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郵電大學四個年級的本科生中開展問卷調查,收集整理“00后”大學生的基本情況、思想狀況、行為特征等調研數據,發現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具有如下特點。在政治觀念與政治參與方面,對國家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度高,但政治觀念存在迷茫性和模糊性;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強,但實用主義、功利化傾向明顯。在道德認知與道德踐行方面,集體主義價值觀占主流,關注個人價值和利益;具備較強的獨立意識和法制觀念,但知行缺乏統一性;道德認知清晰,但道德行為存在不確定性。在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念方面,學業壓力為主要壓力,對未來的規劃需要明確;人生態度積極向上,價值選擇務實多樣。“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形成的歸因在于改革開放與多元文化的塑造、家庭環境與教育方式的影響、學校教育方式的造就、智媒時代對他們的改變。對“00后”進行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要以學生的個體需求為出發點,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實踐育人為落腳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以精準思政為發力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以網絡育人為關鍵點,開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領地,引導“00后”大學生將個人的小我與祖國的大我緊密相連。
關鍵詞:“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3-0081-07
The Ide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00s”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Strategies for Guiding Them
— Tak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an Example
Zhang WenyaLi Xintong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Abstra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four grades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o collect and organize survey data on the basic situation, ideological status,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00s” university students, revealing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ideology and behavior. In terms of political view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y have high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countr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their political views are characterized by confusion and ambiguity; they have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 keen desire for participation, yet they also exhibit a noticeable tendency towards pragmatism and utilitarianism. In terms of 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practice, collectivism is the dominant value, with a focus on individual value and interests; they have strong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and legal awareness, but there is a lack of consistency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ir moral cognition is clear, but their moral behavior is uncertain. In terms of life attitude and value orientation, academic pressure is the main source of pressure, and a clear plan for the future is needed; their life attitude is positive and their value choices are practical and diverse. The forma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00s”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shap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diverse culture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the cultivation of educational approaches of schools, and th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To guide the ideology and behavior of “post-00s” university students,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individual needs of students and optimize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practical education as the foothold to improve the channel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art from the point of preci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tart from the key point of network education to open up new fiel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ing “post-00s” university students to closely connect their individual “small self” with the “great self” of the motherland.
Keywords: “post-00s”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y and behavi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為當前高等教育主體的“00后”大學生成長在社會進步日新月異、文化價值觀多元、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的環境中,他們的成長之路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完全耦合。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特點,全面剖析“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引導工作,就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新的研究課題。
一、“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分析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行為是思想的外在表現。本文研究對象聚焦北京郵電大學2020—2023級四個年級的本科生,實際被調研學生人數1 300余人,其中參與問卷調查1 200人,收回有效問卷1 108份。調研對象中,男生占比為64.35%,女生占比為35.65%;來自城市的學生占53.97%,來自縣城鄉鎮的學生占30.51%,來自農村的學生占15.52%;就政治面貌而言,共青團員占56.59%,入黨積極分子占18.05%,群眾占18.05%,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占7.31%。對“00后”大學生個人特質定義的調研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無奈當卷王的一代”(61.46%)、“思想自由、不盲從”(56.86%)、“在很多事情上非常佛系,以自我感受為主”(46.66%)、“沉迷互聯網,無法忍受脫離手機的生活”(41.88%)、“獨立思考、不崇拜傳統權威”(40.7%)。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追求獨立、向往自由,面對競爭,又有著一定程度的佛系。我們在統計分析調研數據的基礎上,嘗試從政治觀、價值觀、人生觀三個維度,把握“00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
(一)政治觀念與政治參與
第一,對國家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度高,但政治觀念存在一些迷茫性和模糊性。調研發現超九成的調研對象對于“中國共產黨能否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充滿信心”和“比較有信心”的肯定評價;超九成調研對象“非常認同”和“比較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授的內容”。在信仰方面,選擇“信仰馬克思主義”(44.77%)占比最高,其次是“沒有信仰”(32.85%),“信仰自己”(18.77%)。
第二,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強,但實用主義、功利化傾向明顯。調研發現超九成的調研對象會主動“一直關注”(19.13%)、“經常會關注”(32.49%)、“偶爾會關注”(41.7%)時事政治特別是國家大事,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采取關注的方式是“同學私下議論”(52.98%),“轉發新聞鏈接、但不評論”(41.43%),“保持沉默”(32.94%),“公開發表意見”(10.38%),“不太關心”(4.87%),“其他”(3.61%),“合法的游行、集會等實際行動”(1.99%)。入黨動機包括“信仰共產主義、向黨組織靠攏”(53.97%),“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43.41%),“尋求政治榮譽感”(28.34%),但也包括“更好就業”(30.14%),“沒有入黨的打算”(26.08%),“父母老師要求”(19.04%),“隨大流”(12.55%)。
(二)道德認知與道德踐行
第一,集體主義價值觀占主流的同時,也關注個人價值和利益。接近八成調研對象面對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非常認同”(36.01%)和“比較認同”(39.98%)個人利益應當服從集體利益。調研對象面對人生價值實現的評價標準中前五名分別是“生活舒適幸福”(80.42%)、“個人修養”(67.82%)、“社會貢獻”(58.94%)、“他人的認可和尊重”(49.55%)、“財富”(48.74%)。
第二,具備較強的獨立意識和法制觀念,但知行缺乏統一性。調研發現,超過八成的調研對象面對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首先想到的是“用法律等正當手段維護自身利益”(87.9%)。超過八成的“00后”大學生對于網絡輿論的看法是“網絡輿論是把雙刃劍、要辯證看待”(81.59%),“會被有心人利用、產生錯誤導向”(13.36%),“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和問題解決”(4.06%)。超過七成的調研對象面對網絡某個重大問題存在不同觀點時,會“理性思考、自己做權衡”(74.1%),“不知道信什么、持觀望態度”(12.55%),“更相信權威人士的觀點”(7.67%),“無所謂、不關心”(2.89%),“更相信圖文并茂的報道”(1.99%),“先看身邊同學的觀點”(0.81%)。面對一些網紅為了博眼球、拍攝毫無底線的視頻,調研對象認為是“為了利益、無所顧忌”(41.97%),“價值觀扭曲”(44.59%)的占主流,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謀生手段”(8.84%)、“單純的自我娛樂”(1.53%)。
第三,道德認知清晰,但道德行為存在不確定性。“00后”大學生認為在社會中生存發展最主要依靠“個人能力和自我奮斗”(83.48%)、“個人機遇”(75.36%)、“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知識”(67.78%)、“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66.25%)、“誠信等良好品質”(56.95%)。調研對象對于大學期間個人發展最關注的是“綜合素質”(55.05%)、“學業成就”(27.62%)、“職業規劃”(12.55%)、“人際關系”(3.43%)。
(三)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念
第一,學業壓力仍為主要壓力,對未來規劃需要進一步明確。調研對象當前最大的苦惱,首先是“學習壓力大”(42.24%),其次是“對未來感到迷茫”(38.27%),“經濟壓力”(5.51%)、“個人情感”(4.15%)、“身體狀況”(3.97%)、“人際關系”(1.53%)等方面占比甚微。36.1%的調研對象對未來學習生活目標沒有明確想法;有明確想法的調研對象,絕大多數是“自己根據各方條件權衡后取舍的結果”(31.41%)、“有實現自己的夢想”(22.83%);“與老師父母商討”“父母期望和安排”的占比微乎其微。
第二,人生態度積極向上,人生價值選擇務實多樣,交友、戀愛、消費等在感性與理性間徘徊。超過七成的調研對象交朋友的目的是“擴大生活圈、可以互幫互助”(74.91%),其他目的是“想找個搭子、有人陪伴”“內心孤獨、希望得到理解和溫暖”。超過六成的調研對象選擇戀愛對象考慮的最重要因素是“性格人品”(62.09%),其次是“有無共同理想和話題”(23.47%)、“外貌身高”(7.49%)。調研對象面對十分喜歡但購買困難的商品時,一半以上選擇“暫不購買”(56.59%);繼續購買的選擇通過“節約生活費”(20.76%)、“做兼職”(12.36%)、“爭取獎學金”(5.23%)、“向家人要錢”(3.16%);選擇“通過花唄、網貸、信用卡等方式購買”的僅占0.63%。接近四成的調研對象“沒有偶像”(38.9%),崇拜偶像類別前五名分別是“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17.96%)、“娛樂明星”(9.93%)、“小說、動漫或游戲中虛擬人物”(8.3%)、“英模人物”(7.4%)、“運動員”(7.04%),其后依次是“自己”(2.98%)、“家人朋友”(2.53%)、“企業家”(2.53%)。
綜上所述,“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有以下特點,一是在政治觀念與政治參與方面,“00后”大學生政治立場堅定,對國家發展和黨的領導充滿信心,對時事政治關注度高。他們擁有一定的信息辨別能力,可塑性強,但易受外界環境影響,思想覺悟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在道德認知與道德踐行方面,崇尚集體主義的同時注重自身價值,實用主義、功利化傾向明顯,認知和行為具有一定差距。三是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念方面,價值觀與主流價值觀耦合,追求個性化和自由化、多元化和務實化,更加注重自身感受和精神交流,更加理性和包容。學業成績是“00后”大學生的最主要的壓力來源,提升綜合素質是他們的追求。面對未來,他們既努力著、追求著,又迷茫著、搖擺著。
二、“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形成的歸因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1]。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每一代青年也有自己的思想行為特點。要想正確把握“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產生的原因,就必須從他們所處的社會、學校、家庭、時代等角度著手進行分析。
(一)改革開放與多元文化塑造著“00后”大學生
“00后”大學生成長于改革開放的歲月,親歷了中國強起來的偉大跨越,他們的成長過程與我國社會快速發展的過程高度重合。從他們出生開始,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神舟五號飛船發射、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等等,這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跨上新臺階、民主法治建設取得進步、社會制度逐步完善、文化自信顯著增強、社會治安持續向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等。“00后”大學生是這些成就和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對時代進步有著深切體會,對國家發展有著強烈認同,對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做出貢獻的英雄前輩充滿尊敬和感激之情,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充滿信心。從漢服爆紅、國貨出圈到國潮崛起,伴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平視世界、自信從容是這一代青年人的精神風貌。
“00后”大學生的社會主流觀念占據主導地位的同時,他們的學習、生活浸泡在多元文化之中。各種嶄新的文化觀念借由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涌現,在拓寬了他們視野的深度和廣度的同時,也給予在“三觀”成長過程中的“00后”大學生劇烈的沖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良莠不齊的多元文化影響著“00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逐漸形成了較為多元的價值觀,個體常常充滿矛盾和迷茫。這使得“00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難以被簡單地捕捉到,也使得人們給“00后”所貼的標簽幾乎都是片面的、以偏概全的。
(二)家庭環境與教育方式影響著“00后”大學生
經調研發現,“00后”大學生中,獨生子女家庭(48.74%)和非獨生子女家庭(51.26%)情況幾乎均等,但不影響他們作為家庭中心的實際情況。“00后”大學生的父母大多為“70后”,受教育程度高,其中大專及本科(39.89%)最多,其余為高中及中專(27.53%)、初中及以下(24.46%)、研究生以上學歷(8.12%)。在家庭教育方式上多采取民主引導型(44.04%)和自主發展型(30.14%),嚴格管制型(13.72%)、放任型(4.79%)和溺愛型(1.9%)僅占二成。可見受到更高教育的“00后”大學生的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環境大多較為民主自由,也更加注重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具體來說,“00后”大學生家庭環境與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家庭中心主義的外化。在2000年左右,我國城市家庭生育子女的平均數是0.94,使得大部分“00后”是獨生子女,這種情況持續到2016年。在2016年放開二胎之后,許多家庭追生二胎,導致“00后”大學生普遍與自己的弟弟妹妹相差十歲以上,存在較大的代溝。成長于“四二一”家庭結構的“00后”,幾乎擁有所有長輩的關愛甚至溺愛,但在成長過程中依舊較為孤獨。物質上的滿足、精神上的孤獨、氛圍上的民主,使得“00后”普遍樂于發表意見,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性格,也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家庭中養成的自我中心主義,易外化到認為自己是班級、寢室等各種集體、單位的中心,這種過于關注自身發展,容易造成對他人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
二是成長環境的改善。“00后”剛出生中國就已加入WTO,童年時代智能手機普及,進入青春期后中國的GDP攀升至全球第二。家庭經濟條件整體顯著改善,為“00后”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保障。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 280元,到了2023年,這一數字已達51 821元,是23年前的8.3倍。經濟條件好轉之后,家長們關注的不僅是“00后”讀書好不好,還關注他們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教育個性化、民主化為這代人提供了新的成長契機。作為時代寵兒,“00后”大學生享受著家庭中心哺育,接受著多領域、高質量教育。物質不再成為他們所追求的首要目標,更為民主、自由的家庭環境使得他們的自我意識得到充分發展,“我命由我不由天”是“00后”最貼切的精神詮釋,因而關注自身發展和情感滿足成為他們更為重視的因素。
(三)學校教育方式造就著“00后”大學生
“00后”大學生的父母多為經受應試教育、通過層層考試篩選,如今成為社會中堅力量的“70后”,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徘徊在素質教育的理想和應試教育的體制之間,家長、家庭和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和焦慮最終反饋到學校教育上。這導致一直求學的“00后”對于政治意識和政治觀念的學習大多局限在課本中,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卻難以真正理解,缺乏實踐,因此有的人在具體政治行為上存在偏差,知行不一、動機不夠單純。在學校,“00后”面對焦慮的家長、施壓的老師、學業的壓力、競爭的內卷。在“雙減”政策出臺前,參加興趣班、補習班是“00后”一代主要的課余生活。考試是他們的生活內容,成績是他們的考核標準,升學和就業的壓力伴隨著他們的成長。
強烈的競爭意識會導致其更加注重實現自我價值和獲得相關利益。一方面,以自己為中心是“00后”大學生區別于以往大學生的一個顯著特點。在進行價值判斷時,他們習慣以自己的感受和獲得感為評價標準,在與他人的交往和相處中,也常常以自我為出發點去處理事情,自我感受成為他們為人處世、進行價值判斷的重要標準。另一方面,“00后”對社會的認知和未來的規劃呈現出務實和功利的特點。在“對未來學習生活目標是否有明確的想法”一題中,除了36.1%的學生還沒有明確想法之外,有明確想法的學生中確定依據占比最高的是“自己根據各方條件權衡取舍后的結果”(31.14%)。在“實現人生價值的主要標準”一題上,“00后”大學生比起奉獻社會、服務他人更熱衷于自身幸福指數、報酬財富、社會地位、自我完善等,具有鮮明的現實性和功利性。
(四)智媒時代改變著“00后”大學生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更新迭代速度之快讓人眼花繚亂。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為依托的各類智能媒體,不僅是“00后”大學生重要的生活、學習、交往工具,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認知方式和行為習慣。互聯網伴隨著“00后”的成長不斷發展,與以往任何一代青少年相比,“00后”與互聯網的接觸都更為密切,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他們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對互聯網的了解已經十分透徹。他們親眼見證了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過程,在體驗到信息技術融合發展帶來優勢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些負面影響。每天遨游在海量網絡資訊的“00后”大學生早早染上了成人世界的焦慮,對未來的迷茫和社會競爭壓力的擔憂是時代的投射。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Sora等的橫空出世,讓他們擔憂機器人時代的來臨,自己的工作崗位會被AI取代。
互聯網剛剛在國內廣泛興起的階段,恰好是“00后”的中學階段,中學生具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與同輩群體的攀比心,因此他們廣泛、主動地接觸互聯網。然而在中學時期,“00后”尚未成年,大多數人的心智和判斷力不夠強大,意志不堅定,在接觸到多元復雜的網絡環境時,難免受其影響產生困惑和動搖。這影響著“00后”大學生的想法和觀念,在后續接受主流價值觀教育、受到社會主旋律影響時,二者便會在“00后”個體內產生矛盾和碰撞、疑問和困惑。
互聯網經過新媒體、自媒體,現在進入智媒體時代。成長在智媒時代的“00后”大學生面對的是“井噴式”的數據更迭、算法推薦催生的“信息孤島”、沉浸式的“全覺傳播”模式、碎片化淺層化娛樂化的敘事內容等,去權威化、去中心化、“眾聲喧嘩”的社交媒體特性已成為他們的自我認知。但智能媒體上的信息良莠不齊,加之大學生辨識力和判斷力不足,給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挑戰。
三、對于“0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2]399,強調“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39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圍繞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等方面開展工作。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特點和際遇。因此,在了解和掌握“00后”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的基礎上,應采取如下策略。
(一)與時俱進:以學生個體需求為出發點,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校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是發揮好思政課育人主渠道作用。面對智媒時代創造的新教育生態,必須著力實現高校思政課與大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無縫對接”,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真正把培養時代新人的使命落實到位。“00后”大學生自主獨立意識較強,強調平等對話;易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時尚和新潮;對理想信念的認知更加豐富和趨于理性化、現實化;價值取向上表現出多元化特征;不盲目權威敢于提出質疑,體現出個性張揚甚至叛逆等特點。智媒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與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實現“無縫對接”。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3]。智媒時代的思政課關鍵是要回答“講怎樣的話”“如何講話”,把馬克思主義的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為有效應對智媒時代的話語傳播環境,構建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話語調節機制,需要在更新話語理念、優化話語內容、提高主體素養和重構話語環境等方面下功夫、求實效。
一是更新話語理念。要在掌握智媒時代信息交流方式與話語生產演變機制上找規律,助力思政課教學話語演進創新,做到全程貫通、全息傳輸、全員參與、全效聚合,共建高校大思政育人共同體。二是優化話語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4]16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實際,通過優化思政課教學話語內容,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時代脈動,在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著手提煉智媒時代符號要素,轉化思政課教育話語形態,加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表達,從而提升思政課教學話語的內容精度、形式活力和傳播效果。三是提高主體素養。面對學生、教師、媒體等多主體,有針對性地對高校思政教師開展智能媒介素養培訓,結合大數據分析預測學生行為偏好,實現思政課的定制化內容開發與信息精準推送。四是重構話語環境,基于智能媒體技術優勢,建設思政智能教學平臺和育人基地。該平臺可以分析應用思政課師生數據,運行智能思政信息載體矩陣,提供跨界教育場景,打造全覺思政課傳播模式。
(二)知行合一:以實踐育人為落腳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4]34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將工作聚焦到如何發揮實踐育人在“大思政課”中的獨特作用上。
近年來,全國高校校內外合力育人成效顯著,實踐教學基地遍地開花,各類育人資源、多種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大思政課”格局加速形成。與此同時,實踐育人特別是實踐教學依然是高校思政課中的薄弱環節。“對實踐教學認識不足、重視不夠”“難以實現全覆蓋”“實踐教學資源不均衡”“實踐經費不足”“開門辦思政課、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強”等問題,始終是制約思政課實踐教學取得實效的“痛點”,而“大思政課”正是破解當前實踐育人突出問題的有效辦法。
應在“大思政課”視域下,探索打造富有本校學科優勢和地域特色的“大思政課”實踐育人建設模式,提升鑄魂育人實效。通過構建全維度“四合”育人機制,保障“大思政”實踐育人行穩致遠。一是合把育人關,以黨建工作標桿學院、樣板黨支部建設為依托,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為抓手,推動思政教育下沉落地,形成黨委領導、馬院帶頭、學工協同、社團助力的多方聯動機制。二是合上育人課,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結對互學”,建立與多個專業群相匹配的聯合教研室,形成思政教師與專業教師合作育人機制。邀請道德模范、優秀校友、行業領軍人物等成為校外思政課教師,打造育人“大師資”隊伍。三是合搭育人臺,構建政府、社會、學校聯動的“實踐育人共同體”,將“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融入實踐育人體系,形成定點化、常態化、融入化的實踐育人協同機制。四是合匯育人力,依托數字技術搭建線上線下全資源統籌的高校育人“大平臺”,建設一批覆蓋科技創新、鄉村振興、基層服務、黨史國史等“大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基地,利用數字技術建設現場教學課程和“大思政課”云平臺。
(三)創新發展:以精準思政為發力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5]32。“00后”所表現出來的思想行為作為上層建筑,其實是由他們所置身其中的物質環境決定的,正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各種物質環境因素在他們身上的反映。這二十四年間,我國社會每一次產生的變化,都會不同程度地體現在“00后”的思想和行為習慣上,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每一次變動都對他們的思想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6]331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學校特點、區域特點,不同高校在辦學經費、學生素質、區域位置、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思政課教學的過程和效果,因而對于每一個高校而言,套用一般的、普遍的教學模式,效果可能并不一定理想。同時,要做好對“00后”大學生的學情分析,這是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內在要求,也是提高智媒時代思政課針對性和吸引力的基礎。伴隨數字技術與高校思政課的深度融合,精準識別思政對象、精準供給優質內容、精準引導主流價值觀成為可能。北京郵電大學在這方面走在前列,該校在2024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為每一位新生贈送智能電子徽章“郵小北”,該徽章由北郵師生團隊自主設計開發,徽章芯片可以記錄并呈現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數據,變身學生電子成長檔案,一舉將精準思政由可能變為現實。
(四)虛實共振:以網絡育人為關鍵點,開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領地
伴隨人類進入智媒時代,前沿信息技術和教育理念不斷地交叉創新與跨界融合。智媒時代信息傳遞不再局限于文字、圖片,常常通過視頻、音頻等形式呈現出來,信息更加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傳遞方式更加便捷、及時,因此受到“00后”大學生的歡迎和追捧。他們希望課堂內容豐富、生動形象、輕松活躍、活潑幽默,這就為智媒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機遇和挑戰。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7],并具體提出:“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7]。這“八個相統一”,是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規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的科學概括,對于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00后”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深受互聯網、即時通信軟件、社交媒體等影響,這就倒逼高校思政課擁抱智能媒體技術,利用數字技術推動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推進融合創新,使高校思政課教學活起來。
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名單中有107門思政類課程入選,其中有線上課程14門、線下課程27門、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18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5門、社會實踐課程43門。可見,智能媒體技術融入思政課教學方法取得顯著成效。在思政課教學質量建設中,從慕課到線上直播的云課,再到虛擬仿真課,思政課在線學習平臺、移動思政平臺APP、思政課實踐教學虛擬仿真實驗室、3D紅色文化展館等數字化體驗館等蜂擁而至,極大調動了“00后”大學生參加思政課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建立“VR仿真虛擬教學體驗室”,研制了精準扶貧思政課教學虛擬仿真系統等項目,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當地的脫貧工作,體會國家脫貧攻堅取得的重大成果來之不易。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推動學校信息技術優勢與思政課實踐教學深度融合,引進“互聯網+教學”的先進理念,構建“微課+MOOC+視頻公開課+手機思政APP”四位一體的線上新實踐教學模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引入納米黑板、多機位錄播系統等數字化技術,創建了數字馬院教學資源互動共享平臺。要調動思政課教師參與智能媒體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智能媒體技術與思政課深度融合,建強思政課課程群,優化思政課教材體系,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為實現立德樹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4-30(2).
[2]習近平.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3]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7]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作者簡介:張文雅(1986—),女,漢族,湖北宜昌人,博士,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網絡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
李欣桐(2000—),女,漢族,山東煙臺人,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