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導刊》2025年1月號刊發的《監督迭代 做實審計整改“后半篇文章”》一文,反映了九龍坡區人大常委會做好審計查出問題整改監督,為推動財政資金更好用在“刀刃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我還會想起在采訪中,一位基層干部說的話:“以前總覺得審計整改是‘交作業’,現在人大盯著改,才明白這是給老百姓‘交答卷’。”
這場始于2024年的監督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當人大監督的齒輪精準咬合審計整改的鏈條,財政資金的“沉睡賬本”才能真正轉化為民生福祉的“活水源泉”。
從過去“聽報告、舉舉手”的常規動作,到如今“四方聯動+明察暗訪+滿意度測評”的組合拳,監督的“牙齒”在三個維度上愈發鋒利:機制之變——“人大+審計+代表+專家”的四方協同,打破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限;流程之變——監督關口前移至審計報告形成階段,如同給整改裝上“導航系統”;參與之變——人大代表參與滿意度測評,讓整改成效有了“用戶評價”。
這種“專業視角+民生溫度”的疊加,讓監督既接“天線”又接地氣,也讓整改的“藥效”持續滲透。如EPC工程超支、醫療設備采購亂象等問題,均在“整改化學反應”中得以解決。
這些成效的背后藏著治理邏輯的轉變:當整改從“就事論事”升級為“系統治理”,單個問題就變成了制度創新的切口。正如《重慶市自然災害救災資金管理實施細則》,就因九龍坡調研推動了誕生的文件,將航空消防補助、應急物資采購等“模糊地帶”逐一明確,讓全市救災資金使用有了更清晰路徑。
這揭示出人大監督的深層價值:既要盯著“錢花哪了”,更要解決“錢該怎么花”。當九龍坡區人大常委會將共性問題提煉成政策建議,當基層實踐倒逼市級制度完善,監督便超越了地域界限,成為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器。
@凡寶困困:《公民導刊》2025年1月號刊發的《具體現實地落實人民當家做主》一文中,介紹了浙江省嘉興平湖市新倉鎮人大代表聯絡站“下樓出院”,推動人大工作向基層延伸。這種“向下扎根”的思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人大代表下基層與居民“當鄰居”,近距離聽民聲、解民憂,真正落實了人民當家作主,值得點贊。
@Deer大頭丸子:《公民導刊》2025年1月號刊發的《一所學校和一群學生 用川劇演繹小蘿卜頭的故事》一文讀起來生動有趣,也讓人非常感動。小蘿卜頭短暫的一生,都在牢房里度過,多么苦命的孩子。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竟然能用川劇進行演繹,本身就非常吸引人。這樣的形式,也讓我們更多人了解川劇、關注川劇,進一步傳承紅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