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現代化視野出發,通過分析鄉村人才振興的背景與意義,梳理了職業教育對鄉村振興發展的作用與挑戰,探索職業教育對鄉村振興發展的價值,進一步研究職業教育賦能鄉村人才振興的實踐路徑,從而提出了職業院校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創新鄉村教學課堂模式、開發鄉土化和技能化教學內容、打造專業化創新型鄉村教師隊伍、共建鄉村振興實踐基地等策略和建議,旨在促進職業教育對鄉村人才振興的賦能作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推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 現代化;職業教育;鄉村振興;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3-027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3.055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Talent Training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abl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YU Hong yan
(Fujian Chuanzheng Communications College,Fuzhou,Fujian 350007)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combs the role and challen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explores the val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further studi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enabling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and thus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building a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the rural teaching classroom model,developing localized and skilled teaching content,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rural teacher team, and jointly building a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ctice base.It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promote the enabling rol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evitalizing rural talents, achieving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Moderniz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Talent cultivation
基金項目 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研究科研項目(JAS21510)。
作者簡介 余紅燕(1984—),女,江西新建人,副教授,碩士,從事鄉村治理現代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2-2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為此,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全面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部署[1]。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等多方面,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教育是鄉村振興發展的基礎,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保障,其中,職業教育直接培養面向社會的技術技能人才,為鄉村振興發展帶來了人力資源,培養鄉村振興發展的領軍人才、帶頭人和技能能手。高質量現代化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人才培養來源、勞動就業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因此職業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實現整體共同富裕。
1 現代化視野下職業教育的作用與挑戰
1.1 現代化視野下職業教育的作用
在現代化視野下,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師,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撐[2]。職業教育結合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構建適應鄉村現代化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如農業生產技術、鄉村文化旅游、網絡新媒體營銷等,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精選教學課程,培養一批具備農業知識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高技能人才,如農業技能能手、農業工匠大師等。職業教育不僅可以給鄉村居民提供專業人才技能培訓,還可以開展鄉村服務活動,為鄉村居民提供農業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疾病預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科普講座和培訓課程,提高鄉村居民的知識深度和廣度,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政府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的師生在鄉村開展科研活動和鄉村項目,推動鄉村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通過職業教育,引進國際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教育理念,加強與國際農業教育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1.2 現代化視野下職業教育的挑戰
在現代化的視野下,職業教育要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社會發展和鄉村發展所需技能型人才,也面臨著課程設置、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資源不足、政府扶持等諸多挑戰。為了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能力,就必須解決職業教育和鄉村人才振興的根本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2.1 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可能無法緊跟上市場的變化,無法從產業定位、產業結構、產業特色等角度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模式、授課模式、實訓實踐環節等,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市場需求不匹配。課程應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定期進行市場調研,加強與企業合作,確保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崗位需求緊密相連,同時,加強下企業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快速適應工作環境。
1.2.2 教師隊伍技能參差不齊。在新技術、新工藝發展飛速的時代,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不能緊跟行業的發展,或者教師本身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不完整,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跟不上崗位技能需求。政府和職業院校應定期為教師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和進修機會,加強教師參與行業實踐和學術交流,確保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行業動態同步,同時,引入行業專家、企業崗位一線技能大師作為兼職教師,確保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緊跟市場發展需求。
1.2.3 教育資源不均衡。城鄉之間、不同地區之間的職業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有些城市職業院校擁有更多的財政資源和企業捐贈,能夠更多地進行教育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有些職業院校由于教育經費有限,而導致教育質量的不均衡。應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職業教育在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覆蓋率。
1.2.4 實踐教學基地不足。有些職業院校由于資金、師資、場地和設備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實踐教學基地不足,使得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導致學生的實踐動手技能偏弱。職業院校應加強與企業、行業協會交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共同建設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下企業實習。
1.2.5 社會認知度不高。社會上一些家長可能不認可職業教育,甚至對職業教育抱有排斥心理的偏見和誤解,認為職業教育不如大學教育,甚至是次等教育,因此政府要加大職業教育的宣傳推廣力度,將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工匠師傅等作為職業教育的典范,作為優秀畢業生的榜樣,將促進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的工作業績宣傳出去,讓社會認同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
1.2.6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職業教育,加強與國際農業教育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先進的農業技術和教育理念,同時結合本國國情和鄉村發展現狀,將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進行轉化應用到實際,積極推動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2 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發展的價值
推進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基礎上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3]。職業教育對推進鄉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進人民福祉有著重大的意義。職業院校作為一所高層次職業教育,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助力農村振興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具有“產業帶動、人才培養、技術積累、社會服務、生產轉化、組織建設”等方面重要作用。職業院校助力鄉村振興既是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是高職辦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具有三個方面的時代價值。
2.1 彰顯職業教育責任擔當
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職業院校的基本職能和應盡義務,而服務不僅要服務城市,而且要服務鄉村,二者缺一不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國家賦予職業教育新的歷史使命,《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要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為廣大農村培養農村實用人才[4];從《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可知,支持職業院校舉辦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創新創業培訓、電子商務培訓和健康醫療培訓等多元的社會服務,幫忙農村居民提高農業技術、職業技能和創業能力。職業院校作為高層次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社會服務、生產轉化、產業引導、文化傳承等方面,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多維的人力支撐和智力支持,有效突破城鄉職業教育二元結構,使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技術鏈有機銜接,彰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擔當。
2.2 體現高職辦學價值指向
鄉村是一個集自然、經濟、社會屬性于一體的地域綜合體,鄉村振興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等方面的全領域、全方位振興,因此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實現鄉村振興發展,離不開人才資源,然而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同于城市發展,由于鄉村的特殊、落后、貧窮等因素,因此需要更多的專業性、實用性強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他們不僅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并且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對鄉村風土人情具備一定的熱情和喜愛,這樣才能因地制宜利用鄉村資源發展鄉村經濟,因此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員,而職業教育則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院校的首要任務,新時期職業教育要融入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高度契合鄉村振興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5],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等方面完全能滿足鄉村振興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能夠有效破解鄉村振興的人才制約因素,充分體現職業院校辦學的價值指向。
2.3 凸顯職業教育內在屬性
當前是科學技術的時代,鄉村振興發展同樣離不開技術賦能,在新技術、新工藝高速發展的新時代,鄉村更需要技術知識的更新、技術能力的支撐、技術文化的支持、技術持續的創新,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文化傳承、醫療衛生保障、鄉村基層治理等都需要現代技術賦能加力。對職業院校而言,職業性體現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中的技術賦能,是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院校,不僅可以為鄉村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而且可以通過社會服務為鄉村產業發展、人才培養、文化建設、生態建設、組織建設等提供現代技術力量,為鄉村居民提供適應現代化發展的知識和技能,在技術培訓中注入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技術文化,通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社會服務、生產轉化、產業引導、文化傳承等多元技術賦能鄉村振興。
3 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路徑
3.1 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關鍵因素,而職業教育就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以培養有文化、會技術、善管理、能創業的新型職業人才為目標,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以多種形式積極開展農村規模生產實踐活動,促進鄉村人才的就業,為鄉村振興輸送高素質的技能能手和工匠大師。職業院校以現代學徒制試點為契機,精準分析新時代農村產業發展需求,構建適用于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現代學徒制模式,通過改革招生方案、設置專業、開發模塊化教學、項目化設計課程以及實施靈活多樣的教學管理,創新和完善現代學徒制試點合作機制、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扎實推進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建立校企合作鄉村文化實踐基地,讓學生實地考察和實踐,親身體驗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對鄉村文化的情感聯系[6]。
職業院校加強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企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學生可以在學習期間深入企業進行實習和實踐,了解企業的先進設備的使用、新技術生產流程等,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和操作能力,也能提前掌握企業的最新技術工作和最新生產流程,便于畢業后快速地適應企業崗位需求和市場需求。深入產教融合,建立校企合作雙主體育人模式和校企共同培養機制,確保培養契合企業發展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從而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
職業院校應聘請企業技能大師和高級工程師等企業導師作為帶徒師傅,與校內“雙師型”教師共同指導學生。校內教師受過系統的教育專業培訓,熟悉教育教學方法和技巧,能夠有效地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和素質。帶徒師傅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術技能,熟悉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并掌握實際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可帶領學生參與實際項目,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從而推動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
3.2 探索創新教學課堂模式
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形式的創新與培養方式的創新是一致的。要打造一種新型的教學課堂形式,職業院校首先要做好招生工作,充分利用單獨招生的政策,積極招收具有鄉村人才潛質且熱愛鄉村人才事業的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藝術敏感力[7]。職業院校可大力開展社區教學和田間教學,確保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培養的充分結合,圍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所需的工匠人才,拓寬鄉村人才培養渠道,積極推進課程模式創新。開發模塊化課程,將農業生產經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引入項目化任務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分組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實踐活動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農業生產相關知識和技能。
利用鄉村的現有資源和環境,可以組織學生深入農村社區,開展社區教學和田間教學,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當地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搭建學生與鄉村居民的交流環境,讓學生了解他們的生產經驗和生活智慧,從而更好地理解農業生產經營的理論知識。此外,還可以邀請當地的農業專家或農民來學校開展講座或實踐指導,讓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了解農業生產經營的知識和技能。組織學生到農田現場,進行實地學習和實踐,通過在農田里觀察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去學習農業技術、了解農業生產中的問題和挑戰。
3.3 開發鄉土化和技能化教學內容
人才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的關鍵體現就是鄉土化和技能化的結合,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因地制宜,以校村合作為基礎,提升教學內容的地域性和技能性。職業院校可以充分挖掘鄉村獨有的特色資源,如傳統手工藝、地方特色農產品等,將這些鄉村資源融入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鄉村的獨特文化和農業技能知識。
針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需求,職業院校可以開發與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技能化教學內容。例如,開設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農業信息技術、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課程,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將現代農業技術引入教學內容,如智能農業、生態農業、科技農業等,讓學生掌握現代農業技術的知識和技能,為鄉村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職業院校可以結合專業特點和行業要求,開展傳統文化課程,如鄉村的藝術、手工藝、音樂、舞蹈、民俗等方面,讓學生深入了解鄉村文化的歷史、特點和魅力。同時開展鄉村文化實踐活動,如鄉村文化節、傳統手工藝比賽、民俗活動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學生對鄉村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鄉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隊伍中。職業院校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鄉村建設發展,如鄉村旅游規劃、傳統手工藝開發、農村電子商務等,學生通過實際項目,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鄉村發展中,為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8]。
3.4 打造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推動鄉村振興和教育高質量發展,教師隊伍建設有著重大意義。打造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需要從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培養教師的創新能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激勵機制、引進工匠大師、深化校企教師交流合作等方面入手,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為鄉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9]。
職業院校要不斷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通過定期的教師培訓和進修,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同時鼓勵教師積極開展鄉村教育教學改革,將鄉村建設課題研究融入的教學、科研中,通過評選優秀教師、設立教學獎勵等方式,表彰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
城鄉職業院校之間建立結對關系,教師互相交流和學習,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結對院校可以定期組織互訪活動,讓鄉村教師了解城市院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管理模式,學習先進的教育經驗。實施教師互派,讓鄉村教師有機會到城市院校交流學習,同時也邀請城市院校的優秀教師到鄉村學校開展支教活動。通過互派教師,鄉村教師可以學習到城市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城鄉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共同參與在線課程、開展網絡研修、教學研討等活動,分享教學經驗和教學資源。城鄉教師合作開展課題研究,共同探索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促進城鄉教師相互啟發、共同進步,推動教育科研的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3.5 共建鄉村振興實踐基地
職業院校開展師生到鄉村去實踐,積極投入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為鄉村振興增加力量,在社會實踐期間可以開展美化鄉村和鄉村圖書館、村史館建設等工作,在這些項目中充分融入當地的文化元素,確保項目與鄉村的特色和歷史相契合。此外,邀請村民參與項目建設過程,使他們從中感受到認同感和歸屬感。職業院校通過與當地政府建立合作,開展針對性的農業技術和知識普及培訓項目,也可以協助鄉村、鄉鎮開展干部實訓、技術培訓,為鄉村建設培養一批能力水平突出、實干能力優秀的公共事務管理型人才。此外,當地政府可以邀請職業院校的農業專家來開展講座,分享他們的農業經驗和技術見解,提升鄉村干部和村民的技能水平。
鄉村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在鄉村振興項目中,注重保護和傳承鄉村的文化遺產[10],如傳統手工藝、民間藝術、地方習俗等。可以通過建立文化中心、組織文化活動、培訓文化傳承人等方式,讓鄉村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注重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11]。通過推廣綠色農業技術、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開展旅游特色鎮、新創建A級景區、農家樂等項目,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鄉村的綠色發展。利用職業院校的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和師資隊伍優勢,為鄉村提供農業技術支持和人才培訓,組織農業教師專家下鄉指導、為鄉村企業提供技術咨詢等。
4 結語
職業教育在賦能鄉村振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培養更多符合鄉村振興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同時,還需要完善職業教育的體制機制,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促進農村產業升級文化傳承和生態改善。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模式及路徑研究是一個系統性、復雜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徐星慧.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生態宜居鄉村建設對策[J].鄉村科技,2019(25):23-24.
[2] 王桃紅,侯麗華.高職院校培養返鄉人才路徑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6):275-276.
[3] 劉蘆梅.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及其基本內涵[J].新疆社科論壇,2018(4):63-68.
[4] 胡微,石偉平.我國農業現代化與職業教育應對[J].職教通訊,2016,31(34):38-41.
[5] 黎志亮.高職院校開展社會培訓工作途徑[J].管理學家,2020(11):153-154.
[6] 張平,姜光麗,陳艷.“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農業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18(33):27-30.
[7] 葉萍,王柳云.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新農村建設中發展鄉村旅游的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6,17(11):85-86.
[8] 伍慧玲.農業供給側改革下高職院校培育鄉村工匠研究[J].農村經濟,2018(2):111-115.
[9] 牛彥軍.當前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探析[J].文教資料,2019(15):138-139.
[10] 黃振,夏繁茂,石峰,等.農業職業教育賦能鄉村生態文化振興的地域模式與實踐策略[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13):280-282.
[11] 趙亞東.“兩山”理念在鄉村振興中的價值實現及生態啟示[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0):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