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一盞讀書燈,一身光和月,我沉浸在時光的夢里,憶往昔,看今朝,在古今交錯中,品書香之氣,聽萬物之美。
雁過有聲" 詩書傳家
每當走過小站小學,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曾祖父高伯勛。遙想120年前,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秀才是如何帶著他的三個兒子跨越半個中國,舉家遷徙到這座濱海碼頭城市的?他在穿越半個中國的時候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這些疑問大概我永遠都找不到確定答案,但我能確定的是,他像候鳥一樣越萬里重云而來,便再也沒有離開過,在這片土地上他受清政府之托,修建了小站第一所小學,開蒙授學,把桐城故里的百年文脈帶到了千里之外的這個小鎮。
世易時移,這所小學幾經修繕,一直靜默地矗立在小站這片土地上,迎來一代又一代求知的兒童。
崇德尚學,詩書傳家,這是曾祖父確立的家風。
我的祖父高和仁是他的長子,從小飽讀詩書,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隨曾祖父躬耕杏壇,執教小學,并在曾祖父去世后繼任校長,繼續教化一方。祖父性情耿介,因與國民黨政府理念不合,憤而辭去校長一職,
做了一名普通的音樂美術老師,用音樂書畫美育學生
心靈。
我的父親是祖父的第三個兒子,青年時代趕上“上山下鄉”,做了幾年知青。在那個艱辛的環境中,陪父親送走一個個春秋的是他手里的一本本書。后來國家恢復高考,父親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后,他選擇接續家族夢想,走上講臺,成為一名中學地理老師,為學生們講解祖國大好河山和人生的溝壑。
我的母親是個工人,雖學歷不高,但她喜愛文學、喜歡文藝、愛聽評書、愛看戲曲。我小的時候,她經常給我講戲文,她記性很好,常常把全篇的戲文背給我聽,我也因此迷上了戲曲唱腔中的合轍押韻,迷上了劉蘭芳、單田芳等評書大家的抑揚頓挫。每當夜晚降臨,昏黃的燈下攤開的書籍、收音機里飄來的評書聯播都是我的最愛,在物質貧乏的年代為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食糧。
潤物無聲,在他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心中讀書的種子悄然萌芽……
我愛讀,也愛寫。初中時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本《唐宋詩詞選》走進了我的生活。那本書不厚,黃色的封皮,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就是這樣一本薄薄的冊子,讓我瘋狂地愛上了詩詞。尤其感嘆,寥寥幾十個字,就能為讀者描繪無比豐富的畫面和意境,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國學詩詞之美讓我流連其中,不能自拔,經常提筆抒懷,以此慰藉自己的心靈。
自曾祖父以來,我家三代都是教育事業的耕耘者,獻身桑梓。內守樸忠,外修景行,這是他們自幼給我的教誨。于是,我在選擇職業的年齡時,理所當然延續了家族的夢想,站三尺講臺,樹一方人才。
祖輩們漸次隱于歷史風云的深處,他們像大雁一樣飛過歷史的天空,留下了自己的生命回響。而我這只乳雁,也決定展翅入長空,留下屬于我的痕跡。
我知道,是讀書讓我遇到、看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
乳雁試飛" 翙翙其羽
古人云:“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書讀得越多,便越能體會到讀書的價值。兒時讀書和寫作的習慣,于不經意間影響了后來的自己。無論是做語文教師還是德育管理者,繁忙的工作之余,我都會手不釋卷、筆耕不輟,只不過閱讀的范圍越來越廣,寫作的內容也越來越深。從最初的讀文字到后來的讀思想,讀書不但使我的心靈充實豐盈,更讓我在教師這個令人尊敬的崗位上越加自信與成熟,讓我常常覺得心界無限寬廣,我喜歡這種感覺。
作為一名教師,研讀專業書固然可喜,但絕不能僅限于專業書籍和教參,尤其是語文教師更應該用博識來淬煉自己從而影響學生。多年來,凡是我教過的班級,每堂課前五分鐘都要有講故事、背古詩詞、分享美文等環節,幾輪下來,學生的表達和寫作能力就有了明顯的提高。詩詞、隨筆、命題作文都是寫作形式;教室外飄灑的白雪、窗前盛開的海棠、走廊里辛勤勞作的清潔工,都是觀察和寫作的對象。我還把學生們寫的詩歌打印成集,每當看到他們手捧詩集時閃光的眼神,我知道,文學的種子已經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扎根、發芽。
當我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學生對文字、文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發現美、走近美的時候,學生的語文成績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可喜的變化。
后來身兼德育管理,面對紛繁復雜的學生問題,我也試著以讀書為切入點,營造閱讀氛圍、開展各種讀書活動。我還經常走到學生中與他們同讀一本書,共同分享讀書感受。我相信,愛讀書的學生總不會差,更相信水滴石穿的道理。于是,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入閱讀的隊伍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閱讀中讀出了快樂,找到了目標,明白了人生的真正價值。這一切讓我懂得教育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慢”的藝術,我們從眾多美麗的書本中拾取一粒粒種子,交給學生,也交給歲月,相信總會有涓滴成水、幼苗成林的一天。
我知道,是讀書讓我遇到愿用一生相守的事業。
雁陣凌云 同聲相應
多年教育工作使我深深明白,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可唯有一群人才能走得很遠。孤雁獨飛是一種勇敢,但眾雁高翔才能看到更美的風光。
幾年前,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桃李教師誦讀社”。緊張繁雜的工作之余,只要擠出一點時間來,我們就在一起交流最近的讀書篇目,分享自己的讀書故事,朗誦名家名篇,舒緩壓力,放松心情。我們的誦讀社還多次受邀參加區級演出。
如今,已成為一所高中校副校長的我,又在校內成立了青年教師聊書社,帶領一群初出茅廬的青年人一起讀書、聊書,由校內聊走到校外聊,自己聊也請區域內的資深教師聊。短短兩年時間,我們讀了幾十本書。在讀書與聊書中,我們碰撞著思想的火花,傳遞著積極的能量,提升了文化的內涵。視野打開了,心卻變得越來越安靜了,奮斗的目標也越來越篤定了。
我知道,是讀書讓我遇到一群有理想、敢追夢的朋友。
征鴻再起" 云帆海角
我和自己的孩子一直以來如朋友般相處,那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愛好——讀書。
從孕期開始我便關注一些國內外的育兒書籍,理性地分析書中的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他講故事、背詩詞、讀美文,走到哪里見到字就教給他讀。
有朋友對我說,孩子小時候是能背誦很多詩詞,但到上初中時就忘得差不多了,學習成績也不見得好,別白費功夫了。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讀書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家長不僅不能急躁,而且需要以身作則,陪伴共讀。我是這么想也是這么做的。常常他讀給我,我讀給他,讀完再簡單聊一聊感受,編一編情節。我們的親子閱讀一直堅持到他進入中學,之后的閱讀之路雖各有方向,但每每遇到好的文章還要分享給彼此,產生共鳴。
孩子就在這樣的一路陪伴中成長著,如今的他,健康、樂觀、愛好廣泛、學習優異。 我知道,是讀書讓我擁有了一個優秀的孩子,也讓家風代代相傳!
最是書香能致遠。昔日,曾祖父一輩履杖千里,扎根津門,傳道授業;今日,我躬耕杏壇,孕育桃李,服務社會。在津門這片沃土上,我將帶著祖輩的使命,賡續讀書星火,不忘育人初心!
(作者系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第八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