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評價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環節,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梳理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評價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評價的發展趨勢,期望對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的發展起到啟示作用。
關鍵詞: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培訓效果評價
引言
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教師作為這一教育體系中的核心力量,直接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和未來的職業發展。而有效地評價教師培訓效果,有助于為培訓方案的優化提供關鍵性反饋,進而實現培訓目的、提升教師素質。因此,研究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評價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一、國外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評價研究
針對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的評價研究,國外在理論與實踐層面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培訓效果評價的內涵、模型和方法研究領域。
(一)培訓效果評價內涵研究
關于培訓效果評價的定義與具體內涵,盡管國外學者暫時并未形成統一的答案,但大部分都認為培訓效果評價是培訓管理中的一項重要環節,是在受訓者完成培訓任務后,對培訓計劃是否完成或達到效果進行的評價、衡量,旨在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標準,對培訓活動的成效進行系統地評估,以了解培訓的實際效果,并為未來的培訓活動提供改進方向。
部分學者認為,培訓效果評價作為培訓項目中的重要一環,是組織實現優化管理系統程序的最重要步驟,能確保組織獲得培訓過程中的資料,發現存在問題并及時修正。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培訓效果評價實質上評價培訓所帶來的價值或成效,將培訓效果評價詮釋為一個旨在制定培訓計劃而進行的信息搜集流程,此流程的核心在于全面審視培訓項目的最終價值與成效,以評價其是否成功實現既定的預期目標[1]。英國的管理服務委員會(MSC)認為對培訓效果評價是一個過程,即通過系統的評價手段來檢驗培訓活動是否成功達成預先設定的目標。
(二)培訓效果評價模型研究
國外對培訓評價的研究時間起步較早,可以追溯至20世紀初期,并且建立了大量的培訓評估模型,主要應用于企業人力資源開發領域,但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和職業院校對師資培訓評價需求的不斷增加,培訓評估模型在職業教育中應用越來越深入和廣泛。常用的培訓效果評價模型主要有柯氏四級評價模型、ROI評價模型、CIPP評價模型、CSE評價模型。
1.柯式四級評價模型
該模型于1959年提出,從觀念萌芽至行為踐行,再到最終成果的顯現,分別從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結果層4個層次來解釋如何評價培訓效果,每個層次都針對培訓效果的不同方面進行詳細評價,旨在全面了解培訓活動的成效。
2.ROI評價模型
該模型也稱為投資回報率評估,是對柯式四級評價模型的創新,在其基礎上增加了財務評估層。具體而言,第一層是反應;第二層是滿意及行動計劃;第三層是學習與收獲;第四層是工作應用與實踐;第五層是組織影響及業務效果與投資回報率,該模型已經在企業培訓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詳盡的評價數據來指導培訓工作的優化,進而提升培訓的整體質量和效果,確保培訓投入能夠帶來顯著的業務回報。
3.CIPP評價模型
該模型將培訓項目本身作為一個對象進行分析,根據項目組織過程的規律,提出了關于培訓效果評估的 CIPP模型,其由情境(Contextual)、投入(Input)、過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部分組成。
4.CSE評價模型
該模型由加利福尼亞大學評價研究中心提出,并將其分為四大環節,即培訓需要評定、培訓方案評定、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2]。原先,該模型多用于評價高等院校管理人員的培訓效果,如今,企業也對培訓效果評價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三)培訓效果評價方法研究
除前面提到的評價模型外,還有幾種評價方法因其在多個培訓領域的廣泛應用而備受矚目,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法(FCE)、層次分析法(AHP)與德爾菲法,這3種方法憑借其獨特的優勢,在各類培訓效果評價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法(FCE)
FCE是一種深度融合模糊數學原理的綜合性評估手段,巧妙地將多個評估指標納入模糊集合的框架之內,將原本模糊、難以量化的定性因素與清晰的定量數據有效結合,將直觀的定性評價轉化為精確的定量評價,對培訓對象展開全面而細致的評判,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在實踐中,FCE常常與各類評估模型緊密配合,共同為培訓項目的全面評價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有些學者將其與柯式四級評價模型相結合,從柯氏四層次分析,對電力企業培訓的實際效果進行評價;也有學者將Kirkpatrick模型、AHP法和模糊評價模型三者結合,對高等院校教師的非學歷繼續教育成效深入評價[3]。
2.層次分析法(AHP)
AHP是一種集成了定性與定量分析優點的多目標決策技術。該方法以其操作簡便、數據需求低以及計算流程相對直觀的特點而廣受好評。也經常與其他評價模型結合,廣泛應用于各種培訓管理場景中,例如,部分學者依托柯氏四層次評估模型的基本原理,運用AHP的理論框架,對應急培訓的效果進行了系統性的評價與分析。
3.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亦被稱為專家調查法,最初由美國蘭德公司創立并應用。其核心理念在于通過多輪匿名咨詢,持續收集并整合專家們的獨立見解,直至達成共識。此法的一大優勢在于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利用專家的智慧與經驗,實現思想的匯聚與碰撞,從而提升預測或決策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然而,正因其匿名性特征,專家間的直接交流與討論被削弱,這可能增加了個體判斷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風險,進而影響最終結果的貼近實際程度。
此外,還有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勝任力模型法、多元統計分析法也常用于企業職工培訓和教師培訓當中。
二、國內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評價研究
當前,國內學者對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化,比如,將國外培訓評價模型與我國師資培訓項目相結合來探索教師培訓效果評價體系;綜合運用培訓效果評價方法來客觀評價培訓效果;完善培訓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等。
(一)對國外培訓評價模型研究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院校對職業師資的培訓需求日益增加。為了提升培訓效果,確保教師能夠掌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并引入國外的培訓評價模型。這些模型以其科學性和系統性,為職業師資培訓效果的評估提供了有力支持。
1.對CIPP模型的研究
國內學者對CIPP模型的研究,更多的是借助該模型來搭建一套能提升教師培訓效果的評價體系。比如,部分學者憑借CIPP評價模式致力于探究學科教學能力專項培訓的質量評價體系[4];另一些學者借助CIPP評價模式致力于構建一套卓越的教師培養評價指標體系;還有學者則提出以柯氏培訓評估模型和CIPP評價模型為理論基礎,探索新時代鄉村教師培訓質量評估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2.對柯氏評價模型的研究
柯氏評價模型在我國教師培訓領域的發展經歷了引入與接受、應用實踐、發展與創新等階段,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優化。國內學者對柯氏評價模型進行了創新應用,以該模型為基礎創新了職業師資培訓的新評價模型,為解決職業院校師資培訓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比如,部分學者借助柯氏評價模型致力于研究中職學校職業培訓的問題與對策;還有學者以柯氏四級培訓評估模型為理論基礎,探討了教師培訓效果“五層次”評估模型的構建。
3.對勝任力模型的研究
部分學者基于勝任力模型探討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將勝任力模型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相結合,探討了高職院校藥學專業“雙師型”教師勝任力模型的構建步驟,以期提升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勝任力,進而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培訓效果評價方法研究
針對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評價,常采用的評價方法多種多樣,這些方法旨在從不同維度全面、客觀地評估培訓成效。除問卷調查、考試等量化評價方法和訪談、觀察、案例分析等質性評價方法,國內學者也開始從綜合評價方法的角度研究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如模糊評價方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方法。
1.模糊評價方法
國內學者主要基于模糊數學方法開展模糊評價相關研究,部分學者認為,利用模糊評價方法進行培訓效果評價,可從確立評估要素集、分配評估要素權重集、劃分評估因素檔次集、實施單因素模糊評判和模糊綜合評判這五大環節進行;另一些學者認為,模糊評價方法作為一種綜合評價方法,要根據設定的指標標準及統計結果,利用模糊關系合成原理,通過構建評價矩陣來量化多種評價因素[5];也有學者針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評價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設計了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評價模型,提出了高職院校教師績效評價的對策和建議。
2.數據包絡分析方法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簡稱DEA,在我國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并在經濟管理、師資培訓、社會服務、醫療、政府等多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有學者采用DEA方法對河南省14個骨干教師培訓單位的相對培訓效率進行了分析評價;也有學者運用DEA方法對“雙高”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投入產出效率進行評價。
(三)培訓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國內學者結合多種評價模型來研究培訓效果評價指標體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學者以培訓活動為核心,依托柯式評估模型和轉化學習理論,構建了一個針對高職教師培訓實效的評估體系,該體系涵蓋培訓背景、培訓反饋及培訓成果3個關鍵的一級指標[6];另一些學者著眼于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借助新柯式培訓評價模型構建了一個覆蓋培訓前、培訓中、培訓后全過程的高職教師培訓評價指標體系,且分為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4個層次[7];也有學者運用雷達圖這一可視化方法構建了中職教師職后培訓職業能力增值評價指標體系,將中職教師的綜合能力細分為核心能力、職業生涯發展能力、專業管理能力、組織教學能力等4種能力,從一個清晰、全面的視角來審視中職教師職業能力的成長軌跡。
結語
縱觀國內外研究成果,當前對教師培訓的研究頗為豐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評價模型和評價方法,在商業、醫學和教育等領域得到了高度重視和廣泛應用,構建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教育評價系統,主要研究內容集中在培訓內核、培訓模式、培訓方法、培訓指標體系等方面。但從整體上看,國內外專門針對教師培訓評價的研究是有限的,只是將它作為培訓體系的一部分,而沒有作為專門研究,對培訓評價的關注度不高,對培訓效果績效及評價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現有研究也反映出一些不足,如注重項目培訓但缺乏有效評價、涵蓋培訓評價但缺乏有效實施、建立反饋機制但缺乏有效監管等,這些問題制約了培訓效果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評價研究是一項持久且復雜的工作。今后,可從強化培訓評價環節、優化培訓評價機制、加強培訓評價監管、深化成效反饋機制等方面探索職業院校教師培訓效果評價,進而更好地評價和提升職業院校教師培訓的效果,推動職業院校教師培訓工作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系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十四五”成人繼續教育科研規劃2023年度立項一般課題《基于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項目的培訓效果評價模型研究》(課題編號:2023-028Y)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石大維.教師培訓項目的效果評估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2]藍敏萍.CSE評估模式在高校中層管理干部培訓效果評估中的運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2):39-40.
[3]李粉紅,李超.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高校教師繼續教育效果評價[J].微型電腦應用,2020,36(01):55-58.
[4]胡永春,徐昕.基于CIPP模型的學科教學能力專項培訓的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4,(08):5-9.
[5]鄒永輝,劉雅潔,張葵.基于模糊評價方法的企業員工價值量化評估初探[J].商場現代化,2023,(04):105-107.
[6]殷蕾,許放.高職教師培訓實效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8,(10):98-103.
[7]聶偉進,汪衛平.基于柯氏模型的高職教師培訓評價體系構建[J].教師教育研究,2021,33(02):31-37.
(作者單位: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