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開辟后,越來越多的香料經過使節、商人等的傳播,逐漸進入了中國,其中尤以漢唐宋時經過絲綢之路傳入的香料數量大且種類多。因其在治療疾病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所以被大量應用在保健飲食制作上。對推動醫療保健飲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后世醫學發展奠定基礎。
事實上,在絲綢之路開辟之前,東西方飲食交流就由來已久,自張騫鑿空西域以來,交流更加頻繁,香料更是其中的大宗貨物。這些香料不僅豐富了漢代以來中國上流階層的物質和文化生活,也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大量外來香料及藥物的傳入,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物質文化,在享受到豐富物質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養生飲食。
漢唐宋時域外香料在養生飲食上的" " " " " "具體應用
香料因其具有特殊的香味,古代中國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些香料,并將其用在了烹調食物、釀造香酒等食物加工業上,如先秦時期源自楚國的文獻《楚辭》就曾記載將桂皮泡入酒中制成桂酒,將椒類泡入酒中制成椒漿。除此之外,諸如姜、茴香等本土香料多用于食物增香調味中。此后,域外香料的傳入使中國的飲食文化逐漸豐富。
一、香藥酒
椒屬可以用來釀酒,前文中已經提到先秦時期古代中國人使用本土生產的椒類制作的椒漿,陸上絲綢之路自開辟后,域外的胡椒東來也自然而然地被中國人作為一種制作香酒的原料,最早記錄胡椒酒的是晉代張華所作的《博物志》中:“椒酒法:以好春酒五升;干姜一兩,胡椒七十枚,皆搗末;好美安石榴五枚,押取汁。皆以姜、椒末及安石榴汁,悉內著酒中,火暖取溫。”胡椒酒是以胡椒作為主要原料,并且為了使酒品嘗起來帶一些水果的香氣,還特意加入了石榴這一同樣經過絲綢之路而來的水果。作為一種香料酒,既可以用火為其加熱后飲用,也可以冷飲。飲用胡椒酒具有溫中下氣的作用,如果覺得身體有不適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根據自身情況飲用胡椒酒。對于制作胡椒酒的胡椒、姜和石榴的原料數量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增減。胡椒酒也被稱為篳菝酒。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榷酒制度時興時廢,對于酒都有著非常嚴厲的管轄制度,除了世家貴族,平民百姓很難享受到酒,因此隋文帝在建立隋朝后決意進行酒稅改革,廢除了榷酒制度,在制度上保證了開放酒禁。《隋書·食貨志》記載:“先是尚依周末之弊,官置酒坊收利,鹽池鹽井,皆禁百姓采用。至是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遠近大悅。”唐后繼續依循隋制,開放酒禁,免收酒稅,促進了釀酒技術日益發展,酒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加上唐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日漸興盛,多種東南亞的香料進入中國,釀酒匠人將其運用到制酒上,制成多種香料酒,比如三勒酒,顧名思義,三勒酒就是原料為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制成的酒。三勒酒經過絲綢之路來到大唐,李肇在其《唐國史補》中記載了三勒酒的來源:“酒則有……宜城之九醞,潯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酒,法出波斯。”在唐朝三勒制成香酒之前,三勒主要是用在了藥材制作上,所以三勒酒也具有了藥性,可以起到健胃消食、解暑祛瘟的作用。不同于一般的美酒,三勒酒因為其制酒方法源自西域,且原料也大多自域外而來,酒本身就帶有了一種神秘的異域色彩,并且因為原料遠道而來獲取本就不易,更加使飲用三勒酒本身就是一種達官貴人才能享受到的,成為身份與地位的象征,這也是三勒酒成為當時長安的名酒,世人皆爭相飲用形成自己獨特酒文化的原因。唐順宗時,還有一種龍膏酒,據蘇鶚《杜陽雜編》記載:“龍膏酒,黑如純漆,飲之令人神爽。此本烏弋山離國所獻。”雖然據向達先生在其《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中考證,烏弋山離國本是漢朝時存在的一個西域國家,在唐時已經不存在了,但也不能就此否認龍膏酒的存在,蘇鶚的書中記載了這樣一條信息:“才人常用煎澄明酒。其酒亦異方所貢也,色紫如膏,飲之令人骨香。”事件發生的時間為唐武宗會昌元年,這種酒的顏色和口感和龍膏酒基本一樣,加之是由西域國家進貢而來,可能是與龍膏酒是同一品種。所謂龍膏,在上文對龍腦香論述中已有分辨——根據龍腦香樹的肥瘦,將其出產的香料劃分為龍腦香和婆律膏。唐朝時,西域的大食國、東南亞的西海律等國都曾進貢大量的龍腦香,具備制作龍膏酒的原料條件,所以龍膏酒可能就是由龍腦香和婆律膏制作的香料酒。南唐時又根據龍腦香產生的脂油混合美酒形成新的香料酒,《續博物志》和《艷異編正集》中都記錄了一名姓耿的先生重新調制香酒的故事:南唐時大食國或南海諸國進貢來了大量的龍腦漿,皇帝對此非常珍惜,常常用美酒混合龍腦漿服用,這種酒香氣很大,且連日不絕。耿先生見了告訴皇帝:這種酒不是最好的,他可以制作更好的香酒。然后就取部分龍腦于細絹袋中并懸掛在玻璃瓶中,不久就過濾出如同清水般的龍腦提取液,混合美酒后,香氣更甚且大補益元氣。
二、保健食品
香料除了用于制作香料酒外,更多的是用在了食品烹飪的調味上。《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多種使用域外香料的食物,如胡炮普教切肉法:“肥白羊肉,生始周年者,殺,則生縷切如細葉。脂亦切。著渾豉、鹽、擘蔥白、姜、椒、蓽撥、胡椒,令調適。”制作胡炮羊肉時選用了不足周年的肥羊,將羊肉和油脂都切成細條,并使用了多種混合香料進行調味,其中就包括域外香料篳菝和胡椒,經過香料調味完成的羊肉和脂肪被填入羊肚中,然后置于剛剛燃燒完畢的火坑中,并用殘留余溫的灰燼覆蓋羊肚。待羊肉熟透后,香美異常,不是用水煮或者火烤可以比擬的。在胡椒傳入之前,古代中國人就已經使用本土所出產的椒類為食物進行調味了,胡椒可能是作為一種本土昂貴的椒的替代品,從中國人賦予它的名稱——胡人的椒可以看出,胡椒和本土的椒都具有為食物調味的功能。在《酉陽雜俎》中將胡椒描述為形狀與漢椒類似,嘗起來比較辛辣,人們模仿胡人烹飪肉時會使用到胡椒。另外還有一種類似于當今新疆名吃馕包肉的食物也使用到了胡椒進行調味,據《唐語林》記載有一種名叫古樓子的美食:“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于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熟食之,呼為古樓子。”如此可見使用胡椒在胡風盛行的唐朝已經成為一種比較常見的方式。胡椒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調和羊肉中腥膻氣,并且還具有一定的養生功效。除了與肉類結合外,胡椒也被用在了清淡的食物中,宋代有一道精致的菜肴名字叫作雪霞羹,是用潔白的豆腐和紅色芙蓉花烹飪而成,《山家清貢》中記載:“加胡椒,姜亦可也。”豆腐和芙蓉本身無味,胡椒的加入可以給這道清淡的菜品增添別番風味。胡椒對于中國飲食具有非凡的作用。
因龍腦香比較珍貴且具有異香,也常常被用于制作食物中,在其原產地東南亞諸島,也經常被當地的貴族配合著檳榔食用。《云仙雜記》引用了《三賢典語》中的一道使用龍腦的菜品——龍腦煨芋頭:李華燒三城絕品炭,以龍腦裹芋魁煨之。擊爐曰:“芋魁遭遇矣。”芋頭是中國本土產物,因其含有豐富的淀粉,常被用來賑災和作為救荒作物,古代中國人會將芋頭置于火上炙烤后食用,將龍腦包裹芋頭后炙烤,則將芋頭的香味發揮到了極致,不過這也只能是富貴人家的烹飪方式,珍貴的龍腦可不會被輕易地用來包裹芋頭這種廉價的產品。另一道使用龍腦的則是清風飯,最先是出現在唐敬宗寶歷元年,皇帝下令夏日時在宮中制作清風飯,宋代陶谷的《清異錄》記載了清風飯的做法:材料是水晶飯也就是米飯、龍睛粉、龍腦末、牛酪漿,將其混合好之后放入金提缸中,然后垂入冰池,等待其冷透后取出食用。清風飯是當時消暑食物的上乘物。除了龍腦煨芋頭和清風飯之外,在古代中國的宮廷御宴中也有一道燕窩配龍腦的粥,被稱作會燕。
三、香茶
茶自被中國人發現使用以來,制茶也是處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從最初的生嚼生煮,到之后簡單的茶葉烘干等簡單加工,最后制作成茶餅。隨著絲綢之路開辟越來越多具有濃烈氣息的香料到來,也被古代中國人創造性地應用到制茶和飲茶上。唐代徐夤有首詩《尚書惠蠟面茶》,詩言:金槽和碾沈香末,冰碗輕涵翠縷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詩中提到了蠟面茶的飲用方法,將蠟面茶放置在槽中,用碾子碾碎,同時加入沉香,使茶帶有沉香的香氣。類似于這種在飲用前碾碎混合在一起的還有本土的麝香,丁謂在其《煎茶》中曾提到過使用麝香的飲茶方法。宋代時為了方便飲用,創新了香料的使用方法,不在飲用前使用碾碎混合,而是在制作茶餅時就加入龍腦香制成香茶。《北苑別錄》中記載:“初,貢茶皆入龍腦,至是慮奪真味,始不用焉。”同樣《香乘》中也記載:“龍腦香與茶宜:龍腦其清香為百藥之先,于茶亦相宜,多則掩茶氣味。”雖然龍腦香與茶非常適合,能夠增添茶的香味,但是如果加多了則會掩蓋掉茶本來的氣味,就被逐漸放棄了,當然這種珍貴的龍腦茶也僅僅是皇帝才能享用到的珍品。此外宋朝時還有一種香茶,用料更多,制作方法被記錄在《陳氏香譜》中:“上等細茶一斤、片腦半兩、檀香三兩,沉香一兩、舊龍涎餅一兩、縮砂三兩,右為細末,以甘草半斤剉,水一椀半煎取浄汁一椀,入麝香末三錢和勻,隨意作餅。”這種香茶使用了片腦、檀香、龍涎香等香料,使茶香氣更濃郁,用水沖飲的同時也可以直接咀嚼,起到清新口氣的作用。
茶原本就含有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成分,對于降低高血壓和膽固醇等疾病具有顯著作用,與龍腦香等香料的結合時具有更多香料香氣之外,還可以增大在養生保健方面的作用。
漢唐宋時域外香料在養生飲食上的應用意義
漢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路線的廣泛開放,中國與亞洲其他地區以及歐洲之間的交流日益加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與文化交換。其中,域外香料的引入,對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和養生實踐產生了尤為顯著的影響。這些來自遠方的香料,如胡椒、丁香、肉豆蔻等,不僅因其獨特的香氣成為烹飪中的寶貴調味品,用于提升食物的味道、去除腥味和增添香氣,使得古代的中國菜肴更加豐富多彩;同時,許多香料還因具備一定的藥用價值而受到重視,它們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被用來調和身體的陰陽平衡,促進健康,如胡椒就被認為具有溫中下氣、治寒痰等功效,肉豆蔻則被用于改善消化系統的問題。此外,香料在宗教儀式和社會交往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凈化空氣、象征地位和財富的標志。經濟上,香料貿易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商業活動和國家財政收入,與此同時,文化交流也隨之發生,推動了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和理解。可以說,漢唐宋時期域外香料的應用,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對生活品質追求的高雅情懷,更是中華文明包容性與開放性的生動體現,對后世的飲食文化和養生理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現代,雖然許多古老的香料仍然在使用,但它們的應用方式和文化意義已經經歷了轉變。今天的餐飲業和食品加工業對香料的使用更加科學和多樣化,旨在滿足現代人對口味和健康的雙重需求。同時,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香料的來源也更為廣泛,人們對香料的認知也更加豐富。從歷史上看,香料不僅是物品的交換,更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交流。通過深入了解漢唐宋時期域外香料的應用,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點,也能夠反思現代社會中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以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漢唐宋時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域外香料,在養生飲食上發揮了其特色,對促進當代的養生飲食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趙志碩,2001年生,男,山東聊城人,碩士,魯東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