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給賓客們安排的最后一個節目是跟隨女王參觀城堡博物館,終點是平日不對游客開放的王室圖書館。夜游溫莎城堡別有滋味,何況還擁有這樣一位“超級向導”。我們從相反方向走過平日游客們走的博物館參觀路線。
我向女王確認了好幾個從導游那里聽來的故事,居然大部分都屬實,例如:圣喬治小教堂的穹頂上展示的騎士徽章,為什么有的位置涂成了白色;為什么斯賓塞·丘吉爾家族無須繳納地租,每年8月13日前在溫莎城堡掛一面地租旗就可以;等等。女王不厭其煩地回答著我們的各種問題,同時也對游客們的興趣和導游掌握的知識頗為感慨。
走過溫斯頓·丘吉爾雕像時,女王回憶起勸說這位固執的首相坐下來讓人為他塑像的過程。她說,溫斯頓從不肯為人做模特,是她說想要一座他的雕像,才肯坐下來的。從女王的眼神中可以感覺到她是很尊重和喜歡這位老首相的。我從書中讀到過,溫斯頓·丘吉爾是女王父母的朋友,當她還是小姑娘時,就曾坐在他的膝頭玩耍。女王加冕之后,溫斯頓·丘吉爾是她經歷的第一位首相,相互信任有加。
溫莎城堡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王室博物館,這里的一幅幅油畫、一個個陳列的展品,記錄著歷代王室的人物和生活片段,而女王幾乎對每個展品背后的故事都了如指掌。有一塊掛毯,過去只聽導游說過是戴高樂所贈,女王卻能清清楚楚地記得他是在何年何月、什么場景下贈送的。我過去參觀溫莎城堡博物館時,注意到一個角落里有對銅雕小天使臺座,看上去像現代物件,和周圍的展品不大和諧,這次正好問問女王。她臉上露出點兒頑皮的笑容說,這是她在一場拍賣會上買的,當時很喜歡,后來沒有合適的地方放置,就擺在這兒了。
女王的記憶力驚人,對墻上油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都能夠清楚地說明那是誰,在什么年代發生了什么事。我禁不住問:“您怎么會知道得這么多、這么細呢?”她看著我,略帶懷舊地說:“當我還是蹣跚走路的孩子時,祖母就經常帶我來這里,讓我抓著她的裙擺,隨她走過這些地方,聽她講那些先人的故事?!?/p>
進入書房,女王為客人們準備的驚喜讓當天的活動達到高潮。在圍成四方形的桌子上,女王細心地從自己的收藏里面為每一位客人找出了相關的物品并擺放出來。
例如,比利莫瑞亞勛爵是啤酒品牌“眼鏡蛇”的創始人。女王小時候正逢啤酒廠在英國興盛起來,有人做了一套酒廠微縮模型送給她——比黃豆大不了多少的“酒桶”一排排地陳列著,廠房、生產線、品牌商標都和真的一樣。今天,她把這套模型擺放在這里,讓客人們在欣喜之際,也對時代的變遷感慨萬分。
與澳大利亞高專達特先生相關聯的是一本手繪的澳洲風情博物志,是女王訪問時獲得的禮品。
為我陳列出來的是兩年前我遞交國書時贈送給她的禮物——復刻版《欽藏英皇全景圖典》中的建筑篇。旁邊還有一部維多利亞女王的日記,打開呈現的這頁記錄了1879年1月17日這一天,即將離任的中國第一位公使郭嵩燾攜夫人梁氏赴奧斯本宮,向維多利亞女王辭行。日記里有一段對郭夫人儀表和服飾細節的描繪:
午餐前,我接待了中國公使的夫人……她身材嬌小,著中式旗袍,在房間里也一直披著一件毛皮披肩。她除了頭戴簡單飾物,幾無其他首飾的裝點。雖然他們是坐敞篷馬車來的,她卻沒穿外套。她有一雙傳說中的三寸金蓮。馬格爾尼先生在一旁為她翻譯,她顯得很高興……
郭嵩燾在《倫敦與巴黎日記》中亦用寥寥數語記錄了光緒四年臘月廿五日這一天,他與夫人如何向當時的英國女王辭行,女王尤其關照他的夫人:“初見家室,相與慰勞,告以遠方勞苦,必得少坐飲食?!惫誀c對女王表示感激:“中國婦女無朝會之禮,所有盛典概不敢與,今旦夕回國,以私接見,得蒙賞準,實是感悅?!边@應該是對19世紀出現在外交場合的中國女性的難得記錄了。
我們欣賞完這些特殊的展品,就開始參觀圖書館。這里被各種圖書和物品堆滿了,書架排列得很密集,沒有多少穿行的空間,如果兩位客人迎面碰上,需要各自側身讓行。里面的書散發出歷史的味道,一部部大厚殼的書背上,燙金的書名多是漂亮的古體。我背著手在里面慢慢走、細細看,避免去觸碰任何東西,唯恐驚擾了哪位古人的靜思。
夜游溫莎城堡的行程結束了。女王走在前面,我緊隨其后。畢竟是80多歲的老人,走廊中有幾處正在修繕,我覺得應該主動照料一下。不想她步履輕盈,我都得快步才能跟上。她讓我叫后面的人快點兒跟上,用了一個生動的短語“boots them out”,字面意思是“用穿靴子的腳把他們踢出來”,還在長裙下面做了一個踢腳的動作。我笑著表示領會,提高嗓門向后面的人喊了一聲:“This way please。”(請往這邊走。)我在與女王的談話中學到的另一個短語是“flown the nest”,是她談到成年的孫輩時,說他們都“像小鳥一樣離開了窩”。這時的女王更像一位祖母,沒有了那些正式的辭藻,用通俗而又詼諧的家常語言絮叨著一些瑣事。
她付出整整一晚的陪伴,講述自己國家的歷史和祖上的故事,毫無保留地與我們分享這座她自幼居住的城堡中的珍貴私人記憶,以此向每位客人和他們所代表的國家表達友好。這樣的夜晚令人難忘。
外交禮儀是服務于外交目的的,旨在創造一個讓人感覺舒適和恰當的環境進行談話和交流。而外交的終極目的是解決問題。人與人的交流和了解既是開展外交的內容,也是推進外交的基礎。因此,那些看似平靜、隨意的你來我往,恰是日積月累構建國際人脈和關系網絡的絲線。
回到房間時,已經是夜里十一點多了。弗雷澤和喬安妮見到我們,立刻從門內迎上來,看樣子已經等了一陣子,這讓我和老郝感到有點兒意外。再看套房里面被他們收拾得干干凈凈,不僅寢具備妥,換下來的皮鞋也被擦得锃亮。
他們詢問,是否還有需要做的事情?我們表示感謝,請他們早點回去歇息。
“那么,二位明天早上想喝點什么,咖啡還是茶?”喬安妮問。
我有點兒納悶,不是去餐廳吃早餐嗎?
她解釋:“我是說,剛起床的時候?!?/p>
我和老郝選擇了紅茶。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大使衣櫥:外交禮儀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