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哐當”聲哪去了
在生產技術和運輸條件受限的過去,鐵道線上采用的是分段鋼軌,每段鋼軌之間用夾板和螺栓連接,火車在通過軌縫時,車輪與鋼軌碰撞就會發出有節奏的“哐當”聲。
隨著我國軌道交通事業的高速發展,火車鐵軌借助特殊的焊接工藝由有縫變無縫,車輪與軌道的匹配得以優化,車輛隔音技術得以提升,“哐當”聲隨之遠去。高速鐵路在設計之初就采用無縫線路,電力驅動進一步降低了高速列車行駛時的噪聲,取而代之的是更安靜、舒適的乘車體驗。
露、霜、雪的區別
二十四節氣中,霜降、寒露和大雪等都反映了氣溫下降帶的變化。
從氣象學上看,霜和露的形成機制大體相似,都是空氣中的水分達到飽和時析出的自然現象。當氣溫降到一定程度,空氣中多余的水分會由氣態轉化為液態或固態,形成霜或露。當地面溫度低于0℃時,空氣中多余的水分凝華為霜;高于0℃時則轉化為露。它們的形成與消失,就是物理現象中的液化與蒸發、凝華與升華過程。
雪是云層中水蒸氣在0℃以下時凝結成的冰晶相互碰撞、結合而成的。
植物界的“加特林”
噴瓜原產于地中海區域,因其果實成熟后種子會通過噴射的方式掉落而得名。正是因為這個特征,噴瓜也被戲稱為植物界的\"加特林\"。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噴瓜在生長過程中會汲取大量的水分,當果實成熟后,其果肉會溶化成具有黏性的漿液,并充滿整個果實。當果實受到外部刺激或果梗脫落后,果實中的漿液和種子便會噴射而出。這不僅能防止噴瓜種子被獵食,還能幫助其將種子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人類的嗅覺和視覺一樣靈敏嗎
近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嗅覺的時間分辨率可以媲美視覺。研究表明,當兩種氣味分子釋放的間隔僅為60毫秒時,受試者 即可分辨出由兩種氣味組成的氣味序列的異同。此外,當兩種氣味成分的呈現間隔時間延長到100~200毫秒時,受試者會感覺混合物聞起來與最先呈現的氣味更接近。
與視覺、聽覺相比,嗅覺常被認為是人類反應最慢的感官,這主要是因為不同氣味釋放的時間很難精確控制,妨礙了對人類嗅聞速度和區分氣味能力的準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