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4年12月9日,在2024年度河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河南農業大學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再次成為全場焦點。會上,河南農業大學榮獲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以及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項等眾多獎項。本組報道通過對郭天財教授和獲獎人員及團隊的深入采訪,全面報道河南農業大學長期以來在政策支持、平臺建設、團隊培育和科研誠信等方面的強力舉措及其成效。
近年來,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和技術革命的加速推進,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作為一所歷史悠久且具有深厚學術積淀的高等學府,河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河南農大)積極順應國家戰略部署,牢牢把握時代脈搏,不斷探索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發展路徑。從最初的糧食增產到現代農業技術的研發,再到如今面向未來的智慧農業布局,河南農大始終站在農業科技前沿,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立足國情,聚焦重大需求,精心凝練科研選題
只有緊密結合國家和社會的需求,才能使科研工作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河南農大長期堅持“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圍繞這些方向開展高水平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例如,在農作物遺傳改良方面,針對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學校集中力量攻克抗病蟲害、耐逆境等關鍵課題,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2024年,河南農大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94項,獲批87項,其中包含1項國家優秀項目,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新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2項、課題7項,成功申報多項省級科技專項,全年累計到賬縱向科研經費達2.5億元。
推動重大科研平臺建設,賦能新質生產力
為了更好地支撐科研活動,河南農大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構建了一系列高能級科研平臺。“小麥玉米兩熟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組建,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轉建工作穩步推進,象湖實驗室籌建方案撰稿及論證工作高質量完成,協同完成龍湖現代免疫實驗室的建設和啟動工作。此外,學校新增農業農村部速凍米面及調制食品加工技術科研試驗基地等4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完成了多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的考核驗收工作。這些大平臺不僅為科研人員提供了良好的實驗條件,也為跨學科合作創造了有利環境。
“引育”并舉,激發人才新活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最寶貴的財富。為此,河南農大始終堅持“引育”并重的原則,一方面積極引進國內外頂尖學者加盟,另一方面注重內部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為了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比如,《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團隊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團隊的目標任務和考核指標,并給予建設經費支持,既提高了青年教師們的工作熱情,又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協同作戰。不僅如此,學校還定期舉辦各類培訓課程,幫助新進教職工快速融入集體,提升業務能力。《河南農業大學關于進一步做好科技成果獎培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則系統地規劃了一流學科創建與一流成果培育工作,確保科技成果貫穿于科研管理全過程。據統計,僅2024年,河南農大就入選國家“優青”1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河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1人,新增高校科技創新人才6人。同時,學校評選出優秀校級科技創新團隊28個,獲批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4個,為科研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弘揚科研誠信,營造良好學術氛圍
河南農大高度重視科研誠信建設,將其視為科研工作的生命線。學校及時發布國家有關科研誠信政策規定和典型案例,利用多種媒介宣傳科研誠信要求。具體措施包括:在研究生導師培訓、新進教職工入職培訓、研究生新生入學教育大會上作科研誠信專題報告;發放《科研誠信與學術規范手冊》和《科研試驗原始數據記錄本》;依據《青年教師學術沙龍實施方案》,連續組織30期青年教師學術沙龍,共有130名青年教師進行課題匯報,不僅開闊了師生的科研視野,也進一步強化了科研誠信意識。
同時,河南農大積極搭建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平臺,鼓勵師生參加高水平學術會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2024年,范國強教授主持完成的“速生抗病泡桐良種選育及產業升級關鍵技術”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時隔5年再次實現國家科技成果獎勵的重大突破。同年,劉文軒教授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實現三連發,在小麥抗白粉病基因克隆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這些成就不僅是個人努力的結果,更離不開學校提供的廣闊舞臺和支持體系。
河南農大之所以能在科研領域屢獲佳績,離不開學校對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視和系統規劃。從科研選題的聚焦到高層次人才的引育,從科研平臺的建設到科研誠信的維護,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農大人的智慧和努力。未來,河南農大將繼續秉承“弘農愛國、厚生豐民”的校訓精神,不斷創新進取,為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科技強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