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林公司塬林煤礦原煤矸石含量較高,入廠原煤首先進入篩分車間,采用人工揀選矸石的方式進行處理,但其分選效果不佳,效率低下。這導致大量矸石進入洗選流程,顯著增加了洗煤過程中的電能消耗、介質消耗以及設備磨損。經過深入調研,公司決定對篩分車間進行技術改造,引入智能干法選礦機作為洗選前的預處理篩選工藝。該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了矸石的揀選效率,使得矸石中夾帶煤炭的比率降至1%以下,實現了煤炭與矸石的精確分離。結果表明,洗煤過程中的電能消耗和介質消耗均大幅降低,達到了預期的節能降耗目標。
關鍵詞:干法選礦;智能;節能;高效
東林公司塬林煤礦地質結構極為復雜,原煤矸石含量較高。在50mm~300mm粒級范圍內,密度大于1.8g/cm3的物質約50%至60%,這顯著增加了矸石比例。因此,在篩選階段預先分離出矸石,對于減少洗選環節中矸石含量、降低洗選成本以及減少設備磨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為此,東林公司開展了篩分、選矸系統配套設備調研工作,最后根據礦井煤質及生產現場實際情況,選擇煤炭智能干法選礦機作為原煤篩分車間主要生產設備。
一、改造前篩選設備狀況
在實施技術改造前,原煤首先通過擺軸篩進行初步篩分,隨后由人工執行簡易的矸石手選作業。粒級大于150mm以上的煤、矸石都經過破碎機破碎處理后進入地面儲煤倉,隨后進入主洗車間進行進一步的洗選加工。然而,人工手選矸石的揀出率較低,手選工的勞動環境惡劣、勞動強度大,且工作現場粉塵濃度高,對手選工人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擺軸篩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和結構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其轉動部件的連接環節繁多,擺動幅度有限,導致易發生卡塊現象,進而引起軸體斷裂,這不僅影響了生產流程的連續性,還導致了生產中斷的頻繁發生。此外,該設備的維護工作量巨大,每天均需更換篩桿軸套以保證其正常運行。設備的磨損問題亦十分嚴重,需要定期進行補焊加固作業。另外篩孔尺寸較小,介于50mm~150mm之間,在原煤水份含量較大的情況下,篩分效果不佳造成堵塞篩面,也是經常造成生產中斷情況發生另一個原因。
二、改造方案設計
(一)選矸設備選擇
東林公司塬林煤礦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鑲黃旗新寶力格鎮,核定生產能力為0.6 Mt/a,主要開采無煙煤。該地區無常年性河流,地表水資源匱乏,加之干旱氣候特征,導致工業用水供應不足?;诖?,選擇干式篩選法為原煤篩選環節改造的首選技術。調研階段提取入廠原煤樣本,通過試驗、分析,推算出額定生產能力大于150t/h的干選設備,即可滿足現有及擴大產能后的生產要求。最終選定XZG-1400型智能干選機作為選矸系統的核心設備。
(二)篩分設備
針對改造前篩選流程中出現的問題,首先從篩選環節入手進行設備選型、流程擬定。依據原煤中不同粒級的含煤量和含矸石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粒徑大于300mm的物料中,99%以上為矸石,因此這部分物料無需進一步分選,直接輸送至矸石場地。對于300mm以下粒級的原煤,則可實施干式分選,破碎后再進行洗選作業?;诖?,確定了進入篩分車間的原煤首先通過滾軸篩進行50/300mm的分級處理。該設備結構設計簡單,易于更換和維護,設計合理,能夠防止物料堵塞,運行平穩,使用可靠,維修工作量小,安裝方便。
(三)工藝流程
根據選矸設備與篩分設備的選擇,最終確定了干式篩選工藝流程。具體步驟如下:原煤首先進入篩分車間的滾軸篩(50/300mm)進行初步篩選。在此過程中,粒徑大于300mm的物料主要為大塊矸石,無需進一步分選,直接輸送至大塊矸石場地,粒徑小于50mm的原煤則直接進入轉運皮帶。對于粒徑介于50mm~300mm之間的原煤,通過振動給料機進入智能干選機進行精確分選。干選機運用壓風噴吹技術剔除矸石,剔除后的矸石直接輸送至矸石場地。經分選得到的塊煤、夾矸煤則進入下層破碎機進行破碎處理。破碎后的塊煤匯入原煤轉載皮帶,最終通過原煤上倉皮帶輸送至地面儲煤倉。采用該方案后,取消了兩道人工手選環節,減少了一臺分級篩,簡化了工藝流程。詳細流程見圖1。
三、智能干選系統工作原理及系統組成
(一)智能干選機工作原理
智能干選機是利用不同礦物對射線的透射和吸收差異,根據物質固有的物理性質,利用 X射線分選系統,實現對礦物連續的識別與分選。分選過程首先建立矸石、煤塊的圖像識別模型,依據X射線透射的朗波特定律、紋理灰度矩陣,經過融合,生成特征向量,構建多維特征向量和特征空間,利用深度學習網絡理論進行數據分析,獲取矸石、煤塊分類邊界平面,實現煤、矸石的準確分類。然后在智能執行機構上確定噴吹能量,將精準識別后的矸石或煤塊高速擊打到預設溜槽,實現矸石或煤塊的高效分選[1]。
(二)智能干選機技術特點
一是處理能力大,運行速度快,能夠在帶速2.5m/s~3.5m/s皮帶機上快速識別、分選,最大處理能力可達380t/h。
二是工藝流程緊湊,采用設備少,能耗低,易維護。
三是采用物理分離技術,不需要水或其他物質參與煤、矸石分離,節能環保。
四是采用高性能PLC控制系統,操作簡單,穩定性高,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可遠程更新系統控制程序。
五是采用Ⅲ類低輻射X射線源,安全防護等級高,滿足安全要求。
六是完善的除塵設計。采用布袋式除塵器,生產過程產生的煤塵經處理后滿足國家及地方環保標準[2]。
(三)智能干選機系統組成
XZG-1400型智能干選機由振動給料機、輸送皮帶機、射線門、分離裝置、調節溜槽、頭部護罩、消塵系統、壓風系統以及電控系統組成。系統以高壓空氣作為煤矸分離執行機構的動力源,風壓7bar以上即可滿足正常生產需要。
振動給料機實現煤、矸石均勻分散、平鋪,便于射線門射線照射、識別。帶式輸送機采用變頻控制,使進入干選機的煤、矸石根據系統識別能力快速通過。射線門對通過的煤、矸石精準識別,將識別后的信號發送給電控系統,由電控系統驅動分離裝置中的陣列式高壓風槍,將矸石擊打出去落入矸石排料溜槽,從而實現煤和矸石分離[3]。智能干選機系統組成見圖2。
四、運行效果
在完成對ZXG智能干選系統的改造并投入使用后,該系統顯著減少了篩分車間生產所需的設備數量,簡化了篩分車間的生產工藝流程,進而提升了生產效率。自試運行以來,該系統運行穩定,達到了預期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系統對原煤的篩選效果顯著,能夠實現連續排矸,從而提高了原煤提升的效率。
二是替代了手選工人的工作,有效地將他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
三是減少了篩分車間破碎機和洗選車間設備的能耗及磨損。
四是降低了洗煤系統中無效入洗矸石的含量,減少了矸石泥化以及煤泥水系統中矸石煤泥的含量。
五是提升了入洗原煤的質量并保持其穩定性。由于大塊矸石已被預先排出,原煤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其發熱量可增加0.35 MJ/kg~0.60 MJ/kg。
六是系統分選精度滿足了改造要求。干選系統矸石中含有煤約0.05%~1%之間,煤中含矸率約為15.39%,分選精度完全符合生產需求[4]。
五、效益分析
(一)社會效益
改造完成后取消了手選工崗位,消除了人工選矸帶來的潛在人身傷害風險。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避免了對操作人員健康的威脅,確保了生產過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經濟效益
1.改造前篩選、洗煤費用
一是破碎系統運行負荷為283kW,電費為:283kW×20h×330工作日×1元/kW·h×0.9=168.1萬元/a。
二是人工費?,F有車間工人12名,年人工費:9萬元/人·年×12=130萬元/a。
三是備件材料費用:5萬元/分級篩·a+18萬元/破碎機·a+4萬元/其他·a=27萬元/a。
改造前年費用:168.1萬元+130萬元+27萬元=325.1萬元。
2.改造后篩選、洗煤加工費用
一是能耗。智能干法選煤運行負荷為82kW,利用礦原有空壓機(未購置新空壓機)能耗約45kW,破碎機功率90kW,則加工電費為:(82+45+90)kW×20h×330工作日×1元/kW·h×0.9=128.8萬元/a。
二是人工費。工人4名,年人工費:9萬元/人·年×4=36萬元/a。
三是備件材料費用。11萬元/滾軸篩·a+5 萬元/破碎機·a+5萬元/XZG智能干法選煤機·a+4萬元/其他(電磁閥、光機)·a=25萬元/a。
改造后年費用:128.8萬元+36萬元+25萬元=189.8 萬元。
3.改造洗煤車間工時縮短,可節省能耗費用
一是現有主洗車間小時帶煤量為200噸,智能干選改造后排出矸石45噸,每天可排出45噸×18小時=810噸矸石,在現有工藝下,這部分矸石全部進入主洗,將占用4個小時的洗煤生產時間(減少4小時主洗運行時間)。主洗設備運行功率為2000kW,則可節省電費:2000 kW×4h×1元/kW·h×0.9=7200元,年運行天數為330天,則年節省運行電費:7200×330=237.6萬元。
二是現有工藝精煤產率為40%,即帶煤小時200t,生產精煤80t。根據煤質資料,智能干選可排出45t/h矸石,即主洗帶煤155t/h,就可保證相同的精煤產量,精煤產率為:80÷155=51.6%(同種煤質主洗生產效率提高,回收率提高11.6%)。主洗矸石量減少后,相應的設備磨損也減少,年節省耗材費用50萬元。
4.減少洗煤介質消耗費用
每天減少約810噸矸石進入洗煤系統,噸煤洗耗鐵礦粉1.5kg,鐵礦粉1500元/噸。
年減少鐵礦粉消耗費用:1500元×330天×810×1.5=60.14萬元。
5.年綜合經濟效益
從每年的生產成本來看,采用智能干選系統比現有工藝每年可節省生產成本為:(325.1-189.8)+237.6+50+60.14=483.4萬元/年。
這是一項選煤廠存續期間的長期效益,經濟效益可觀。
結束語
系統啟用后,顯著提升了原煤的提升效率,縮短了主井的提升時間,使得原煤入廠篩選流程能夠實現快速且連續的運作,同時還取消了人工揀選矸石的崗位。該系統的使用,每年還減少二十余萬噸矸石流入洗煤系統,從而實現了減員增效、提升煤炭品質、節約電力消耗、降低洗煤耗材及配件成本,進而達到顯著的綜合經濟效益。此外,該系統全封閉式的運行模式,大幅提高了現場的安全質量標準化水平,不僅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帶來了積極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吳文波.智能干選在選煤廠塊煤分選系統改造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煤炭,2017(12):123-126.
[2]喬治忠,劉利波.TDS智能干選機在準能哈爾烏素選煤廠的應用研究[J].選煤技術,2017(05):35-37.
[3]曹君杰,劉令云,侯寶宏.TDS24-305智能干選機在靈新選煤廠的應用實踐[B].選煤技術,2018(05):94-97.
[4]袁紅軍,高鴻.動力煤洗選工藝分析[J].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2018(05):19-22,25.
作者簡介:魏云鵬 (1982—),男,高級工程師。 2011年畢業于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