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沖突,二戰以來歐洲傷亡最大、最慘烈的戰事,持續整整三年了,按天算,千余個日夜。
從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甚至宗教方面,都能找到俄烏劇烈矛盾的緣由。但這又怎樣呢?能夠改過來的,也或能改過去。在拜登為美國總統的時代,烏克蘭國內以立法的形式保證不與普京為總統的俄羅斯談判。如今,拜登離任,普京仍在。哪怕法案墨跡清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還是說,可以和普京談。
早知今日,往昔是否有妥帖一些的解決之道?為了一句虛無縹緲的“烏克蘭希望加入北約”,這仗就打了三年。國破山河在,只可憐烏東河邊骨、春閨夢里人!終究,美國提出的關于烏克蘭問題的決議草案在安理會得以通過。如果由此可以帶來停火,為什么要說不呢?只是一旦停火,俄烏長久和平該如何實現,仍然考驗著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