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現階段天然綠色食品之一,麻竹筍本身具有健胃、抗癌作用,在當下國內外市場的銷量相對較高。麻竹筍口味甘甜、味道鮮美、富含多種營養物質,不僅能夠直接食用,而且還能夠做成筍干、罐頭等,竹材還能夠制成紙漿材、編織用材、建筑用材等。加大麻竹筍的種植能夠給當地帶來不菲的經濟收益。此外,麻竹筍憑借著自身的特性,還能夠對當地環境起到綠化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與經濟價值。
關鍵詞:麻竹筍;栽培技術;精細化管理
麻竹筍作為一種經濟作物,在種植的過程中不需要投入過多的成本就能夠實現豐產,并且見效快,并且栽培過程中的風險相對較小,一次投入即可獲得長久受益。對于廣東省英德市這類縣級市來說,種植麻竹筍能夠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對于現階段加快種植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仍然有個別種植人員還在采用以往的栽培模式。人們應該轉變原來的種植觀念,加大對麻竹筍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探索,從而提升整體的栽培效率。
1造林地的選擇
麻竹具有較強的抗逆性,不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在相對溫暖、濕潤的環境下比較適宜生長。在造林地的選擇上,要選擇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山腳或者緩坡地、大山深處、水塘及水庫周邊等。在土壤的選擇上,要選擇土層較厚、肥沃、濕潤、具有較強排水性、偏酸性的砂壤土[1]。
2整地和種植密度
整地和種植密度的合理安排是確保麻竹林健康成長和提高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冬季被選為整地的理想季節,這主要是因為此時期的低溫和較低的地表生物活動有助于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并為來年春季的生長儲備充足的能量。
在整地方法的選擇上,全面墾復、水平帶墾、塊狀整地各有其適用場景。全面墾復適合于土質均勻且坡度不大的區域,而水平帶墾和塊狀整地則更適用于坡度較陡的林地,它們能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提供良好的種植環境。
針對麻竹的特性,其整地工作建議在冬季進行,以確保土壤有足夠的時間熟化。翻土作業中,深度控制在25厘米左右,這一深度既有利于根系的擴展,又不會過度擾動深層土壤結構。翻土后需進行敲碎、耙平操作,以確保土壤結構的均勻和疏松,有利于根系呼吸和水分的保持。
施肥是整地過程中的另一重要環節。每畝施入大約2000千克腐熟農家肥,可以顯著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結構,為麻竹的生長提供必需的營養成分。
起苗床的建設也需精心設計,苗床的高度約30厘米,寬度約1.2米,這樣的尺寸有助于排水和提高地溫,促進竹苗的生長。育苗工作通常在第一季度進行,這時的環境條件較為適宜竹苗的初期生長。
麻竹的種植密度是關乎其茁壯成長的關鍵一環。肥沃的土地上,8米×8米的間距為麻竹提供了理想的生長舞臺,每處種植點以邊長為1米的等邊三角形的精妙布局,讓3棵竹苗共享陽光雨露,盡享寬廣的生長空間。而面對貧瘠的土地,則需巧妙運用密植策略,5米×6米或4米×5米的緊湊排列既是對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也是植物間智慧共生的體現,彼此助力,共同提升生長效率,讓麻竹在逆境中也能煥發出蓬勃生機。
3苗期管理
3.1除草、松土
在苗期的管理過程中,除草和松土是兩個關鍵的步驟,對于確保竹苗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在進行松土時,要特別注意避免對竹苗根系造成傷害,因此在竹苗的近蔸處應采取淺挖方式,而在遠蔸處則可以適度深挖。通常建議每70天左右進行一次松土作業,以保持土壤的疏松和透氣性。除草作業也需同步進行,以防止雜草與竹苗爭奪養分和水分。對于靠近竹苗的雜草,建議手工拔除,以減少對竹苗根系的潛在傷害;而對于距離較遠的雜草,則可以使用鋤頭等工具進行清除。值得注意的是,選擇除草劑時應考慮到竹苗的耐受性,避免化學藥劑對竹苗造成傷害。
3.2澆水與排水
水是生命之源,對于竹苗的生長亦然。在雨水較少的干旱環境下,建議每7天左右澆2次水,確保每次澆水都能徹底潤濕土壤,以滿足竹苗生長所需。若發現土壤出現干裂情況,應適當增加澆水頻率,以防止土壤過度干燥影響竹苗的生長。相對地,若種植區域雨水充沛,則要特別關注排水問題,以防根部腐爛??梢酝ㄟ^設置合理的排水系統,如開挖排水溝來避免積水現象。此外選擇透水性和透氣性良好的土壤或進行適當的土壤改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根部環境,促進竹苗的健康生長。
3.3培土
在施肥、澆水或雨后,土壤可能會因水流沖刷而流失,竹竿、竹枝等部位暴露出土面。此時,培土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在竹竿、竹枝周圍添加土壤,可以有效保護其根系,避免因溫度變化或水分蒸發帶來不利影響。培土的高度一般控制在超過竹竿、竹枝4厘米左右,這既保證了竹苗得到足夠的保護,又避免了過度培土可能導致竹苗的生長受限。
3.4挖坎、回半坎
針對不同種苗的特性,挖坎和回半坎的工作在細節上也會有所差異。以筍蔸造林為例,方形坎是常見的選擇,表土應堆放在坎的上方或左右,坎下方則放置心土。進行挖坎時,要求土壤必須細碎,不含雜草根、石塊等雜質,以確保土壤的質量?;靥畋硗林量驳囊话胱笥?,這樣的深度既能保證筍蔸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又便于后續管理工作的開展。在表土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將坎周圍的表土層打碎后回填至坎內,而不采用心土。此舉旨在為種苗提供更為肥沃的土壤環境。一般建議在種植前60天左右完成挖坎工作,以便土壤有足夠的時間沉降,為種苗的植入做好準備。
3.5科學施肥
在麻竹筍種植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合理施肥,當來到盛產期之后,每年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積極地施入一些優質的追肥和基肥。從竹筍萌動一直到產筍之前,每畝地應該施入120千克左右的碳酸氫銨、70千克左右的過磷酸鈣和50千克左右的氯化鉀。肥料應該分兩次進行施加,第一次是在春季下雨之后,間隔半個月左右施入第二次,通過在相鄰植株間挖大約17厘米深的輻射狀條形溝的方法來完成,施入后進行覆土。在產筍期間開展追肥時,每畝地應該確保施入3千克左右的尿素和5千克左右的復合肥。在初筍期、末筍期,要做到每間隔半個月施入1次,在盛筍期應該做到大約每10天施入1次,要在原來的施肥溝之間進行挖穴,之后用土覆蓋?;室谇鍒@之后回土之前施入,每畝地施入400千克左右的草木灰、2700千克左右的土雜肥和65千克左右的豆餅等。
3.6漿根
要想有效提升麻竹造林的存活率,漿根是其尤為關鍵的措施之一。漿根要使用到具有黏性的黃黏土。從運輸、裝卸的層面進行分析,在造林地就可以進行漿根,要先挖好漿根池,將水與黃黏土倒入到漿根池內,之后進行攪拌,使其成為黏糊泥漿,在黏度方面要使用泥漿黏附竹苗根須處,并且用手抖動不會隨便脫落為主。將竹苗根部放入到泥漿中進行轉動,使竹蔸根須上附著泥漿,以此來提升保水性和成活率。
4撫育管理
4.1間種套種
麻竹在完成造林之后的初期,特別是兩年左右的時間里,與農作物或藥材等進行間種是一個有效的撫育管理策略。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提升土地的經濟效益,通過間種作物的生長周期所帶來的土壤管理,還能間接促進麻竹的生長速度和健康。在選擇間種作物時,需要確保這些作物不會超過幼竹的高度,以防遮擋陽光,影響麻竹的光合作用。同時間種作物與竹株之間應保持至少1米的間距,以減少對麻竹根系發展的干擾,并保證麻竹有足夠的空間生長。間種套種的時機一般選擇在麻竹定植后的第二個生長季節開始,持續到麻竹林完全郁閉,對光照、空間需求達到峰值為止。
4.2間伐
隨著麻竹林日漸茂密,林內部分較小的竹子和由于種種原因長勢較弱的竹子會因缺乏光照和生長空間而逐漸退化。進行及時有效的間伐,對維護麻竹林的健康和生產力至關重要。
具體到間伐的執行上,通常采取按年度輪換更新的方法。在麻竹林建立的第三年,應當去除最早一年內生長出來的竹子,因為這些竹子經過兩年的生長,可能已經開始退化,且影響新生的竹子成長[2]。到了第四年,再去除第二年內生長出來的竹子,以此類推。通過這樣的間伐方法,可以確保麻竹林始終保持活力,避免老舊竹子過度占用資源,同時刺激新筍的產生,保證竹林的持續產筍能力。間伐的時間點一般選擇在筍期過后,秋季至初冬之前進行,這樣既不影響筍的收集,也有利于新竹子在下一個生長季節之前有足夠的時間扎根。
5麻竹筍病蟲害防治
5.1竹象鼻蟲
竹象鼻蟲對麻竹筍的危害極大,其幼蟲會蛀食竹筍內部,導致竹筍腐爛。有效的防治措施包括:
冬季管理:結合林地冬季墾復翻土工作,深挖破壞其越冬土室,減少來年蟲害基數。這項工作最好在每年冬季進行,尤其在12月至次年1月之間,以確保害蟲在春季之前得到有效控制。
捕殺幼蟲:當發現麻竹筍的筍尖開始變黃,表明可能已有幼蟲侵入,應及時對這些幼蟲進行捕殺。捕殺的最佳時期通常在筍尖變黃后的3至5天內,此時幼蟲活動范圍較小,較易集中消滅。
5.2竹螟(竹卷葉蟲)
竹螟通過吐絲卷葉取食,嚴重影響麻竹筍的光合作用和次年的出筍率。防治措施包括:
冬季墾復:與竹象鼻蟲類似,冬季的墾復翻土同樣能起到消殺竹螟幼蟲的作用。此措施最好與冬季的林地管理同步進行。
化學防治:在每年的中旬,即6月至7月,對種植區域噴灑50%敵敵畏1000倍液。噴灑時間最好選擇在傍晚或清晨,這時害蟲活躍度較低,藥劑效果更為顯著。
5.3竹蚜蟲
蚜蟲主要危害麻竹筍的竹葉和稈部,尤其在通風不良、潮濕的環境中多發。防治方法有:
管理措施:通過定期清理林地,調整過密的種植密度,可以顯著提升林地的通風性和透光性,減少蚜蟲的發生。這項工作應在全年定期進行,特別是在夏季高溫多濕時期。
化學防治:采用50%樂果乳油800倍液噴灑受影響區域,使用頻率為每周一次,連續使用2~3次,直至蟲害得到有效控制。
5.4 竹煤煙病
竹煤煙病普遍發生于竹葉,影響光合作用,減緩麻竹筍的長勢。其防治措施如下:
病蟲害控制:由于蚜蟲、介殼蟲能引發煤煙病,因此對它們的消殺能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山Y合上述竹蚜蟲的防治方法進行管理。
調整種植密度:通過降低種植密度,提升林地的通風性和透光性,也能有效預防和控制竹煤煙病的發生。這項措施應在種植前規劃或在每年生長季節結束后進行調整。
6科學取筍、留苗
科學取筍和留苗是麻竹筍栽培中極為關鍵的環節,直接關系到麻竹林的產量和持續收益。取筍的時機和方法需要精細考量,以確保既滿足市場需求,又能保障竹林的健康生長和來年的產量。市場對于筍的老嫩有著不同的需求,因此,種植戶需根據銷售渠道的具體要求來確定取筍的標準。例如,針對新鮮竹筍市場,一般在竹筍的第二個青筒可見出角時采收,這時的竹筍鮮嫩可口,口感最佳。而對于筍干加工,則可適當延后采收,以獲得更加成熟的竹筍。
取筍過程需使用專用的切筍刀,操作時從筍基部位離地面約10厘米處平切砍下,這樣的切口平整,有利于筍蔸愈合,減少病害侵染的機會[3]。為避免切口處腐爛,選擇在晴朗的清晨進行取筍是最合適的,因為早晨的氣溫較低,細菌活性較弱,切口在一天之中也有足夠的時間干燥。
進入立秋季節,留苗的工作變得尤為重要。此時,應選擇那些健壯、位于外圍、接近地面的新竹作為保留對象,尤其是那些新增或剛替換掉老竹的部位。這樣的竹乸(竹子的地下莖部)生命力旺盛,具有較強的生長潛力,能夠為來年的高產穩產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合理規劃竹林的密度,確保每株新竹有足夠的空間生長,也是立秋留苗時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
7冬春季培土
冬春季培土是麻竹筍栽培管理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對于促進筍芽的孕育和萌發具有顯著效果。這一過程不僅能夠提供筍芽生長所需的適宜環境,還能夠改善土壤的結構,增加土壤的溫度和濕度,從而為來年春季筍芽的萌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具體而言,冬春季培土的時間一般選在12月至翌年2月,這一時期麻竹林逐漸進入休眠期,地上部分生長活動減緩,培土操作對植株的影響較小。培土操作應選在晴天進行,若在土壤過濕的情況下進行操作,土壤結構容易遭到破壞。
在培土參數方面,通常建議培土的厚度控制在15~20厘米。過薄的培土層可能無法起到應有的保溫保濕效果,而過厚的培土層則可能對筍芽的正常萌發造成壓制。培土材料應選擇富含有機質的肥沃土壤,可以適當混入腐熟的農家肥或有機堆肥,以提升土壤的肥力。例如,每畝可以施入約2000千克的腐熟農家肥,與土壤混合均勻后再進行培土,以提供充足的營養供應。
操作時,應注意在麻竹植株根部周圍均勻覆蓋培土,避免壓傷竹鞭和根系。對于不同年齡的竹林,培土的范圍和厚度也可以有所調整。對于新造林,可以適當增加培土厚度以加強保護;而對于成年竹林,則應側重于維持土壤的穩定性和透氣性。此外冬春季培土還應結合清園管理,清除林內的枯枝落葉和雜草,以減少病蟲害的越冬場所。完成培土后,還可以在土壤表面鋪設一層稻草或秸稈,作為保護層,進一步增加土壤的保溫保濕效果。
本文對麻竹造林地選擇、苗期管理、撫育管理等栽培技術進行深入的討論,相關種植人員可以在后續麻竹筍種植過程中,靈活運用這一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在確保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夠給相關種植人員帶來不菲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蔣仕琴.麻竹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農業科學,2023(2)∶5.
[2]林惠清.麻竹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熱作科技,2013(1)∶2.
[3]李順進.麻竹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熱作科技,1998,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