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遠公話》是敦煌藏經洞出土的一篇話本小說,是敦煌話本的代表作,它講述了高僧慧遠舍俗出家,以講經為業,償還宿債,最終證得大道的故事。該話本的創作主要受當時佛教思想和民間文學發展的影響,話本中體現出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對研究唐宋時期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以《廬山遠公話》為研究對象,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與敦煌話本的特點,探討各類文化的交流融合對《廬山遠公話》創作與發展的積極影響。
《廬山遠公話》是唐代敦煌寫本中借僧人事跡宣揚佛教思想的話本,它的藝術特色鮮明,文學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其文本以唐代儒釋道三教交流為大背景,體現了當時主流思想文化的交融與互鑒。
《廬山遠公話》文本概況
《廬山遠公話》現存一本,藏于英國倫敦博物院,編號S.2073,最早收于日本《大正大藏經》中,因原文“進旨”以下595-611行的筆跡與前文有異,疑似出自不同人之手,編者便將“進旨”以后的部分視作一篇獨立的文章,將全文拆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擬題為《慧遠外傳》;第二部分擬題為《進旨》。經王重民、向達等人輯錄修正,并采用原題《廬山遠公話》,又收錄于《敦煌變文集》中。
在敦煌文獻發現的眾多說唱文學作品中,《廬山遠公話》是唯一在原卷題目中明確標明為“話”的文本,也是敦煌文學作品中篇幅最長、最典型的話本?!稄]山遠公話》全卷近一萬九千字,無破損,末尾尚有余紙,話本以“菩提般若,用作抅(勾)欄;金剛蜜(密)跡,已(以)為(中缺)”結尾,可知原抄結尾還有部分內容未抄完。話本末尾注明“開寶伍年張長繼書記”(972年),公元972年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期,在敦煌為曹氏歸義軍政權曹元忠統治時期。
創作年代早于抄本年代,所以《廬山遠公話》的創作和流傳時間應在972年以前。而當前學界關于廬山遠公話的創作年代主要有以下兩種意見:一是認為創作年代早于中唐時期。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一書中認為:“又唐代關于遠公神話甚多,但可分二類:一為遠公上生兜率,一為立社期生凈土。中唐以前,彌勒似猶見奉行,故彌陀派著論嘗辟之?!痹挶局薪Y尾情節為遠公歸依上界,正與湯用彤認為話本在中唐以前就被創作出來并且廣泛流傳的觀點相合。二是認為創作年代與抄寫年代相近,約在唐末五代。周紹良《敦煌變文論文錄》和程毅中《唐代小說史》都認為《廬山遠公話》作為相對成熟的話本作品,很可能是唐五代時期的作品。
筆者以為《廬山遠公話》作于晚唐時期的可能性更大。首先,《廬山遠公話》說話藝術成熟,以口語化敘述為主,其語法現象主要出現于晚唐時期。其次,《廬山遠公話》的敘述語言呈現出向宋代話本小說通俗化口語過渡的特色,以說書人的口吻講述故事,表現出話本面向眾人的語言特點,由此說明《廬山遠公話》與宋代話本創作時間上較為相近,創作于晚唐的可能性更大。再次,宋元話本的體制結構一般由四個部分組成:題目、入話、正話、篇尾,話本開頭以一段話引入,以一首詩結尾,中間常穿插詩詞韻語,《廬山遠公話》便具有這樣的特征。最后,俗講、偈頌等佛教專用術語在唐五代時期流行,作為佛教講述經書典籍的方式被寫入話本中。據現有史料來看,“說話”藝術在隋唐出現,唐末達到成熟、完備?!稄]山遠公話》情節錯綜復雜,內容波瀾起伏,矛盾沖突激烈,且故事連貫嚴謹,作為民眾宣講的底本若達到這樣成熟的文學創作水平,其當作于晚唐時期。
《廬山遠公話》的故事構成
《廬山遠公話》主要講述了慧遠在廬山和東都修行講經償還宿債,最終歸依上界的故事?!稄]山遠公話》以慧遠去往廬山和離開廬山為故事的轉折點,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慧遠為尋求佛道,告別師父旃檀,擬訪廬山;第二部分由眾山神為慧遠開辟寺廟、錫杖出泉、潭龍聽經、水火不侵、地神報信、白莊搶劫等多個故事構成;第三部分則講述慧遠被白莊賣給崔相公為奴,改名善慶,并和徒孫道安在福光寺斗法之事;第四部分講述晉文皇帝將慧遠供養在大內都城,最后慧遠回到廬山,乘船升天的事跡。若將話本中的故事與歷史記載一一對照,便不難發現歷史上所記載的慧遠與話本中的慧遠形象大相徑庭,現實中的慧遠追求靜謐隱逸的山水生活,在廬山潛心修行三十年,而話本中的慧遠卻被賊人擄走,遍游州縣,在繁雜喧囂的世俗中講經斗法。話本奇幻色彩濃郁,虛實難辨。
《廬山遠公話》是線性敘事,遵循時間順序和因果邏輯。故事開始慧遠向師父道:“積載年深,學藝荒無(蕪),自為(謂)愚鈍,今擬訪一名山,尋溪渡水,訪道參僧……”于是慧遠出游尋訪,前往廬山,以慧遠夢到前世今生的因果報應為中心展開了一系列的奇幻故事。故事高潮是慧遠與徒孫道安斗法,之后皇帝得知慧遠大能,再三邀請慧遠進宮供養,又過數年,慧遠乘云回到廬山修行悟道,最后慧遠“造一法船,歸依上界”,功德圓滿。話本層層推進,故事跌宕起伏??梢钥闯?,《廬山遠公話》是一部情節生動曲折、人物形象飽滿、故事單元豐富的文學作品。
多元思想的交融與發展
《廬山遠公話》主要論述了佛教四生十類、八苦交煎、因果報應等思想,但在佛教思想外,還引用許多道教的神仙故事,糅合了道教以及儒家關于生命、世界和宇宙的理念?!稄]山遠公話》中有許多儒釋道三教詞匯,這些詞匯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內容和特點,或可一窺話本中儒釋道文化的融合現象。
首先,《廬山遠公話》融入大量的道教思想,展現了佛道文化的融合。話本在講述眾神建造寺廟的故事時,山神曾說道:“我從無量劫來,守鎮此山,并不曾見有僧人來投此山,皆是與我山中長福穰(禳)災?!薄伴L福禳災”即祈福消災之意,東漢以前就有“求福而禳災”,道教吸收繼承古時禳災觀念并結合五行、卜筮之術發展為各種各樣的禳災轉禍法術,為國家帝王和尋常百姓消除災害。文中又云:“與我點檢山中鬼神。”“山中鬼神”所指大多為山神、土地神等道教神仙,它們是人民信仰的地方保護神,話本中山神“點檢”道教神仙為慧遠造寺實際上是促進民眾對佛教和僧人的親近和認可,完善慧遠神化事跡以抬高佛教。話本中召喚鬼神的記載如下:“樹神奉敕,便于西坡之上,長叩三聲,云露(霧)斗暗,應是山間鬼神,悉皆到來。是日夜揀煉神兵,閃電百般,雷鳴千(鐘)種,徹曉喧喧,神鬼造寺”。《太乙火府奏告祈禳儀》:“(召四將)上清有敕,速召雷神。直壇四將,火急摧傾。五岳四瀆,各聽威聲。關召速降,各列宮庭。奉符用命,面奏玉清。急急如大赤天帝敕。天丁天丁,地靈地靈。陰陽交合,雷部現形。謹召開壇聽令,高、陶、崔、趙四大天將,速至壇所疾?!痹诘澜谭ㄐg中召喚鬼神時需下達敕令,引起天地變化后鬼神迅速響應并執行命令,這與話本中召喚鬼神的方式相似,可見話本對道教文化的借鑒。此外,話本借用了一些道教故事中的神仙名、人名,如“土地靈祇”、道家所崇拜的掌管天地萬物的至高神靈——“萬象”,同時還使用了許多道教的專業術語去解釋佛經概念中晦澀難懂的部分,如話本中慧遠講經時提到人身體的五臟六腑,“五陰之內,七孔常流,內懷糞穢之膻腥,游血骨外……所欲皆從三寸氣生,是三毒之苗,五臟五欲之本”。
其次,話本體現了儒佛文化的融合。佛教與儒家思想的融合在話本中有五處體現:一是“精舍”含義的轉移?!熬帷币辉~有諸多含義,第一指講學的學堂;第二指儒家講學的學社;第三指道士、僧人修煉居住的場所。在《廬山遠公話》創作流行時期,精舍已經指出家人修煉的場所,如唐韋應物《龍門游眺》:“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倍茄壘S護的孝道觀念,儒家有言:“夫孝,德之本也”,可見孝道是德行的根本。話本中說慧遠舍俗出家,其弟惠持在家侍養母親,此處特意寫明對母親的贍養是有深意的,體現了佛教對儒家思想的吸收并以此證明佛教的孝道觀是與主流思想相合的。話本中慧遠離家前安排好了母親的養老之事,既有助于打消民眾信仰的顧慮,使更多人向往佛教,還有助于樹立佛教榜樣,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支持。三是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話本中遠公說:“若要賣賤奴之時,但將往東都賣得”?;圻h在剛被擄時還常以“貧道”自稱,之后便一直自稱為“賤奴”,后來被皇帝供養時稱“臣僧”以自降身份,可見儒家的尊卑等級觀念對佛教眾生平等理念的影響。四是話本中的“儒童說五典,釋教立三宗”。其中的五典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指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典,《十三經注疏》云:“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薄暗洹奔础敖洝保隇槿寮业奈宀拷浀洌骸对娊洝贰渡袝贰抖Y記》《周易》《春秋》,此五經是儒家學習和傳承的主要經典;一個是指五種人倫關系的品行規范,“五典”即“五教”。孔安國于《尚書·堯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下云:“五典,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彪m然五典有兩種不同的釋義,但都與儒家思想有關?!稄]山遠公話》引用“五典”一詞與佛教的“三宗”對舉,借儒家文化內容來抬高佛教三宗的意味明顯。五是在慧遠身上體現出的“誠信”思想,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報應和儒家思想里的誠實守信在慧遠身上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圻h承擔責任,遵守約定并甘心為奴,此為守信;慧遠言行一致,隨賊人奔波之時仍堅守佛法,整日念經誦佛,此為心誠。慧遠是僧人,其身上表現出的儒家誠信正說明了他對儒家思想的吸收,亦是話本對儒家文化的吸收。
話本將道教、儒家思想融入佛經俗講、佛教故事中,是一種創新的文化融合方式。話本中的詞語、句子不但分別表現出了儒釋道的文化理念,同時也有對于三者義理的探討,這都體現出儒釋道思想在《廬山遠公話》中的交流融合。
作為敦煌話本的代表,《廬山遠公話》以慧遠、道安等名僧的歷史故事為基礎,采用虛構和現實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具有高超的藝術水準。話本語言運用成熟,具有大眾化、通俗化的特點,同時,佛教文學的藝術形式與內容也融入其中,與儒家思想觀念和道教理論學說相結合,可見《廬山遠公話》所體現出的復雜文學藝術特點。儒釋道的共同作用使得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文學作品中融會貫通,為《廬山遠公話》文學內涵的豐富奠定了基礎,對中原話本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作者簡介:
屈玉麗,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張雅慶,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為敦煌文學;齊嘉銳,任職于塔里木大學科研處,文學學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敦煌寫本所見東西方文學交流研究》(編號:19CZW031)、天山英才項目《敦煌吐魯番文獻與中印文學交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