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匠精神作為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精神形態,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逐漸積累形成了獨有的價值理念,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旨在探討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為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通過對工匠精神內涵、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剖析,從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強化、校企合作深化等多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以促進職業教育在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職業教育作為培養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肩負著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的重任。而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優秀的職業精神,所包含的文化基因和獨特觀念彰顯了其在現代社會中的關鍵意義,對于提高國家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和培養、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即“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執著專注、對產品精益求精、對職業敬畏熱愛、對質量追求極致的職業態度和價值取向[1]。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質。這意味著追求卓越的品質,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力求把每一個產品、每一項服務都做到極致。嚴謹專注是工匠精神的重要表現。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工作,確保工作的準確性和高質量。敬業奉獻是工匠精神的內在動力。通過對工匠精神的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良好品質。創新進取是工匠精神的時代要求。這種創新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體現在觀念、方法和工藝的更新方面[2]。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工匠精神”教育既是推動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題中之義,更是篤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實踐問題[3]。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對于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4]。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質量發展需要科技引領與人才支撐,而教育又是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基石,因而深化教育是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5]。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構建的主體,是實現我國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有力載體。因此,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發展使命,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6]。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指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上,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實現職業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其發展內涵包括多個關鍵方面:(1)人才培養質量高。培養出的學生不僅有熟練的專業技能,還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2)專業設置質量高。專業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和新興產業,同時,優化專業結構,注重專業群建設,發揮專業集群優勢;(3)課程與教學質量高。課程內容要反映行業前沿知識和技術,把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增強教學實踐性;(4)師資隊伍質量高。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推動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積極引入企業技術骨干兼職教學;(5)社會服務質量高。職業院校要服務地方經濟,并且參與社會文化建設,傳播工匠精神等優秀文化。
二、工匠精神與職業教育的內在關聯
(一)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
工匠精神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價值引領。從人才培養角度,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對技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這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所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相契合。從職業素養角度,敬業、專注、創新均為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有了這些優良品質,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才能有高度的責任感,沉下心來,專注于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積累。在掌握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要求,讓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推動行業的進步和發展[7]。
(二)職業教育是工匠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工匠精神傳承提供了系統且專業的環境。在教學體系方面,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可以融入工匠精神教育,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培訓,將工匠精神傳遞給學生。從師資隊伍來看,高質量職業教育的教師不僅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能言傳身教工匠精神。他們憑借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經驗,引導學生樹立敬業、專注、創新的觀念。在實踐平臺角度,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會提供充足的實習實訓機會。職業院校往往會和企業緊密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使學生在學校和企業雙主體的培養下,有更直接的渠道感受和傳承工匠精神,保障了工匠精神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的有效傳承。
三、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完善
課程教學體系是課程教學的頂層設計,與實踐教學體系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專業人才培養任務的完成。要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需要對現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全面改革。然而,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往往較為復雜,涉及多個專業領域和技能層次,如何在不影響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學的前提下,合理地融入工匠精神的內容,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課程內容的設計需要兼顧理論與實踐,這對課程開發者和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部分職業院校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理論層面,在教學過程中難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師培訓體系也不完善,目前針對職業院校教師的培訓主要側重于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的提升,對工匠精神的培養重視不夠。缺乏系統的培訓課程和實踐機會,使教師難以有效地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部分職業院校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導師。雖然可以聘請企業中的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或導師,但在實際操作中,企業導師一方面,往往工作繁忙,難以保證足夠的教學時間和教學質量;另一方面,缺乏教學經驗,難以將自己的實踐經驗有效地傳授給學生。
(三)實訓基地建設滯后
實訓基地是學生實踐技能和工匠精神培養的重要場所。然而,部分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滯后,設備陳舊、技術落后,難以滿足學生實踐教學的需求。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難以接觸到先進的技術和工藝,也難以培養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實訓基地的管理和運行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質量監控體系,以及對學生實踐過程的有效指導和監督,導致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隨意性和不規范性,影響了學生對工匠精神的體驗和感悟。
(四)校企合作不深入
目前,雖然很多職業院校與企業開展了合作,但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例如,一些校企合作僅停留在學生實習、就業等層面,缺乏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開發、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企業往往更關注自身的經濟效益,對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在合作過程中,對工匠精神的重視程度不夠,并未將其納入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中,難以真正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難以真正體會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校企合作往往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機制和法律保障,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不明確,導致合作難以持續深入開展。
四、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一)重構課程體系,培養大國工匠
學??梢蚤_設工匠精神專題課程,如“工匠精神概論”“工匠文化與職業素養”等,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和教學目標設計中。通過課堂教學、案例分析、實踐活動等形式,系統地向學生介紹工匠精神的歷史淵源、內涵特征和現代價值,讓學生能夠將工匠精神內化的同時,自覺與勞模和先進榜樣學習對標,實現入腦入心入情。也可以邀請行業內的工匠大師、專家學者來校授課,分享他們的實踐經驗和對工匠精神的感悟,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將工匠精神融入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之中,結合不同專業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課程承載的培育工匠精神的功能。在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專業特點,將工匠精神的培養貫穿始終。通過項目式教學、案例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的設計、實施和管理,在實踐中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同時體會工匠精神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著力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
教師是工匠精神教育的執行者,是對工匠精神教育目標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教育的個人或團體。學校要為教師提供工匠精神培訓機會,組織教師參加各類工匠文化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讓教師親身感受企業中的工匠精神,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教師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言傳身教。
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和項目合作,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制度,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實踐,與企業工匠共同工作,了解企業的需求和發展動態,學習他們的精湛技藝和職業精神,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然后將這些經驗帶回課堂,傳授給學生,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大視野”。
通過“兼職導師”“客座教師”的形式將行業中優秀的先進模范、工匠代表等引入學校,聘請企業中的工匠大師、技能專家、高級技師擔任學校的兼職教師或校內指導教師,他們可以通過專業講座、行業論壇、實訓指導等方式,為學生傳授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傳遞實踐經驗和工匠精神,讓學生們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工匠精神的真諦。
(三)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實踐育人工作體系
在職業院校工匠精神教育教學模式構建中,實踐育人不僅可以為工匠精神教育提供生動的教育素材,而且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要善于將校內校外資源有效整合,建立“家校企政社”的協作機制,通過崗位實習、志愿者服務、社會調研、“三下鄉”活動、創新創業、職業技能大賽等實踐活動,在社會大課堂中鍛煉學生的工匠技能,培植學生的工匠道德。
職業院??梢酝ㄟ^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加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投入,改善實習實訓條件,按照企業實際生產環境進行布局和設備配置,建設高標準、現代化的實訓場地,配備先進的實訓設備,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職業環境,學生在實訓中體驗企業的工作流程和職業要求。制定嚴格的實訓管理制度,強調規范操作和質量控制,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品質。
(四)深化校企合作,助推人才培養
職業院校與企業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實踐場所,強化校企合作是培養學生對工匠精神內涵本質的感知、體驗和感悟的一項重要措施。要根據學校的發展、學生的成長、市場的需要和企業的需求來建立協同育人體系。職業院校與企業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將新技術、新理論納入教學體系,推動學術發展緊跟時代步伐[8]。開展訂單式培養和現代學徒制試點,將企業對工匠精神的需求融入教學目標和課程設置。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崗位和實踐機會,學校為企業輸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校企雙方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設立合作項目等方式,確保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員工培訓等活動,實現學校與企業的互利共贏。職業院校要將企業資源與企業文化相結合滲透進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中,發揮企業文化對學生的熏陶作用,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工匠精神,進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結語
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也是時代的要求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教學環節、師資隊伍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等路徑,可以有效地將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教學中,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實現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本文系江蘇商貿職業學院2023年度科研機構專項課題《工匠精神融入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課題編號:ZX202302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鐘文靜.讓工匠精神成為思政課教師的靈魂養料[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4,(07):87-90.
[2]李宣廷,賀彬,陳思.中國特色工匠精神的育人邏輯、路徑及價值[J].自然辯證法研究,2024,40(06):129-135.
[3]鄧德艾,王頻.高職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要素、原則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7):71-77.
[4]喬一博,謝紅霞.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邏輯與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44(21):26-31.
[5]陳鵬,童欣安.高質量發展時期我國產教融合政策的話語生成邏輯[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30):37-44.
[6]劉云.教育、科技、人才協同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思考[J/OL].社會科學家,1-6[2024-10-31].
[7]郭達,尹晨曦.大國工匠精神形成機制及對職業教育培育大國工匠精神的啟示——基于對50位大國工匠成長實踐的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35):53-59+95.
[8]張微,孫士江.職業教育與工匠精神的一體化建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04):118-124.
(作者單位:江蘇商貿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