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稻社是野性和馴服之地。在地圖上,你無法為它定位,它自有一片氣場,流動在武夷山的群巒幽谷中。這里梯田盤桓,村屋閑靜,朝夕云霧升騰,陽光透過綺云撫摸碧山。問稻社的主人張挺一身精銳之氣,獨行于山間。捕稻花魚,腰腹緊著渾厚之力,手法輕靈敏捷。割高山冷水稻,背上繃著農夫體魄,隨山勢起伏。在無界泳池翻騰,流線優美,圓順自如,當他倚在水邊,斜陽點染雙眼,有懷舊的遠意。他的人生已進入河流的平闊地帶,但他仍在尋找浪頭,這個浪并非起于時代,而是來自他的信念,他相信腳下的土壤、碗中的米飯、身上的氣節,以及由此生長的傲然自得的農耕文明。
多數時候,張挺只是精心照料他的問稻空間,拖地、洗衣、做飯,遠近朋友疏疏落落玩到此處,與主人屋檐下觀風聽雨、飲酒喝茶。這個空間取形于梯田的曼妙弧度,獨坐山頭,遠看有天外飛來的氣勢。一段U形黑色坡屋頂,勾連校舍改造的房屋,帶出氣韻連貫的廊道,六棵秀挺的杉樹分于兩側,拔向天空。從高處看,建筑以豁然張開的懷臂,將青山和院落攬入心胸。山腰時有白云浮動,與坡屋頂的深邃之黑,院中碎石的赭紅鐵色,杉樹的清平翠色,合成悠遠高古的仙家風度。登上屋頂,踩上石墨、小石子、水泥沙融合的涂層,有磨礪意志的腳感。
呂達文是張挺交付信念的建筑師。過去五年,他和張挺以兩個男人充滿張力的合謀,賦予問稻社一身硬骨和一腔深情。他言語簡練,不避鋒芒,情義富于生活的顆粒感,酒后帶著少年醉態,豪氣而迷惘。他的創業是孤勇者的勵志故事,在那個充盈著機會的年代,他以出眾的內蘊和優秀的服務能力,在內地拓開一片屬于自己的藍海。他是善于傾聽的人,能夠聽取對方的言心和言外,轉化變化,帶出意想不到又情理之中的回應。問稻社的設計構想和建造難度只需看那盤山道路,彎彎繞繞,海拔600米,從山下驅車登頂需要40分鐘。5年的設計實施,思想交鋒,意見磨合,用張挺的評價:“我知他的玲瓏,他懂我的堅持。”
無界泳池最讓人釋放和沉浸。它以懸挑向青山依靠,山上竹枝搖曳,勾勒風的形狀。泳池圍合出一個明澈的圓鏡,與坡屋頂在俯仰間產生形式呼應,又有色彩和意境的對比。深夜,泳池透出瑩瑩綠光,霧氣彌漫,深秋的武夷山區沒有想象的蟲鳴如沸,夜靜不同尋常,能聽見山嵐流動的輕響。人類耕作千百年,早已將眼前座座大山壓制,馴化成萬千道心平氣和的梯田。然而,過去數十年的人口遷徙和城市化,迅速掏空了山區勞動力,人煙變得稀薄,山氣獨占四野。
他最初只是從攝影中看到山頭廢棄的學校,有舊相識之感。當他登上無名山頭,眺望廣袤梯田,人類改造自然之功讓他震撼,田園荒蕪又令他惋惜。他決意重振農耕,哪怕只身前來,這里至少遠離是非,他可以自由地創造和實踐。
太陽漸弱的午后,張挺帶隊爬上一個叫鯉魚丘的山頭。這里綿延著厚厚的金色稻穗,遠山疊影,淡藍幽微,與金色相襯顯得淡泊。眼前的稻子正待收割。50歲之前,張挺從未種過地,一切都要重新學。他的前半生在航運事業中兌現了時代紅利,潮水退去,他笑自己身無長物,只能歸于田園。不過,他的田園絕非陶淵明式的草盛豆苗稀,他有一套高標準,源于母親身為農業大學高材生的素養,他要喚醒東方稻作的內力,精耕細作,讓稻米富含珍貴的品質。
張挺用一桌滋味醇厚的粵菜招待遠方來的朋友。菜肴盛放于手藝感十足的器皿,這些形態質樸、紋理生動的碗盤,與煲仔飯、鹵水鵝、牛筋腩、豉汁排骨混在一起,透著人間造物的駁雜美感。用日本民藝運動的發起者柳宗悅的說法,物的美,不需要拋開事去獨立欣賞,美食和美器,連同美妙情境,可以融在一起觀看。他也會抱怨人們太專注菜肴,放縱口腹之欲,對一碗米飯失去了鑒賞力和敬畏心。數年來,他在武夷山“南茶北米”的信念驅使下,不斷試種優質稻種,如今畝產量不算大,顆顆晶瑩飽滿,散發氤氳米香,優先獲得了女兒愛吃的點贊:“有牛奶味。”他希望這種堅持嘗試終有收獲的感受,能夠傳遞給年輕人,吸引他們回鄉,煥發農耕活力。
呂達文同樣從女兒的反饋中汲取了信念。雖然事務繁多,他要求自己必須周末陪女兒做菜,用不同方法剝開一顆大蒜瓣,擺放一盤美好又讓人垂涎的食物,女兒的靈巧、大膽讓他愈加溫柔、開放,對細節有了更多微妙感知。他的手機中藏著自己創作的種種繪畫,大量形式探索,恣意觀念表達,為藝術之心提供了機會。他的建筑讓人感嘆其精彩的秩序和有機的變化,于抽象整體之中融入感性的局部和鮮活的奇筆。問稻社的高墻,英挺粗獷,卻以虛接的方式營造出松快通透。在起居室中央,一整面竹竿倒模的水泥背景,節奏起伏,為寧靜村舍植入波動樂感。巨幅玻璃折疊門,將世俗的熱絡攏入光的舞臺,與孤清夜色隔開。這些情緒細節,或許正源于設計者多面的體察和挖掘。
午夜,雨水順著檐口淌落,屋頂的玄妙弧線,鋼構的硬朗直線,雨簾的柔曼垂線,交織唯美。正如西班牙藝術家高迪所言,直線屬于人類,而曲線屬于上帝。曲直相應,讓這座建筑富于硬氣而不失彈性。同樣,野性和馴化是人生的一對彈性辯證。從問稻空間探入問稻社,是建筑激活社群的一條哲思路徑,它反向思索現代人如何在經典的文明模式中安分扎根,守護一己之長,結交志同道合之人,抒發敢做敢為的野逸之氣。莊子說,乘物以游心。乘物和游心,是進入自由狀態的兩個端點。躬身稻作,潛心設計,投入事業,經營日常,在物的領域深耕細耘,馴化自己成為泥土的伴侶、材料的知音、技藝的摯友,更有機遇在精神世界昂揚自如。
呂達文酣然入睡,翌日又將奔赴另一現場。張挺在明燈與暗夜交界處收拾茶桌,擦拭杯盞,將一日熱鬧抹凈。他拒絕幫手,要借干活消消醉意。作為問稻社的主人,他志向精專,不辭修行雜糅,只為呈現理想生活的真實歷程。時代變遷,人常有少年子弟江湖老的慨嘆,可在他身上,明明白白,青山依舊在,明月何曾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