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高質量就業與人才培育

2025-03-06 00:00:00王鵬豪張育超姚志
安徽農業科學 2025年3期

摘要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是人才振興,但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專業性、高素質人才尤為匱乏。農業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肩負著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任。從農業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高質量就業和人才培育2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指出當前高等教育中農經類專業人才培育存在無崗位就業、擺爛不就業、課程內容脫節、專業教師躺平、學生兩極分化等問題,并針對性提出增設鄉村振興就業崗位、轉變學習與就業態度、豐富并完善課程實踐內容、建立教師教學內驅制度等建議,以期為高等教育農經人才培育供給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提供匹配策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業經濟人才;高質量就業;人才培育

中圖分類號 S-01;G 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3-0267-06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3.05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NG Peng hao, ZHANG Yu chao, YAO Zh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revitalization of talents, but the professional and high quality talents in the current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particularly scar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cultivating a group of high 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who understand agriculture, lov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and talen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It was pointed out there wer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higher education, such as no job employment, poor employment, disjointed curriculum cont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lying flat, and polarization of students. Therefore,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such as adding job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nging the attitude of learning and employment, enrich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curriculum practice, and establishing the internal driving system of teachers’ teaching," so as to provide mat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supply of talents major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Agricultural economy talents;High quality employment;Talent cultivation

基金項目 湖北省重點專項項目(341012023009);2022年度長江大學教研項目(2023csz01)。

作者簡介 王鵬豪(2001—),男,山西晉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土地制度與糧食安全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2-24;修回日期 2024-04-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未來共同富裕偉大目標的實現指明了方向。人才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尤其是身處“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轉型的時代情境中。城鄉中國意味著農村“年輕、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敢冒險”的農業勞動人才大量轉移到城市,而外出務工或求學必然導致“年事高、素質低、能力弱、思想僵化”的農業勞動力群體只能被迫“留在農村、囿于農業”1。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和勞動力外流給我國農業強國建設與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隱憂,“未來的地由誰來種”的現實危機一直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高等院校農業經濟管理(簡稱農經)類專業人才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的發展必然需要大量農業經濟相關的就業崗位,但涉農高等院校農經類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多傾向于留城工作。伴隨著經濟增速的進一步放緩,各大城市提供的農經類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少,影響到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鄉村振興實施過程中,廣大農村地區急需大量的農經人才。隨著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城市高等院校供給大量的農經人才,這種地域之間的供需矛盾成為未來我國高等農林教育中最緊迫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和政府也十分重視涉農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學改革與課程體系優化。為完善大學生的實踐技能獲取與理論知識傳授體系,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2018年教育部與農業農村部等部委出臺的《教育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一流農林專業,打造一批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建設一批適應農林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涉農新專業,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農林專業,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2。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和《北京指南》三部曲,致力于建設新農科專業,重塑高等農業教育體系,以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產業全面升級3。2022年,教育部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推動高等農業教育供給側改革,聚焦于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積極引導涉農高校構建一批新農科專業,加快進度、加大力度培養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所需的農科緊缺人才4。202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加快培養農林水利類緊缺專業人才”5。從近些年的實際情況來看,農經類學生的就業形勢依舊嚴峻,這也說明涉農高等院校對農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在農經類人才就業問題上,江喆等6認為農業院校本科畢業生就業表現出方式多樣化、觀念轉變快、供需不平衡等特點;郭迪杰7指出農業院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中存在核心競爭力不突出、基礎競爭力薄弱、環境競爭力差距大等現象;黃書苑等8考慮到當前農科院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率高,且受就業環境的影響,男女就業率存在較大差距;楊廣順等9認為涉農高校應當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設計,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方式來提高農科類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力和就業率。在涉農高校人才培育方面,魏俊嶺等10在總結歸納省屬農林院校對農業產業操作人才的培養及實踐模式的基礎上,認為21世紀以來農科學生的培養計劃方面存在基礎薄弱、培養方式落后等問題,提出應拓寬農科類院校教學渠道、提升農科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探索對學生成績和教師教學成果新的考核與評價方法等對策。陳秋紅等11認為國內農科類院校在學生培養方面存在生源不佳、教師團隊教學水平不足、學校實驗基地建設不健全、學生的培養方式落后等問題,并提出要進一步改革農科類院校的招生制度、完善教師人才隊伍和評級考核體系、提升校企合作的實踐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創新農經學生的培養模式等解決方案。程華東等12指出農業高校在服務鄉村振興過程中面臨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相脫節、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不匹配、內涵發展與特色發展不相符等問題,很難為鄉村振興戰略培養出能契合和適應鄉村需求的農業類人才。在上述研究中,學者們均提到當前農科類院校教學存在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脫節、教師評價考核體系不完善等問題。無論是關于農經類專業人才就業問題還是人才培養問題,農科類高校的任務都十分艱巨。但是,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轉變,一部分畢業生的“擺爛”以及教師的“躺平”、不作為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科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尤其是農業經濟發展緩慢,所能提供的崗位數量也逐年減少。在此情況下,急需新的研究來探索并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筆者結合鄉村振興的大背景,從高質量就業和人才培育2個方面開展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并分析成因,最后針對性地提出相應對策與建議,以期為改善農科類院校的農經類專業人才高質量就業與人才培育問題奠定基礎。

1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經類專業高質量就業與人才培育的重要價值

1.1 實踐意義

1.1.1 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保障。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50 979萬人,占比36.11%。相較于農村,城市地區條件更優,有更多的機遇,也有更好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條件,所以大量人口在城鎮化的過程中涌入城市,使得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更加嚴重。我國是農業大國,高等農業教育是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涉農高等院校對農經類專業人才的培育能夠有效對接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發展需求,為鄉村建設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質量專業型人才,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這一宏偉藍圖。

1.1.2 緩解農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難題。2022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1 000萬人大關;202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1 158萬。大學擴招使得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但隨之而來的就業問題也逐漸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雖然在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下,現今農村的農業基礎設施設備、居住環境條件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為大量涉農高校畢業生回鄉創業就業創造了很好的外部環境,但是農林類高校的育人培養模式仍然相對單一,難以及時有效地滿足當下農業農村建設的基層需求;學生在校學習的大量理論知識在其進入基層尋找工作崗位時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而由于缺少實踐經驗,也導致存在農村基層工作崗位與畢業生在校所學專業課程知識無法有效銜接的情況,從而使得農科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此外,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就導致農村地區能夠提供給涉農高校畢業生的對口就業崗位嚴重不足,大量農科畢業生無崗可去,最后只能被迫選擇留在城市工作或者跨專業就業。因此,及時改善涉農高校的人才專業培育情況對于緩解農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1.1.3 提高涉農高等院校農經類專業的社會聲譽。高校社會聲譽指的是高等院校在長期辦學與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與高校精神、辦學條件、社會貢獻等有關的綜合性社會影響力,是大學外顯價值和競爭力的一種具象化體現。近年來,無論是父母為子女選擇院校,還是雇主為企業選擇人才,都把高校的社會聲譽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判標準。對涉農類高校而言,農業企業雇主是涉農高校培養人才的直接“消費者”,他們的反饋一定程度上代表社會公眾對涉農高校形象和社會聲譽的認知,因而農科類大學生的就業情況與農業企業雇主的評價也直接影響涉農高校的社會聲譽。在校企合作中,農業企業能夠對農經類專業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能力進行檢驗和評判,而涉農類高校也能夠根據農業企業的反饋適當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使其更適應農業企業的發展。農業企業對涉農類高校產生具體的形象認知是一個被動服務和主動反饋的過程,涉農高校、專業人才和農業企業是這一過程中重要的3個基本要素,“高校培育—人才服務—企業反饋”構成了涉農類高校的社會聲譽形成模式(圖1)。一方面,涉農類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通過服務企業形成農業企業對高校形象認知的依據;另一方面,農業企業通過所接收的專業人才去了解涉農高校的辦學質量,再結合主觀意識,從而形成對涉農類高校的判斷和感知。農業企業通過自身的認知對涉農高校給予一定的反饋,農經類專業人才在涉農高校社會聲譽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涉農類高校在辦學過程中對農經相關專業人才的培育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人才為農業企業、社會公眾所能創造的價值,而人才所能創造的價值也影響著涉農類高校的社會聲譽。

1.2 理論價值

1.2.1 優化人力要素配置,發揮人力資本價值。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發展對人力資本的需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農業范疇,對人才的需求更加趨于多領域、多類型、多層次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急需農業高校培養優秀人才并輸送到農村,以外部優質的人力資本來補足鄉村人力資本結構的短板。只有將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投入和培養擺在重要的位置上,努力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足夠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撐,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良性循環與發展。農經類專業學生積極投身到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隊伍中,可以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和勞動力,促進農村產業發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勞動生產率,而且有助于農村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有利于打破當前我國農村發展遇到的一系列瓶頸與困境。

1.2.2 助力鄉村人才振興,助推城鄉共富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振興”中,人才振興是關鍵,它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核心要素支持和有力保障。“鄉村產業振興要靠人才來實干,文化振興要靠人才來培育,生態振興要靠人才來作為,組織振興要靠人才來加強”,鄉村振興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13。農業類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肩負著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創新農業人才的重任,應注重對畢業生的培養與教育,讓他們在深入基層、服務農村的過程中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建設農村。高校畢業生一般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高,在他們返鄉后會更有能力引進城市中先進的商業理念和企業經營模式,比如通過互聯網進行農產品電商、遠程醫療、線上教育等,也能進一步推動鄉村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加深城市與農村的聯系。以農產品電子商務為例,這樣的經營模式不僅能夠讓城市工業品下行,而且能夠讓農村的優質農產品上行。這樣既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又提高了農民收入,加快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與人才培育問題

2.1 農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問題

2.1.1 無就業崗位。農業經濟發展滯后導致專業對口崗位供給不足。由于我國長期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農村經濟發展落后于城市,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沒有完備的農產品產業鏈,這直接導致農業的相關對口就業崗位不足。據統計,截至2021年末全國有實際經營活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超過100萬家,家庭農場近89萬個,而2022年鄉村就業的人數達到27 420萬人。我國農村產業體系尚處于發展階段,行業與崗位類型不夠豐富,部分農村建設更需要的是基層員工,對畢業生的吸引力不夠強。涉農高校畢業生雖然在學校已經系統學習了農業生產的一些先進知識和技術,但在臨近畢業時卻找不到適合的崗位。一方面,部分農村地區的種植戶不愿意采用新技術、新設備,讓懂管理、懂技術的大學生英雄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一些農村地區生產規模小且地域分散,沒有必要、也不需要使用生產效率更高的技術,所以沒有合適的崗位能提供給畢業生。農村對畢業生的吸引力不如城鎮,而且還出現了專業對口崗位不足的現象,因此出現大量涉農高校畢業生不愿回到農村而選擇在城市就業或者跨行業就業的情況。

2.1.2 躺平不就業。網絡時代不良價值文化的傳播會影響學生的擇業觀念。互聯網對大學生“三觀”的影響是復雜且深遠的。近幾十年,互聯網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并深入到青年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當代青年被稱為“互聯網的一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青少年網民數量近2億14。在互聯網平臺的幫助下,豐富多樣的思想文化獲得了方便、快捷的傳播途徑,極大地拓寬了大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了大學生的思想高度,但與此同時,某些不良思潮和錯誤價值觀也趁機而入,嚴重侵蝕著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其中,“躺平”“擺爛”是不容忽視的網絡文化消極表現,具有顛覆性、引導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一影響下,部分學生選擇在畢業后回家“啃老”,或者選擇更輕松的工作,不思進取,不求上進;還有部分學生每天在網絡中尋找所謂的“財運”,企圖一夜暴富。這些不健康、不積極的擇業思想正是在不良網絡文化的沖擊下才會出現在大學生群體中。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由于就業崗位不足的影響而難就業的農科類大學生主動選擇不就業、慢就業,使得涉農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愈加惡劣。

2.2 農經類專業人才培育問題

2.2.1 課程內容脫節。高校農經類專業課程設計不完善,重理論、少實踐。高等教育是教育系統金字塔的尖端部分,肩負著為當今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重要責任和使命。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農村急需一批能夠扛得起“三農”重任的農業類人才,所以涉農類高校的人才培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涉農類高校對農經類專業人才的培養還存在諸多的問題,最核心的問題是在專業課程設計上偏重于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實踐教學是塑造大學生能力和素養不可缺少的環節,國家曾多次發布文件強調其重要性。《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提出,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實踐活動15。該文收集了8所具代表性的高等農業院校農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對其課程設計進行了分析,結果見表1。

根據各高校農經類專業培養方案中學分分布的統計數據來看,各案例高校實踐教學學分的平均占比為16.8%,與“選修課程”的16.5%基本持平,與“通識教育”“專業必修課”的33.5%和33.2%還存在較大差距(表1)。課程體系雖然總體上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路徑,但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從各案例高校農經類專業實踐課程的具體內容(表2)來看,總體由專業實驗、社會實踐、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4個方面構成。其中,專業實驗占較大比例,用于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及科研創新能力的實踐環節明顯不足。例如,只有部分高校開設了一些涉農實踐課程,僅有四川農業大學開設了農業新業態認知、鄉村田野調查、鄉村振興案例實訓、駐村觀察與調研等課程,重視農經類學生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的結合和應用。由此可見,案例高校對涉農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華南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分為鄉村振興班和丁穎創新班2個班,通過對比發現2個班的人才培養目標整體相同但有細微差異,其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鄉村振興班)的培養目標是“了解鄉村振興規劃和鄉(鎮)級村(居)管理工作實務”,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丁穎創新班)則要求“掌握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金融財務和政策研究的基本能力”。整體上看,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鄉村振興班)主要是為了培養能夠勝任農村基層管理工作的人才,而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丁穎創新班)則更側重于對學生有關經營管理、政策分析與研究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當前涉農類高校農經類專業課程設計中存在明顯的“重理論、輕實踐”現象,而當務之急是在專業課程與實踐教學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培養其“三農”情懷,為鄉村振興培養有實干才能的后備軍。

2.2.2 專業教師躺平。當前考核制度下教師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無論是職務晉升還是評優評獎,教師的科研成果在評審過程中都占較大的比重,這就導致教師們忽略了對授課效果以及學生后續學習成果的檢驗,缺乏嚴格的審核和評價制度。在科研圈里面,人們對學術的認可度遠遠高于教學,大家更關心科研項目的進展、論文的發表。一方面,學校給予教師的各項評優評獎、職稱評定、核心報酬等優待都是以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為主要依據。相較于教學成果,科研能力更容易量化。另一方面,學校的考核制度存在缺陷,對教師教學成果檢驗和評價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沒有一個確切的考核標準對教師的教學成果進行追蹤和檢驗,只能依靠教學學時來評定教師是否完成“任務”。由于教師在科研上投入精力所能得到的回報遠大于在教學上投入精力所能得到的回報,所以大多數教師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忽視了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培訓。

2.2.3 學生兩極分化嚴重。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的學習態度兩極分化嚴重。學生是學校的主力軍,學生的學習意愿和學習態度決定了教學成果和畢業后的就業去向。當今高校學生的學習態度兩極分化嚴重。一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后就制定了明確的學習目標,認真學習各門課程,這類學生最終會得到繼續深造的資格或者進入優質高薪的企業就業;還有一部分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結束了高中緊張的學習狀態,面對大學內形形色色的誘惑,逐漸放飛了自我,選擇了擺爛,懈怠于學習,這類學生在畢業后往往沒有更好的就業機會,只能選擇條件較差的工作單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學生本身的自制力不強,網絡消極文化的影響讓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大學里面沒有人監督學習,就選擇了躺平擺爛;第二,學生周圍的學習環境參差不齊,相互激勵和互相擺爛所帶來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學生的學習態度差異過大,能力也高低不一,最終導致畢業后就業壓力大、就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

3 鄉村振興視域下提高農經類專業就業質量與優化人才培育路徑的對策

3.1 政府應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高薪對口就業崗位

就業意愿是人們在選擇自己從事的職業時憑借著自我對職業發展前景和就業前途的認知而形成的一種心理預期。高校畢業生所從事的行業和崗位是否具有長遠效益和發展潛力,往往是影響其在農村就業意愿的關鍵因素16。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政府應施行一系列政策來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讓農村能夠為農經類專業畢業生提供更多的高薪對口就業崗位,讓這些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愿意服務鄉村。第一,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積極改善農村環境,完善農村社會保障服務,在更大范圍、更深程度和更高層次上為農科畢業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和生活條件,為其獻身農業、扎根農村、服務農民提供強有力的后備保障。第二,精準化、長效化地落實政策,保障學生就業。建立一套精準長效的服務機制、晉升機制等,從薪資待遇、發展機會等方面給予農經畢業生優待條件,讓學生消除由于政策的不穩定性而帶來的顧慮和擔憂,讓其全身心地投入“三農”事業中。

3.2 學生應積極轉變學習態度,抵制躺平、擺爛等不良思想

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農經類專業畢業生要從自身找問題并解決問題。只有自己有過硬的本領和豐富的專業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職業競爭力,找到好的就業崗位。第一,要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和明辨是非能力。面對網絡上的各種誘惑和不良思想,要做到不為所動,堅持自己正確的看法和觀念,拒絕“躺平擺爛”,拒絕“佛系生活”。第二,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大學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大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要不斷積累專業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學生通過課堂以及課余時間的各項學習活動,通過日復一日的長期積累,才能對大學階段及此后的學習產生深刻認識,進而才會形成正確的學習觀,最終使自己成為一個主動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掌控的新時代青年。第三,應該確立恰當的學習目標。大學生若缺乏學習目標,就會產生學習懈怠、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是,大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目標,就會產生學習動力與緊迫感,同時大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各種目標,因此學習目標既是學習的出發點也是學習的落腳點。對于農經類畢業生來說,目前相關對口就業崗位嚴重不足,企業選拔人才更是“優中選優”,所以其更應該端正學習態度,設定學習目標,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使自己在就業崗位競爭中脫穎而出。

3.3 高校應面向市場改革課程,豐富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

鄉村振興戰略與農經類專業存在一定的聯系。鄉村振興戰略為農經類專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嶄新的機遇,而農經類專業作為培養農業知識類人才的支撐性學科對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對于涉農類高校而言,豐富農經類專業課程設計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提高農科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尤為重要。一是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復合型農業類人才。隨著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與發展,農業發展對農業人才的需求也逐漸轉變為需要文化知識、技術操作能力、經營能力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所以要推動學科與學科間的融合,打通大類專業下的專業基礎課程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多元復合型人才。二是注重實踐理論并進,培養應用型農業類人才。涉農類高校要堅持在教學中采用“理論+實踐”的教學方式,避免出現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不平衡的現象,通過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開展社會實踐鍛煉,培養既熟悉理論知識又掌握操作技巧的“三農”人才。三是注重教學效果反饋,培養適應型農業類人才。學校和教師要對課程目標的實現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和反饋,并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和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優化課程目標,才能確保課程目標的持續適應性,使學生更快地適應當前農業發展環境。

3.4 教育部門應完善教師考核制度,增加專業教學效果評估

高等院校專業教師的考核評價結果都直接與科研項目、論文成果相關。論文及科研項目獲獎的數量已經成為考量教師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師職稱評定以及薪酬收入,導致教師將科研工作置于更重要的地位,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中。針對上述現象,教育部門應該適時采取相關措施。第一,完善教師考核制度。在教師考核評價中,涉農高校應加強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約束和管理,突出教師的核心職責——教書育人,提高教學研究工作在綜合考核評價中的比重,將參與設計教研活動、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參與學生日常工作等計入總的工作量。第二,監測教師的教學質量。定期開展教學質量評估活動,將教學課時作為教師考核的一個重要標準,積極引導教師重視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礎教育教學工作。此外,通過多渠道、多途徑開展教學效果和質量評價,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進行后續追蹤檢測,對教師的教學成果和教學質量進行分析和評定,將其加入教師評獎評優、職稱認定等方面的考核體系內。

4 結語

鄉村振興是強農業、興農村、富農民的長期任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但是,鄉村振興當前面臨人才困境,要實現其目標要求,必須破解鄉村人才瓶頸問題。高等教育尤其是涉農高校為鄉村振興培養農業專業人才,既是高校職能的具體體現,也是涉農院校的使命所在。該研究在明確涉農高校為鄉村振興提供農業人才這一職能的基礎上,指出了其重要價值。從實踐意義來看,既能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來源保障,又能緩解農經類專業人才的就業困境,還能提高涉農高校的社會聲譽;從理論意義來看,既能優化鄉村人力資源配置,又能助推城鄉共富發展。此外,還指出了當前涉農高校人才培育和農經類專業學生就業難的具體原因。在就業問題上,存在農村為涉農高校畢業生提供的崗位不足、高校畢業生受不良文化的影響而選擇躺平不就業等情況;在人才培育方面,出現了高校課程設置不合理、實踐理論相脫節,高校教師專業技能傳授不精,學生學習態度兩極分化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政府、高校、學生、教育部門應提出相應的對策。對政府而言,應該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涉農高校畢業生提供對口崗位;對高校而言,應積極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對學生而言,轉變學習態度,認真對待學習和科研;對教育部門而言,應優化更新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保障教學質量。涉農類高校在如何服務鄉村振興方面還需要加大探索力度,發揮好自身優勢,切實完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等任務,加強與政府、企業、地方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創新服務路徑,探索長效服務機制,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努力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姚志,文長存.中國農村承包地確權:政策變遷、衍生問題與制度設計[J].經濟體制改革,2019(5):81-87.

[2] 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教育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10):20-22.

[3] 李笑笑,車釗,吳鞏,等.新農科背景下傳統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策略[J].現代農業研究,2023,29(3):41-44.

[4] 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11):27-34.

[5]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4-02-04(001).

[6] 江喆,唐志博.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就業問題淺析[J].南方農業,2016,10(28):35-37.

[7] 郭迪杰.農科院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現狀實證分析:以廣東省某高校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7(12):60-63.

[8] 黃書苑,齊鵬,魏兵紅,等.西北農林類高校研究生就業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以甘肅農業大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32):197-200.

[9] 楊廣順,周彤,李翠蘭,等.大類招生背景下涉農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途徑研究[J].吉林農業,2018(19):125-126.

[10] 魏俊嶺,馬靜靜,郜紅建.農科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問題及對策:以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4,16(5):31-34.

[11] 陳秋紅,周仲華,王悅.農學專業現代農業生物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31):228-229.

[12] 程華東,惠志丹.鄉村人才振興視域下農業高校人才培養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6):34-41.

[13] 周曉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瓶頸及對策建議[J].世界農業,2019(4):32-37.

[14] 國家圖書館研究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3,32(5):13.

[15]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9(9):26-30.

[16] 肖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高校畢業生農村就業行為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在线手机播放|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91精品亚洲|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一级黄色片网|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高清不卡毛片| 在线国产你懂的|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 欧美成人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www.91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激情综合激情| 久久www视频|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久操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91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一级毛片基地|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青草视频久久|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午夜视频日本|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色综合天天操|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播放|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91丝袜乱伦|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毛片| 国产精品xxx| 欧美精品二区| 亚洲aaa视频|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午夜国产理论|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丝袜亚洲综合|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原味小视频在线www国产|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伊人蕉久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欧美第二区| 免费看美女毛片|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国产福利观看| 中国精品自拍|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青青草视频|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亚洲综合色婷婷|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