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深入,新質生產力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職業院校迫切需要培養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優秀人才。本研究從義烏貿易業、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變化出發,精準對接人才新要求,提出義烏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策略:緊貼地方產業,動態調整專業布局;優化課程體系,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營造創新環境,提升學生科技素養。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職業教育;地方產業;人才培養
引言
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核心推動經濟快速發展,引領產業變革。職業教育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時刻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的重任。義烏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與產業發展相適配的新質人才。本研究立足新質生產力,厘清義烏產業發展現狀及人才新需求,提出適配的人才培養策略。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
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技術、知識等為發展動力,以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生物技術、儲能技術等為新業態,以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為新目標的生產力形態[1]。不同學者從不同維度將新質生產力視為一種先進生產力、創新驅動型生產力、高質量生產力和綠色生產力[2],具有以腦力勞動者為主的主體特征、顛覆性創新驅動的技術特征、多要素滲透融合的結構特征、數智化和綠色化產業的形態特征[3]。如今,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職業教育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人是創新的發起者、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與新質生產力匹配的勞動者應是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應用人才,包括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等[4]。
然而,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目前國內人力資源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中低端技能勞動力供給過剩,高技能創新型人才缺口較大[5]。職業教育作為適應區域產業布局、鏈接人才質量形成、推動科研創新轉化的重要教育類型,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發揮著人力資源供給和技術積累等關鍵作用[6]。實踐表明,通過與產業發展同向發力,更新教育內容和培養模式,職業教育能夠向社會和企業輸送具有實用技能、創新能力和持續學習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浙江省義烏市目前擁有大學2所,其中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義烏唯一的高職院校,每年超60%的畢業生留在義烏工作[7],成為向義烏輸出技能人才的搖籃,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供給端具有巨大優勢,助力義烏新質生產力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義烏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義烏產業結構以貿易業為主導,聯動發展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呈現多元化格局和高速發展的特點[8]。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義烏貿易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義烏全年進出口總額5660.5億元,其中出口額5005.7億元。貿易業早已成為義烏的支柱產業、標桿產業,并不斷邁向更高水平。
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效應助推義烏貿易業高質量發展。目前,以AI、互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智能制造產業催生出一批更具生產力優勢的數字基礎設施,如數字貿易平臺、數字創業平臺、智能貿易物質技術裝備等,激發創新活力,革新貿易方式,提高貿易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貿易效率,極大促進對外貿易的順暢進行與高效管理,為貿易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這種創新效應的驅動下,近年來義烏的數字貿易、服務貿易、直播電商、跨境電商等新形態貿易表現突出,有力推動義烏貿易業的高質量發展,使貿易標桿更高、更新。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義烏制造業穩步發展
義烏的制造業以服務貿易的輕工業為根基,同時蓬勃發展智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半導體產業等。2023年,義烏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5.3億元,全年完成制造業投資160.7億元,同比增長52.8%。
新質生產力通過創新發展理念為思想指引、以科技賦能為根本驅動義烏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了應對輕工業日益凸顯的產能過剩、同質化等問題,義烏有效實施產品差異化戰略,促使企業從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的傳統制造模式中解放出來,轉向更加注重智力資本和創新設計的模式,顯著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義烏制造業積極借助數字融合、智能制造等前沿創新技術,引入工業機器人與高度自動化的生產設備,著手打造一系列智能“超級工廠”,全力推進高端制造業蓬勃發展。基于此,為實現生產流程的深度優化,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生產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與智能化控制。與此同時,義烏制造業正加速構建數字化供應鏈體系,旨在通過數字技術與云計算的強大力量,對傳統產業的供應鏈管理進行深度重塑。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義烏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2023年,義烏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49.03億元,同比增長112.5%[9]。高端芯片及智能終端產業、信息光電、醫療健康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人工智能、數字醫療等引領義烏產業邁向高質量創新發展新階段。
義烏依托信息光電產業集群、醫療健康與電子信息產業園,布局發展數字光電、高端醫療、高端設備終端、生命健康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壯大一批專精特新的企業。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供政策、資金、平臺等全方位支持,加快培養科技創新產物,推動創新性、顛覆性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積極連接高校優質科創資源,大力支持科技項目、實驗室建設,深化打造創新綜合體,持續發揮大學科技園、研究院等平臺的引領作用,深化開展校企合作和科研平臺共建,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提升產業協同創新水平。
四、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的人才要求
在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才在綜合素養、專業技術能力以及創新創造力上需要展現出更為鮮明的特質。這些特質不僅反映著時代對人才需求的深刻變化,也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的挑戰。
(一)復合型新形態人才
新質生產力作為生產力發展的嶄新階段與高級形態,推動著各行各業向新形態的發展趨勢邁進。復合型新形態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應擁有跨領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能夠靈活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挑戰,具備不斷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這些人才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深耕細作,又能跨越學科界限、跨地區、跨國界,實現知識、技術和思維的跨界融合,是行業開拓者和引領者,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二)高質量人才
新質生產力并非量的疊加,而是質的突破,代表一種高質量生產力。人才在面對全新的生產力質態發展趨勢下,不僅需要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而且在特定專業領域內有深厚的知識底蘊。他們同時擁有融合多領域的智慧,能夠敏銳地洞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存在的不足,創新性地提出解決方案,并利用自身高技能水平解決問題。同時,他們需要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快速學習的本領,能夠熟練掌握新技術,應用創新成果,針對市場變化迅速調整,從而使自身始終保持在行業的領先地位。
(三)創新進步人才
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實現技術變革,給生產力發展注入新活力。在科技創新和新技術驅動生產力躍遷的背景下,人才需要具備超高的創新意識,掌握科技前沿動態,能夠有效應對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挑戰。為了更好地服務新興產業發展,人才需要及時對專業領域進行優化調整,從而緊跟產業更新迭代步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開辟新的領域和賽道。
五、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義烏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策略
傳統的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注重理論知識傳授、實踐脫離實際生產、專業技能不扎實等問題,與新質人才的發展漸行漸遠。“流水線式”、缺乏創新與活力的教學環境,無法培育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創新進步人才。因此,義烏職業院校應以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導向,建立以培養新質人才為目標的育人新體系,實現職業教育供給側與產業結構需求側相協調。
(一)立足地方產業,調整專業布局
義烏職業院校要對齊地方標桿產業,圍繞貿易業大力發展國內外貿易、創意設計、創業等相關專業,打造特色專業、王牌專業。緊跟經濟發展熱點,調整設置一批網絡直播、電子商務、跨境電商、小商品設計、供應鏈管理、數據分析等相關專業,精準匹配地方人才需求。深耕地方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圍繞科技創新和新技術應用,調整設置一批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管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相關專業,夯實制造業人才根基。
(二)優化課程體系,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筑牢基礎理論課程根基,確保人才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從事專業領域內任何工作的基礎;其次,構建以綜合能力提升、實際問題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鼓勵學生和老師積極開展跨學科學習和研究,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復雜問題的能力。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引入跨學科知識和技能,開設學科交叉課程;此外,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跨學科綜合課程開發,培養具備跨領域工作能力的人才。在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融入生產力發展背景下,可將現有課程進行升級融合,或增設相關課程,培養滿足市場需要的數字化人才。
(三)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
義烏職業院校要將產教融合走深走實,切實把校企合作的意義發揮出來。通過實地學習,將課堂實踐環節遷移至企業,使學生能夠親身投入到實際生產流程,培養并提高專業技能水平。此外,學校可高度還原企業生產環節、共建實驗室、實訓基地等,更新替換一批以掌握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儀器、實驗室,使學生在日常課堂學習中就能即時融入實際生產情境。同時,積極發掘并利用當地企業資源,建立密切合作關系,開設產業教學現場班。以企業實際生產工作者為授課教師,在企業現場實施課程教學,并以企業制定的技能、理論考核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與考核,從而確保教育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借助產業現場教學班,企業與學生可進行雙向洽談,學校實現定向就業推薦,而企業則能從中選拔優秀人才。
(四)營造創新環境,提升學生科技素養
義烏職業院校應以高水平師資建設為出發點,全方位培養、引進創新人才,優化師資結構,提高教師隊伍整體創新素養。將創新思維與課程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好課程思政教育功能,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充分利用新型技術提升教學效果,如虛擬仿真技術、AI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營造創新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創新的重要性,潛移默化培養創新意識。全方位營造校園創新氛圍,如邀請專家開展講座、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建立創新創業孵化中心、資助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等,用創新環境滋養創新人才。
結語
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僅顯著影響產業的發展格局,而且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產生深遠影響。職業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地,應準確把握人才需求變化對職業院校教育的新要求,通過優化教學體系、加深走實校企合作、提高教師素養、改進教學技術、營造創新環境等方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培養優秀人才。
本文系2024 年度義烏市社科聯課題《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義烏職業院校新質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WSK2409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段蘭蘭.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制約因素與實踐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27):53-57.
[2]楊廣越.新質生產力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經濟問題,2024,(05):7-17.
[3]胡瑩,方太坤.再論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與形成路徑——以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為視角[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4,(02):39-51.
[4]申妍瑞,胡縱宇.新質生產力與產教深度融合雙向賦能: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校科技,2024,(05):89-93.
[5]張俊青,陳正振,張佺.數字化時代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現實困境及實施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04):49-55.
[6]徐蘭,劉慧,易熙瓊.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道路選擇和實踐策略[J].成人教育,2024,44(03):66-73.
[7]林曉燕.義烏多措并舉織密就業“保障網”[N].義烏商報,2023-9-14(4).
[8]義烏市人民政府.二〇二四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24-02-06)[2024-8-10].
[9]義烏市統計局.2023年義烏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24-05-15)[2024-8-10].
(作者單位: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