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信息技術的出現,人類社會開始邁入數字時代。數字協商民主作為一種順應數字化時代發展的新型民主形式,將數字技術嵌入到基層協商民主中,極大地促進了基層協商民主的現代化轉型。數字技術賦能基層協商民主在拓寬協商民主渠道、促進協商議題整合以及促使民主監督更為公開透明方面彰顯出獨特優勢。
數字技術能夠拓寬和豐富基層公民參與民主協商的途徑和渠道,從而提高公民參與的廣泛性,推動公民有序參與政治。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關鍵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沒有投票權,更要看人民有沒有廣泛參與。基層工作離不開民眾的參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系統,離不開公眾的廣泛參與,而將基層協商民主數字化有利于拓寬和豐富公眾對基層社會治理和基本協商民主事務的渠道。據中國互聯網絡第五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6.4%,截至2023年6月網民將達到10.79億人。伴隨著數字化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的普及,這些都為數字協商民主構建提供了基本條件。
首先,與傳統的協商民主相比,數字協商民主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拓寬了民主參與的廣泛性。在不需要到現場的情況下,通過視頻會議、現場直播、語音電話等方式,突破了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的制約與干擾,讓民眾能夠更加便利地參與到政策的交流與探討中。傳統的協商民主要求有一定的空間和地點來進行面對面的談判,這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投入,但數字協商民主只需借助互聯網和數字設備就能實現,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節約了協商成本,提高了工作質量與效率。其次,由于受身份、語言、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制約,傳統的協商民主不可能讓所有的決策過程都能被公眾廣泛參與,因而很難達到“全覆蓋”民主。但是,數字化的開放可以讓社會組織和全體公民打破地理、身份和職業的限制,在基層治理中有序地參與,解決與基層群眾利益相關的問題,從而使凝聚共識的主體多元化得到了充分的保證。最后,公眾不但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展開全方位的交流,而且還可以通過數字平臺及時掌握政策的出臺與執行情況,對其進行多維度分析,及時反饋政策的實施效果,提出相關的對策,從而提升政策的實施效率。
基層協商議題主要包括:城鄉規劃、征地拆遷、環境治理、公共安全、基礎設施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基層協商議題是整個協商過程的開始,影響著協商的方向和效果。隨著數字化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數字平臺來表達他們的需求。協商民主的實踐探索在我國不同地方呈現出不同的創新路徑,各地紛紛開展“政府留言”“網絡問政”等實踐,例如,廣西的“桂在協商”、江蘇省的“有事好商量”、浙江省的“請你來協商”等,這些數字平臺促進了公眾表達自身訴求的信心和意愿,從而擴增了基層協商議題表達的基數。
一方面,數字化技術能夠最大限度地優化基層政治協商議題的構建途徑,減少信息收集的成本。傳統的基層協商民主在運作時,既要花費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又要對協商議題進行篩選和選定,又受到時效性的限制,很難將反映民眾利益訴求的協商議題提取出來。利用數字技術,對獲得的大量的協商問題進行智能分析與處理,從而實現對協商議題進行高效加工。政府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對儲存在數據云端的協商議題資源進行無偏性的分析、萃取和提煉,政府對這些加工處理過的海量數據進行分類和歸納,對檢索和點擊較高的協商議題進行統計和排序,從中提煉出體現廣大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協商議題,將民眾呼聲最高、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提上協商議程。通過數字化技術,公民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而政府也不再需要通過傳統的組織方式來收集民意。另一方面,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也可以利用大數據、算法等技術,構建公眾參與意愿的聚集平臺。數字化技術有數字化的導向和聚合作用,它能突破某些線下的身份障礙,可以用關鍵詞對零散的、碎片化的表達詞語進行分類,或利用搜索引擎指導,迅速地將有共同需要的人聚集在一起。這樣能夠保證一些弱勢群體的心聲和訴求能夠被及時傾聽,可以更好地推動公民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協商交流。政府部門還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將暫時擬定的協商議題公布在網絡平臺上,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查閱民意專欄,切身參與協商議題的選擇和擬定過程。
數字技術賦能基層協商民主可以提高其開放性和透明性,有助于民眾對權力的行使進行有效的監督。伴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為權力監督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數字賦能監督是指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方式給監督插上“科技的翅膀”,以最大限度發揮監督優勢,提升監督效能,有力地促進了新型人民民主監督體系的建構。
一方面,數字技術能夠通過對數據的整合與綜合分析,拋棄了人為操縱或對人主觀判斷,從而實現對信息資源更好地利用,使權力的運行軌跡更加公開透明,以增強監督效能。在當今智能時代,權力運行的每一環節和每一流程留下的痕跡都能以數據的方式保存在云端,用數據來記錄和刻畫權力運行的軌跡和公職人員的履職行為。比如,相關部門的單位政務、公共信息資源以及公職人員的個體行為、資產流動以及項目立項等基本信息都可以通過數據的形式保存,還可以將其同步至相關平臺和網站,使追責、問責精準化、詳細化。數據的“即時性”能夠讓人民群眾全天候對被監督者的數據信息進行比較以及事后精準權力問責,最大限度地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可以優化傳統監督路徑,為新型人民民主監督體系打造行之有效的制度體制。傳統的監督模式往往是重事后監督而輕事前、事中監督,這便會引發權力主體的決策權與執行權的非公用現象。而數字化技術能夠對傳統的監督途徑進行有效的整合與優化,將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對權力進行全方位、全覆蓋的監督,防止錯失最好的防控時機,全面提高監督的效率。通過數字賦能,可以全面、準確、實時地收集相關部門和公務人員的信息,對權力運作留下的每一條軌跡進行分析,并能敏銳地察覺到其變化,從而對其進行風險評價,從而有效地防止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出現的各個環節的風險。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