藥劑30~50g/667m2。此外,還可以通過引進蚜蟲天敵的方式進行生物防治,這樣可以實現防治效果更加全面、有效、安全。與此同時,要結合不同蚜蟲的侵害情況,堅持適宜適度的防治原則,從而實現蚜蟲數量的有效控制。
2.2.2蠶豆斑潛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斑潛蠅也是比較常見的蟲害,從幼蟲時期開始就會直接威脅到蠶豆的正常生長,主要通過刺傷蠶豆葉片進而吸食汁液,這會嚴重破壞蠶豆葉片中的葉綠素,直接影響到蠶豆進行光合作用。
在實際防治過程中,可以采用濃度為25%的斑潛凈乳油1500倍液、濃度為98%的巴丹原粉1500倍液進行混合消殺,從而可以取得良好的消殺成效,保障蠶豆實現健康有序成長。
3 結束語
新形勢下,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在開展蠶豆種植過程中,要針對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進行有效分析與研究,圍繞科學選種、及時播種、合理種植等形式推動蠶豆種植的系統化、科技化,從而取得良好的生產效益及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塔仁本.淺析蠶豆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J].吉林蔬菜,2023(1)∶61.
[2]高菊霞.蠶豆種植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究[J].廣東蠶業,2024,58(1)∶59-61.
[3]王福珍.蠶豆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J].當代農機,2023(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