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階段是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課程思政”是高校實現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有效途徑。以專業基礎課程—動物生理學為例,通過重構課程教學目標、拓展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深入提煉動物生理學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機融入課程知識點中,在知識傳授的同時著力培養農科學生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生態文明觀、法治意識、創新意識、“一懂兩愛”情懷和中華傳統美德等,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培養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 專業基礎課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 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5)03-027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5.03.05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Teaching—Taking the Course of Animal Physiology as an Example
JIANG Jin peng, ZHAO Chun fang, LI Xiao ji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Anhui 2331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stage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their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talent cultiv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Animal Physiology as an example. By restructuring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expan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deeply ref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course knowledge points, while imparting knowledge, we focus on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students’ patriotism, ideal belief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ew, legal awareness, and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the sentiment of “one understanding, two lov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etc., and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Key words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基金項目 安徽省教育廳“動物生理學”省級教學示范課項目(皖教秘高〔2020〕165號文);安徽省教育廳“基礎獸醫學教研室”省級示范基層組織項目(皖教秘高〔2020〕165號文);安徽科技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xj201929);安徽科技學院校級教研項目(X202016,x2019023)。
作者簡介 姜錦鵬(1967—),男,江蘇淮安人,教授,博士,從事動物生理學教學與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31
大學生是黨和國家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肩負繼往開來的重任。大學階段尚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將德育融入課堂教學主渠道的“課程思政”是構建全課程育人系統的關鍵要素。“課程思政”即課程德育,指的是學校所有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以課程為載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挖掘蘊含在課程教育中的德育元素,將德育滲透、貫穿于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1]。課程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主渠道,事關教育的根本問題。筆者以動物類專業基礎課程動物生理學為例,探討了思想政治(簡稱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動物生理學課程的教學實踐。
1 動物生理學課程特點及其課程思政的建設優勢
動物生理學課程在安徽科技學院已有50多年的開課歷史,于2007年被評為安徽省省級精品課程,2014年獲批為安徽省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2020年又獲批為安徽省省級教學示范課程。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淀,形成了“敬業奉獻、修德育人、治學嚴謹、精益求精”的良好教風[2-3]。動物生理學課程于大二下學期開設,學時數為72學時(理論課48學時、實驗課24學時),具有授課人數多、開設時間早、教學用時長的特點。動物生理學課程中蘊含愛國主義、科學素養、職業素養、創新精神等眾多的隱性育人元素。上述因素說明動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改革具有良好的基礎。
2 思政內容融入動物生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
2.1 轉變教學理念,樹立“思政意識”
“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4],但受傳統分學科教學理念、專業教學模式等因素影響,專業課程教學中面臨知識傳授與價值培育協同不夠、相互割裂等問題[5]。高校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參與者與實踐者,需要轉變以往專業教學與育人“兩張皮”的教學現象,樹立“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的教育理念。作為專業基礎課的動物生理學是一門 “講道理”的學問,教師不僅要講授動物生命活動的現象及其內在規律,揭示“生命活動的道理”,也要傳授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形成遵循規律講道理的特色育人體系,實現教書與育人相統一。
2.2 明確育人目標
前期動物生理學的課程目標主要是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育人目標相對不足。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文件精神和安徽科技學院農科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了動物生理學課程大綱,在傳統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基礎上,增加了課程思政目標(育人目標)。即通過學習動物生理學,使學生了解動物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掌握重要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深刻理解動物機體各種生理機能的發生機制、條件以及內外環境的各種變化對這些功能的影響,培養學生辯證地觀察、分析和解決與生命現象有關問題的能力,為學習后續課程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同時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生態文明觀、法治意識、創新意識、“一懂兩愛”情懷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等。
2.3 拓展教學內容
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拓展了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因此,授課教師首先根據動物生理學課程思政的德育目標,按照實效性、針對性和“近體效應”的原則[6],從下述4個方面深入挖掘動物生理學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動物生理學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收集整理近代中國生理學家無私奉獻、報效國家的感人故事、生理學發展史中科學家創新求實的典型事跡以及動物生理學知識本身蘊含的思政元素。熱點新聞事件。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收集整理生態環境、食品質量安全、動物福利等社會、生活熱點問題,促進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皖北地區紅色資源豐富,其中在本校附近即有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蚌埠孫家圩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暨紀念館和定遠縣藕塘烈士紀念館等影響較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優選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課程教學,有助于培育學生品格,陶冶高尚情操,培養時代新人[7]。校園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宣揚校園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如帶領農民科技致富的優秀大學生村官楊俊森的先進事跡、吳培金同學勇救落水學生的見義勇為事跡等,容易獲得學生認可,培養學生愛民助人的優秀品德。其次,尋找思政教育內容的切入點,落實落細在教案和課件中,使思政教育內容與課程具體知識點自然結合。
2.4 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課程思政是以隱性教育為基本特質,強調思政教育過程的內隱性、柔和性與滲入性,更加注重潛移默化、育人于無形地開展教育[8]。從教學方法設計層面看,課程思政教育方法是對專業課程教學方法設計嵌入式、協同性、靈活性的揉入[9]。因此,課程思政教育對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單一的講授方法難以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授課教師需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法、問題導入法、專題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手段(如微視頻、微課、動畫等)和教學載體(如雨課堂、學習通、微信群、QQ群等),讓“課程”與“思政”自然融合,以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3 動物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3.1 愛國主義教育
講授“胰島的內分泌”時,介紹我國科學家探索用化學方法合成胰島素的典型案例。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家在生物學領域中的重大創新。該項目在1958年提出,經過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所、上海有機化學所、北京大學等單位科研人員8年的不懈努力,于1965年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使中國成為第一個合成蛋白質的國家,為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邁進了一大步,造福全人類。通過此案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愛國熱情,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職業選擇與人生規劃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同時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正確預防糖尿病等內分泌系統慢性疾病,提升學生的健康生活素養。
3.2 理想信念教育
講授“心臟的泵血功能”時,介紹當代共產黨員優秀典型、新時期農村帶頭人、鳳陽縣小崗村的原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同志“熱愛農村,扎根基層,為民謀利”的先進事跡[10],引導學生學習沈浩同志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情懷,扎根農村、服務農村的奉獻精神,愛崗敬業的奮斗精神,堅定同學們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同時結合小崗村的發展變化向學生介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引導學生知農愛農、強農興農,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以沈浩同志和校友楊俊森為榜樣,立志為“三農”服務。
3.3 創新意識教育
動物生理學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其中蘊含了豐富的科學思維方法,滲透了科學家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11]。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具有促進動物蛋白質合成,降低脂肪沉積,提高動物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等作用,而腺垂體GH的分泌受下丘腦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GHRH)和生長抑素(somato statin,SS)的雙重調控,GHRH促進GH的分泌,SS則抑制其分泌。在講授生長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調節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促進GH分泌,提高動物的生長速度?然后分別介紹3種調節策略:半胱胺作為SS耗竭劑,耗竭動物體內的SS,進而促進GH分泌,提高畜禽生產性能,這是由我國動物生理學家首先提出,并經過大量科學研究證明的一種高效、安全的生理調節劑。南京農業大學杜念興教授在國際上率先研制SS基因工程疫苗,通過免疫中和動物體內的SS,促進動物生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朱作言于1984年率先開展了轉基因魚研究,研制出世界首例轉GH基因魚。1991年,朱作言將草魚生長激素基因導入黃河鯉受精卵,獲得的轉“全魚”GH基因黃河鯉,不僅生長快,餌料轉化效率也高。通過這些案例介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法、多方位思考,學會用不同的科學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4 法治教育
職業素養是勞動者對職業認知與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是在工作過程中就業者必須具備的素質[12],其中法治觀念是隱性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講授“神經遞質和受體”時,介紹近期某縣“瘦肉精”羊肉問題。“瘦肉精”是指人工合成的一類β2-受體激動劑,主要有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等,豬、牛、羊等產肉動物攝入“瘦肉精”后通過與β2-腎上腺素能受體(β2AR)結合引起β2AR興奮,最終產生促進動物蛋白質合成并減少脂肪沉積的效應,能明顯提高瘦肉率和飼料報酬。但“瘦肉精”易在動物組織內形成殘留,直接危害消費者的健康。雖然我國在2002年就已經嚴禁“瘦肉精”用于飼料,但是受利益驅動,違禁添加“瘦肉精”事件還是屢有發生。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通過食品安全典型事件,教育動物科學專業學生日后畜牧生產中要知法守法、健康養殖,教育動植物檢疫專業學生未來工作中要履行職責,嚴格執法,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素養。
3.5 生態文明教育
緒論中內環境穩態( homeostasis) 是生理學乃至現代生物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內環境穩態是指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內環境的各種成分和理化性質只在很小的范圍內波動的生理學現象。內環境穩態不但是保證細胞和組織器官功能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 也是維持各種生命活動的必需條件[13]。內環境穩態一旦被破壞, 細胞及整個機體的功能將發生嚴重障礙,引起疾病。因此,維持內環境穩態是生命活動的內在規律。自然界是人與動物生存的外界環境。自然環境因素的變化,如飲用水源污染、大氣污染,也可導致人與動物機體內環境穩態失調。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近年來,畜禽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引導學生不僅要認識到國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更要自覺體現在生活與將來的職業生涯中,如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生態環境,畢業后在從事養殖業的過程中要以生態內涵為基礎進行科學養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6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厚的德育理念,如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惠民愛民、尊老愛幼的“仁愛”精神,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的社會責任感,自強不息、勤勉不懈的進取精神等,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能夠起到價值引導的作用[15-16]。講授“呼吸—肺通氣”時,通過介紹本校2016級吳培金同學勇救2名落水學生的見義勇為事跡,使學生感受該生的仁愛之心和勇敢。同時,鑒于動物生理學教學中肺通氣的原理,學習了解人工呼吸基本操作,在遇到需要救治者時能夠及時幫助,為病人贏得救治時間,培養學生見義勇為、奉獻愛心、回報社會的美好情操。一代代共產黨人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終如一當好為民服務的孺子牛。因而,在講授“復胃消化”時,引用魯迅先生的名言:“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引導學生發揚“給予人者多,取于人者寡” 的孺子牛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講授“泌乳—哺乳”時,介紹“羊跪乳”這一生理行為,培養學生對家庭、學校、社會、國家的感恩意識,引導學生更好地回饋社會。
4 結語
課程育人重在以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價值觀育人。在動物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不僅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融入了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三農”情懷等思政教育素材,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思政教育與個人發展相結合,以期培養出更多適應新時代發展,服務地方、區域、國家的新農科人才。然而,由于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在建設中還存在諸多不足,今后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和德育意識。在學校層面,要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完善“課程思政”育人評價體系,構建課程思政建設平臺,從而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育人能力,提高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2] 呂錦芳,應如海,姜錦鵬,等. 影響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因素及策略探討[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 2013,27(1):100-103.
[3] 姜錦鵬, 呂錦芳, 應如海,等. 淺談《動物生理學》課堂教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J].安徽農學通報, 2011,17(17):195-197,200.
[4] 姜錦鵬,趙春芳,應如海.動物生理學實驗課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5):280-282.
[5] 張虎軍.知識灌輸與價值培育相互協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建構[J].榆林學院學報,2023,33(1):119-123.
[6] 王騰, 劉興國.思想政治教育進生理學課堂的實踐與探索[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6):981-982.
[7] 任潘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作用[J].榆林學院學報,2022,32(5):119-123,128.
[8] 高峰,陸宗麗.教育學視野下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策略[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20,34(3):115-118.
[9] 婁淑華,馬超.新時代課程思政建設的焦點目標、難點問題及著力方向[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5):96-104.
[10] 鐘小霞. 共產黨人權力觀與和諧黨群關系的構建:以小崗村書記沈浩的事跡為例[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4,27(3):78-81.
[11] 朱河水,陳宇,王月影,等.生理學史的教育價值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中國獸醫雜志,2018,54(5):120-121.
[12] 白靜,宮潔麗. 寓“思政”教育于高職護理專業《生理學》課程教學[J].河北職業教育,2020,4(3):77-79.
[13] 趙茹茜.動物生理學[M].6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0.
[14]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15] 劉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5.
[16] 薛天飛.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新探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9,33(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