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隊,張隊,我是航飛一組陳思潔。我已抵達八面山目標攝區(qū),正在等待無人機起飛指令。”
“收到,收到,應急測繪空域使用權將于早上6時至8時開放,請按時作業(yè)。”
這是應急測繪隊員支援八面山搶險救災工作的場景重現。
2024年7月底,臺風“格美”帶著超強降雨襲擊多省。其中,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東部的資興地區(qū)多個鄉(xiāng)鎮(zhèn)發(fā)生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房屋倒塌,通信失聯(lián),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八面山瑤族鄉(xiāng),主干道S344省道的短短13千米路程上出現了69個滑坡點。
面對突發(fā)災情,一支專業(yè)的應急測繪隊伍迅速集結,如同災區(qū)上空的眼睛,用科技的力量,為應急救援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持。他們究竟有哪些“法寶”,又是如何利用這些法寶發(fā)揮關鍵保障作用的呢?
第一大“法寶”就是號稱“千里眼”的遙感衛(wèi)星。它們仿佛地球上空的“攝影師”,沿著不同的軌道給地球“拍照片”。當災害發(fā)生時,災期前后的衛(wèi)星影像會分別被調取出來,應急測繪隊員就像玩“大家來找茬”游戲一樣,通過比對前后影像發(fā)生變化的地方,迅速找出所有受災點的位置。
遙感衛(wèi)星雖然看得全、找得快,但容易受到天氣條件的限制。2024年7月26日至31日,由于資興上空云層持續(xù)覆蓋,衛(wèi)星拍攝的影像大多都不清晰,隊員們只能在云縫里尋找信息。
第二大“法寶”是被稱為“移動放大鏡”的航測無人機。這些小家伙不僅能指哪打哪,還能輕松飛到那些人力難以到達的高山和峽谷之上,用高清鏡頭記錄災害現場的每一處細節(jié)。它們拍攝的影像,分辨率甚至能達到厘米級,是當之無愧的“火眼金睛”。
通常無人機的電池續(xù)航只有30分鐘左右,無法滿足長時間的工作要求。為了彌補這個缺陷,第三大“法寶”即“鐵塔哨兵”系統(tǒng)出現了。“鐵塔哨兵”位于高高的通信鐵塔之上,搭載能實現360°旋轉和37倍變焦的高清攝像頭,能全天候實時監(jiān)控鐵塔周邊2~3千米范圍內的異常情況。你以為“鐵塔哨兵”只是“看”得久嗎?不!它還會“思考”,識別各種地質災害,實現視頻坐標和地理坐標的雙向轉換。
這就是應急測繪的三大“法寶”。它們相互支撐構建起“天空地網”一體化監(jiān)測體系,在八面山搶險救災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應急保障作用,彰顯了大國科技的智慧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