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基于聚焦鄉村紅色資源、鄉村特色產業、鄉村群眾需求,構建紅色教育課堂、田野思政課堂、專業實踐課堂,打造了“三聚焦”構建“三課堂”實踐育人模式。“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職教學生自身專業特長,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全面發展,展現出新時代青年學生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用責任和擔當展現青春風采。綜述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實踐育人機制建設實踐,以期為鄉村振興視域下高職院校提升“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路徑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 “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模式;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3-0279-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3.05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Enhancing the Soci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of “Three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Chang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NG Jun qiang,GONG You
(Chang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de,Hunan" 415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focus on rural red resources,r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and the needs of rural residents,Chang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s constructed red education classrooms,fiel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classrooms,creating a “three focuses”and “three classrooms”practical education model.The “three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social practice activity fully utilizes the professional experti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improves their own quality,promot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nd showcases the positive and healthy spirit of young students in the new era,demonstrating their youthful charm with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Summarize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prac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in Chang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nhance the “three down to the countryside”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Three down to the countryside”;Social practice;Educational model;Vocational colleges
基金項目 202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學專項課題(23YBJ28);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24A126);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24C0689)。
作者簡介 張俊強(1991—),男,河南扶溝人,講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及農村社會工作。
收稿日期 2024-05-09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在農村。“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優質技能技術型人才,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困難群眾的基本需求,讓其安心謀發展。高校實踐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提質轉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力培養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當代學生政治認同的共同需要,對有效落實高校實踐課的教學目標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關于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深化共青團實踐育人工作的意見》提到:發揮共青團實踐育人在高校“大思政”工作體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聚焦主責主業、堅持守正創新,開展經常性、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推動社會實踐活動內涵化、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發展[1]。《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實施綱要》明確指出:深化實踐育人工作,把實踐育人作為共青團開展思想政治引領的特色優勢,緊緊圍繞青少年進行社會觀察、體驗社會參與的內在需求,組織開展“三下鄉”“返家鄉”等主題社會實踐[2]。《關于改革創新高校共青團工作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引領實效的若干措施》也指出:經常性地組織青年學生開展社會觀察和實踐,幫助他們了解國情、見識社會,接觸各行各業生活百態,培養家國情懷,增長社會化能力[3]。社會實踐活動是行走的“實踐思政”,連接了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青年學生積極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將自己所學專業知識融合在社會這堂“大思政課”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能深切感悟我國發展面臨的新方位、新矛盾、新挑戰。系列文件政策強調了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并對進一步深化實踐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高校如何引導教育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深入基層一線,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使青年學生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展示出青春的力量,堅定信念聽黨話、跟黨走提供了行動遵循。
近年來,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基于聚焦鄉村紅色資源、鄉村特色產業、鄉村群眾需求,構建紅色教育課堂、田野思政課堂、專業實踐課堂,打造了“三聚焦”構建“三課堂”實踐育人模式。“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職教學生自身專業特長,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全面發展,展現出新時代青年學生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用責任和擔當展現青春風采。在學院高度重視下,強化實踐育人活動的機制建設,豐富實踐育人活動的內容形式,加強實踐育人活動的隊伍建設,“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成績碩果盈枝,反響好聲不斷。基于此,該研究綜述常德職業技術學院育人機制建設實踐,以期為鄉村振興視域下高職院校提升“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路徑研究提供借鑒。
1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情況
1.1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有聲有色
為更加深入有效對接青年學生成長需求,常德職業技術學院以校園、社區、鄉村為陣地,發揮實踐育人作用。每逢暑期基于“按需設項、據項組團、雙向受益”的工作原則,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近些年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已成為該院重要的實踐育人平臺。2017年暑期組建一支20人的志愿服務實踐團,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018年暑期組建醫療愛心隊和青春筑夢服務隊,分赴石門縣太平鎮竹兒嶺村和漢壽縣巖旺湖鎮木子樹村開展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019年暑期36名師生志愿者組成3支服務隊赴澧縣如東鄉永鎮村、石門縣新鋪鎮黃木崗村、石門縣太平鎮竹兒嶺村開展以“青春心向黨 建功新時代”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020年以“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 決戰脫貧攻堅,投身強國偉業”為主題,組建13名師生志愿者組成的醫療愛心服務隊,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021年暑期30余名師生志愿者前往石門縣南北鎮清官渡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2022年又組織37名師生前往石門縣南北鎮清官渡村集中開展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和慶祝建團100周年。2023年組織7支院級重點服務隊67名師生分別前往石門縣南北鎮清官渡村、西湖管理區鼎興村和臨澧縣修梅鎮,集中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常態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青年學生深入基層,磨煉意志、開闊視野,展現學院青年學子昂揚的銳氣和風采,讓青年學生融入基層增長才干,用腳步丈量青春,用汗水澆灌夢想,真正做到服務群眾,并引領教育青年學生勇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2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成績碩果盈枝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把暑期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主題教育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共青團育人作用,推動志愿服務和基層實踐常態化。2023年度學院“金領工匠”小型家電義務維修項目獲湖南省“雷鋒杯”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護理系青年志愿者協會成功入選2023年全國“七彩假期”志愿服務示范團隊。“紅色輕騎”服務隊、“綠禾創新”實踐團獲評2023年湖南省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優秀團隊,學院獲評優秀單位,“紅色輕騎”服務隊被湖南省委宣傳部評為全省優秀團隊。“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服務隊成員將服務過程與體會拍攝成視頻——《鄉村“墩墩苗” 振興“排頭兵”》,在湖南省第十五屆大學生挑戰杯“紅色專項”競賽中榮獲二等獎。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常態化的“三下鄉”“返家鄉”、社區實踐、研學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既豐富了實踐育人載體,又使青年學生走到群眾生活中,情暖百姓心窩,還深化引導青少年感知社會、了解國情,磨煉本領、服務群眾,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時刻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1.3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反響好評不斷
《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指出:強化社會實踐教育,廣泛開展大中專學生“三下鄉”、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鼓勵青年參與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公益事業[4]。為引導和幫助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常德職業技術學院結合學院專業特色,發揮學生專業特長和技能優勢,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為群眾民免費體檢,開展科普宣教、急救知識宣傳、贈送常用藥物、免費維修小型家電、農技進村、環境保護、愛心公益、公益小課堂、中醫藥健康養生宣傳、陪伴孤寡老人、美化社區環境等服務,受到會群眾的廣泛贊譽和一致好評。如醫學系醫療愛心志愿服務隊已經連續十年參與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前來診療的村民對癥進行溫針、艾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醫理療,改善村民身體健康,傳播并弘揚了中醫藥文化。村民們紛紛夸贊志愿者們技術好、服務好。同時,該院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新湖南、紅網、學習強國、湖南日報等主流媒體轉載報道,已連續8年受到團中央和團省委的表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常職”力量。
2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育人模式的構建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職業教育辦學優勢、根植地方發展,暑期以“三下鄉”社會實踐為載體,組建社會實踐隊伍,基于“三聚焦”構建“三課堂”創新實踐育人模式。
2.1 聚焦鄉村紅色資源,構建紅色教育課堂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堅持“育人為本、崇實重用”的辦學理念和開門辦學的基本方針,立足常德地方特色,挖掘常德本土紅色資源,先后與翦伯贊生平業績陳列館、林伯渠故居、帥孟奇故居和紅燁紅色文化園4個場館簽訂共同育人協議,帶領學生在行走中研學,延伸思政教育內容。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帶領學生在“王悅貞哺乳犧牲地”、抗洪搶險紀念碑等地開展現場學習與宣講,在尋訪中賡續紅色血脈,追尋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在學習與實踐中把握紅色文化的豐富時代內涵,實現社會實踐教育的接“地氣”,課堂教學更添“活力”。單珣等[5]指出,實踐育人是新時代大學生檢驗專業理論知識、砥礪自主自立品格、培養獨立創新思維、實現個人社會價值的有效方式,在高校優化育人環境、明確育人導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為增強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打造新時代社會實踐育人新范式,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在社會實踐中厚植愛國情懷、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激發挺膺擔當,還通過開展“黨建+文化尋訪”系列活動,探尋桃源木雕非遺文化,走訪“最美鄉村醫生”,吾溪河追尋紅色足跡等挖掘育人新形式,構建紅色教育課堂。同時組建了“紅色輕騎服務隊”暑期“三下鄉”隊伍,在尋訪紅色精神、助力鄉村振興、關愛留守兒童等方面,引導青年學生走入廣闊的社會天地,使其成長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2.2 聚焦鄉村特色產業,構建專業實踐課堂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為把學科建設與地方發展更好地銜接起來,提高學院專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提升人才供給的吻合度、精準度和有效度,實現“產業+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動校企合作在課堂教學與產業實踐中水乳交融,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暨學雷鋒和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了解農村發展狀況和群眾需求,努力培養鄉村治理接班人,積極為當地新農村發展獻言獻策。2023年成功入選首批“楚怡工匠計劃”試點,與湖南文理學院聯合培養農學專業本科層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常德職業技術學院以此為契機多管齊下、多措并舉,送文化、技術、培訓等下鄉,推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并向縱深發展,主動為鄉村振興戰略增效賦能。機電與信息工程系“金領工匠”志愿服務隊在臨澧縣修梅鎮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村民開展小型家電義務維修服務以及安全用電知識宣傳活動。對村民送來的電熱水壺、電風扇、電飯鍋等小型家電進行登記、檢查、清洗、維修、測試,還耐心為村民宣傳安全用電知識、普及家用電器使用保養方法。農業與經濟系“桃風”志愿服務隊在石門縣南北鎮清官渡村現場示范指導村民開展電商直播帶貨,將特色產品推介出去,幫助村民增加收益,宣介清官渡村優美的山水和宜居的環境,開展人文環境整治活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既是支農惠農的重大舉措,也是助力青年學生生理論結合實際、實現成長成才的良好形式。
2.3 聚焦鄉村群眾需求,構建田野思政課堂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引領的有效載體,將“課堂”開設在社區、鄉村等社會場景,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將專業所學運用在實踐中,更好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景耀強[6]認為,將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嵌入扶貧體系乃至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是深化傳統的實踐育人意蘊并為其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青春力量進行先導探索,更是加強思想引領大學生成長和國情引領大學生成才的現實抓手。常德職業技術學院結合學院專業特色,發揮學生所長,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機,通過沉浸式的“三下鄉”社會實踐鍛煉,助力青年學生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讀懂“無字之書”,厚植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獲得樹立和堅定理想信念的強大精神力量,立志讓鄉村一線成為自己的青春起跑線。該校“紅色輕騎”服務隊在石板灘鎮獅子山村、臨澧縣高橋村和趙家巷村、石門縣南北鎮等地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結合走訪研學形成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本土鄉村產業發展現狀》《鄉村振興背景下青年人才的機遇與挑戰》等調研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建設舉措與思路。護理系“七彩健康科普”志愿服務隊,深入臨澧縣修梅鎮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對農村老、弱、病、小等重點人群開展愛心義診、保健知識宣講、普及急救技能、慢病健康指導和安全教育。同時,為留守兒童進行保健指導,開展暑期防溺水宣教。還組織師生走訪文甲起義策源地、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三角堆村、“歐洲村莊”陡惠渠村、稻作源民俗文化村,在“沒有圍墻的課堂”中,身體力行去叩問、去追尋“天地間的活書”,體悟鄉村振興路上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精神,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國鄉村振興,理解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使青年學生在社會課堂中感應時代脈搏,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
3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實踐育人啟示
3.1 強化實踐育人活動的機制建設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融入高校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過程是新時代青年學生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要實踐基礎。為推動實踐育人工作落到實處,提升實踐育人質效,高校需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保障。周恩紅等[7]認為,推動實踐育人工作高質量發展,提升實踐育人成效,增強大學生實踐獲得感,高校要進一步深化組織,理順工作機制,推動社會實踐活動內涵化、規范化、常態化、長效化發展。王左丹[8]指出,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社會化發展,要建立多種形式的投入保障機制,爭取政府和社會的支持。董芝杰[9]指出,要以制度體系建設規范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有序開展,建立健全涵蓋學校、學院、學生組織、實踐團隊多層次多主體的制度體系。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實踐育人,依托“院系班”三級志愿服務體系,建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愿服務隊結合專業特色,立足鄉村,走進社區、深入基層等地開展系列志愿服務。每年開展“十佳優秀志愿者”表彰活動,舉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出征儀式,走訪慰問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師生,從人財物等保障社會實踐活動有序推進。社會實踐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功能作用的彰顯,需要高校逐步強化實踐育人活動的機制建設,為學生將課程學習從有限的課堂向無限的社會拓展,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增強才干、磨煉意志、錘煉品性、提高境界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
3.2 豐富實踐育人活動的內容形式
新時代開展符合時代背景,滿足學生個性特點和年齡特點的社會實踐活動,能更好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強調:深化實踐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創辦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10]。彭立平[11]認為,優化實踐育人內容與形式是高校開展實踐育人工作的核心,要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和意義,重視第二課堂的開發,發掘第二課堂的育人功能,實現第二課堂育人目標,充分考慮學生專業實際、學生個體差異等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分類設計,實現具體的有的放矢的實踐育人。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功能作用,整合實踐資源、開發校內勞動教育基地、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理論宣講、家電維修、直播帶貨、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關愛困境人群傳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青年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增長學識才干、施展個人才華、培養堅強意志,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傳播者和忠誠踐行者。劉鍇棟等[12]認為,實現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專業化,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各項能力,是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所遵循的首要原則,要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選擇活動項目、確定活動內容。方正泉[13]指出,豐富實踐內容要圍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結合學校的實際以及學生所學的專業特點,改革實踐的內容和形式,精心設計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性價優良的社會實踐項目以供學生參考和選擇。因此,高校應注重打造具有專業特色、創新性的實踐活動,著眼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社會實踐的技術含量,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對專業的熱愛,進一步擴大社會實踐的覆蓋面、受益面,提高廣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推動實踐活動深入開展。
3.3 加強實踐育人活動的隊伍建設
加強隊伍建設,是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創造性開展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必然需求,是做好實踐育人活動的重要保障。張佳[14]認為,社會實踐組隊形成學生黨員為核心、廣大學生為主力的全員參與模式,能有效提升活動質量,對實踐基地進行建設,確保實踐地發展的連續性,增加實踐活動的長效性。唐智等[15]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高校暑期“三下鄉”團隊應該是經過精心挑選、優化組合、精明強干的。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大力實施“學工隊伍強能行動”,探索建立資深輔導員工作室,以老帶新培養青年輔導員隊伍,定期舉辦輔導員論壇、輔導員沙龍活動,搭建輔導員學習交流平臺,制定領導干部聯系社團實施方案,堅持以“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打好實踐育人隊伍建設“組合拳”。葛焱等[16]指出,為真正讓學生走進農業、走進農村、走進農民,學校安排專業教師、思想政治教師、黨政干部、輔導員從學生選題、項目設計、實踐單位聯系、資金籌措、安全保障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指導,制定相關配套激勵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支持實踐工作。因此,高校要通過組建高水平、寬領域的專家庫,建立由黨員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輔導員、朋輩導師、基地導師組成的全員育人團隊,對“三下鄉”實踐活動目標、走訪研學、調研過程等進行針對輔導,助力青年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綻放絢麗的青春之花。
參考文獻
[1] 共青團中央 全國學聯關于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深化共青團實踐育人工作的意見:中青聯發〔2023〕5號[EB/OL].[2023-06-25].https://www.gqt.org.cn/xxgk/tngz_gfxwj/gfxwj/202303/t20230301_791152.htm.
[2] 共青團中央.共青團中央關于印發《新時代加強和改進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實施綱要》的通知:中青發〔2022〕9號[EB/OL].(2022-04-20)[2023-06-25].https://www.gqt.org.cn/xxgk/tngz_gfxwj/gfxwj/202210/t20221013_790090.htm.
[3] 共青團中央.共青團中央 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關于改革創新高校共青團工作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引領實效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青聯發〔2022〕5號[EB/OL].(2022-06-07)[2023-06-27].https://www.gqt.org.cn/xxgk/tngz_gfxwj/gfxwj/202210/t20221012_789987.htm.
[4] 《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EB/OL].[2023-06-27].https://www.gqt.org.cn/xxgk/qnfz/202301/t20230106_790772.htm.
[5] 單珣,賈寒.“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機制創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4):81-83.
[6] 景耀強.高校團學“三下鄉”項目實踐引領的思政作用[J].北京青年研究,2018,27(3):53-59.
[7] 周恩紅,蔣曉丹,鐘詩嘉,等.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獲得感的調查分析[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23,53(10):855-861.
[8] 王左丹.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構建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3):83-86.
[9] 董芝杰.基于課程思政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模式探究[J].江蘇高教,2023(8):121-124.
[10] 教育部等八部門.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教思政〔2020〕1號[EB/OL].[2023-06-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 697.html.
[11] 彭立平.“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路徑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2):78-80.
[12] 劉鍇棟,袁長春,魏伍川,等.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對策探討:以嶺南師范學院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7(1):104-107.
[13] 方正泉.高校社會實踐育人實效性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9):79-82.
[14] 張佳.構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長效機制[J].教育與職業,2015(26):35-36.
[15] 唐智,董文明.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高校暑期“三下鄉”的改進策略[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20,24(2):97-102.
[16] 葛焱,劉志斌,彭益全.農業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與長效機制構建[J].中國農業教育,2018,19(1):58-6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