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球氣候變暖及環境問題被日益重視的背景下,發展綠色金融是賦能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文旨在探討綠色金融及其具體發展策略,結合綠色金融發展環節中暴露出的一定問題,要建立系統性解決機制,以切實解決各類問題,推動我國金融領域實現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綠色金融;發展;策略
引言
綠色金融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工具,被認為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綠色金融通過引導資金流向環保項目,解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并通過促進信息技術研發、應用,為環境保護提供保障。但是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還面臨一定挑戰,包括政策法規不完善、市場參與者金融意識薄弱、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不足、信息披露與評估標準匱乏等相關問題,制約綠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重點提出具體策略,對綠色金融領域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綠色金融的定義與重要性
(一)綠色金融的定義
綠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動中引入環保理念,以各類金融工具和手段引導資金投向綠色產業項目,促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綠色金融的核心是將環境保護、科技發展相關理念融入金融決策環節,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綠色金融的宗旨是實現環境保護,包括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
(二)綠色金融的重要性
第一,促進環境保護。綠色金融通過提供資金支持,使清潔能源、生態保護等項目得到推行,進而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問題。第二,推動經濟轉型。綠色金融通過讓經濟實現轉型,為傳統行業轉型提供資金支持,并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第三,提高金融企業的競爭力。在綠色金融背景下,通過支持金融推動生產技術實踐革新,并對資源進行高效利用,以降低生產成本。第四,改善社會福祉。綠色金融不僅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還有利于提高社會公眾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實現和諧、穩定的發展,達到綠色金融發展的目標。
總而言之,綠色金融不僅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綠色金融的現狀分析
(一)國際綠色金融發展概況
國際上綠色金融發展取得顯著進展,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推動綠色金融實現發展。例如歐盟制定《歐盟可持續金融行動計劃》,旨在引導資金投向綠色產業。同時眾多國家通過綠色產業、綠色基金吸引大量社會資本投向綠色項目,并且國際金融機構紛紛參與綠色金融行業。例如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等,通過設置專項基金支持綠色項目。相關舉措不僅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也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及碳排放的控制做出顯著貢獻。
(二)國內綠色金融發展概況
在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顯著成就。自2016年我國頒布《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來,我國的綠色金融規模不斷擴大,綠色貸款余額和綠色債券發行規模日益增加。各地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稅收優惠、補貼獎勵等政策,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積極參與綠色金融。同時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合作,包括加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與其他國家分享綠色金融的成功之處和經驗,不僅推動綠色金融實現健康發展,還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三、綠色金融面臨的問題
(一)綠色金融政策法規不完善
當前我國在綠色金融發展中的政策不夠健全,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的政策。金融機構在開展綠色金融環節,難以具備明確的操作流程及規范對各類工作進行指導,綠色金融的各項工作內容缺乏操作性和可執行力,導致綠色金融的監管機制不完善、基礎設施不健全,難以發揮對各類事項應有的監督作用。同時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影響綠色金融的整體效果。再加上部分綠色金融政策在實施之后,缺乏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政策執行力度不足,無法對相關問題形成相應的控制措施,導致綠色金融執行力大打折扣。
(二)市場參與者缺乏金融意識
部分企業和個人對環保的認識不到位,缺乏主動參與綠色金融的意識。部分投資者對綠色金融產品的投資缺乏足夠的風險管理理念,還存在保守、觀望的投資態度。同時缺乏透明的信息披露機制,企業和投資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導致綠色金融相關要求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制約綠色金融的發展。
(三)綠色金融產品的服務創新不足
當前市場上的綠色金融產品種類相對較為單一,雖然存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和綠色基金,但產品創新不足,跨行業、跨領域的融合產品較少,例如將綠色金融與農業等領域融合的產品幾乎沒有。再加上綠色金融產品缺乏統一標準,消費者難以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同時由于綠色金融產品的服務創新不足,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明確技術指導和管理規范,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持,限制了綠色金融實現發展的目標。
(四)綠色金融信息的披露和評估標準存在問題
很多企業在綠色金融信息披露方面不夠充分,導致投資者難以準確評估項目的環保效益。綠色金融項目的評估還未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不同機構的評估存在較大差異。再加上現有的綠色金融項目評估方法較為簡單,缺乏系統性、科學性的評估措施,難以全面、準確反映綠色金融的環保效益。
四、綠色金融發展策略
(一)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法規
第一,強調各項政策法規的連續性。在綠色金融政策法規體系建設環節中,要強調政策法規的連續性。通過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涵蓋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等相關領域的政策法規體系。例如參照《歐盟可持續金融行動計劃》,為我國綠色金融建設提供相應建議,并以系統性法規進一步完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等相關內容,以確保政策法規具有系統性、連續性。第二,形成具體的操作流程。政策法規要體現綠色金融操作流程的合規要求,為綠色金融提供清晰的指引,以確保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更加合規,并減少由于政策模糊問題所發生的不確定性風險[1]。通過制定詳細的綠色金融操作流程,明確綠色金融的具體管理標準。在信貸審批程序、資金使用風險控制等方面都按照規定執行,并通過設置專門的合規管理部門監督金融機構工作開展情況,確保法規都得到嚴格執行。例如,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利用風能轉化為電能,相比于傳統的火力發電幾乎不產生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實現溫室氣體的減排。通過準確測量和計算該風電場相對于傳統能源發電的減排量,經過核證后就可以產生CCER,應該加大對相關減排企業的扶持。同時,碳交易是一種基于市場機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工具,若排放主體實際排放量低于其分配到的排放權額度,可以將多余的排放權出售給那些排放量超過自身額度的企業,促進企業主動降低碳排放。第三,設立綠色金融監管部門。設置綠色金融監管部門的價值在于能對金融機構進行檢查和監管,確保其遵守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并通過形成相應的綠色金融投訴與處理機制,解決投資者對綠色金融的投訴,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
(二)增強市場參與者金融意識
第一,政府相關機構可以通過開展環保教育宣傳活動,讓社會公眾對綠色金融予以重視。通過組織專題講座、展覽培訓等一系列方式,讓市場參與者認識綠色金融的概念和作用,并通過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等方式,講解綠色金融的概念、重要性。同時組織環保展覽,展示綠色金融的實施成果和影響,并舉辦環保培訓等方式,增強相關人員環保意識,提高其參與綠色金融的意愿。第二,設立環保獎項。政府可以通過設立環保獎項的方式,激發社會各界參與到綠色金融發展環節中。同時政府和金融機構之間可以建立綠色金融展示機制,展示綠色金融的實際效果、潛在收益率。通過發布年度綠色金融報告,總結過去一年的綠色金融情況和典型案例,讓社會公眾對綠色金融形成信心,并借助社交媒體、新聞等渠道廣泛宣傳綠色金融,從而提高社會公眾對綠色金融的關注度和積極性,推動綠色金融實現發展的目標。
(三)推動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
第一,豐富產品種類。首先,建立多元化的產品。金融機構要不斷豐富綠色金融產品種類,提供多樣化的選擇。例如不同投資者的投資需求不同,要通過推出更多類型的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產品,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其中,并借助綠色資產支持證券、綠色基礎設施債券等新型產品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以多元化的產品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綠色項目中[2]。其次,設計定制化產品。金融機構可以根據不同投資者需求設定定制化的產品,提高產品的實用性。例如為企業量身定制綠色信貸產品,以激勵其改進環保表現。同時可以為企業提供基于環保績效的綠色債券產品,根據企業環保績效給予不同的利率優惠。最后,建立綠色金融衍生品。金融機構通過開發綠色金融衍生品,包括綠色ETF等,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投資渠道。
第二,提高產品的標準化程度。首先,制定統一的標準。金融機構要對綠色金融產品開展標準化建設,以此確保產品和質量具有一致性和規范性。通過制定統一的綠色金融產品標準,明確產品定義、分類、評級等方面要素,確保產品具有透明性,并制定統一的綠色債券標準,明確債權定義、分類、評級等要素。同時,建立統一的綠色基金標準,明確綠色基因定義、分類、評級要素等。其次,建立認證機制。金融機構要建立綠色金融認證機制,確保符合標準的產品能獲得認證,增加投資者信心。例如通過設置專門的認證機構對綠色金融進行獨立認證,并頒發認證證書。最后,建立標準化的操作流程。金融機構要建立標準化操作流程,確保綠色金融的操作具有規范性,并通過制定詳細手冊和操作流程的方式,指導員工按照標準程序開展各類活動。
第三,重視技術創新。首先,金融機構要借助區塊鏈技術,開發綠色供應鏈金融產品,提高供應鏈透明度、安全性,并借助區塊鏈技術讓供應鏈每筆交易和記錄具有可追溯性。使用區塊鏈技術能讓供應鏈上的每筆交易都更加透明,為供應鏈上相關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其次,重視金融科技平臺建設。金融機構通過建立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整合的金融科技平臺,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例如開發以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為主的金融科技平臺,為投資提供便捷服務,提高其投資體驗感。
(四)完善綠色金融信息披露與評估標準
第一,健全信息披露機制。首先,形成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企業和金融機構要遵循統一的標準披露信息,確保所披露的信息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通過設置專門的信息披露部門,負責編制、發布綠色金融相關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例如通過設立專門的部門負責對綠色金融各類信息評估,確保信息真實、完整、準確,提高信息的規范性。同時設立專門的披露部門,提高所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及增強投資者信心[3]。其次,明確披露的頻率。在綠色金融披露環節,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要對綠色金融信息明確具體的披露頻率,確保信息能得到及時、準確更新,并設置具體披露周期,保障投資者信心。
第二,形成完善的評估標準。首先,明確評估模型。政府監管機構要建立評估模型,綜合考慮項目環保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進行全面評估。通過設置專門的評估機構,負責對綠色金融項目進行全面評估之后出具評估報告,確保綠色金融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保效益得到全面評價。其次,形成統一的評估指標。監管機構要形成統一的評估指標,確保評估結果公正、客觀。例如通過設置專門的評估標準委員會,負責制定和修訂評估標準,確保評估標準具有可行性。
結語
綠色金融作為促進金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在全球范圍內取得顯著進展,但是綠色金融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一定挑戰。為解決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各類問題,要形成更加規范、科學的發展模式。通過全面改進綠色金融相關的各項工作,有利于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在促進經濟建設等方面的作用,保障我國市場經濟實現進一步發展的目標。未來在發展綠色金融過程中,可以基于本文所探討的建議完善各項管理活動,促進經濟實現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遙.綠色金融體系如何推動經濟綠色轉型[J].學術前沿,2024(01):59-67.
[2]李朋林,張肖東.“雙碳”戰略下綠色金融對我國碳排放強度的影響研究[J].生態經濟,2024(03):13-21.
[3]何秋潔,李穎佩,陳國慶.綠色金融、技術創新與碳排放[J].當代金融研究,2024(01):15-26.
作者簡介:張敏(1988.7—),女,漢族,山西五臺人,研究生,經濟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