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為加快建筑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建筑設計專業教學也需要不斷革新。從以往的建筑設計專業教學情況來看,還存在課程設置科學性不足、教師能力尚待提升、校企協作不到位、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等問題,導致實際的人才培育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深入認知產教融合的價值,融入新的教學理念,提升對思政育人的重視度,優化建筑設計專業教育模式,引領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實現全方面提升,是一項極具意義的工作。基于此,本文通過對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教學革新的意義進行探究,指出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教學存在的不足,提出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思政育人模式建設路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共同體;建筑設計專業;思政育人;校企合作
引言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民眾對建筑的審美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愈發關注個性化的建筑設計,千篇一律的建筑設計容易出現審美疲勞。正是由于人們的審美要求發生變化,也對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要加強建筑設計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外,思想政治教育也需隨之加強。但如今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諸多不足,尚未充分融入產教融合共同體理念,思政育人方面落實不到位,現有的教學體系科學性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尚且較多。因此,必須充分認知建筑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不足,積極了解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內涵,明確思政育人在新時代育人工作中的價值,針對性地優化建筑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建設,確保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基礎上,也可了解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個人的道德修養、職業素養等均可獲得同步提升。
一、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教學革新的意義
(一)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設置
通過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使學生教育和教師成長共同落實。對于學生,可通過研學共同推進,使在校生積極參與實踐項目,將高校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際項目中,積累豐富的建筑設計經驗,促進探究意識、創新能力等共同培養。對于教師,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的設計項目,加強教師間的協作,通過和企業建筑設計師共同探討交流,實現專業能力更好地提升,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指導。
(二)加強多方協作配合
結合建筑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以解決建筑行業發展中的重點問題為核心,充分整合相關教育資源,加強校內教師和行業企業優秀設計師進行協作,促進項目成果的高效轉化。實現校企的深度合作,由學校提供學生定制培養支持,企業負責提供學生實踐項目參與的機會,以及安排教師掛職鍛煉,同時邀請優秀設計師到校為學生提供指導。在此情形下,可彌補以往建筑設計專業教學主體分割的問題,人才培養質量自然也會隨之提升。
(三)促進資源深度整合
產教融合共同體促進學校、企業、行業緊密關聯,明確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針對性地開展建筑設計專業人才,確保人才可為建筑行業提供更好的服務。一方面,圍繞共享理念促進校際的協作,將產教融合共同體成員的硬件資源、軟件資源進行充分整合,為社會培訓、技能大賽等的推進提供有力保障[1];另一方面,通過行企校協作體系的建設,打造出更多優質的建筑設計成品,使成品可更為快速地投入使用。
(四)實現人才多維輸出
產教融合共同體可促進學校和行業用人需求的緊密對接,確保所培養的建筑設計人才和行業需求高度契合。基于產教融合共同體理念下開展的建筑設計人才培養工作,可以項目為載體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等共同獲得培養,還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堅持不懈的良好思想。同時,可通過多元評價體系的建設,對學生的創新能力、職業素養等進行全方位考查,更好地明確學生的不足之處,針對性地彌補這些不足,保障人才輸出質量。
二、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教師教學能力尚待提升
教師是實施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建筑設計專業教師的能力水平,會直接給教學成效產生影響。如今,大多數建筑設計專業教師由于思想觀念相對落后,對產教融合共同體的了解不夠清晰,并未積極掌握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制圖技術,在教學方面的能力提升空間還相對較大,對學生的指導成效并不明顯,導致培養的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和行業所需存在不小的差距。
(二)課程體系設置不科學
現如今,部分高校建筑設計專業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模式,課堂中單向地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師生間的互動甚少,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此種現象極易使學生出現厭學心理,教學成效自然不盡如人意。從建筑設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現狀來看,內容和傳統建筑學并無明顯差距,主要包含建筑制圖、色彩與構成、建筑施工等內容,整體的教學內容多而雜,實踐安排甚少,使學生的專業基礎不夠穩固,內容缺乏邏輯性,缺乏職業教育特色,這和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要求不相契合。
(三)校企雙方合作深度不夠
一方面,大部分學校均已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在積極推進校企雙方合作,但在工作推進中存在浮于表面的現象,尚未針對人才培養需求制定合作方案,僅簡單制定合作內容、合作流程,這自然無法達到規定的校企合作深度,建筑專業人才的培養效果也并不明顯,還會導致相關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如今東西部經濟發展存在顯著差異,使校企合作過程中均會以發達地區高校和企業作為優先選擇對象,這必然會使校企合作出現不均衡的問題。發達地區可開展實際校企合作的建筑企業數量較少,尤其是可為人才培養提供專業指導的企業少之又少,這便使得校企間難以實現深度合作。而經濟相對落后的區域,因有實力的建筑企業相對較少,高校教學設施不完善、教學資源相對有限等因素,使校企合作難以深度推進。而小型建筑企業難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培養環境,只可安排少部分學生進入企業參觀實踐,且并未多余的人員為學生提供指導,不具備校企合作的實力[2]。
(四)教學評價方式過于片面
現如今,高校建筑設計專業教學評價工作基本由科任教師單獨完成,且評價主要依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考試成績、平常表現等,在信息技術應用上甚少,并未對評價結果進行系統性分析。建筑設計中,不少項目需要小組協作,教師無法對小組所有學生的設計水平有清晰地了解,對于學生們在項目中的參與度也不夠了解,若只是教師單獨對學生進行評價顯然不夠客觀公平。同時,未安排建筑企業專業設計人員參與評價活動,難以保障教師單一評價和企業行業的標準相匹配,此種評價活動顯然不合理。
三、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思政育人模式建設路徑
(一)明確建筑設計專業教學目標
以往的建筑設計專業教學工作中,基本過于隨意化,尚未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如此導致教學過程相對盲目,最終的人才培養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課程需要重新制定教學目標,除了要針對知識與能力設置對應的目標外,還應設置道德、素養層面的目標。只有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才可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還可有效培育良好的德行,明確正確的價值取向,提升職業素養,成為建筑行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畢業后也可更為快速地投入到行業工作中,企業的人才培養成本也可有所縮減,為行業的發展貢獻自身的綿薄之力。
(二)優化建筑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必須積極落實相關工作。對于基礎理論課程,應包含建筑學基礎、建筑材料基礎等課程,這些均為后續學習實踐不可缺少的基礎課程[3]。對于專業核心課程,應包含建筑施工技術、建筑構造等課程內容,旨在讓學生掌握核心知識與技能,有效鞏固建筑設計基礎能力。對于實踐課程的設置,應包含實踐訓練、項目實踐等課程內容,讓學生有更多參與實踐操作的機會,可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對于產學合作課程,學校需要聯合企業共同設置實踐項目課程,讓學生有效鍛煉實踐動手能力,和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在潛移默化中促進職業能力的提升。對于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置,應設置創新設計等課程,讓學生在建筑設計課程學習過程中也可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業能力,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對于跨學科課程的設置,可通過建筑經濟、建筑文化等課程的設置,讓學生掌握多元化的知識,促進知識視野的拓寬,思想層面也可獲得提升。高校在課程體系優化過程中,會將產業需求作為重點考慮因素,圍繞就業要求和企業加強協作,針對性地優化課程內容設置,保障培養的學生和社會需求相契合。此外,還應體現出課程的綜合性,借以多元化的手段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升,使其能夠獨立完成建筑設計項目,自主及時地解決各種問題。
(三)創新建筑設計專業教學模式
建筑設計專業教學創新過程中,必須圍繞產教融合與思政育人的要求,對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創新。對于項目式教學模式,這是當前高校建筑設計專業教學中應用較多的一種模式,可結合建筑產業發展需求,在教學中引入實際項目,讓學生根據項目進行學習,使學生在此種教學模式下的問題解決能力可獲得有效鍛煉。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其可突破線下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讓部分教學內容可在線上平臺完成,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等的應用,讓學生進行模擬操作,使學生的實踐能力獲得有效鍛煉。對于工作坊式教學模式,通過實際項目問題讓學生以團隊形式進行探究,由教師指導學生尋找問題的解決方式,在此種項目鍛煉形式下可促進專業素質的不斷提升。對于產教混合教學模式,可邀請企業建筑設計人員到校進行授課,將自身的設計案例進入課堂進行分析,讓學生深刻感受建筑設計的魅力,真正地喜歡上建筑設計專業,有效激發學習熱情。對于崗課賽證融通教學模式,可安排學生參與建筑設計技能賽事,考取職業等級證書,使學生技能和崗位需求更為匹配。此外,還可開展學生的定制化培養工作,結合企業的招聘標準,針對性地制定培養策略,確保輸送的人才和企業的要求相匹配[4]。
(四)組織開展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
建筑設計專業本就是極為注重實踐能力的專業,因而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必不可少。教師應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獲得有效提升。利用實習教學的方式,學生可加入建筑企業的實際工作中,深入理解專業知識,掌握更具實用性的技能,而在項目實訓中也可鍛煉實踐能力,協作意識也可得以提升。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可讓學生通過建筑結構、施工技術等多種實驗活動的參與,提升自身的實驗技能,日后的工作中也可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對于虛擬仿真教學活動的開展,可利用虛擬技術模擬建筑場景,讓學生參與模擬活動,感受先進技術手段對自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此種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可讓學生提升工作適應力,無論建筑行業如何變化都可快速適應。
(五)制定科學的評價和激勵機制
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的創新教育工作推進中,考核評價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在對學生專業知識考核的基礎上,還應注重納入思政教育效果相關內容,確保教育評價工作的全面性、科學性[5]。首先,為確保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公正,評價主體應改變以往的單一教師評價模式,需要納入校內建筑設計教師、企業導師、學生等共同參與評價工作,才可對學生的情況充分反映出來;其次,評價內容除了知識掌握情況、實踐動手能力等,還應納入職業素養、愛國情懷等評價內容,確??己烁采w面更為廣泛,也可讓學生意識到只一味地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是不夠的,還應注重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素養;最后,考核評價不可局限于期末考試,而是要多加關注平時的表現,除了作業完成情況、項目參與情況外,還應納入線上學習情況等評價指標,如此可對學生進行立體化評價,育人成效也會更加明顯。
結語
綜上所述,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高校建筑設計專業也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確保培養的人才和行業所需更為匹配。但從如今的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實況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后續還應不斷優化調整,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共同體理念的優勢,強化思政育人工作,使學生的專業基礎更為扎實,思想品格也同步獲得提升。
本文系1.2023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067);2.2023年度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產教融合共同體背景下建筑設計專業思政育人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023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謝力進.高職院校建筑專業產教融合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學周刊,2024,(25):89-92.
[2]黃嵐,任相峰.面向建筑業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BIM課程教學改革——基于產教融合與課程思政視角[J].磚瓦,2024,(05):171-173.
[3]曹茂慶,張云英,宋雪,等.產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四輪驅動”機制的高職建筑設計類課程教學創新與實踐[J].職業技術,2024,23(04):94-102.
[4]劉志峰,馬穎憶,張啟菊,等.“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高校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應然之路——基于《建筑設計Ⅳ》的建設探討[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43(04):115-120.
[5]劉志峰,馬穎憶,張啟菊,等.地方本科院校產教融合創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金陵科技學院建筑類專業為例[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7(02):77-84.
(作者單位: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