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中,存在一種特有的民主形式,即協商民主。在中國現行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框架下,協商民主作為一種深具特色的民主實踐形式得到廣泛推廣。它不僅體現了國家政治的特色,也被視為城市社區治理不可或缺的理論和實踐視角。盡管目前協商民主實踐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獲得一定的發展,但在實踐中仍面臨著各種問題和挑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將協商民主與城市社區治理更好結合,進而發揮其應有作用。
關鍵詞:協商民主;城市社區;社區治理
引言
城市社區作為居民日常居住、交流和活動的場所,是城市運行、管理和發展的基本要素,也是社會治理的基礎。隨著城市的發展,社區在城市治理中承載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功能和服務職責,成為協商民主實踐中承上啟下的關鍵層級。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城市社區的治理方式也面臨著巨大挑戰。面對日益繁雜的社區治理難題,秉承協商民主原則以建立一種高效、合作的城市治理架構,對于提升居民滿意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如何在城市社區治理中有效運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優勢并轉化為治理實效,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概念界定
(一)協商民主
關于協商民主內涵的探討,學術界呈現出多元化的解讀。盡管協商民主的定義多種多樣,但其共性在于,都強調利益相關的多元主體秉持理性,通過討論、商談、審議等方式,在充分交流、克服偏好、良性互動的基礎上行使政治權利、表達利益訴求,進而達成共識、做出決策。
(二)城市社區
城市社區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圍內,城市居民基于共同的生活需求或利益關聯,形成的一種社會生活共同體和居住社區,涉及各類非農業生產活動[1]。城市社區的人口稠密,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使社會生活內容更為復雜。城市社區的治理水平映射出該區域的社會文明風貌,細致展現居民的生活狀況。
二、協商民主嵌入城市社區治理的價值闡釋
(一)推動政府決策科學化、合理化
在治理過程中,只有確保政府制定的政策是科學的,社會的穩定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反之就會造成負面影響。在城市社區治理的過程中踐行協商民主理念,有利于兼顧各方利益訴求,提升社區決策與民意的契合程度,為社區治理注入更強的合法性與公信力。在這種模式下,各利益相關者以平等的地位和身份參與討論,所有決策都需要經過公開、透明的審查和辯論,最終達成共識,并且共識的達成是基于自由意志的選擇而非強迫[2]。
(二)凝聚城市社區居民共識
協商過程并非簡單的意見發表和討論,而是達成共識,這才是協商的最終目標。協商民主的各種平臺匯聚各種意見,逐步形成一致認識,尋求協商參與者意愿的最大交集,平衡社會利益[3]。社區居民可以將個人體驗與現實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商議對話和坦誠交流,權衡各種解決方案,避免草率決策帶來的潛在風險。
(三)拓展城市社區治理渠道
城市社區治理涉及的參與者眾多,社會地位和身份存在差異,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期待也各不相同,其基本訴求極為多樣和復雜,突顯了協商民主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必要性。通過協商的方法就相關問題達成一致,這不僅增強了國家的整合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以往權威式的社區治理模式,為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等主體提供了參與平臺[4]。這種轉變更具人文關懷,意味著城市社區治理的方式正在由傳統的單向行政管理方式朝著更加動態、雙向、多元的方向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對抗性社會結構的顯現,維護了基層社會的和諧。
(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在協商民主的實踐中,城市社區采取協商、溝通、妥協等方式,使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的聲音都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和慎重地考慮,并以一種各方均能接受的方式,巧妙排除社區內部矛盾,減少各種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控制了社區風險,以維護社會平穩和諧。
三、協商民主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實踐困境及原因
(一)政府與城市社區權責邊界不清
在城市社區治理的實踐中,城市基層政權組織和自治組織如街道辦事處、居民委員會等,直接參與并主導著社會公共事務,贏得了其他主體的信任。雖然二者在法律意義上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但由于受到行政地位、資源等方面的約束,其職能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出現權責不匹配的問題。此外,社區工作人員對街道辦事處的依賴程度較高,行政化傾向凸顯[5]。因此,部分居民委員會總是習慣于遵循街道辦事處的行政指令開展工作,而不是依靠自治的方式解決社區問題,這種做法不僅削弱了社區自治的原本意義,也降低了居民對社區自治的信任感和參與度。
(二)居民參與意識和能力不足
在當前階段,社區居民尚需提升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意識和能力,以滿足新時代城市社區發展的需求。首先,居民參與意識不強。當下,許多社區居民可能忙于工作和個人事務,較少關注社區事務,缺乏明確的協商意識和參與意愿,也不愿承擔參與協商治理的責任。社區治理的決策過程因參與度低而缺乏政治輸入,為科學和民主決策帶來不利影響;其次,居民的協商能力有待提高。社區居民缺乏對協商知識的了解,難以展示其辯論能力,使他們無法有效表達利益訴求并參與理性論證,更難說服他人,只能被動接受他人的協商結果。此外,個體的協商能力還受到教育水平、文化素養、說服技巧、政治參與能力等因素的影響。
(三)協商內容選取困難
在進行協商之前,協商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根據相關文件的規定,社區協商理應貫穿于決策、管理和監督的各個環節,然而在社區的實際工作中,部分公共事務無需經過居民協商即可單獨完成。因此,需要協商的事項、協商的深度、居民參與社區工作的程度等相應問題并不容易確定[6]。
(四)協商過程缺乏法律保障與制度規范
為了確保協商過程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各參與主體必須提前了解協商的規則和程序,獲取足夠的信息材料,掌握基本的協商技巧。然而,目前中國城市社區協商的過程缺乏明確的規范和指導。
首先,協商過程面臨著法律保障的缺失問題。雖然各地陸續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但大多僅在原則上提供指導,缺乏法律規定的剛性約束力和強制執行力[7];其次,協商過程的制度化水平尚顯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協商議事的程序不明確、缺乏具體的執行細則,協調主體的利益協商機制有待完善等。
(五)監督問責機制不完善
監督問責機制是保障協商民主結果貫徹執行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是有效防止機會主義行為的重要措施。然而,由于缺乏專門機構和人員監督協商結果的落實情況,協商過程與結果落實之間存在脫節。更為嚴重的是,動態跟蹤與反饋機制的缺失使協商政策執行情況的評估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群眾無從得知政策實施的真正效果和依據,無法進行監督。
四、協商民主嵌入城市社區治理的優化策略
(一)厘清政府與城市社區的權責邊界
城市社區的協商民主實踐既需要發揮街道辦事處等基層政權組織的主導作用,亦離不開社區居民委員會等自治組織的支持與配合,因此,必須明確政府與城市社區之間的主體關系和權責邊界。
首先,政府應當優化和整合各方資源,促進城市社區協商民主工作的開展。政府的使命是維護公共利益、促進協調發展,更多地扮演“中介人”和調節者的角色。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相關部門需制定具體的政策和法規,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各主體的責任。
其次,促進社區居民委員會的角色轉變,適當上收部分行政事務,扭轉其行政化傾向,激發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的積極性和協商潛力,使政府與城市社區形成良性互動。
最后,在構建多元化治理體系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城市社區的特點和需求采取差異化的治理措施。對經濟發達、社會資源豐富的城市社區,政府可以適當放權,引導各主體更好地參與城市社區協商治理;對欠發達地區和特殊群體聚居的城市社區,政府應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為城市社區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8]。
(二)提高民眾參與協商的意識和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城市化的推進,居民與社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作為城市社區治理的重要主體,社區居民既是協商議題的發起者、策劃者,也是主要參與者、受益者和監督者。因此,協商主體應具備相應的參與意識和能力,推動城市社區協商民主的發展,提升城市社區治理的整體效能。
首先,政府應通過宣傳教育、知識講座等方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常態化教育培訓的制度,使民眾知曉政治環境、經濟水平、文化傳統等社會狀況,明確城市社區協商的公共利益取向,了解自身的權利義務,激發居民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使他們主動關心社區問題,為社區治理貢獻自己的智慧。
其次,完善信息公開制度,提前公布社區治理的重大事項,全面公開協商、決議和實施過程。借助互聯網等現代技術,以便居民能夠更加方便、快速地獲取社區發展動態和決策執行情況,形成反映問題、迅速協商、積極解決的協商治理閉環。
最后,舉辦社區活動,培育協商民主的文化氛圍,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互動,建立信任關系,培養居民的理性思維和協商理念。
(三)確保協商內容的合理性
城市社區的協商內容應以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降低行政化指令的強制性。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為城市社區自治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在城市社區協商民主的實踐中,城市社區應逐步剝離非政府職能,明晰各協商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確定協商范圍,形成詳細的議事清單,確保協商內容的合理性[9]。
(四)規范協商過程
為了保障協商過程的公正性、合法性,從提出和確定協商議題,到公示和開展協商活動,再到達成和落實協商結果,均需制定明確的操作規則和實施方法,使城市社區的協商機制能夠持續穩定運行并發揮作用,避免社區治理的失靈。
在制定決策之前,必須確保協商內容發布及時,使社區協商主體了解協商程序并提前獲知協商活動的開展計劃;完善協商議題的產生機制,使協商內容與民眾的現實需求契合,并且充分考慮和尊重協商參與者的時間安排,確保協商活動不會對其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干擾。在協商過程中,應健全對話機制,引導各方理性平等地表達意見和看法,避免無序參與。在一些重要議題的磋商階段,如果未能達成共識,也可以在廣泛聽取意見的基礎上進行投票表決。一旦形成共識,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執行機制,確保協商成果得以貫徹落實。
(五)完善監督保障機制
首先,健全和完善監督保障制度,包括信息公開、居民評議、責任問詢、信訪舉報等,不斷擴大社會民眾的監督范圍和途徑,使社區協商活動得到全方位的審核與評估。
其次,完善利益分享與賠償機制。在社區治理中,任何政策都可能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通過協商過程,對利益受損的群體提供相應的利益彌補,體現社會的公平性[10]。
最后,建立科學合理的協商民主考核指標體系。積極構建包含上級、同級、人民群眾的多元考核機制,做到官民評價相統一,建立結果執行負責制和獎懲機制,提升協商民主評價體系的科學水平和可操作性[11]。
結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社區治理已成為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提高居民生活舒適感,助推高質量發展。在城市社區治理的領域中引入協商民主的理念,更是被視為推動基層民主制度化建設的關鍵一步。然而,目前對于城市社區協商民主的研究尚處于初步的探索階段,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社會全體成員對此保持關注并不懈努力,積極創新城市社區協商治理的路徑和模式,才能更好地回應和滿足居民的多元需求,提高社區治理的效能和水平,保障城市社區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俊青,馬學思,黨志峰.新時代城市社區治理現狀及相關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4,(05):141-143.
[2]荀凱鵬.協商民主視域下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7.
[3]張津鳳.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獨特功能與實踐價值[J].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04):35-39.
[4]包婉婉.論協商民主在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實踐形態、困境及優化路徑[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41(07):42-47.
[5]劉憲輝.協同治理視角下城市社區治理的問題與優化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23.
[6]呼連焦.共建共治共享目標引領下的城市社區協商治理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7]王杉.城市社區治理中推進協商民主的動力分析[J].社科縱橫,2015,30(10):101-104.
[8]冶秀雯.現代化視野下城市社區治理的困境與優化策略[J].住宅與房地產,2024,(10):87-89.
[9]吳猛.城市社區協商民主的成效、問題及優化路徑[D].浙江工商大學:2019.
[10]孟慶蓮.城市社區治理中協商民主機制創新的路徑分析[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2,23(03):83-85.
[11]胡建蘭,張鎮鎮.協商民主在社區治理中的困境及改善路徑[J].陜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01):34-38.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袁麗娜)