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門診,我曾接診過幾位患者,在詢問病史時,他們表示自己平時不喝水,只喝飲料,這令我非常震驚。
水乃生命之源,我們從小就被父母叮囑要多喝水:感冒了要多喝水,嗓子疼要多喝水;在學校要多喝水,回到家還要多喝水……在父母那一輩人的眼里,水仿佛是包治百病的靈藥,“多喝點兒水”成為父母管教兒女的口頭禪。然而現實中,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覺得水淡而無味,不如市面上的飲料好喝。聚餐吃飯,很多人選擇點飲料,奶茶和咖啡也成為上班族的日常必需品。
總而言之,各式各樣的飲料正被人們大量攝入體內,甚至出現了前面提到的“只喝飲料不喝水”的人群。那么,今天我們就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看,人為什么要多喝水,而不是飲料。
喝水可助力身體排泄廢物
請將人體想象成一臺十分精密、高端的機器,這臺機器每天吃飯、喝水,攝入能量,這些能量被用來維持機器的正常運轉,如走路、跑步、工作應酬、娛樂消遣,甚至是思考。這臺機器同時會產生廢物,這些廢物中有些是有毒性的,不能長時間滯留在體內,需要適時排泄出去。攝入、消耗、排泄,最終達到相對平衡。
其中,排出廢物這一步驟主要是由腎臟完成的。如果說肺是一個超級空氣過濾器,那么腎臟就類似于一個超級液體過濾器,任何通過它的血液當中的廢物都可以被腎小球濾過膜過濾,形成尿液排出體外。這里有一個前提條件——要想將廢物過濾,必須首先要有足夠的水。如果體內水量相對不足,那么濾過率就會大打折扣,廢物不能被及時排出,就會留在體內,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
所以,大家說多喝水、多排尿對身體有益,這是有科學依據的。那么,喝水就一定優于喝飲料嗎?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是!
純凈水不含鹽、糖及其他添加物,不會給腎臟造成額外的負擔,只提供過濾所需的水源。而絕大多數飲料都添加了很多其他成分,最常見的就是通過添加大量的糖來提升口感,讓飲料變得更好喝。但是,這些成分無疑會給腎臟造成負擔,即腎臟要付出額外的努力來將飲料中的其他成分轉化為廢物排出體外。
千萬不能只喝飲料不喝水
人體有兩個腎臟,它的初始排毒能力是大大超過人體所需的。適量攝入飲料無傷大雅,因為腎臟的儲備能力是很強的。但是,千萬不能只喝飲料不喝水。
長期大量喝飲料,甚至只喝飲料不喝水,對腎臟而言就是增加了一個長期負擔。腎臟里的腎單位會逐漸死亡,不可再生,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腎臟的排毒能力逐漸降低,雙腎所具備的額外儲備能力也跟著逐漸減少,一旦低于臨界值,腎臟的過濾能力將不再能滿足身體需要,身體產生的代謝廢物不能被及時排出體外,越來越多地滯留在體內,隨著血液到處滲透,從而對各個臟器產生危害。尿毒癥就是指殘存的腎單位不足以排除代謝廢物,導致代謝廢物和毒素在體內積聚,出現水、電解質紊亂,從而讓人表現出一系列中毒的癥狀。
長期大量攝入含糖量較高的碳酸飲料,還會讓人產生蛀牙。這是人所共知的一個常識。除了傷害腎臟和牙齒,長期攝入飲料特別是含糖量高的碳酸飲料,對全身各個系統都可能造成傷害,比如導致肥胖,誘發糖尿病,特別是造成心腦血管疾病等。
飲料并非洪水猛獸,它能給人們提供情緒價值,讓大家得到一絲甜甜的慰藉。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過量飲用飲料,更不能將飲料當水喝,那樣就真的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心腦血管健康需要多喝水
人體70%由水組成,水在人體內扮演著多種角色:它參與細胞的代謝過程,幫助調節體溫、潤滑關節,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以及維持血液流動。對于維持心腦血管健康,水的作用尤為重要。很多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誘因之一可能就是水分丟失太多,且沒有及時補充。
首先,多喝水有助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預防血栓形成。血液中的水分含量對血液的黏稠度有直接影響。當人體缺水時,血液會變得黏稠,流動速度減慢,這會增加心臟和血管的負擔,增加心梗和腦血栓形成的風險。充足的水分攝入有助于稀釋血液,減少血小板聚集,從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其次,多喝水有助于維持血壓穩定。充足的水分攝入利于腎臟更好地發揮功能,促進代謝廢物的排出,維持體內水鹽平衡,特別是幫助腎臟排出多余的鈉,減少體內水分潴留,這對血壓調節有輔助作用。
第三,多喝水有利于血管健康。水可以幫助人體清除血管內的自由基, 減少氧化應激, 保護血管內皮細胞,預防動脈硬化。喝飲料也能補充一定的血液容量,但飲料里面包含太多人體難以代謝的物質,不能起到降低血液黏稠度和保護血管健康的作用。
起床后喝杯水
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晨起喝水的問題。人經過一整晚的睡眠,早上起來急急忙忙地出門工作或者送孩子上學,有時真是忙得顧不上喝水。但是,一整晚的睡眠會使人體處于一種相對缺水的狀態,這時腎臟急需大量的純水來保證對廢物的過濾作用。因此,早上起來是一天當中相對缺水的時刻。大家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喝一杯溫水,讓腎臟快速運轉起來,排出一整晚積累的廢物,喚醒身體,以便更有活力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中。
(摘自2024年第12期《大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